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08:漫游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单读08:漫游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肖海生,许知远等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01
书籍编号:30342480
ISBN:978754956205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6187
版次: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文化
版权信息
书名:单读08:漫游者
作者:肖海生 许知远
ISBN:9787549562053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话题
亡命者的横滨
撰文 许知远
对于试图改变中国面貌的革新者,横滨似乎是个绝佳的落脚点。
一
这就是现代中国政治与思想革命的摇篮吗?
我从“朝阳门”进入中华街。在纽约、曼彻斯特、墨尔本、旧金山,我都见过这雕龙刻凤、蓝红交接的高大牌楼,它们就像“天下为公”的口号、玻璃橱窗里的烧鹅一样,是唐人街最显著的标志。
比起从伦敦到曼谷,横滨的中华街似乎更为兴盛,仅仅牌楼就有七个,有着“朱雀门”、“玄武门”这样的威武之名。料理店、杂货店一家接一家,人群拥挤,活力四射。倘若你从横滨疏阔、寂寥的海边大道转入,更是会被眼前庞杂、喧闹、元气充沛的市民生活所感染。它不是仍勉强存活的博物馆,而是新兴的旅游景观。
我在街道上穿梭,兴奋又茫然:哪里才是那群“亡命者”的踪迹?
孙中山的兴中会成立于夏威夷,它真正的成熟却是从这里才开始的;梁启超在此编辑了《清议报》与《新民丛报》,卷入了一场浩瀚的知识冒险。直到1905年中国留学生大批涌入东京前,这中华街才是新的思想与行动的汇聚地。
这似乎也是历史的必然。横滨常被称作日本现代文明的摇篮,最早的使馆、第一份报纸、第一家咖啡店、第一份电报,都在这里诞生。倘若长崎代表了幕府时代日本与世界的联结,横滨则是明治时代的象征。自1863年开港以来,西方力量正是从此港口涌入日本的。与香港、上海一样,横滨上演了一幕从小渔村到新文明中心的戏剧——因为缺乏自身的历史与传统,它们反而在新浪潮中脱颖而出,更顺利地接受了一套崭新的价值、制度、思维方式、生活习俗。
中国人也是横滨的第一批抵达者。他们以英国、法国洋行的翻译、买办、随从的身份到来。在这个新口岸,他们成为了西方人与日本人的“中间人”。他们在广州、香港接受了东西方商业交易的训练,与日本人分享同样的汉语教育——即使不能交谈,却能用笔谈。移民紧接着涌来,他们大多是广东、福建的底层人群,以“三把刀”——裁缝刀、剃刀、菜刀——在此展开生活。
与前往旧金山或是南洋的华人不同,横滨的华人面临更富戏剧性的情绪。日本在19世纪下半叶的崛起恰与清王朝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崛起的日本进而在1895年的战争中击败了清国,又在1905年击败了俄国。对于中国来说,这既是屈辱也是希望的来源——倘若一个长期生活于中国阴影下的岛国都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完成转变,那么中国为什么不可以?
