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科学 > 法律 >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田纪云著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书籍编号:30376096

ISBN:978751620917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0842

版次:1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法律

全书内容: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6年5月,与胡耀邦在甘肃。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6年11月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开幕会上作题为《坚持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讲话。


(新华社记者郭占英摄)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8年8月,与胡启立在西藏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期间访问藏民家。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与胡启立在海拔5300米的雪格拉山合影。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3年12月,在深圳小渔村与支部书记交谈。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4年4月,在河北蠡县考察集贸市场。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6年夏,在河北研究农业综合开发。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6年秋,在山东莱州研究海水养殖。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6年11月,在福建安溪研究扶贫工作。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91年7月,在湖北研究抗洪救灾工作。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91年冬,在四川考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93年3月,考察三峡移民工作。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93年3月,在山西大寨村与党支部书记郭凤莲交谈。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97年7月,在新疆考察工作。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2年4月,国务院老会议厅院内。

农村改革调查报告(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


为了实地考察农村改革发生的变化,研究农民在实践中怎样回答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我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分管经济方面的工作时,根据常务副总理万里的指示,于1982年11月30日至12月28日,率领由有关部门参加的12人工作组赴山东、河南、四川进行了近1个月的农村经济调查。调查组跑遍了三省的5个地区15个县,召开各种座谈会33个,走访农户76家以及一批商店、学校,还请当地帮助对100个生产队长和100个专业户、重点户进行调查、征求意见。返京后,调查组向中央和国务院写出了《关于农村形势问题》、《关于农村商品流通问题》和《关于供销社体制改革问题》三篇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客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农村改革的喜悦和期盼,对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人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调查组写的三篇调查报告,先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作为内部文件印发,后由《人民日报》连载。


鉴于这次调查报告对推进农村改革所起的积极作用,特将调查报告附录于后:


关于农村形势问题——鲁、豫、川农村经济调查之一


1982年11月30日至12月28日,我们一行13人到山东、河南、四川三省农村作了一些调查。我们先后到了河南省开封、周口五个地区和山东省泰安、聊城、茌平、阳谷、菏泽,河南省兰考、商水、沈丘、西华、扶沟、武陟,四川省大竹、新都、广汉等15个县,分头召开了有县委书记、公社书记、生产队长、支部书记和商业、供销、粮食部门、计划、财政、工商、银行等综合部门的同志参加的各类座谈会33个,走访了76家农户和一批商店、学校。还请地方的同志帮助我们对100个生产队长和100个专业户、重点户进行了调查,征求他们对各方面的意见。


(一)沿途见闻


1.越冬作物、特别是小麦长势喜人。我们所到地区,在秋播时节都遇上了一场好雨,越冬作物种的适时,种的足,也种的好,特别是在责任制实行较早的地方,农民更加相信大包干不会变,舍得投肥料,下功夫。据山东聊城地区阳谷、等县、东阿三县调查:一般是每亩施化肥100斤,磷肥100斤,饼肥100斤,土杂肥10000斤,同1981年相比,平均每亩地多施饼肥20斤,磷肥30斤,农家肥1000斤。河南周口地区种麦底肥(化肥)平均比往年多10斤,良种面积也较往年扩大20%。底墒足、底肥多、良种面积大,这就决定了越冬作物长势好。农民普遍反映,今年的麦苗是近几年最好的一年。目前土壤含水量都在15%以上,没有旱象。地湿滚滚的,麦苗绿油油的,有效分蘖比往年多10%。据农业科技人员分析,长势理想的一类苗占80%左右,比往年多20%,需要控制的旺苗和需要促进的弱苗各占10%左右。聊城、菏泽、兰考等地为了扩大夏播棉花面积,麦棉套种比往年多。周口地区,最近两年平均每年增产小麦6亿斤(这是上报数字,地委书记讲,实际每年增产8亿斤,据典型调查,一般少报四分之一)。这个地区种小麦收成比较稳定,秋季灾害较多,群众对小麦生产是不放松的,他们讲要力争夏季一季保全年。去年冬天麦播面积又比前年扩大100多万亩(上报麦播面积为720万亩,地委书记说,实播近千万亩)。对于夺取今年小麦丰收,群众是充满信心的。四川省油菜面积减少,小麦面积扩大,沿途可以看到满山遍野的麦苗长势壮,色气很正,社员们正忙着中耕、追肥、精心管理。准备栽稻子的田里存满了冬水。


