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美)杰克·纳普,约翰·泽拉茨基,陈丽娜译
出版社: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03-01
书籍编号:30452293
ISBN:978730818843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2210
版次: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管理学
版权信息
书名: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
作者:(美)杰克·纳普 约翰·泽拉茨基
译者:陈丽娜
ISBN:9787308188432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现代人都这样打招呼:
日程表都长这样:
手机全天不停歇:
晚上累到没精神刷网剧:
你可曾在回顾一天时想着“我今天到底干什么了”?可曾幻想过那些有朝一日要做的事情和活动——而那一天从未到来?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在疯狂的生活节奏中放缓脚步,为重要的事情创造时间的书。你完全可以减少忙碌和分心,更好地享受当下的每一刻。这或许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但我们可是认真的。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不是一本关于生产力的书,不会教你多做、快做或者外包生活,而是介绍一种为你在意的事情创造更多时间的体系,不管是想和家人共处、学语言、开展副业、做志愿者、写小说还是玩转马里奥卡丁车,一切需要花时间来完成的事情,这个体系都会帮你实现。久而久之,你就可以打造自己的人生。
首先,我们要谈谈为什么生活会如此忙碌纷乱。以及为什么说如果你经常感到压力大,易分心,很可能错不在你。
21世纪,两股超级势力抢占着你生活的每分每秒。一个我们称之为“繁忙浪潮”。它代表我们的忙碌文化:满溢的收件箱、挤爆的日程表和无尽的待办事项。依此来看,如果要在现代社会中存活下去,就必须时刻保持生产力。毕竟人人都在忙,一慢下来,就落后于人,永远追赶不上。
另一个就是“无底洞”。它包括了App和其他所有无尽的内容源。下滑刷新?没有止境。音频视频网站?层出不穷。这种随时供应、随时更新的信息是你忙碌后的余暇得到的奖励。
可你真的一定要这么忙吗?那些随时随地的分心真的是一种奖励吗?还是我们早已对此习以为常了?
大部分时间在惯例中度过
这两股势力如此强大的原因就是它们已成为“默认项”。电脑术语中,“默认”指系统在用户初次使用时按预先配置运行。这是一个预选项,无须做任何变动。举个例子,你买了个新手机,在默认状态下,邮箱和浏览器App图标都在首屏幕上,每条新信息都会有推送通知,手机有默认壁纸和铃声。这些选项都是由苹果或谷歌这些手机和软件制造商预先选定的,你可以改变设置,只不过要费点心思,因此许多默认项都会被保留。
生活各方面都存在默认状态,并不仅限于设备。工作环境和文化都会把繁忙和分心作为惯例常态。这种标准设定可谓无处不在。没有人会看着空荡荡的日程表说“打发时间的最佳方式就是给日程表排满大大小小的会议”!没有人会说“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解决别人脑子用乱七八糟的念头”!当然不是了!然而,我们却每天按照惯例这么做了。
照惯例,办公会议时长通常为30或60分钟,即使议题只需一段快速会谈就能解决。按惯例,我们总是由别人来安排自己的日程,接受反反复复的会议,默认在邮件和信息中进行剩余工作,还要时不时地查看收件箱,立即回复全部信息。
对眼前事务及时响应,高效完成更多任务。这就是“繁忙浪潮”的默认守则。
从“繁忙浪潮”中抽身,我们又落入“无底洞”的诱惑陷阱。前者是无尽的任务,后者即是无尽的分心。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视中载满了游戏、社交信息、新闻、博客、视频和音乐。万物皆在指尖,让人无法抗拒。
刷Facebook(脸书),看YouTube,跟热点,玩糖果传奇,刷剧,这就是恶狼般的“无底洞”背后的默认项,吞噬“繁忙浪潮”过后所剩无几的时间。人们平均每天花在智能手机的时间4+小时,电视又4+小时,“分心娱乐”竟成了一份全职工作。
你就在这当中,被“繁忙浪潮”和“无底洞”两头拉扯。那你自己呢?你想从生活得到什么?如果你能凌驾这些惯例,创造属于自己的惯例,会发生什么?