对于试图改变中国面貌的革新者,横滨似乎是个绝佳的落脚点。它逃脱了清政府的控制,又与上海、广州的距离足够近;它的码头通往南洋、欧美;它也处于昔日的汉文圈的影响中。日本的政客与浪人中,仍有不少汉文化的欣赏者。或许出于对未来中国影响力的现实需求,又或许出于对西方势力的焦虑,也可能是出于对中国的文化情感,他们资助与鼓舞这些来自中国的“异端人物”。
很少有人记得、关心这些往事。先是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然后是1945年的轰炸,中华街两度被夷为平地,中断了它与昔日的联系。只有在少数地点,你才能感受到往日的情绪。会芳亭令人想起19世纪末那个著名的餐厅会芳楼,而关帝庙、中华会馆与横滨中华学校犹在。
二
“你有我的四本书吗?”每当听不清我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记忆不确信时,王良就会重复一句,然后指着桌上纸袋里的四卷《国父与横滨》。在封面上,孙中山穿三件套西装,两手插在口袋里,英气勃发,正是国民党正史中的典型形象。你很难想象,除去少部分时刻,他的一生是无穷的失败。
王良身材高大,东北口音浓烈又洪亮,灰色西装得体而随意,像是典型的老派读书人。若不是行路时需要略微搀扶,你根本想不到他已经九十三岁。当地人说,若你要问那些革命遗事,可能只有他知道。他曾是当地华侨中学的老师,编纂过横滨的华侨志,是本地华侨社会一名公认的知识分子。
在横滨的中华会馆里,他如约而至。墙上悬挂着各式的孙中山纪念海报,还有一张马英九的照片——端庄得令人乏味。一个曾经生机勃勃的革命党已变成一个陈腐的执政党。
他是个坚定的国民党员,随着海外漂泊的时间,这信念愈发坚定。他是辽宁人,十一岁时日本人占领了东北,随即将逊位多年的溥仪扶上皇帝之位,他作为满洲国的子民,接受日文教育。在哈尔滨的一所大学读书时,班里的同学既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韩国人,他们相处无虞,像是某种新的东亚秩序。“日本人在东北的统治很正常,没什么残暴的记忆。”他说。
但他不相信这种秩序,十九岁时秘密加入了国民党。那是1939年的哈尔滨,东北正处于日本统治的高潮时刻,国民党领导的内地中国是不折不扣的敌国,他为此付出了两周监狱生活的代价。
他经历了国民党的辉煌一刻。1945年秋天,日本投降了,国民党是领导者。但接下来,形势变得被动,迅速兴起的共产党获取了优势。作为一个县级的国民党书记,他跟随溃败的军队逃往北京,然后又逃往南京,进入中央训练学校,蒋介石是他们名义上的校长,他对他充满崇拜。但这位校长的溃败不可遏制,他还算幸运,登上了一艘前往台湾的船只。在新竹与台中,他成了教育界的一员,每日听到与看到“反攻大陆”的讲话与标语,心中暗暗明白恐怕回不去了。
他的命运在1964年再度发生转变——应朋友之邀(也是一个东北人),他来到横滨的中华学校任教。身处风雨飘摇中的台湾,这是个不坏的选择,他往日的日文教育也有了用处。
这可不是普通的华侨学校,它的创始人正是孙中山。当一群横滨华侨在1897年想创办一所中文学校时,华人在此地生活的历史已经接近四十年,高峰时期有七千人之多。华侨们期望这所中文学校能提高华人子女的教育水准,当地已经有了关公庙、妈祖庙、中华会馆,却没有一所学校。他们找来孙中山商议,在失败的广州起义之后,孙中山一直在全球的唐人街演讲、募捐,说服那些只想逃避政治的华侨支持一场他们无法理解的革命。在大部分时刻,说服他们依靠的是乡情与血缘,而非政治理论。华侨们大多来自广东一带,跟他说同样的语言,吃一样的叉烧饭。
孙中山给学校起名为“横滨中西学校”,期望它能沟通中西文化。他深知教育对于政治动员的重要性,“革命之前须有教育,革命之后须有教育”。不过,他无暇顾及具体教学,便推荐了一位广东青年梁启超来任教。当时的梁不过二十四岁,却声名显赫。两年前,他辅助老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如今正在上海忙于编辑《时务报》。
最终,梁启超的同学徐勤前来任教。他也是康有为的忠实信徒,他将校名改为“大同学校”,以呼应老师的思想与著作——康有为着迷于他“世界大同”的理想。
