国家精品课程“设计概论”辅助教材:设计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国家精品课程“设计概论”辅助教材:设计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杨先艺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3-01
书籍编号:30135273
ISBN:978781123551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58182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国家精品课程“设计概论”辅助教材:设计概论
作者:杨先艺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81123551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门讲授设计艺术源流、风格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书籍。本书阐述了设计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中外设计源流、设计的类型、设计的本质和目的、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设计的文化、设计的思维、艺术设计美学、设计批评、设计的营销与管理、设计师、设计教育、设计符号等几大主题,对于读者了解设计艺术的内涵和外延、特征和本质、源流和趋势、演变和脉络都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本书是以设计艺术的原理、本质、创作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主线,着重于对设计艺术的源泉、思想、观念的解读,从其本源入手,达到对设计艺术本质的理性认识。本书通过对设计艺术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等内容分析,来探讨设计艺术的原理;通过对设计艺术的表现形式、方法、特征等内容的探讨,来探索设计艺术的本质。本书的特色在于通过对设计艺术的内涵、形态、界面、文化、创新、表达等基本问题及其发展态势的研究,建立设计概论的新理论系统。本书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设计概论的有关知识。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有助于读者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读者在设计艺术的天地里得到美的享受,进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增强人文素质。
前言
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善人的环境、工具,以及人自身,其渊源是伴随“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设计是人类有目的地改变生存方式的创造性活动,是应用科技、经济、艺术的要素,系统解决问题,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类通过设计活动将理想、情感、意志具体化、形象化、情趣化,使其成为人类传承文明、走向未来、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材料、信息、微电子、系统科学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设计学学科的深度和广度。技术的进步、设计工具的更新、新材料的研制及设计思维的完善,使设计学学科已趋向复杂化、多元化。传统的以造型和功能形式存在的物质产品的设计理念,开始向以信息互动和情感交流、以服务和体验为特征的当代非物质文化设计转化;设计从满足生理的愉悦上升到服务系统的社会大视野中。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经济全球化,人类处于向非物质文化转型的时代,设计文化呈现多元文化的交融趋向,生态资源问题、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向设计学的发展发起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设计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已为许多国家政府所关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越演越烈,许多国家都纷纷加大对设计的投入,将设计放在国民经济战略的显要位置。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分析英国经济状况和发展战略时指出,英国经济的振兴必须依靠设计,撒切尔夫人曾断言:“设计是英国工业前途的根本,英国政府必须全力支持工业设计”。德国也是最早意识到设计重要性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政府立即讨论并通过了格罗佩斯关于创建包豪斯学院的建议,由于德国重视了设计,使德国的产品在国际上独领风骚。美国在一份关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政府文件中,将设计列入了“美国国家关键技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百废待兴,日本政府也认识到设计的作用,将设计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了日本的经济腾飞,设计创造了日本的经济神话。
设计艺术,在我国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置了设计艺术学专业,全国开设设计艺术专业的院系已逾1 400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设计艺术不断发展成熟,设计艺术领域不断扩大,设计艺术科目逐渐增加,设计艺术作品层出不穷。
在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中,设计已经成为视觉文化中极为突出的一部分,而且被列为一系列相当重要的设计政治、设计经济、设计文化战略,其内容涵盖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信息艺术设计、创意产业设计等多个方面,设计艺术在现代化建设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本《设计概论》探索了设计发展的脉络与规律,宏观地、辩证地分析世界各国设计的经验、教训和成果,对设计的原理、方法、语意表达等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梳理,提出了一些创新性、时代性和前瞻性的思想理论,可以使读者在设计艺术的天地里得到美的享受和启发。本书主要面向大专院校的学生和设计艺术爱好者,可作为设计概论教学教材或参考书籍。
在此特别感谢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硕士生王昆、龚玲玲、陈果和博士生刘洋,他们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专家、学者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在此深表谢意。
本教材是国家精品课程《设计概论》的辅助教材,相关教学课件可以从武汉理工大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站(http://oas.whut.edu.cn/index.html)下载,也可以发邮件至cbsyzz@jg.bjtu.edu.cn索取。
编者
于武汉理工大学
杨先艺教授简介
杨先艺教授,男,1963年8月23日生,本科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校(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专业,2005年12月获武汉理工大学设计管理博士学位,现任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系主任。学术兼职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会员,湖北省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理事。
杨先艺教授近年来已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七部,有《设计艺术历程》、《西方艺术简史》、《中国艺术简史》、《艺术概论》、《艺术设计史》、《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中外艺术设计探源》等,共计200万字。其中《设计艺术历程》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专著《中外艺术设计探源》在2005年5月获湖北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二等奖。杨先艺教授有多篇论文在《装饰》、《美术观察》、《世界美术》、《江汉论坛》等期刊上发表。
