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科学 > 宗教 > 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劉瑞符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书籍编号:30403802

ISBN:978750979225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4819

版次:1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宗教

全书内容:

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前彩插


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自序


余喜讀《老子》一書,旁及各家註解與專論老子思想之文,隨讀隨記,以資備忘。前歲拙編《讀史兵略評釋》一書脫稿,並承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刊行,得有餘暇,乃將歷年所讀有關《老子》之筆記,加以整理,間以己見,以成此書。名之為淺釋者,以余非老學專家,所知者淺,所註者文,以待高明先進之教正耳。


《老子》一書之版本甚多,文有小異,且書中有誤字及錯簡者,涉及文義,註者緣以為解,或背經文之羲,謹據先儒近賢之考訂,先正經文,然後註解;而對於各家之註解及愚見所及,皆有論述,以申究經文之真義,期無悖乎老氏之旨。


《老子》内容,可概括為兩大項:一為講自然之道者,一為講人如何法此自然之道,以為治身、用兵、經國之用。明乎前者,則後者自易瞭然。故讀《老子》,當先讀廿五章、廿一章、四十二章、六章、卅四章、十四章、四章、一章、五十一章、廿六章、七十六章、七十八章、八章,則可瞭然於自然之道矣。本書所附《淺述老子思想》一文,其中二、三、四項,卽係根據以上各章所撰述者,對於認識自然之道及其可以為法之義,當能有所助益也。


劉瑞符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一日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而道家又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中,與儒家學派雙峰並峙、雙流競注和半分天下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中國人的理論思維、生存智慧和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等,基本上都是從儒道兩家的思想中汲取營養和得到訓練的,並由此形成了潜在於中國人的精神成長史中的文化胚胎或文化基因。因此,在當今人類面對生態、社會、道德、人性、價值等多方面嚴重危機的時代,重讀《老子》及儒道兩家的經典,會對我們今天的世界、社會及人生有所警示和啓迪。


正如一位西方學者所說,“地球這顆宇宙行星,被四個既相關聯又不受控制的動力所推動:科學、技術、工業與資本主義(利潤)”。這四大動力在經過自工業文明以來不到三百年的時間裏,其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已大大超過了人類自產生以來到工業文明誕生的近三百萬年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在歷史的演進中,這四大動力在為人類創造了無限福祉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人類迄今為止最大的“產品”——欲望。


近三百年的工業文明,在“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權力”、“天人二分”以及“人定勝天”的堪天思想和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等理論和口號的指導下,工具理性急劇膨脹,“利益最大化”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並堂而皇之地成為人們公開吹捧的基本理論和基本信條,它甚至超越了經濟領域,一躍而為社會人生的價值追求和實現各種欲望滿足的基本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工業文明實質上就是一架創造欲望的發動機”。而欲望沒有止境,人類的欲望永遠沒有辦法完全滿足,它所導致的祇能是當下的人的人欲横流。這種幾近失控的創造欲望工具,排除了人類自身精神文明的需要,不但無法使人感受到幸福,反而却在更大程度上,把人類真正的生活空間及合理的欲望滿足和合理的物質需求,壓縮到與“利益最大化”完全相反的方向,遂使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越來越多地受制於算計,受制於攫取利益的技巧”。而老子及其創立的道家學派,不正是看到了人類文明發展中的貪婪、擴張、巧偽、機詐、算計和浮華所帶來的所有弊端對人類自身發展的戕害。