徐勤延续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向,学生们既学日文也学英文,他还通过耻辱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室黑板与课本上都书写十六字口号“国耻未雪,民生多艰,每饭不忘,勖哉小子”,希望学生牢记读书的目的是“一曰立志,一曰读书,一曰合群,一曰遵教,一曰报国”。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中就包括苏曼殊与冯自由,他们日后都成了中华民国的重要人物。
但分裂也自此开始。尽管孙中山与康有为都以缔造现代中国为己任,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个人性格更是大不相同。康有为仍是既有秩序中的异端,当他写作《孔子改制考》时,仍期望借孔子之口来推动变革,他以光绪皇帝的顾问自居,不管是在百日维新的北京,还是日后的流亡生涯,他总将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但孙中山却是不折不扣的反叛者,他在夏威夷和香港接受的西洋教育,而非在儒家典籍中成长。他曾短暂地将希望寄托于李鸿章这样的洋务派身上,但很快就发现,这个清王朝不是变革的推动者,而是变革的阻力,是一个必须被推翻的对象。
学校就变成了流亡海外的“革命派”与“保皇会”的斗争之地,他们都希望争取到海外华侨的支持。这斗争也延续得比任何人想象的更长,清王朝被推翻了,革命成功了,也无皇帝可保了,但斗争仍在继续。
当王良1964年来到横滨时,斗争的双方不再是“革命党”与“保皇会”,而变成了“国民党”与“共产党”。横滨中华街陷入了分裂。共产党占据了整个中国大陆,国民党只有台湾一岛。但当时台北才是联合国的正式代表,外交关系是在东京与台北之间,而非东京与北京之间。海峡两岸的军事行动结束了,他们的争夺却又延续到了海外的华侨社区。每年的十一与双十,都能看到先是一片五星红旗,然后又是漫天的青天白日旗,双方都争相让自己的游行、舞狮活动更精彩。有些时候还会大打出手,教师与学生变成了战士,争夺或者保卫学校。王良仍记得“文革”中那些激烈的场面,作为一名国民党员,他要捍卫“自由中国”,即使它是在别人的国土上。
他开始了对当地华人历史的研究,尤其是晚清时以孙中山为中心的革命史研究。他寻找到那些支持过孙中山的家庭与个人,也遍访昔日革命者的遗迹。这也是一次新的发现旅程,被不断的革命、战争与动荡左右的中国,从未认真对待自己的历史遗产。即使当台北与北京都宣称自己是孙中山的继承人时,它们也都对这源头缺乏知识与兴趣。这也像是命运的另一种轮回。他在一个傀儡式的清王朝皇帝的治下成长,将日语当作了另一种母语,然后加入反对这秩序的力量,最终他又来到日本,研究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者。他的努力最终汇聚成这四本文集。
“总是背着手一个人在屋里走来走去,低着头想”,他也“不抽烟,很少喝酒,喜欢吃凤梨、苹果”……在王良的《国父与横滨》中,我读到这些断片。这是一个名叫温惠臣的华侨对孙中山的回忆。如今人们都熟记孙中山所说的“华侨是革命之母”,却忘记了这“革命之母”最初是怎样充满猜忌地看待这些革命者的。在1895年的广州起义后,孙中山不过是一名被悬赏通缉的在逃犯,即使1897年他因在伦敦的蒙难而扬名国际后,也仍是这些海外华人社会中的“异端”,只有那些最大胆、异想天开的人才敢接近他。
温惠臣十五岁时成为第一期同盟会会员,负责给孙买日用品,偶尔也去船上扛东西,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军火。他剪掉了辫子,却又需要辫子。“辫子是假的,缝在帽子上,到外面去时戴上帽子,回到家就一丢,变成了光头。不然的话,当时的华侨社会会指着鼻子骂。”流亡中的孙中山陷入习惯性的孤立,他要防止清王朝在当地的暗探,要忧虑下一次起义的武器与经费,要与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党争夺影响力……