意志力不是出路。我们竭力抗拒过这两股势力,很清楚要战胜它们完全不可能。在科技界摸爬滚打多年,我们足够了解这些App、游戏和设备,知道它们终将使意志消磨殆尽。
加快生产力也不是出路。我们试过剔除杂事时间,取而代之以更多的待办事项。可问题在于,总有更多的任务紧随其后,亟待上位。就跟仓鼠轮似的,仓鼠跑得越快,轮子就转得越快。
不过还是有办法让你从那些分心事中抽离出来,夺回时间控制权。就是这本书。“创造时间”这个体系让你选择自己想专注的事情,并为之保持活力,打破惯性循环,从而对生活方式有更多的掌握。即使你对自己的日程没有完全控制权——这几乎没人能做到——你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注意力。
我们想帮你建立自己的惯例。有了新的思维和习惯,你将不再受现代生活的摆布,而开始积极为在乎的人和事创造时间。这不叫节省时间,这是为重要的事情创造时间。
本书的理念会为你的日程表、大脑和生活带来些许空间,这些空间会让日常生活更明朗和平静,让你有机会培养新爱好或是达成“有朝一日”想完成的目标。生活中一段小小的空暇时间没准还能解锁你早已失去或从未发现的创造力。不过在进入正题之前,让我们先做个自我介绍,谈谈我们为何如此执迷于对时间和精力的掌握,以及创造时间这一体系的由来。
认识一下“时间控”
我们是杰克和JZ,我们不是埃隆·马斯克那样的亿万富豪,没有蒂姆·费里斯的文艺帅气复古范儿,也并非雪梨·桑德伯格般的运营天才。大多数时间管理的书都是神人写的,但这本书里可没有什么神人思想。我们不过是会犯错的普通人,跟所有人一样,也饱受压力和分心的困扰。
我们独到的见解在于,我们是产品设计师,多年来在科技领域助力打造了诸如Gmail(谷歌邮箱)、YouTube和Hangouts(谷歌环聊)这类服务。作为设计师,我们的工作是把抽象的想法(如“邮件自动分类岂不是很酷?”)转变为真实的解决方案(如谷歌邮箱的优先收件箱功能)。我们必须清楚科技如何改变日常生活,以便了解“无底洞”何以如此扣人心弦,以及如何防止受其掌控。
几年前,我们意识到可以将设计应用于无形事物:时间。但我们没有以此开拓科技或商业机会,而是从生活中最有意义的项目和最重要的人开始。
每一天,我们试着为个人最高优先项创造一点时间。推翻“繁忙浪潮”惯例,重新设计待办清单和日程表;推翻“无底洞”,重新设计运用科技的方式和时间。由于人的意志力有限,每一项重新设计必须易于使用。我们失败过,成功过,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我们将在本书中分享一些准则与策略,以及我们犯的一些错误和笨拙的解决方法。下面这个故事应该是个不错的开头。
背景故事1:杰克的无干扰手机
那是2011年,我两个儿子在客厅里玩木制火车,卢克(8岁)正专心拼轨道,而弗林(婴儿)抱着火车头流口水,这时卢克抬起头问我:
他并非故意让我不好受,他只是好奇而已。可我给不出什么好的回答。当然了,我完全可以说当时我在查看邮件,但这算不上什么好的理由。一直以来我都期待能有时间陪陪孩子,而机会到来时,却又根本没有真正做到陪伴。
那一刻,我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不是一时的分心,而是存在更大的问题。
我发现自己的每一天都围绕着日程表、新邮件和互联网上无穷尽的新事物。错过了无数次类似亲子陪伴这样的时刻,为了什么呢?多回一个消息?还是多完成一个待办事项?
想到这儿我很沮丧,因为我已经尝试着求取平衡了。2003年,卢克出生,我决定提高工作产能从而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2012年,我自诩高生产力和高效率大师,我能合理安排时间,每天晚上都及时回家吃饭。这就是“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模样啊,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可如果这是事实,为什么8岁的儿子会看到分心的我呢?如果我在工作上真的那么游刃有余,为什么又总觉得忙碌却又碌碌无为呢?如果我能在半夜12点前把早上收到的200封邮件都处理完毕,就算是成功的一天吗?