农民最大的心事是盼丰收,有了一地好庄稼,就民心安定,皆大欢喜。


2.新房多,林木多,牲口多,一片兴旺景象。连年增产增收,农民在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第一位的是改善居住条件。


聊城地区95.98万个农户,近三年盖新房的49万户,占59%;菏泽地区153万个农户,近三年盖起新瓦房152万间,平均每户近一间;盖新房最多的是兰考县,几乎家家户户都盖了新瓦房,住草房的已经很少看到了,而且开始出现了盖楼房的。


四川农村建新房的劲头也不小。广汉、新都这样的县,新房多系二层楼,有内外阳台,像城市居民一样,阳台上摆满了各种花草。


值得注意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应该统一规划。现在看来,有些地方还注意不够;二是节约耕地。聊城、菏泽等土地面积稍大一些的地方节约耕地的观念较差,名曰“占村边”,实际上是易地另建新村,占了好地。


在实行责任制初期,有些地方的树木曾经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现在不仅恢复了,而且又发展了,特别是豫东地区的林粮间作,十分可观。兰考县普遍搞粮桐间作,统一规划一亩地六棵泡桐树。周口地区1982年植树3408万棵,平均每人4棵多,发展粮桐间作68万亩。沈丘县1979年以来共植树1216万棵,前两年平均每人栽2棵,1981年平均每人栽3棵,1982年平均每人栽4棵,逐年增多。许多社员家的院子里种有20多棵树。四川省南充地区、大竹县大种柑橘,南充地区柑橘树已达到1992万株。大竹县乌木区三年发展柑橘30万棵,发展桑树840万棵,用来养蚕,三年后,仅此两项收入即可达500多万元,每人平均70元。四川省引进的河南泡桐长势也很好,栽上五年的已有碗口粗,群众称赞这种树是“一年光杆杆,二年成伞伞,三年结板板”,大有发展前途,可以成为速生树木。


大牲畜数量已经扭转了持续下降的局面,有些地区恢复发展很快。菏泽地区1978年以来大牲畜增加17万头,增长率为45%;鄄城县大牲畜由1978年的2.8万头发展到5.1万头;单县由4.2万头发展到9.2万头。周口地区大牲畜已达8.65万头,比1978年增加3.38万头,增长39%;村边麦地里有成群放青的牛犊驴驹,物资交流会上,可以看到成群的牛、驴。


3.赶集上会的人多,农村集市空前活跃。我们在途中几乎每天都遇上集日,大路上人成群结队,集镇上人拥挤不动,城镇商店赶集串会,工业品大量下乡,农副产品大量上市,一些停业多年的传统手工业开始恢复,集市上货物不少。所见农民都是吃得胖乎乎的,穿得棉敦敦的,女孩子穿戴比以前花俏多了,喜笑颜开。山东有个顺口溜:“早上抬个粪,上午赶个会,下午上个地,晚上听个戏,你说自不自。”这是目前农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据菏泽地区郸城县调查,实行责任制以来,98%的社员增加收入,2%的农户减少收入。减少收入的原因有天灾人祸、呆傻病残、超计划生育受罚等。农民生活水平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占35%,标准是全年大部吃细粮,盖了新房,穿着较好,人均收入350元以上,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强;二类占45%,标准是有吃有穿有零花钱;三类占20%,标准是吃、穿、花钱不宽裕,甚至还有些困难。在我们访问的76个农户中,一半以上存有够吃三个月到半年的余粮,缺粮的13户(主要是四川达县地区的大竹、邻水县)。和农民谈起话来,没有不夸现在政策好、生活好的,就是现在还比较困难的户,也说比前几年强多了,而且相信过几年会更好。聊城地区群众说:过去是苦熬,人人长愁;三中全会后实行责任制,人人长劲;十二大后奔翻番,人人长志。冠县北陶公社主任是十八级干部,全公社干部工资数他高。过去群众说,啥时候收入能赶上他就中了。现在他走到哪里,哪里的群众都和他比收入,许多社员高兴地说,我们都超过十八级了。我们在茌平县迟桥生产队访问的一户社员,当我们问他对党的政策还有什么意见时,他说:“俺啥意见也没有,俺觉得现在当个社员还怪自个挠的呢!”