他也生活于中日两国政府的夹缝里,个人的际遇随时因为两国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康有为因为北京的压力而离开日本,流亡者们则随时处于日本的监视之下。
在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的《各国内政关系杂纂·支那之部·革命党关系(含流亡者)》中,你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报告:神奈川县知事浅田德向外相青木周藏报告“清国流亡者梁启超于昨7日下午6时许由东京来滨,投宿于居留地139番清议报馆内,估计本日将住在本地”,或是“清国人梁启超昨17日来滨,于原居留地139番清议报馆投宿中,本日下午11时35分乘当地始发火车回京,滞在中无异常”。作为革命者的孙中山比保皇者梁启超遭遇了更严密的监视。
三
对我来说,梁启超比孙中山更富吸引力。“《清议报》的第一至三十一号是在山下町一百三十九番地,如今是山下电气;第三十二至七十号则是在山下町二百五十三番地,如今是自卫队横滨募集事务所……”在王良的书中,我查到了这些信息。
当《清议报》在1898年创刊时,梁启超刚刚从一场政变中逃离出来,成为一名被悬赏的流亡者。听闻昔日的改革盟友惨死刀下,得悉光绪皇帝被囚禁于瀛台之中……他必定陷于悔恨、愤怒、无能的复杂情感中。他失去了真实的政治舞台,却创造一个虚拟的舞台。
“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增长支那人之学识;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联其情谊;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在发刊词中,梁启超为《清议报》设定了这些宗旨。在封面上,他还起了英文标题The China Discussion,发行日期以孔子纪年——孔子二千四百四十九年,光绪二十四年岁次戊戌。这英文译名与纪年方式都显示了这份杂志身份与视野的多样,它想沿袭中国文人的清议传统,也想建立现代意识的公共讨论空间;它承认现有王朝的合法性,又期望将自己与更漫长的儒家传统相连。
几乎从第一期起,这份旬刊就建立起稳固的叙事。“勤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一个新知识世界的探索。中国在19世纪末开始的转型,不仅是政治制度、军事和技术上的,更是知识、思想与价值观上的。梁启超的杂志是这新知识的主要来源。在20世纪初的中国,每旬出版、栏目众多的杂志不啻为一项崭新的冲击。他的《清议报》与之后的《新民丛报》被偷偷运回上海,然后在全国的知识青年中广泛流传。科举制度已遭普遍唾弃,四书五经不能应对外部挑战,中国日后的缔造者,不管是胡适之还是毛泽东,都是他热情的读者。
日本是梁启超新知识的主要来源。倘若美国学者任达的判断没错,那么1898至1907年的中日关系是被遗忘的“黄金十年”。这十年间,日本在中国的现代化中“扮演了持久的、建设性而非侵略的角色”。这些在日本的中国流亡者,也正是“建设性力量”的一部分。
但他们的影响有多重要?任达相信,这些流亡者“都在思想革命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他们的角色到底只是边缘性的……他们仅能以有限的讯息影响有限的听众,没有参加本土新思想的制度化活动。思想革命的真正英雄是千千万万不知名的人们……(他们)把中国从以中国为中心的背景下移到了世界历史的主要舞台上”。
四
王良感慨于本地华人对历史的无知,只关心物质利益。
走在这喧闹的街头,我心生疑惑:这就是那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中华街吗?他们是怎样将这些小业主动员成为政治行动的支持者的?每夜用算盘计算一日进账的人,为何能一次次倾囊而出,去支持一项他们很难理解的政治设计?