近年来杨先艺教授先后主持承担的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有2项,有文化部项目“设计艺术伦理学研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造物的和谐文化研究”,杨先艺教授是国家精品课程“设计概论”第一主讲人。
第1章 设计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设计”一词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随着世界工业突飞猛进,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设计的概念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充实,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是人类最早的实践行为,从萌芽状态的“造物”,到有针对性的“造型”,再到当今社会蓬勃兴起的设计创意产业,设计成为贯穿整个人类发展过程的主要活动。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一方面,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设计是一个将思想、方案或计划以一定表现手段物化的过程。
设计艺术,其最初的含义是通过草图以一定的手段或形式,表达设计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并借助熟练的技艺,将想像中的事物具体化,使之成形,它是借助设计师的创意灵感,结合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将人的理想和观念整合到物质中去的过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所有人造物都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设计出来的,因此所有的设计物都是物质功能和精神符号的统一体。
设计艺术是综合人类的、社会的、经济的、艺术的、技术的、心理的、生理的等各种因素,为某种目的作整体设计的一种创造性行为,这表明设计是按某种特定的目的进行有秩序、有条理的技术造型活动,是谋求物与人之间更好的协调,创造符合人类社会生理、心理需求的环境,并通过视觉化达到具体化的过程。
美国设计学会创始人Peter Laurence认为:“设计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且能够有效地满足人类的要求。”著名美籍华裔设计理论家、美国洛杉矶艺术学院教授王受之说:“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法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3个方面:①计划、构思的形成;②视觉传达方式,即把计划、构思、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③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1]”
设计艺术的三种境界是功利、审美、伦理三种属性,实质上又是三种设计的尺度。设计创造价值,不仅创造实用价值,还包括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说:“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可见,功利、审美、伦理是产品设计的三种境界,愉悦性是设计的最高目标,对于情感化的产品设计更是如此。设计中对实用功能乃至审美、伦理的把握与追求,具有历史本体论的意义。这三者之间,又存有一种层次结构和递进关系,它由低到高,以功利境界为基础,最终到达伦理境界。
1.1 设计的定义
什么是“设计”,从最为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都可以被称为设计。[2]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3]1986年版的《大不列颠百科词典》解释设计:“所谓Design是指立体、色彩、结构、轮廓等诸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等方面的协调。”
我国《高级汉语大辞典》中解释设计是:“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绘出图样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图案。”
我国在1999年出版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一书中,对“设计艺术”的定义为:“设计艺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的艺术学科,其内涵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
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当代学者对设计所作的定义众多,其中较有影响的如:柳冠中教授认为“设计是以系统的方法、以合理的使用需求与健康的消费、以启发人人参与的主动行为来创造新的生存方式。”[4]柳冠中教授在《工业设计学概论》中写道:“设计应被认为是一种方法论,应提高到‘一切人为事物’的角度来认识,这就是设计的定义。是人类从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过渡的方法论。”[5]
李砚祖教授认为“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6]
广义设计观认为:设计是伴随着劳动的出现、人类的产生而开始的,当远古的先人们用一块石头砸向另一块石头以便打造出有某种功能的工具时,设计就在这一瞬间产生了。而今天我们称之为设计的东西,几乎包罗万象,大到社会规划和对遥远的外太空的探索,小到一枚药片或一粒纽扣,人类的任何对象都是设计的产物。尹定邦教授说,“设计其实就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广泛的活动——设计是一种文明。”[7]
1957年6月成立的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于1964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工业设计教育讨论会上,对工业设计作了如下定义:“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的目的是决定工业产品的造型质量,这些造型质量不但是外部特征,而且主要是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它从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观点把一个系统转变为连贯的统一,工业设计扩大到包括人类环境的一切方面。”
1980年联合国在巴黎举行的第11次年会上把对工业设计的定义修改为:“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以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方位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设计原理、设计程序、设计管理、设计哲学、设计方法、设计批评、设计营销、设计史论为主体内容建立起了独立的理论体系。设计既要具有艺术要素又要具备科学要素,既要有实用功能又要有精神功能,是为满足人的实用与需求进行的有目的性的视觉创造。设计既要有独创和超前的一面,又必须为今天的使用者所接受,即具有合理性、经济性和审美性。设计是根据美的欲望进行的技术造型活动,要求立足于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
设计艺术,表明了设计与艺术的天然联系,设计不能只是理性工具的设计,还必须是美的设计。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对美的需要。设计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一方面要使设计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又需要有一定的美感供人们去欣赏,与人的审美心理达到一种和谐。在美学领域,设计的价值突出表现为审美价值,如果说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反映了设计的理性特质,那么审美价值则体现了设计的感性气质。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并且在人类文化、艺术及新生活方式的增长和需求下发展起来,它是一门集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边缘学科。[8]设计主要包括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
