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 >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著

出版社:浙版传媒

出版时间:2017-05-01

书籍编号:30342666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419

版次: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文化

全书内容: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作者:马丁·沃尔夫(FT首席经济评论员)/译者:张至谦


过去40年,中印两国一直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它们未来发展轨迹如何?面临哪些共同的挑战?


如何比较印度和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


过去40年,中国和印度一直是全球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不管从哪个体量级别来看,中国的人均GDP增长比印度快得多,增速是印度的两倍左右;不过其实二者的表现都很抢眼。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注:中印经济追赶中,以购买力平价计,中印两国人均GDP与美国之比 上方线:中国 下方线:印度 最底部:2016年之后的预测基于印度4%、中国3%和美国1.5%的年增长率】


自19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人均GDP,由美国的5%上升到美国的26%,同期印度人均GDP也实现了翻倍,从美国的4%至5%,上升到了美国的11%左右,所以两者都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印度稍落后,但两者增长都很快。

两国经济开放程度如何?


人们总倾向于认为,在中印这两大经济体中,中国经济更开放,更融入世界,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判断已经不再正确了。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注:经济开放程度,商品和服务贸易占GDP百分比 上方线:中国 下方线:印度】


在中国,贸易占GDP的比重自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在下滑,到今天这一比重并不比印度更高。与此同时,自1990年代初市场自由化改革以来,贸易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印度的资本流动占GDP比重,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开放度也在上升。今天的印度经济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开放,融入世界。

两个经济体各自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如果我们展望未来,必须承认这两个经济体未来的体量都会非常庞大,除非它们发生什么严重失误。


极有可能的是,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印度也会在21世纪中期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两国人口基数都非常大,所以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什么难事。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注:印度人口将超越中国 人口数量 单位:百万 基于2015年的预测 上方线:中国 下方线:印度 右侧灰色区域:预测】


但是两个经济体同样面临巨大挑战,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世界经济能不能消化他们的快速增长,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股反全球化浪潮,也给它们的未来带来不确定性。


查看原视频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延伸阅读


1.1 “印度制造”何时能超越“中国制造”?


1.2 印度难以很快超越中国


1.3 “印度制造”是什么水平?


1.4 印度首超中国成全球FDI最大目的地


1.5 “龙象之争”是雾里看花


1.6 印度又一次“与命运有约”


1.1 “印度制造”何时能超越“中国制造”?


作者:戴维·皮林(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译者:陈隆祥


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波动,让乐观者估计,印度制造业腾飞的时机已经到来。但看似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印度,振兴制造业仍面临可畏的障碍。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印度制造——就连这种表述听起来都有点不对劲儿。无论好坏,这都是来自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提出的口号,用来形容他推动印度转型为制造业大国的努力。这早就应该成为印度的目标。


它或许也是不现实的。印度在制造业方面没有良好的声誉。就连印度人也看不起本国产品。印度人所谓的“拼凑式创新”(Jugaad Innovation)是物资稀缺的产物。评论员米希尔·夏尔马(Mihir Sharma)称,他的同胞们把零件“用胶带、颜料和祈祷拼凑在一起”——尽管印度的高科技产品(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质量还是比较高的。


如果说印度人生产的产品质量很差,他们制造的数量也不够。制造业只占印度全国总产出的15%,而中国的这个比例达到32%,泰国是34%。(由于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2014年的数字略微有所上调。)


乐观者称,印度制造业腾飞的时机已经到来。过去10年,中国的工资水平提升了四倍。人民币大幅升值(尽管最近出现了意外的逆转)。这些情况已帮助墨西哥(甚至美国)等国重新获得了制造业竞争力。如果它们能做到,印度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印度拥有精明的企业家、从棉花到钢铁的丰富原材料、不断扩大的国内需求以及每个月涌入就业市场的100万新增工人。莫迪又是一个决心推动发展的领导人。难道这些不是实现制造业繁荣所需的全部要素吗?