从开港以来,华人就是这座城市最大的外国人群体,如今其他外国人社区早已消失,中华街却继续兴盛,成了横滨最重要的景观之一。但它似乎仅仅是景观,它漫长复杂的历史、庞大的人群没有转化成某种更持久与更具创造性的东西。三把刀中的剃头刀与裁缝刀都消失了,但菜刀却变得更重要了。比起一个世纪前,中华街的料理店更多元了,除去广东菜,四川、上海、台湾菜也随处可见。尤其是四川的麻辣,因为新移民与中国游客的涌入而迅速兴起。横滨中华学校旁,正是巨大的、外围像路易威登店的重庆饭店。
如何将一群去政治化的华侨动员为“政治人”,是孙中山的志业。而对于梁启超来说,只有彻底将中国人改造成“新民”,才可能缔造出一个富强的中国。
也正是在此地,梁启超写出了《新民说》。他意识到,倘若不能建立现代国民,就不可能塑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他要唤醒那些沉醉于个人利益、狭隘乡情、缺乏公德的海外华人社会。最初的“反叛者”——不管是革命者,还是保皇者——正是期望将这些底层人动员起来,让他们政治化,以提供精神、物质、人员的支持。而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这些动员者,都来自相距不远的广东乡间,他们也都是清国庞大的学者官僚系统的边缘人。当他们试图从权力中心改变这个国家时,都惨遭失败。他们在海外庞大的边缘人群中再度恢复元气,获取支持,并进行无休止的内部斗争。
很有可能,中国没有变成他们期待的样子,他们的革命与改良之争似乎在一个世纪后仍未过时,横滨的中华街似乎又回到了它本来的样子——关公庙的香火仍旧旺盛,在华侨心目中,这位财神实在比任何神灵都更重要……
夏多布里昂的碎镜子
撰文 覃里雯
人到中年,一切都变得无情地清晰,就像在被自己摔碎的镜子里看到少年的憧憬,而在镜子的背面,满足的愿望也随即被遗忘。
一
Le Midi,法国南部,古法语的正午,也是南方,正午和南方都是太阳所在的地方。初相遇不久,L就想要带我重返这个他心中的期许之地。那时我热爱粗糙新鲜的奇遇,一直没被他描述的度假圣地打动,置若罔闻地领着他在我的路线上绕圈子。但领队人渐渐发现,无论去到哪里,他都会发现那些让他想起法国南部的地方,从慕田峪夏日闪亮的栗子树叶,千岛湖响亮的蝉鸣,苏梅岛春季的繁花,到意大利北部的旖旎山路。他愉快地享受着广大世界的款待,一路却捡起某些碎片放在眼前端详,通过那细碎的镜像,梦想重回le Midi。
十年之后,我用光了拖延的理由,L终于能催促我早早定下假期,跟朋友借了他们位于圣马克西姆(Sainte-Maxime)的度假公寓的钥匙。
Le Midi,这个20世纪浪漫的最高符号,并不包括整个法国南部,而是一个环绕地中海、与西班牙和意大利接壤的带状地区,包括亚奎丹,南部——比利牛斯,朗格多克——鲁西永,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科西嘉岛,隆河——阿尔卑斯和普瓦图——夏朗德。圣马克西姆虽然与尼斯、戛纳都在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区域,但远不及后二者的名气。戛纳在中国广为人知,原因除了著名的戛纳电影节,还有2012年的一场政治风波:那里的一座临海别墅压垮了中国政坛的一位枭雄。买家为此制作的“幻灯片是动感的,三秒钟切换一张图片,有英文的诗,还有音乐伴奏”,可能是贫瘠的革命年代孕育的中国权贵子女最高的审美想象,也到底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中国式结局。