所到之处,流传着许多赞美党的政策、赞美现实的顺口溜。例如:“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过去‘三靠’(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有灾靠救济)越靠越穷,现在‘靠三’(即靠三中全会路线)越靠越富。”“过去是:地瓜干当主粮,老母鸡是银行。现在是:粮满囤、油满缸,穿新衣。盖新房,光棍汉子娶新娘,大把票子存银行,日子越过越舒畅。”


现实生活比报上登的要丰富得多,生动得多。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村发生的变化,是极其深刻的。泰山石壁上刻有古人的一句话,叫作“登泰山之后而知山之大有知泰山之小”,我们访问了农村之后,认识到农村变化之大,也认识到农村潜力之大,变化才是开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更大的希望。


(二)农业生产责任制已经在农村扎了根,并正在进一步发展完善


我们调查的这几个地区,除四川大竹县是去年秋收后才将水田包干到户外,其他地区都是实行责任制较早的,一般已有2—3年的实践经验,从这些地区可以看出:


1.责任制实行初期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和正在得到解决。已经基本解决的问题有:水利设施的使用管理;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集体牲畜的分包养用;作物布局的调整;集体债务的分摊偿还;烈军属、五保户的照顾;干部报酬;义务工的摊派;农田造林的分成等。正在解决的有:地块的调整;各种合同的签订;集体财务的整顿;提留的管理使用;机耕、植保的统包;集体工副业的承包等。


实践证明,广大群众是勇于实践、富于创造的,他们既然选择了大包干等形式的责任制,就一定会想办法完善它、发展它,使之更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


2.责任制已经不是作为一种办法,而是作为一种原则,在种植业以外的其他领域广泛推广。人们说:“责任制是个宝,用到哪里哪里好。”农业包、副业包、社队企业包、商业包,连农村教育,兰考也搞包干责任制,而且是用了就灵,很快见效。一个“包”字,打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


3.各地出现了一些完善发展责任制的新鲜经验。如:兰考县为了鼓励社员在责任田里栽桐树,实行统一规划,分户栽植的办法,集体拿树苗的二八分成,社员自备树苗的一九分成。大头是社员的。这样一来,树栽得多,管得好,横竖成行。


周口地区把大牲畜作价卖给社员后,大牲畜发展很快。


扶沟县采用集体统一规划、群众集资和联户办、独户办等多种办法发展农田水利,从1981年10月到1982年5月,全县新打井2800眼。相当于前六年打井的总数。群众说,过去打井是集体出钱,群众出力,形式主义,不讲效益。现在打井是讲究实效,自愿互利,不搞平调,人人积极。沈丘县为了帮助少数不会种地的农户发展生产,实行干部、党员包户的办法,把肥料送到家,技术传到家,手把手教种地。为了解决大包干后提留混乱的问题,沈丘县实行了“队搞提留,公社统管,三账相符,分项处理,粮食存粮店,现金存银行;管钱的不见钱,花钱的无权批,提留多少有规定,花多花少有项目”的办法,干部省心,社员放心。社员称赞这种办法是“不怕保管挪秤砣,不怕会计笔尖戳,干部想摸摸不着”。有人认为现在主要是统的不够,想在完善责任制中扩大统的部分。周口地委书记张文韵同志说;前一段有的地方强调分,忽视包,还应该继续在“包”字上做文章。他认为当前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继续调整生产关系,要在发展生产力中考验、完善、发展责任制。