设计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它为人类生存的合理、舒适、环保等因素而设计,为人类的更高需求而设计,为人类设计出全新的生活方式。设计是人类本能的体现,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驱动,是人类进步与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活质量的保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设计,不仅设计了物本身,而且设计和规划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使用者的感情表现,审美感受和心理感受,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所具有的社会性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设计,是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体现出来的。设计以其过程来分,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制造、流通、消费。①制造阶段,主要研究设计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如工艺、材料、结构等因素,这一部分主要属于自然科学。②设计实现之后,要经由流通阶段才能到达服务对象。而流通是依附于现代社会结构之上的,在这一阶段,设计将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如市场学、经济学、民族学、法学、社会学等,这一部分主要属于社会科学。③设计经由制造、流通之后到达预定的服务对象,这时就进入了消费阶段。在这一阶段,设计要研究它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使用功能、象征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研究象征功能必须研究哲学、人类学等。研究审美功能必须研究心理学、美学。研究教育功能必须研究心理学、语义学、教育学、设计伦理学等。
设计的使用功能需研究消费者的使用环境与消费者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涉及地理、气候、人机工学等;审美功能要研究生理、心理机制上的愉悦与精神层面上的美感,涉及认知心理学、行为科学、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象征功能要研究不同阶层不同的文化心理,涉及社会学、符号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功能要研究道德、生态等价值取向。
1.1.1 设计的本质特征
从几万年前人类打磨石器(见图1-1)开始,人类就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进行设计活动。今天,设计已无处不在,且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变革之一,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人类的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1-1 石器设计
设计近乎与人类造物的历史一样古老,在西方,“设计”这个词至少从15世纪开始就一直使用着,但其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一个学科,还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工业革命掀开了人类制造业历史上的新的一页,为设计的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瓦特的蒸汽机、珍妮的纺纱机、织布机都发明于18世纪末,这些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惊人的突变,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这种突发性或许超过了从前从一个种族时代到另一个种族时代的转变时所产生的质变。”[9]
现代设计起源于工业革命,是大工业化生产的产物。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分工,使在传统社会中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活动都分离开来,并产生了设计师这一职业,可以说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现代设计。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原来由手工艺人手工生产的各种产品逐渐被机器生产所取代,但是机器生产的产品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1851年的英国举办的“水晶宫”博览会是一次工业产品的展览盛会,其中展出了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但是展出的产品绝大多数质量低下,设计与造型粗糙不堪,受到部分设计师的批判。[10]
此后,拉斯金、莫里斯开始领导工艺美术运动,揭开了现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序幕。这一时期产品加工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产品的生产还要受到制造技术的制约。就像赫伯特·里德所言,这一时期问题是“如何控制机器”,如何利用机器生产出漂亮、适用的产品,这个问题只能通过现代设计来解决。工业社会初期,在人们的眼里,机器就是一个“怪物”,“它在一端吞进原材料,在另一端生产出产品”,因此在当时设计被视为是“一种控制生产制造的工具,并将技术信息传递给各种相关生产和制造产品的人士。”[11]
设计是一种体现创意的艺术与科学的实践活动。设计中的创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直接或间接的改变着客观存在的观念、行为和物质形式,设计通过主观活动,创新出具有促进意义的产品,推进事物的发展。现代主义的设计观是注重工业机器的生产逻辑,关注设计的创造性在机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可能性,强调工业生产中产品生产的理性因素。[12]
设计是一门综合型的边缘交叉学科,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设计的外延涉及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主要解决人造物、环境、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设计的目的是使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协调,其核心是“人”,其目的是为“人”服务,是将科学技术所创造的成果转化为生产中所需要的“物”。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就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
现代设计以社会化、批量化、信息化生产条件下的产品设计为主要对象,它立足于产品设计创新,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现代设计作为一门实用型艺术,秉承了艺术的感性特质,它可以借助设计师的天才灵感,进入到相对自由的创意世界。
设计,从社会学视角理解,它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具体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要将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的社会价值指的是设计作为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所在的社会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价值,也是设计最重要的价值,通过设计活动本身和设计结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生活和艺术生活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设计的科学属性体现在设计方法的科学性、设计结构的合理性、选材的适用性、设计程序的系统性等几个方面,和造物系统中生产的工艺性、成本控制、维修的便捷性、绿色制造等因素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设计信息的来源,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设计图像、造型素材、设计象征、寓意内涵、设计经验、设计构思、创意灵感等因素,以及设计的经济标准、技术标准、道德标准、审美标准等,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设计需要汲取多方面知识修养,其中,设计为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需要提供了形象化的传播媒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活动,就此意义上讲,设计营造着具有创意性的生活,它指导人的行为规范化和有序化,从而实现行为目的。因此,设计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才能达到人类精神与生存状态的需要。