然后我意识到:生产力提高不代表我在做最重要的工作,它仅仅意味着我更快地响应了他人的需求而已。
由于我在工作中的随时在线,我并没有真正陪伴孩子。我也在无限期地推迟“有朝一日写本书”的目标。事实上,我拖延了好几年,写了一页还不到。我一直忙于关注别人——别人的状态更新和别人发布了用了复古滤镜的午餐照片。
我对自己不仅是失望,我简直气疯了。于是一气之下,我抓过手机,愤怒地卸载了Twitter(推特)、Facebook和Instagram。随着一个个图标的消失,我如释重负。
接着我咬紧牙盯着谷歌邮箱。那时候我还在谷歌上班,在Gmail团队工作了好多年。我爱Gmail,但我知道我必须这么做。我仍记得屏幕上弹出的那条提示信息,仿佛不可置信,问是否确认卸载App,我使劲地咽了咽口水,点了“删除”。
没了App,我以为会感到焦虑和被孤立。而在接下来的几天,我确实感到了一种变化——不是焦虑,而是解脱。我感受到了自由。
我不再稍一无聊就条件反射性地将手伸向手机,和孩子共处的时间也慢了下来,一种非常好的感觉。“天呐,”我想,“如果手机不会让我更快乐,那其他东西呢?”
我爱我的手机及其未来的科技力量,但也接受了随之而来的每一项惯性行为,被兜里这个设备给拴住。我开始想,生活中还有哪些部分需要重新检视和重置呢?我还在盲目接受着哪些惯性行为,以及怎样夺回主导权呢?
不久之后,我换了个新工作。还是在谷歌,不过这回是在谷歌风投,给创业公司投钱的风险投资公司。
新工作第一天,我认识了一个叫约翰·泽拉茨基的人。
起初,我想讨厌他,他比我年轻,而且得承认,还比我帅。更可恶的是,他一直很冷静。约翰从不焦虑,他能提前完成重要工作,还有时间做业余项目。他早早起来,早早完成工作,早早回家,还总是笑嘻嘻的。他到底有什么秘诀?
后来我跟约翰相处得还不错,我叫他JZ。不久发现我们彼此志趣相投——甚至可以说是异父异母的兄弟了。
和我一样,JZ也曾在“繁忙浪潮”中迷失过。我们都热爱科技,各自花了多年时间设计科技服务产品(我在Gmail的时候他在YouTube)。但我们都开始认识到这些“无底洞”对注意力和时间分配带来的副作用。
而且JZ也曾付诸行动去做出改变。他有点像欧比旺·克诺比,不过他穿的不是长袍,而是格子衬衫和牛仔裤;他感兴趣的是“时间体系”而非原力。说来也挺神奇的,他并不确切知道那是什么,但坚信这一体系的存在:一个可以避开干扰、储蓄能量和创造更多时间的简单架构。
我也觉得这听起来很怪异,但他谈论越多关于这种体系的设想,我就越频频点头。透过产品设计师的眼光,他发现这个“体系”只有在其改变惯例时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让分心物变得难以获取,而不是依靠意志力去对抗。
哎呀,我心想,创建出这个系统,那不正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吗?于是我和JZ合起伙,开始了漫漫求索路。
背景故事2:对“创造时间”的笨拙求索
杰克的无干扰手机案例有点极端,我承认自己没有立刻效仿。不过试过之后,我爱上了。所以我们开始想其他的重新设计方法,将惯例由“分心”转变为“集中”。
我开始每周只看一次新闻,改变作息时间,成为晨型人。尝试一天吃六小顿,再试着一天只吃两大顿。我采用了不同的锻炼方案,从长跑到瑜伽再到俯卧撑,甚至拜托程序员朋友给我专门定制待办清单的App。同时,杰克花了一整年追踪日常身体能量变化,试图搞懂该喝咖啡还是绿茶,该晨练还是晚上锻炼,甚至是否喜欢与人来往(答案:是的……大部分时候)。
我们从这种强迫行为中学到了很多,但我们想找的不仅仅是适用于自身的解决方案,我们还相信人人适用的体系的存在。为此,需要其他人参与试验。幸运的是,我们拥有完美的试验场所。
就职谷歌时,杰克创建了一种称为“冲刺设计”的模式,简言之,该模式就是一个全新设计的工作周。五天时间里,取消所有会议,制定特定任务清单,进而专注于解决一个问题。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设计时间而非产品上的尝试,而且见效了,“冲刺设计”模式很快在谷歌流传开来。