4.责任制已经扎了根,广大干部群众信了、服了、认了。广大农民是拥护责任制的,但一开始也是心里没底,感到玄乎,认为大包干“表现不错,出身不好,长不了”。经过三年实践,大包干站住脚了,社员认定了这个办法。单县薛楼大队唐马村社员张新文说,“只要刀不搁到脖子上,就再不能搞大呼隆了”。部分大队、生产队干部在开始时曾经持抵触态度,其原因,除了“左”的影响外,很重要的一条是怕自己收入减少,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大量事实证明,实行大包干后,大队、生产队的干部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一般比群众高10%左右,有的高20%。因为他们除了同社员一样包一份土地外,还具有以下有利条件:(1)一般说比较会经营,知道较多的先进技术;(2)同外地联系较多,信息灵通。良种、化肥、农药、柴油等生产资料,群众弄不到的他可以搞到;(3)享受一定数额的补贴,一般每月20至30元。因此,很少有撂挑子不干的干部。单县大李河大队王玉福,干了27年大队支书,他从亲身经历中总结出两句话:“过去的政策是整人标穷,现在的政策是增产比富。”我们曾向一百个生产队长调查,问他们“现在群众最满意的是什么?”结果第一条写的都是“群众对大包干责任制最满意”。问他们“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什么”?回答是:“政策不要变。”当然,群众对责任制的信任程度是同实行大包干的实践的程度成正比的。实行较晚的地方,一般说顾虑还多一些。四川大竹县乌木公社洪上九队由于刚刚把水田包给社员,社员李君平说:“我现在的心思还是水上浮萍,没有根,光说不变,谁知道呢?”邛崃县东安三大队一个女社员对来访的干部说:“我们现在正在爬楼梯,你们可千万不能抽梯子呀!”在一部分群众中,怕变的思想还是有的,还得继续进行政策宣传。个别地方,也有农民要求把集体的东西彻底分光的,要求土地一次分净,不留机动,人口增减不补不退。这也是值得研究的。


(三)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势头


1.由于连年增产,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投资能力有提高,投资趋向有变化。


几个地、县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情况是: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农民从集体得到的分配收入也有很大变化: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社员家庭副业收入人均还有50元—120元不等。


这几个地方社员储蓄额平均每人为30元左右,以县为单位计算,高的达60元,低的14元。社员手中持币量与储蓄量大致相同。


调查材料表明,社员吃粮水平有明显提高;一般都在500斤以上,高的达到700多斤。多余粮食,一是进入农贸市场,二是当饲料。


农民现金的投向开始发生变化,由“两眼盯着百货楼”变为主要购买生产资料。阳谷县农民在1982年,共购买各种农业机械1.1万台(件)、大牲畜3300多头,总投资820多万元,平均每户67元。菏泽地区农机公司对168个生产队作了调查,1982年平均每个生产队用于购买农业机械的钱为1840元,预计1983年用于这方面的钱还将再增加5.7%。兰考县城关公社老韩陵大队张庄社员杨孩,花2400元在责任田里打了一眼机井,又花690元买了一台抽水机。打井时,有人说:“你打井还不一定谁用呢!”他说:“我估摸着政策不会变,我用上三年就把本捞回来了。”今年他用井水浇地,就多收了800多斤粮食。密县张家湾大队马庄生产队社员马留宗投资1000多元,自建电灌站,把承包的旱地变为水浇地。在我们调查的100个生产队长中,几乎每个人都提出了社员购买化肥、农药、柴油难的问题。在乐至县我们看到几百个社员排长队换杂交水稻种子,八斤、九斤稻子换一斤稻种,他们也愿意。调查的100个专业户中,有30户提出要买汽车、拖拉机、电动机、粉碎机等生产设备。


除了少数地区还处于恢复阶段外,多数地区已进入发展阶段,标志是土地利用率、产量、畜力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聊城地区已开荒94万亩,菏泽地区100余万亩,村头荒、撂荒地都已利用起来。菏泽县土壤普查,土壤有机质已由0.6%提高到0.8%,土壤中的有效氮由万分之零点三增至万分之零点四,有效磷由十万分之零点五增至十万分之零点八。


聊城地区利用国家引黄济津大渠穿过本区的有利条件,3年发展水浇地190万亩,周口地区3年发展水浇地75万亩,相当于前30年发展水浇面积的三分之一。


生产力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形势好的最根本的标志。广大农民是勤劳节俭的,他们增加收入后第一位的要求是扩大再生产,从增产中求增收,靠劳动求富裕。


2.家庭副业普遍开展,专业户、重点户开始出现,商品生产发展较快。社员有了自主权,又有充裕的剩余劳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因此家庭副业普遍开展,并且成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那些高产低收入地区如泰安、温江等也在寻找新的生产门路,向生产的广度、深度发展。


下面是几个地方的家庭副业收入的情况:


田纪云文集:农业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最基本的家庭副业是养猪,其次是养羊、养鸡、编织、运输等。许多村庄过去都有传统手工副业,可是“十年内乱”期间,甚至更早一些时间被当作“资本主义”、“歪门邪道”批掉跑光了,这二年又逐渐恢复起来。鄄城县棒槌刘庄大部分社员会旋木技术,现在恢复了,光这一项副业,全村平均每人收入400元。兰考县有个村子叫豆腐营,大部分户会做豆腐,前几年不许做,连本村人也吃不上豆腐,现在恢复了,几乎家家户户磨豆腐,周围村庄又能吃上豆腐了。过去讲磨豆腐不赚钱,为的养猪和肥田,现在不仅养猪肥田,而且也赚钱。


在家庭副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些户已逐渐发展成为专业户、重点户。一路上我们看了不少重点户。所谓重点户,实际上都是兼营,很少不承包土地的。如鄄城县梁屯公社周范庄周亚民一家,仅搞种牛配种、电磨、种菜等收入即达1.3万余元,但仍承包土地27亩。兰考县固阳公社东关一大队王富安,系供销社缝纫店裁剪工,他家有四个女儿和他老婆都专业搞缝纫,他个人下班后搞剪裁,一年收入也在万元以上,现已盖起了两层楼房,但仍承包土地33亩。各地确定专业户的标准虽不完全一样,但大体说来,专业收入都占全家收入的70%以上,并且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如养牛五头以上、养猪十头以上、养鸡百只以上、养蜂十箱以上等)。专业户的数量大体已占总户数的4%左右。在我们调查的100个专业户中,大部年收入已超过5000元。他们共同的要求是,希望国家在原料、饲料、能源的供应和提供市场信息上给予帮助,在产品销售方面给予支持。1983年都准备添置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


家庭副业产品和专业户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是要作为商品投入市场的,农民可以用来进行交换的产品越来越多了。据菏泽县调查,农副产品的商品率,1978年为18%,1982年为56%。1978年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2254万元,1982年为10027万元,增长3.45倍。1978年全县出售百元以上农副产品的农户,只占总农户的30%,1982年全县平均每户出售农副产品达到500元(主要是棉花和猪)。聊城地区农副产品商品率已达52.3%。农业经济正由自给状态向商品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必将带来一系列变化,首先是要求商品流通渠道畅通,其次是要求增加社会化生产服务行业。


3.生产社会化的雏形开始出现。各地适应生产需要建立起来的植保公司、灌溉公司、种子公司、农技服务公司、会计服务公司、饲料公司等虽然还很不完备,但已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如四川新都县的种子公司,他们培育的小麦、水稻良种,除满足本县需要外,还为7个省、90多个县提供良种,不仅打破了县界,而且打破了省界。该县植保公司有不脱产的植保人员1310人,专业人员仅40人,已将全县植保任务全部担负起来,两天半就可将全县农作物普遍防治一次,增产效果明显,深受社员欢迎。社员们再也不用到处买农药,不怕农药中毒了。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农村形势既要充分看到发生的巨大变化,又要看到这种变化还是初步的,低水平的。农民增收了,但底子还很薄,农业这个基础还很脆弱。在我们访问的农户中,绝大多数家里还没有像样的家具,衣、食、住虽有改善,但水平还很低。还有一部分困难户。劳动条件还相当落后,特别是四川山区,运输还是靠抬、担、背,种地还是靠镢头。唐朝诗人就说蜀道难,至今蜀道仍很落后,全省尚有1000多个公社不通汽车。因此,对农村的政策宜继续采取稳定的方针,不要看到农民稍富了一点,就动手动脚,过早过多地在农民身上打算盘。


这次调查组所到的山东聊城、菏泽、河南周口、兰考等地,过去是有名的穷地方,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三中全会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粮、棉都增产,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加之,国家提高了粮、棉收购价格,而且由于原有基数很低,所以农民收入增加较快。四川省新都、广汉等地,在四川原来就是比较好的地方。这些是我们研究上面情况时需要注意的。


要经常告诫全党干部,坚持实事求是,防止任何形式的浮夸和形式主义、赶浪头、“一刀切”。我们发现有些地方报的产量不实,有的把开荒地的产量也加在良田上算单产。有的对农民收入估算过高,有的提留过多,个别地方人均提留超过百元,有的地方加在农民身上的负担高达30多项。还有,在我们访问的农户中,凡是当地给我们安排的,就富裕一些,而我们自己走进去的,困难的比例就大一些。一些区社干部不大喜欢农民向我们提意见、讲困难。一些地区对农业翻番计算缺乏根据,指标过高。菏泽地区定陶县原计划到1985年翻一番,中央领导同志到该县视察后,该县县委决定1983年就翻一番,这样做不够实在,也不尽妥当,三年计划一年实现谈何容易,片面追求翻番速度未必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在形势大好,一片赞扬声中,一定要防止头脑发热,注意珍惜民力民财,切不可搞什么花架子。