老子著書立說的最大動機和目的,就在於糾正人類文明發展中的異化現象,使人冷静、清醒、收斂和柔和。他所建立的道論或形而上學,卽是以“道”為最高範疇,從世界本原或本體的高度,重新厘定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及人自身的靈與肉等關係的平衡和協調。可以說,老子對中國哲學的最大貢獻,卽是他的道論。他以“道”取代或置换了“帝令”、“天命”及一切妖魔鬼怪的權威,消解了這些曾統治人間頭腦的人格神的彼岸性、神秘性和絕對性,從而實現並完成了人類文明軸心期的“哲學突破”,使人們對構成人類處境的宇宙、社會、人生產生了新的理解、新的認識,這是中國早期哲學和思想的一次具有革命性的變革和昇華。用胡適的話說:“老子是中國哲學之祖”,“中國哲學到了老子的時候,才可當得起哲學兩個字”。然而,兩千多年來,世之解老、註老或評老、論老者,對老子却多有成見或誤解。其中誤解最深者,莫過於“道”和“無為”兩個概念。而老子哲學最具創見者也莫過於“道”和“無為”。


老子是哲學家、是智者,他以超越歷史與時代的哲學智慧,提出了“道”的學說,建立了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具有形而上學性質的哲學體系,故對老子思想的理解,關鍵於對“道”的把握。因為老子思想在自然、社會、人生等多個層面上,都是圍繞“道”這一最高範疇展開的,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老子“道”這一範疇的理論特點和精神實質,便無法真正進入老子的形上世界和思想奥堂。


老子認為,“道”是一切存在的總根源。“萬物之宗”、“玄牝之門”、“天地根”、“天地母”、“道生萬物”等都是對道的指稱。在老子看來,無論從時間上說,還是從空間上說,道都是天地萬物統一共存的基礎。萬物的性能也依賴道而有正常的發揮。此卽“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凡屬道家學派者,不論黄老學派或莊子學派,都共同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根,是世界統一性的根源,由此引發出中國哲學的宇宙生成論及本體論。


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根,但並不意謂着道卽是像帝令、天命那樣的主宰者,道體是自然的。老子講“道法自然”,又講“道生之,德畜之,……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又講“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等。這是講道的自然性,表明道是以自己的樣子為法。道的性質是自己而然,自然而然,非有使然者。非指在道之外,還有一個比道更根本的物質實體或萬能的神靈。總之,道的自然性,表明道不是神靈,也不是人格神的上帝。它沒有意志,沒有命令,生成萬物而不私有,成就萬物而不恃己功,衣養萬物而不宰割,皆為自然化生而已,為中國早期哲學從宗教神學中解放出來奠定了理論基礎。


道的另一個特點是其超越性或曰形畢體論。《老子》第一章、第十四章都是講這個問題。老子一再申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道無稱等,意在強調道不是某物,道是超形名、超言說的形上本體。一但說它是什麽,就必然有了規定性。有規定性的東西就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也就不具備“本體”的條件。這反映老子抽象思維水平的提高。本體論與生成論不同,本體論是對事物作邏輯的分析,它不講發生的問題,其所關註或探討的是事物存在的根據和本質。盡管在老子哲學中,仍留有生成論的痕跡,但其道論的主要傾向,還是對本體論的揭示。從本體論的角度看,道是一個無所不備的大全,通常的名不能表達其豐富性和普遍性。道無所不備,故不可遍舉,說“溫”而失“凉”,說“圓”而失“方”,說“大”而失“小”,說“短”而失“長”。因此用通常的名來稱說道是不可能的,一旦稱說,便失去周遍性,此之謂“超越”或稱“言不盡意”。


如果祇強調了道的超越性,便可能忽視或否定道的實存性,這樣也就會使“道”成為人類頭腦中自生的東西或精神性的東西。這也是歷來對老子批評最激烈的地方。在老子的道論中,道既不是絕對觀念,也不是相當於“零”的空無。形上之道,雖恍惚無形,但在其深邃遼遠和闇昧中,確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盡管歷史上註老者對象、物、精、信有不同的解釋,但不可否認它們都是“有”。這應看做是老子對道的實存性的描述。道雖然超言絕象,但並非無有,它祇是在於說明道的形上性質。對於道,人們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說不出,但並不是頭腦中的絕對精神,而是從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實存的、實有的,不能脱離萬物而存在的總根源、總規律,後來莊子把它發展為“道惡乎在?無所不在。”