延伸阅读


1.1 “印度制造”何时能超越“中国制造”?


1.2 印度难以很快超越中国


1.3 “印度制造”是什么水平?


1.4 印度首超中国成全球FDI最大目的地


1.5 “龙象之争”是雾里看花


1.6 印度又一次“与命运有约”


1.1 “印度制造”何时能超越“中国制造”?


作者:戴维·皮林(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译者:陈隆祥


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波动,让乐观者估计,印度制造业腾飞的时机已经到来。但看似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印度,振兴制造业仍面临可畏的障碍。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印度制造——就连这种表述听起来都有点不对劲儿。无论好坏,这都是来自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提出的口号,用来形容他推动印度转型为制造业大国的努力。这早就应该成为印度的目标。


它或许也是不现实的。印度在制造业方面没有良好的声誉。就连印度人也看不起本国产品。印度人所谓的“拼凑式创新”(Jugaad Innovation)是物资稀缺的产物。评论员米希尔·夏尔马(Mihir Sharma)称,他的同胞们把零件“用胶带、颜料和祈祷拼凑在一起”——尽管印度的高科技产品(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质量还是比较高的。


如果说印度人生产的产品质量很差,他们制造的数量也不够。制造业只占印度全国总产出的15%,而中国的这个比例达到32%,泰国是34%。(由于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2014年的数字略微有所上调。)


乐观者称,印度制造业腾飞的时机已经到来。过去10年,中国的工资水平提升了四倍。人民币大幅升值(尽管最近出现了意外的逆转)。这些情况已帮助墨西哥(甚至美国)等国重新获得了制造业竞争力。如果它们能做到,印度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印度拥有精明的企业家、从棉花到钢铁的丰富原材料、不断扩大的国内需求以及每个月涌入就业市场的100万新增工人。莫迪又是一个决心推动发展的领导人。难道这些不是实现制造业繁荣所需的全部要素吗?


这是乐观者给出的理由。迄今还未被证实。然而,2015年8月印度的制造业大国梦被添了一把火:台湾代工制造商富士康(Foxconn)宣布将投资50亿美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建造一座工厂,创造5万个就业机会。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Terry Gou)称,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10年后富士康可能在印度每个邦都拥有一座工厂。仿佛这还不够,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Xiaomi)锦上添花地宣布,将与富士康联手在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生产手机。


莫迪的首席经济顾问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表示:“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的确感觉印度错失了机遇。”他补充说,印度已经浪费了一个明显的比较优势——廉价劳动力。鉴于快速实现的机械化和世界已经充斥廉价产品,有人称,将制造业作为发展工具的黄金时代无论如何已经结束。萨勃拉曼尼亚表示,制造业可以成为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这需要时间。富士康的投资可能成为一个分水岭。如果成功的话,它有望改变人们对印度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很难得到国家层面立法支持的国家,它或许还会刺激各邦为了吸引制造商而展开竞争。


话虽如此,印度面临着可畏的障碍。首先是基础设施问题。印度缺少港口、公路和铁路运输货物,缺少可靠的能源供应维持工厂运转。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估计,在计入整体成本的基础上,印度制造业的成本只比墨西哥低5%。除了某些产业(如汽车业)外,印度还缺少使珠三角这样的制造业集群如此具有竞争力的供应商生态体系。


也许更糟糕的是印度的软环境。潜在的工厂老板无法获得所需要的土地,也无法开除工人。工厂以次优规模运行,或者使出下策来规避劳动法:只有16%的员工属于正式录用。不合理的法律滋生了腐败。还有像季风季节一样多变(且具有毁灭性的)的不合理税收环境。历经千辛万苦克服这一切困难的投资者,并非总能得到感谢。德里方面正寻求从雀巢(Nestlé)获得1亿美元的损害赔偿金,指控这家瑞士公司生产的面条含铅较高,毒害了印度人。这个主张似乎不太可信。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的监管机构都已宣布,同样的食品是安全、可以食用的。