若从戛纳的故事开始引入了不起的法国文豪和可疑的政治家夏多布里昂,倒是一个好的开端,那里有过更值得历史铭记的野心。曾任拿破仑时代和波旁王朝外交官的夏多布里昂,则留下了这段历史中最荡气回肠的亲历记录,以至于雨果在小学作业本里写下:“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无所成。”夏多布里昂在1797年拿破仑离世后曾到戛纳参观,在那里,有一个客栈主人曾接待过从流亡禁锢中登陆戛纳、重返法国的波拿巴。他领着夏多布里昂路过拿破仑曾栖身其下的橄榄树和他上岸时存放衣物的厂棚,他们在海滩上看到“水面似镜,波澜不兴……海湾里只停泊了一条大船、两条小舢板。左边看得见昂蒂布灯塔,右边看得见莱汗群岛,正前方是朝南,朝那个罗马城敞开的深海。波拿巴一开始打发我去的就是罗马。”
在他庞大而优美的《墓畔回忆录》里,夏多布里昂解释了这些岛屿的来路。莱汗群岛是古代欧洲人躲避蛮族入侵时开辟的新定居所。公元5世纪,古高卢人(高卢即今日的法国)圣奥诺拉“从匈牙利逃出来,登上这里的一座礁岛,爬上一棵棕榈树,划了一个十字,所有毒蛇就死了,这也就是说异教消失了,在西方诞生了新的文明”。传说圣奥诺拉所建的岛上修道院里的最后一个独居者,就是著名的铁面人。
暮年里回忆自己曾站在戛纳海滩上的时辰,夏多布里昂的惆怅层叠潮涌。当年他面对拿破仑离世后一个行将消逝的世界感到悲怆,但几十年后从跌宕的人生中又回想起那个沙滩上的时刻时,复杂的情绪让他难以自持:“我目击了两三个王朝的覆亡……见过华盛顿与波拿巴这两个人物……我为什么要比我生活的时代和同代人活得更久呢?……我没有勇气继续下去。”
那些在非洲遇到的无忧无虑的阿拉伯老人,“他们……两眼望着蓝湛湛的天空,目光随着那沿着迦太基废墟飞翔的魅力的火烈鸟移动……波涛的轻声细语在给他们催眠,让他们依稀忘记自身的存在,轻轻哼起一首大海之歌:他们就要死去。”是的,即便是贪婪者也并不赞美贪欲,而更愿借身于雄心的光辉斗篷,但最终,被权力和财富的性格吞噬的个人也会感到悲伤,这些对戛纳而言都不是新鲜事。
二
我们到底没去戛纳,而是在7月下旬到达距离戛纳不远的海港尼斯,从那里驾租来的车沿海边棕榈大道向东南缓行,全球各地涌来的游客让南法所有的公路都拥堵不堪。沾了鸟屎的车窗外,天空、沙岸、自行车和女孩身上的比基尼、孩子手里的皮球,34摄氏度的阳光和淡淡的水汽把一切都调成了糖果色。蔚蓝海岸(Côte d’Azur)像一张巨大漫长的美国60年代牙膏广告画,无辜、甜美而新鲜。
朋友的公寓在圣马克西姆一个有围墙和电动铁门的封闭小区里,外面看起来和中国十多年前的建筑差别不大,但喘气的狭窄电梯泄露了它半个世纪的高龄。楼下花坛里的薰衣草已经被阳光烤枯,但密集的夹竹桃开得正旺,略带危险的闷香。公寓的塑胶地板装饰了红砖纹路,条纹布沙发已经褪色,老式的实木桌椅也已开始剥漆。沙发上有一幅印象派画的海报,画的像是南法的咖啡馆外景,正中一个优雅的女子正在招手叫服务生,餐桌上的镜框环绕着仿中世纪的水果静物油画。沙发旁有个小书架,放满了德文书,中间夹杂一些英文小说和一本《法国当代艺术史》。这景象雷马克在《凯旋门》里写过:“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不好不坏的,他看着都无所谓。”
但这时L使劲把阳台的木制遮阳板拖开了,结束了这个无所谓。呼啦啦的一阵,带香气的风扑了进来,带着楼下游泳池里孩子的喊叫。层叠的橙色屋顶之后,地中海托着隐隐绰绰几艘游船,像一汪果冻,去往圣特罗佩(Saint Tropez)的渡轮正在离开视线。这边对着的是缓和起伏的丘陵,大伞一样的金松和高瘦的棕榈之间,蘑菇般地长满意大利北部风格的别墅。最美的一座,有长长的凉台延伸向海,上面挂着古罗马庭院装饰的白色幔帐。在后来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几乎每天都坐在阳台上,看着日落时分的海光山色吃晚饭。