此外,在老子的道論中,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概括:“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反者道之動”。這是老子對宇宙變化規律的認識。宇宙間的萬物無一不在運動變化之中,“道卽變之所以,由道乃有逝,既逝而愈遠,遠乃終於反。反是由道而有之動,道亦卽反之所以。一切變化莫不反”(張岱年語)。此卽由老子開創的對事物運動變化法則的總概括。這一概括的基本涵義是“事物在一方向上演變,達到極度,無可再進,則必一變而為其反面,如是不已。事物由無有而發生,既發生乃漸充盈,進展以進於極盛,乃衰萎墮退而終於消亡;而終則有始,又有新事物發生。凡事物由成長而剥落,謂之反;而剥落之極,終而又始,則謂之復。……一反一復,是事物變化的規律。”(張岱年語)老子的“遠曰返”、“反者道之動”、“吾以觀復”、“各復歸其根”等,均構成老子道論的重要内容。


老子思想的第二大要點,卽是無為論。如果說道論所體現的是老子的哲學智慧,那麽無為論體現的則是老子的政治智慧。“無為”二字在《老子》書中出現的頻率僅次於“道”字。在老子思想中,“道”、“無為”、“自然”這三個概念可謂是三位一體的關係,故常稱“道常無為”、“自然無為”或“天道自然無為”等。從這些稱謂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概念在内涵上的高度一致性:“自然”是“道”的根本屬性。“無為”則是“道”的表現形態或表現形式。既然道的常態是無為,人道也就要效法天地,以符合天道的性質,所以人道也要無為。人道的基本要求卽在於順乎萬物之自然或天道自然,卽是遵從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必然規律。這個順任自然的無為之道,從形上的道落實到社會層面或政治層面,卽構成老子政治哲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其與《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原理也基本契合。


無為論所以可歸為老子的政治哲學,是因為老子講無為,多是針對統治者或聖人、侯王而發的。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將自定”;“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等。至於“有為”一詞,《老子》書僅一見,卽“民之饑,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老子的“無為”也正是正對“上之有為”。因此什麽是“無為”,什麽是“有為”,以及與無為、有為相聯繫的“無事”、“有事”、“無治”、“無不治”等概念最為難解,這也是歷來老學研究中衆說紛紜乃至嚴重誤解的地方,同時它也正是老子政治哲學的精髓所在,故不能不辨。


從《老子》書中涉及“無為”的材料看,老子提倡無為的動機,正是針對“有為”的情事。故老子所謂的“有為”,非指正面意義上的有為,而是指統治者肆意伸張主觀意欲,強制妄為,甚至以權謀、法術乃至國家利器收刮聚斂、巧取豪奪、宰割民生。老子看到當時的統治者“有為”之政的禍害已經是非常嚴重了。他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這裏的“我”,顯然是指國家的統治者;這裏的“無事”,並不是什麽事都不做,而是指不要多事,不要妄為。老子看到統治者不足以真正做到有為,而是以有為、政績等冠冕堂皇的口號為幌子,強制妄為,兜售私貨,以達到個人的目的。這樣的“為”祇是虛假的“有為”,是一種巧智詐偽的“有為”,這樣的“為”越多,國家的危害越大,甚至給國家和百姓帶來灾難。此卽老子所謂“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由此看來,老子的“無為”恰是針對這種“有為”而發,於是也就說出一段頗能驚世駭俗的話: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的這些話,是《老子》書中最具爭議的一章,能不能正確理解這句話,可以看做是否能讀懂老子無為思想的重要標誌。歷代註老者,多因學派立場不同而有完全相反的註解,這並不奇怪,問題在於對《老子》文本的解釋,不能拘泥於字面的表述,而應深入到對老子思想體係整體意義的把握,尤其應注意老子“正言若反”的方法預設。據此,我們可以對“虛心”、“弱志”和“無知無欲”作出更符合老子本義的解釋:卽保持心靈的清明寧静,减損張揚奔競的心志,消解心智的巧偽和貪慾的擴張。如果把這一章的思想歸納為老子的愚民政策,便是誤讀了老子。在老子看來,不一味地標榜賢才異能,人們便不會競相奪取功名;不寶貴難得的貨品,人們便不會做盜賊;不炫耀那些引起貪慾的東西,人們就不會被迷亂。所以有道之君治理天下,要净化衆生的心靈,滿足人們的安飽,减損人們奔競的心志,增強人們的體魄。常使人們自我消解虛偽巧詐的心智和貪婪擴張的慾念,這樣就會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不敢妄為。以無為的態度去治理國家,國家就會無所遺漏地得到治理。