莫迪已承诺要清除这些障碍。他所需要的只是一台推土机。他出台了遏制追征税款的措施。某些行业(包括军工)的外资所有权上限已被提高。其他方面没有什么变化。土地和劳动力方面的改革都没有太大进展。基础设施仍在建设中。作家、宝洁(P&G)印度前负责人古尔恰兰·达斯(Gurcharan Das)说:“莫迪需要亲自关注细节。”如果莫迪要让“印度制造”成为现实,他需要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1.2 印度难以很快超越中国


作者:艾伦·贝蒂(英国《金融时报》国际经济编辑)/译者:何黎


虽然印度宏观经济短期表现抢眼,但较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这让它无法在近期超越中国。如果印度的周期性优势消失,其经济增速应该低于中国。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人们老说,印度永远只是自己与自己比较,这句话或许终于开始站不住脚了。在一片灰暗的新兴市场图景中,印度经济事实上相对比较亮眼,于是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增长引擎的吹嘘也越来越多。印度副财长贾扬特·辛哈(Jayant Sinha)最近大胆预测称,“用不了多久,印度就将在增长和发展方面把中国甩在身后。”


这么说吧,就算印度能把中国甩在身后,也不会那么快。尽管印度宏观经济短期表现抢眼,让它在周期中的位置好于大多数的大型新兴市场,但较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令人遗憾地一直存在(该问题让印度与中国相比处于较低的增长级别),摆在无畏改革家面前的政治上的大象陷阱同样如此。


表面看来,印度经济表现良好,2014年凭借承诺推行自由化改革而当选的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如今依然深受民众欢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认为印度是不断放缓的全球经济中的一个“亮点”。印度2014年的增长率与中国相当,都是7.3%,IMF预测,印度2015年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


现实情况则没有那么乐观。一方面,统计数据很可能是错的。印度2015年2月引入的一个新的GDP数据系列调高了它2014年的增长率,对该数据赶上中国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些数值历史短暂,没有详细的基础数据作支撑,而且与工业产值和进口等其他指标相冲突。


其次,印度2014年增长率赶上中国是一系列一次性因素造就的。自2014年末以来,全球油价“跌跌不休”,这让印度从两方面受益,一方面通胀得到抑制,另一方面莫迪的公共财政改革具备了比较有利的条件,让他能够在不用向消费者提高价格的情况下削减昂贵的政府燃料补贴。


第三,在眼下中国工资水平和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制造业被迫撤离之际,印度希望增加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以释放自己的潜力,与亚洲东部国家竞争、吸引从中国撤离出来的制造业落户。要实现这个愿望,印度依然面临重大障碍。在数年扩张之后,印度制造业增长在2012年至2014年间出现停滞,令人严重怀疑其潜在动能。


当然,与早些时期相比,宏观经济政策已经有所改善。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逆差依然可控。从传统上来说,印度央行(Reserve Bank of India)处理不好多样化的目标和工具,它采取了更为常规的模型,使用短期利率来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于2013年出任印度央行行长,在他的领导下,该行通过迅速提高利率控制住了通胀。现在印度央行能够降息125个基点来刺激增长,而土耳其和巴西等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则不得不紧缩。


但是,伴随着最近一次降息——9月29日利率下调50个基点,超出市场预期——印度央行的声明已经相当明确地表明,货币政策对增长的贡献空间正逐步用尽。拉詹称,“尽管印度央行将继续维持宽松立场,但近期货币举措的重点将转向与政府一道努力,以确保阻碍银行将125个基点的渐增式政策性利率下调大部分传递下去的障碍得到清除。”


的确,银行业的问题正是阻碍投资的因素之一。国有银行在失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过度放贷(通常是在政治原因诱导下),而且银行体系内累积的整体坏账正阻碍着新贷款的发放。未来数年,国有银行将需要新资本——政府希望从市场筹集其中的三分之二——但是这是否会使得许多银行得以实施它们亟须的普遍重组和私有化,仍有待观察。