当星空从山后显现,慢慢笼罩海湾,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的名字就会在脑子的角落里微微闪亮。法国南部是这位贵族作家兼飞行员无数次飞过的地方,但他对此几乎一字不提。他越过平缓的群山和地中海,去往北非的沙漠。在埃及,他驾驶的邮政飞机曾坠毁,差点儿丧命。贝都因人偶然拯救了严重缺水的他和机械师,当时他们已经产生了幻觉,这些幻觉构成了此后《小王子》中的片段。这本童话的过度成功,遮蔽了他作为骑兵和邮政飞行员的过去,以及他作为记者为《巴黎晚报》、《玛丽安》和其他媒体做的那些动人的战地报道,还有印度支那和远东、地中海、苏联和莫斯科,以及子弹横飞的西班牙内战——这些都收集在《镜子中的碎片》里。
因为不像海明威一样自恋,炫耀武器、情史和伤疤,他常被不求甚解的读者误认作一个内心柔弱、逃避现实的小知识分子。但这或许正是作者想要的,富于同情、与弱者在情感上结盟,使他们不感到孤独,能保卫他们。1939年,在被遣离法国军队之后,他来到纽约,希望说服美国军队一起抵抗纳粹,以《告美国人书》为欧洲面对纳粹时的软弱做出辩护:“这些人是弱小的,也是可以原谅的……我们很清楚我们为弱者而战,我们并不期望在敌人刚刚发起进攻的时候他们就被派往前线。”但是他提醒强大的美国需要负担自己的责任,“你们,是一个强大的传声筒,受到海洋的保护,你们的海军、军队、人民是强大的,你们什么也不怕,难道你们不该像蓬斯·比拉特一样,建议你们的同胞洗刷这一与你们可能并无关系的耻辱吗?”
1944年春季,他驾驶侦察机回到法国,盛夏时节就连人带飞机消失在这个海域,六十年后飞机残骸才在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的首府马赛附近的海底被找到。“每一颗星星都有一口井,上头都有一个生绣的滑轮,每一颗星星也会为我沁出甘醇的井水给我止渴。”高贵的灵魂……他的飞机失踪的日期正好是我们到达这里的整整七十年前。关于布满酒庄的南部法国,他没有留下什么可资铭记的字句,这只是他飞向更广大世界的中间地带。
强大的美国海军、军队和人民到底来到了南部法国,在蓝色海岸地区,美国依然是亲切和值得尊敬的二战盟友,而不仅仅是令人鄙夷的喧闹游客和不上档次的好莱坞电影产出国。圣马克西姆是盟军登陆的地方,迄今尚有纪念碑。夜晚在市区中心海滩和停满小游艇的港湾散步,露天酒吧和露天演唱台上,留着长卷发的歌手还在一首接一首地唱《一切为你》([Everything I Do]I Do It For You)和《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声震云霄,赶上了中国县城卡拉OK的声势。
或许这会让返回的海军陆战队队员和他们的后代感到亲切,就像在东南亚的酒吧里“怀旧老歌”抚慰着美国驻军和水手一样;在车程一个小时的勒拉旺杜(Le Lavandou)还有一家与纽约著名的Cotton Club同名的夜总会。战争留下的要远远多于废墟和弹药的碎片,但或许这些流行文化只是所有人出于念旧而心甘情愿地共同贫瘠,是一种令人心暖的异化……我们并不总是明白文化、行为和习惯的后果:人如何被他遥远的想象所塑造,最后变成他的想象本身,就像圣埃克絮佩里越过地中海,想象自己消失在沙漠的星空。但法国又塑造了他人的想象:在从勒拉旺杜乘船前往克罗港(Port-Cros)岛的渡轮上,一个意大利女人忽然登上船长室,从喇叭里向她的爱人求婚。面对这精心策划的想象中的法式浪漫,乘客们鼓起掌来,男人冲上去把女人领下来拥吻,法国人家的六七岁男孩倦怠而又好奇地看着,海上的盛夏阳光让他眯起了眼睛。
三
每天傍晚,总有一辆垃圾车会在我们散步时出现,有时候是6点,有时候是8点或者9点,甚至10点。不管我们什么时候吃完晚饭,只要一出门,垃圾车就会像前东德的斯塔西一样准时出现,轰鸣着,慢悠悠地开开停停。副驾驶座上跳下来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把路旁的各色塑料垃圾桶拖到车后,机械臂自动把垃圾倾倒在卡车的大肚子里,小伙子把垃圾桶拖回原位,再跳回副驾驶座。他干这些事的时候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