2012年,我们开始和谷歌风投的创业公司合作运行冲刺设计。在那之后几年内,我们进行了超过150次五日冲刺计划,程序员、CEO、机器人科学家、营养师、咖啡师和农场主等,近千名人员参与了进来。
这整个就是一次惊人的机会。我们可以重新设计工作周,汲取上百个创业公司的高效团队的经验,包括Slack、优步和23andMe
。创造时间的许多原则正是从这些冲刺行动中被激发出来的。
设计冲刺实验室的四堂课
我们学到的第一件事是,当你以一个高度优先目标开启这一天时,则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每个冲刺日,着眼于一个点:周一绘制问题地图,周二每人草拟一个方案,周三确定最佳方案,周四创建原型,周五进行测试。每天都精神满满,而任务只有一件。
着重点显示出了明确性和完成的动力。当你树立起一个远大而可实现的目标并在一天中完成它,这一天结束时,你也就完成了当日工作。你可以划掉它,放下工作,心满意足地回家。
另一个知识点是摒弃设备能完成更多。设立规则后,因禁止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而带来的变化十分显著。少了邮件和其他“无底洞”的持续诱惑,注意力便能全部集中在手头的任务上。
我们还认识到专注工作与保持清晰思考的精力的重要性。最初实行冲刺设计方法时,团队长时间工作,仅靠甜食蓄力,到了一周末期,大家精力骤降。因此我们做了些调整,认识到健康午餐、快走、频繁小憩和稍微缩短工作时长这类事情可以有效帮助我们维持峰值精力,从而在工作上有更好更高效的表现。
最终,这些试验让我们改善了进程,并且第一时间看到的显著效果要比光看别人取得的最终效果更令人信服。
冲刺需要一整个团队一整个星期的时间,但显然,我们没有理由不运用相似的方法来重新规划自己的每一天。我们学到的这几点成为创造时间体系的基石。
当然,它并非通向完美的康庄大道,我们依然不时地被席卷入“繁忙浪潮”,被吸入“无底洞”的干扰诱惑中。有些策略成了习惯,有些则失败了。但每天审视结果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会绊跟头。这种试验方法也使得我们在犯错时不至于太自责,毕竟每一个错误都是一个数据点,明天总能从头再试。
尽管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创造时间体系却相当具有弹性。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精力和充足的头脑空间,可以开展更大的项目:那种以前一直做不成的“有朝一日”的事情。
杰克
我想在晚上写作,但电视诱惑是个大问题。于是我开始试验,做出了一项重大改变,把DVD机放柜子里,取消订阅Netflix。时间空出来后,我投入一本冒险类小说的写作中,只在间歇时写一写《设计冲刺》一书。我从小就想写作,能够创造出时间来写作棒极了。
JZ
多年来我和妻子米歇尔一直梦想一起长途航海旅行。于是我买了艘旧帆船,周末修修补补,并运用了相同策略,每天着眼一件任务,最终我们抽出时间学习了柴油引擎保养、电力和海上航行的知识。我们已经一同从旧金山航行去了南加州、墨西哥和更远的地方。
这些成果令我们激动不已,我们开始在博客撰写创造时间的技巧。每篇阅读量高达数十万,不少读者还给我们写信。当然了,有些人说我们是自大的白痴,不过绝大部分回应还是相当振奋人心的。卸载手机App或每天优先做一件事项这类策略让他们体会到戏剧性的转变:工作起来更开心也更有精力。试验不仅仅对我们,对很多人都行之有效!就像一个读者说的:“转变简直简单得出奇。”
你看,重获时间和注意力就是这么简单。就像杰克从无干扰手机一事里汲取的经验一样,做出改变并不需要大量的自律性,而是源于重新设定惯例和规划时间所带来的改变,这些微小而积极的变化会自我强化。尝试得越多,你就越了解自己,这一体系也就愈加完善。
创造时间并非反科技——毕竟我俩都是科技怪人,也不会让你完全脱离网络科技、颠覆人生或成为隐士。你仍然可以像个现代人一样,在Instagram上追踪朋友的动态、看新闻和发邮件。但在这个效率至上、干扰无处不在的世界里,通过挑战标准行为,你会最大限度地享受科技,重夺控制权。而一旦掌握了控制权,你就可以改变人生。