投资贷款的需求和供应都存在一个问题。印度一直难以将自己的工业部门扩大至可以与快速增长的东亚经济体相抗衡的规模,同时制造业在印度经济中所占份额的增长速度似乎已经在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水平上陷入停滞。


除了基础设施不完善之外,鉴于印度过时的土地法的复杂性,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工业开发用地难以获得也是阻碍印度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原因。这一问题可以以塔塔(Tata)迁厂事件为代表。那还是在莫迪上台之前,当时,因为当地人抗议,塔塔被迫放弃在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建Nano汽车生产厂,将厂址迁往印度别处,使得项目成本增加。


对土地征用法律进行改革是莫迪作为总理的标志性项目之一。但是修订法律以及引入增值性“商品及服务税”(GST)的议案,2015年夏天在腐败丑闻缠身、打乱立法议程的议会会期中搁浅。考虑到企业无法在劳动力密集地区附近建设大型工厂,印度推动制造业发展的任何努力可能都会以提供较少就业的资本密集型项目为主。


莫迪政府坚称将继续推进改革,但是考虑到整个夏天议会的混乱,他的政治操作空间正在缩小。在下个月比哈尔邦(Bihar)的议会选举中,莫迪政府的政治劲头将迎来重要考验。位于印度东部的比哈尔邦长期以来一直是印度最贫困的邦之一,尽管目前正在迅速增长,但比哈尔一直难以扩大其制造业。如果莫迪清除投资障碍的信息没能在比哈尔引起共鸣,这对莫迪2016年能否继续维持其政治劲头将不是个好兆头。


目前,印度似乎会满足于被认为在整体令人失望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一枝独秀。如果印度的周期性优势消失,它回到它并不陌生的低于中国的经济增速水平,那印度的政界人士可能就不会如此洋洋自得了。


1.3 “印度制造”是什么水平?


作者:桑晓霓(英国《金融时报》首席国际金融记者)/译者:隆祥


实际上,印度制造业几乎与大规模生产不沾边。


要去印度首都郊外的工业区,最好乘坐德里地铁,因为市中心宽敞的公路出城不久就变成了泥土路。建筑物远处是尘土飞扬的田野,偶尔有水牛在其间游荡。


有些工业区虽然名字取得响亮——如曼戈普里(Mangolpuri)工业区——但期待在这里看到大型工厂的来访者不得不马上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在这些三层的建筑中,大多数企业只占一层,机械设备也不多。许多设备都是转了好几手买来的,只能半自动或手工操作。为数寥寥的高科技自动化机械通常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翻新过的二手货。实际上,印度制造业几乎与大规模不沾边。


但这个国家终于发现,它需要发展制造业来为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提供工作,为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务工者创造就业。


如今,由于连在制造简单产品方面都实力薄弱,这个拥有世界约18%人口的国家在世界贸易中仅占2%。然而,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表示,即便考虑到中国的主导地位,“印度也有机会成为全球价值链及供应链的一部分”。


印度已经认识到,仅靠提供低端服务不足以拉动经济,这促使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发起了“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运动,并推出相关措施。近期“印度海事论坛”召开期间,孟买街头挂出了很多标语牌,呼吁陷入交通堵塞的人们“在印度造船”。


有一种担忧是,印度现在发展制造业可能太迟了。到曼戈普里工业区以及临近拥有1.6万小微企业的巴瓦纳(Bawana)工业区参观一下,就可以了解印度要发展制造业面临多大挑战。


“经过政府几十年的管制,印度根本不存在规模经济,”开关电源及笔记本电脑充电器制造商卡迈勒·卡普尔(Kamal Kapur)说,“自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一直害怕让私营部门发展壮大。我们已经浪费了如此多的时间。”


塔塔集团(Tata Group)旗下一家曾经制造铁路机车的企业就是例证。几十年前,印度政府决定,应由公共部门的实体制造机车,塔塔只好放弃该业务。因此,当印度铁道部不久前重新授予私营部门制造机车的合同时,受益的是外国公司,包括通用电气(GE)与阿尔斯通(Alstom)的一家合资公司。印度本土的公共部门企业集团毫无竞争力。