(国务院赴鲁、豫、川调查组)


关于农村商品流通问题——鲁、豫、川农村经济调查之二


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民购买力的提高,都对商品流通和商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原来就存在的卖难、买难问题更加突出,更加尖锐。卖难、买难,就我们所到之处都普遍存在,只是品种和程度有所不同罢了。有的是卖猪难、卖菜难;有的是卖油难;有的是卖粮难;有的是卖粮、棉、油、烟、麻都难。


从具体品种看,粮食,仅河南省商水、淮阳、沈丘三个县就要求再卖余粮2亿斤(这些县征购任务早已完成)。但由于省卡住卖不了(省里想由粮食部门统一搞,赚点钱)。县委书记反映十分强烈,要求粮食部门议价收购。


棉花,老棉区如聊城已逐步解决了收购排队的问题,新棉区如菏泽地区卖棉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收购网点少、人员不足、业务生疏,很多棉农都要带上被子在收购站前排长蛇阵,等上两天、三天,以至五、六天才能交售。


油,聊城地区前年有1400多万斤棉油没有收,要农民自行处理;去年预计还有1500万斤收购不了。


猪,泰安地区去年夏天为解决卖猪难问题,动员每个职工吃5斤肉,用机关福利费补助每斤四至五角;农村也搞“派吃”,每斤应收八角,只收了四角。


烟,周口地区商水县去年产烟2500万斤,只收购了1800万斤。


麻,商水县去年产红麻700万斤,基本没有收购;四川大竹县产宁麻12万担,供销社虽然收了起来,但大部分还没有找到出路。


就买难而言,从鲁西、豫东地区看,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二是建房材料;三是名牌、优质工业品和多种多样的小商品。过去认为,城市滞销的工业品,农村同样滞销,现在看这个概念不完全符合实际。有些在城市滞销的工业品,到了农村却成了畅销货。


分品种看,在农业生产资料方面,最突出的是柴油、化肥、高效低毒农药,还有塑料薄膜(特别是地膜)、中小农具等。


化肥,包括磷肥、复合肥、尿素、碳氢等全面紧张。兰考县供销社反映,棉花的奖售化肥绝大部分不能与棉农兑现,而被各级的一些干部层层扣留、挪用或开了后门。山东单县某公社有个小学,教员因分不到化肥,罢课七天最后干部“投降”,也分给了一份。山东有的地方的群众编了顺口溜:“合化肥(指复合肥),沙子药(指尿素),干部明里拿,暗里驮,社员摸不着,气得直跺脚。”


农药,棉区最缺的是吠哺丹、菊酯、久效磷等,棉农说,只要有货,贵一点也不怕。聊城地区有个老农花15元从黑市买回一瓶“菊酯”,老伴嫌贵,发生争吵,老头想不开,一赌气把农药喝了,这才发现原来买回的是瓶酱油。


建房材料,砖瓦沙石绝大部分购自社队企业,要求国家供应的主要是木材、水泥、钢筋、玻璃,但基本上没有供应渠道。集市上的木材一般要四、五百元一方,水泥、玻璃一般比牌价贵一倍左右。很多农民盖了新房,配不上玻璃。


日用消费品,紧缺的是上海、天津产的自行车,上海的缝纫机,上海、烟台的木钟等。就是山东的“大金鹿”、河南的“飞鹰”等地方名牌自行车也偏紧。一辆上海产的自行车,黑市价格高达250元—300元左右。煤油、煤炭、火柴、红糖、纯棉花布、大小花哔叽、蚊帐布、豆包布等也供不应求,或花色陈旧。小商品主要是品种不全或脱销断档,如扣子在基层社一般只有十来种,煤油灯有灯无罩,暖瓶胆、老太太用的头巾和尖足鞋袜、儿童服装、小学生用的低档铅笔等,也买不到。


为了解决卖难、买难问题,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去年六月,国务院下达了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以来,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