创造时间如何生效
创造时间仅需四步,每日重复
创造时间日常四部曲的灵感源于我们从冲刺设计模式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在自己身上做的试验和试行过这个框架且同我们分享结果的读者们。下图是整个系统的概览:
第一步,挑选出一个当天要优先做的重点事项。下一步,运用特定技巧聚焦于该重点事项——我们会提供一些打败分心的技巧。一天下来,你就能够汇聚能量从而控制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最后,根据一些简单的小窍门来反思自己的一天。
让我们把镜头拉近,快速浏览这四个步骤。
重点项:挑选重点项,开启每一天
创造时间的第一步是决定你要创造出时间来做什么。每天选出一件要优先完成的事项,并记入日程表。它可以是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比如做演讲;可以是家庭活动,比如做晚餐或打理花园;你的重点项可以是不必做但想要做的事情,比如陪孩子玩或看本书。重点项可包含多个步骤,以演讲为例,包含的步骤有写结语、做PPT和做预演。把“完成演讲”定为重点项,就意味着要完成一切所需的任务。
当然,重点项不是你每天做的唯一一件事情,但得是优先事项。问问自己“我今天的重点项是什么”,可以确保你把时间花在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把一天时间浪费在回应他人的优先事项中。选好重点项,就能形成积极主动的思维。
我们会分享一些最爱的技巧帮你选择日常重点项,并创造出时间来完成它,但仅靠这点是不够的。你还得重新想想,要如何对付那些可能阻碍你的分心事。下一步,我们要讲的就是这个。
聚焦:打败分心,为重点项创造时间
邮件、社交媒体和热点新闻等分心事无处不在,而且不会消失。你不可能住进山洞,扔掉所有设备,与科技完全绝缘。但你可以重新设计使用科技的方法来应对。
我们会教你如何调整方式找到聚焦模式。如退出社交媒体App或安排查看邮件的固定时间,会带来巨大的成效。我们会提供特定的技巧帮你聚焦。
保持活力:用身体为大脑充电
要想聚焦来为重要的事情创造时间,你的大脑需要能量,而能量来源于悉心照料的身体。
这就是为什么创造时间的第三个环节是用锻炼、食物、睡眠、保持宁静来时刻为自己充电。这没有听起来那么难。21世纪的惯性生活方式忽略了我们的演化史,掠夺了我们的精力,这其实算是个好消息:因为情况非常糟糕,反而有很多简单的解决办法。
“保持活力”这一章涵盖了许多技巧,包括打个盹,奖励自己的锻炼,以及学习如何战略性地摄入咖啡因。我们不会要求你成为健身狂人或采用怪诞的节食方法,而是会提供一些简单的转变技巧。你可以通过这些技巧即时让自己有精力做想做的事情。
反思:调整并改善体系
最后,在睡觉前你要做点笔记。很简单:决定哪些策略可延续使用,哪些要提炼或摒弃。还要想想自己的精力水平,你是否为重点事项创造出了时间,以及这一天哪些事情给你带来了快乐。
渐渐地,你会建造起一个针对自己独一无二的习性、惯例、大脑、身体、目标和优先事项等量身定制的日常体系。
创造时间技巧:挑选、检验和重复
本书介绍了多种创造时间的策略,你会发现有的有用,有的没用,还有些听起来很疯狂。这就像是一本烹饪书,你不会一下子试遍所有菜谱,因此你也没必要一下子用上所有的策略。
相反,你要挑选、检验和重复。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你想尝试的策略,可以用折书角的方式或是拿张纸列个清单。选择那些看起来可实行,但仍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策略——尤其是听起来有意思的策略。
实行创造时间的第一天,建议你每个步骤试用一个策略。也就是说,一个用来创造重点项时间,一个通过改变对分心物的应对方式来集中注意力,一个用来保持活力——总共三个策略。
你不必每天都试行新策略,如果现在做的这套有用,就坚持下去!但如果新策略没奏效,或者你觉得这个办法还不够好,可以尽管改变,每一天都是尝试的机会。你的创造时间体系是百分之百个性化的,因为这是你自己创建的。你信任这个体系,而它也会贴合你现有的生活方式。