卡普尔开始经商时并非一名制造商,而是进口商,他从具备规模效益、拥有技术且产品价格低廉的中国工厂进口零配件。“世界各地的人们涌向深圳,”卡普尔说,“我可以买到一块中国产的山寨集成电路,质量与美国飞兆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亦称‘仙童半导体’)的一样好,但价格只有后者的一半。比起我们印度人,中国人能制造出复杂得多的集成电路。”


那么,卡普尔后来为什么放弃从中国进口配件、转而要在印度进行生产呢?他的解释大多指向那些将在印度经营的外国企业搞得晕头转向的障碍。


一大挑战来自于印度海关打交道。通关费用使得中国商品原有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海关是一个大麻烦,除非你有秘密渠道,”卡普尔说。从中国进口的货物通常要滞留海关数周。有时,关税和罚款已经超过了货物的价值,使得卡普尔只能放弃进口来的配件。


长远来看,进口也不太合适,因为印度运输成本高、速度慢:货运列车平均时速只有25公里。


然而,要在本土采购零部件并不容易。卡普尔用了18个月才为自己需要的部分配件(如印刷电路板、注塑模具)找到合适的供应商。


然而,尽管存在种种困难,尽管中印两国制造业存在巨大差距,也是值得付出努力的。即使赢得铁道部机车生产合同的是外国公司,这一项目也将为印度北部贫穷的比哈尔邦创造就业机会,并带来乘数效应。


虽然晚了些,但还不算太迟。


1.4 印度首超中国成全球FDI最大目的地


作者:考特妮·芬加(英国《金融时报》数据部门fDi Intelligence内容主管)/译者:梁艳裳


根据FT旗下数据部门的报告,2015年中国吸引的资本投资下滑23%,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减少16%,多年来首次拖累地区FDI增长,而印度吸引了630亿美元FDI。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且外商直接投资(FDI)相应下滑(这对地区投资流动产生了连锁反应),但亚太地区仍蝉联全球FDI冠军。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旗下数据部门fDi Intelligence的一份报告,2015年,亚太地区吸引了全球45%的绿地项目投资。2015年,外国公司将3883个绿地投资项目设在亚太地区,据估计投资总额为3025亿美元。


尽管2015年亚太地区的绿地项目数量较2014年减少7%,但资本投资总额增长29%,这得益于印度、印尼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大幅增长。


中国多年来首次拖累地区FDI增长,而不再是增长引擎:受经济增长趋缓且成本上升的影响,中国的资本投资下滑23%,FDI项目减少16%。


把中国推下神坛的是印度,由于2015年全年大型投资项目很多,印度超过中国,成为全球资本投资头号目的地。


在这份报告中,印度脱颖而出,摘得绿地项目资本投资排行榜的桂冠,2015年公布的FDI投资高达630亿美元。印度FDI项目数量增加8%,达到697个,尽管仍落后于中国的789个。


流入印尼的资本投资增长130%,至385亿美元,这得益于金属、化工和能源行业的多个大型项目,同时,得益于能源行业的重大投资项目,巴基斯坦的资本投资增长147%,至189亿美元。


其他资本投资出现增长的亚洲国家包括菲律宾(项目数量增加16%)和泰国(项目数量增加7%)。但亚太地区的FDI有些头重脚轻,最大的三个目的地国家(印度、中国和印尼)占流向亚太地区投资总量的近一半。


与此同时,一些之前步履维艰的欧洲新兴国家的FDI数据带来了一些惊喜。该地区包括俄罗斯、独联体国家以及中欧、东欧和东南欧,是全球唯一一个在项目数量(增加6%)、资本投资总额(增长12%)和通过FDI创造的就业数量(增加13%)都出现增长的地区。