设计作为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下的产物,必然深受社会伦理的指引。社会学通过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设计学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模式到“高技术结合高情感”,重视人的精神需求的设计理念,设计的每一步发展都是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在设计领域的反映。
设计反映人类文化发展的演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必然,是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人类思想,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设计创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社会行为,不是设计师的‘自我表现’。它是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受社会限制,并为社会服务的。因此,作为设计创作主体的设计师,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自觉地运用设计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13]人通过设计实践活动,将思想中形成的观念、方案转化为产品,将思想以明确的方式表现出来。
图1-2 考工记
中国古代的造物原则和价值标准,是中国古代形而上文化精神之“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也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精华。《考工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天时地气”是自然的约束,而“材美工巧”则是主体主观行为的结果,而“材”之所以美,一方面是因为材料本身具有美的属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工巧”。“工巧”要求设计师对于“美材”予以巧治,即古人常说的“因材施艺”、“适材加工”。中国古代的设计观在中国造型文化中有生动反映,如商周玉器、战国漆器、汉代织锦、宋代陶瓷、明代家具等都出于古代工匠对中国古典设计原则的深刻认识和把握(见图1-2)。
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一部设计史,就是一部设计创造的历史。创新对于设计,是个永恒的课题。它是人类改造自然,同时改造自身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毋庸置疑,创意乃是设计的本质特征所在。
设计是“复合型”学科,设计艺术交叉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具体的诸如人体测量学、解剖学、人机工学、行为科学、材料、结构、工艺技术、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环境学科、包装广告、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以及围绕设计象征功能的哲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14]
设计艺术兼顾了实用和审美两者的功能属性,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待设计艺术,是特殊时代人类对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必然产物,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的演进而诞生。从设计专业角度出发,可以将设计艺术理解为“美和技术的结合体”。设计在实现功能的同时,也创造了美的规律和美的形式,设计艺术借助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出很多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艺术门类。
设计是从实用功能出发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在设计艺术发展进程中,技术无疑是构成设计活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的变革促进新的艺术形式产生。随着设计艺术不断发展,艺术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设计不仅要对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装饰等因素从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还要透过一些象征符号来传达文化内涵、表现创意理念、阐述特定社会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设计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造物活动,它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也不是单纯的精神生产,而是这两者的有机融合。
1.设计的实用与审美
实用是设计物作为有用之物存在的最根本的属性,设计的功能至上,强调的是设计实用性这一本质特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是指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设计物正是因为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才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功能实用是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构筑了一个物质化的世界。这种物质生产与一般意义上的造物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因为,它是通过艺术这一独特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的。而与此同时,这种设计功能上的实用还必须具有审美的功效。依靠审美的调整与调节,功能的实用才能够更好地、更完整的表达出来,设计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设计借助审美的表现,使人们在使用设计物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精神愉悦。由此可见,设计物的实用与审美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它们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并物化在设计物之中。
不管是中国古人的“器以尚象”、“文质彬彬”、“美善相乐”,还是西方设计师的“形式追随功能”都体现了形式与功能两者关系的思考。形式和功能是设计系统中最基本的两大范畴,一方面,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最终都须以完成某种功能为目的,才能实现其价值。李砚祖先生曾说,“功能作为使用价值,是产品之所以作为有用物而存在的最根本的属性,有用性即功能是第一位的。”[15]
另一方面,从人类最早的造物活动开始,对形式美的追求一刻都没有停止。马克思也曾说过,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事物。在设计中,形式存在于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之中,然而形式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内容的外在和物质化的体现。设计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实现两者的统一,人的身心便能获得一种自由,从而体会到美的感受。
黑格尔曾说“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在这里,他对于美的定义也暗示了形式与功能的辩证关系。回顾人类的造物史,人们经常在不经意间为了追求设计物的实用功能而丢掉对精神审美的关照;也曾为追求设计物的审美愉悦而丢掉对功能实用的要求。其中的分分合合,构成了造物设计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