不必追求完美
创建“创造时间体系”的那段时间里,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书本、博客、杂志和科学研究里。我们读到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内容,每天面对上百个光鲜华美的人生样本:毫不费力、有条不紊的主管,启悟心灵的瑜伽士,一帆风顺的作家,无忧无虑的主妇一手煎蘑菇一手用喷枪做着烤布蕾……
压力很大啊,不是吗?没有人能永远做到百分百完美:永远高效,还能休息得好。我们做不到《清晨5点前必做的57件事》一文中描述的那样,即使做得到,也不应如此。追求完美会让你分心——而这是又一个把你的注意力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转移开来的大敌。
要创造时间,你就得抛开追求完美的想法。想都别想,这是不存在的!不过你也不必担心因未完成计划“一败涂地”而从头再来,因为每天都是全新的开始。
记住,我们两个人都没有用上本书所有的策略技巧。有些技巧我们会一直使用下去,有的偶尔用,有的完全用不着。适用于JZ的不一定适用于杰克,反之亦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完美行事风格,随状况改变而改变。杰克在旅行时曾短暂地在手机上安装邮件App,而JZ则是出了名的刷剧王—《怪奇物语》实在太好看了!创造时间体系设立的目标不应该是修道院誓言,而应是灵活可行的习惯。
日常心态
一页一页地看这本书,你会觉得要做的事好多啊。我的天,即使是跳着看(很建议你这么做),你大概也会觉得太多了。不要把这些策略看作是“更多要做的”,而是想办法将它们变成平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建议你,打个比方,走路去上班和在家锻炼,而不是办超贵的健身卡,或每天早晨上一个小时的健身课。
最贴合你生活的策略就是最佳策略。不是逼迫自己做要做的事,而是你自然而然做的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你想要做的事情。
我们相信,本书会让你找到时间做重要的事情。开始尝试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体系还会自我强化。从一个微小的改变开始,积极的结果被不断累积和巩固,让你可以攻克越来越大的目标。即使你已经是一位效率大师,你也可以用这一体系关注当前进展顺利的事件,从中获得愉悦。
我们没办法让你从毫无意义的会议里抽出身来,或变个戏法把你的收件箱清空,也不会试图把你变成禅宗大师。但我们可以帮你慢下来,调小现代世界的噪音,每天发现更多欢乐。
重点项
我们心中没有时间,
只有分秒。
——切萨雷·帕韦泽
如果你想为重要的事情创造时间,“繁忙浪潮”会告诉你秘诀是多做——要多做、要更高效,多设立目标、多做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多完成重要的事。
我们不这么认为。多做不会让你有更多时间做重要的事情;只会让你觉得更晕头转向和忙碌而已。而这样忙下去,只会觉得时间在迷雾笼罩中流逝。
本章会教你拨开迷雾,慢下来,体验你想要品味和铭记的时刻,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赶着下一件待办事项。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来之不易,我们忙了好几个月时间才得出这样的结论。
丢失的那几个月
JZ
2008年年初,芝加哥遇到了史上降雪量最大的一个冬天。白天很短,街上一团糟,上班如同打仗。一天早上我醒来,震惊地意识到:我记不起前两个月发生的事了。
别惊慌。我不是得了什么吓人的病,也没有不知不觉间卷入杰森·伯恩式的中情局案件情节里,但这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