尽管2015年上半年俄罗斯和土耳其的FDI数据出现下滑,而且两国周边都出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但两国2015年的最终表现好于预期。据fDi Intelligence估计,俄罗斯吸引的投资占流入欧洲的资本投资总额的7%,达到116亿美元,该国吸引的项目数量比2014年增加33%。土耳其吸引了58亿美元的资本投资,项目数量同比增加47%。


作为一个合并地区,中东和非洲在绿地投资方面与前一年持平,流入非洲的项目数量增加6%,抵消了中东项目数量的减少。非洲吸引的项目数量比中东多156个,尽管按照项目数量衡量,阿联酋仍是该地区最大目的地,占中东和非洲项目总量的近四分之一。


埃及仍是该地区最大的资本投资目的地,2015年共吸引145亿美元的投资,尽管资本支出减少19%。与此同时,该国项目数量增加14%。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是2015年表现最差的地区。资本投资下滑至702亿美元,项目数量减少13%;在该地区前十大目的地国家中,只有3个国家(智利、玻利维亚和牙买加)的资本投资出现增长。在经历了格外艰难的一年后,巴西的资本投资总算与前一年持平,仅轻微下滑0.2%,但项目数量减少17%。


从全球来说,2015年的资本投资增长近9%,达到7130亿美元,但项目数量减少7%,为1.193万个。


1.5 “龙象之争”是雾里看花


作者:邢予青(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经济学教授)


不看经济规模,仅看中印增长率毫无意义。龙象各有优势,经济互补是主流,中印经济合作是共赢策略。


三张图看懂中印经济实力对比(秒懂新闻热点·2017年第3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和印度同属“金砖四国”,这一说法源自本世纪初高盛前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他曾预言“金砖四国”是引领21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超过10亿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印度被国际社会标榜为最大的民主国家。因此,“龙象之争”即中印经济发展比较,常常是国内外舆论和学者热衷的话题。几年前,印度出现了人类电力史上最大的断电事件,位于印度22个邦的6亿人,在同一时间突然陷入没有电力供应的状态。这场电力事故,让推崇印度模式、预计印度很快就可以超过中国的学者和评论家,从幻觉回到印度基础设施落后、长期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现实中。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印度增长7.5%,比中国高0.6个百分点。这微不足道的差异,又引起了一些评论家的兴奋。印度被誉为比中国还要重要的全球经济发动机,甚至有学者预测印度经济规模会在2050年超过中国。笔者认为,不看经济规模,仅仅看增长率的对比是不科学和毫无意义的。例如,中国经济从1980年以来,每年增长率都超过美国。但是,35年后不是依然在半山腰上眺望山顶上的美国,还忧心重重地担心越不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槛吗?


2014年中国GDP是10.4万亿美元,印度只有2.0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是印度的五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是7400美元,印度是1570美元,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是印度的4.7倍。因此,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中国和印度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印度追上中国有可能,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笔者认为现在谈论“印度赶超中国”纯属杞人忧天。笃信印度很快赶超中国的学者,喜欢用购买力平价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不可否认,按照购买力平价估算,印度GDP是7.3万亿美元,中国是18万亿美元,印度与中国的差距被大大缩小。印度的许多学者也喜欢引用购买力平价,在国际研讨会上引证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但是,印度经济规模按照购买力平价大幅膨胀的原因,是印度经济开放程度差,国内不可贸易部门比例大导致的结果,这是经济落后的表现。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人不流动为假设前提的,它对于估算低收入人口是否可以获得基本的食物和住房,是有用的,却夸大了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实力。我经常对学生讲,按照购买力平价算人均收入,是富人安慰穷人的安慰剂。按购买力平价算出的700美元,是买不了iPhone的。购买力平价估算方法,也不考虑不同国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差异。在孟买街上乘坐没有空调、计价器如同水表大并悬挂在窗外的拉达出租车,除了惊险和刺激外,是无法和上海的出租车服务相提并论的。


其他主要经济参数,也同样证明印度和中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