由以上可知,老子的無為說,主要提示了治理國家的政治原則,其要點可歸結為兩個方面:一為思想,二為行為。思想上要“知常”,行為上不能妄作。對此,可概觀《老子》十六章文:


“致虛極,守静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静,静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知常”卽“知道”,亦卽按着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去行動。若不按客觀規律行事,卽是“妄作”。妄作,則結果必兇。老子批評的“有為”,卽是不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妄作。因此所謂“無為”,可簡要界定為“知常而為”。漢代的《淮南子》一書,對老子的“無為”說作了發揮和總結,可以說完全符合老子“無為”的本義。《淮南子》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也。”這是說,所謂“無為”,乃“不先物為”,卽不能在客觀事物發生前冒然為之,亦卽不能超越客觀事物之規律,任憑主觀猜測或主觀片面之認識去做事,此卽老子的“不知常,妄作兇”。所謂“無不為”,乃“因物之所為”,卽憑藉或根據客觀事物之發生及其規律去做事,亦卽老子的“知常而為”。由此亦可見,“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要先於物而為;“無不為”乃是“有為”,這種“有為”是不違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為”。《淮南子》界定的“無為”與“無不為”甚合老子本義。這一界定是從理論層面揭示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係,《老子》和《淮南子》更重視客觀規律性對主觀能動性的制約。


《淮南子》還從政治或個人修為及認識論角度界定“無為”這一概念。這種界定對理解老子無為說也具有重要意義。它說“吾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慾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以立功。”這是說,老子所謂“無為”,是指不要把個人的主觀意志或主觀成見強加或摻雜在公共的道理中;也不能以個人的嗜好和欲望歪曲或干擾正確的政策和方法,要遵循客觀規律和道理去做事,要根據客觀條件去立功建業。這些議論,可謂是老子無為說之正解。


《老子》可稱得上是一部古今奇書、中國文化之瑰寶。深讀之,猶如燥熱中遇一股洌風、饑渴中飲一杯清泉,不僅可以解熱、止渴,更可以體悟其中精神,增長自己的智慧。但其書實不易訓詁,雖祇有五千言,但却“辭要而趣遠,語精而義深,運思浹於無名,立說超乎有相,凡宇宙之奥理,史乘之軌跡,物類之象徵,人事之法儀,率以片言,攝其妙諦”(高亨語)。再加上老子自稱之“正言若反”,遂使後世註家難於徹達,亦難於盡通其意。


臺灣學者劉瑞符先生積多年心力,覃研《老子》,孜孜不倦,採舊說之長,匯衆家之善,沉浸反復,申以己意,搌《老子章句淺釋》一書。該書由臺灣華欣文化事業中心於一九八二年出版,一九八七年再版,在臺灣頗有影響。劉瑞符先生生前,將該書版權交付何曉岩先生,並委託代為在大陸出版。


臺灣與大陸,血濃於水,學脈同根,文化同源,上下五千年之中華文明,實可謂理一分殊,多元一體。學術向為天下之公器,劉君生前對曉岩先生的囑託於今實現,可喜可賀。該書在大陸出版之際,曉岩先生囑予為該書寫序並同時寄來書稿。讀之,深受啓發。該書對《老子》的註解、文義和論述,皆篤實可觀。其文簡約、明確,不務穿鑿,不求藻飾,發微闡要,補闕證偽,言而有據,引而有源。深信該書在大陸出版,定有流傳也。


李中華


2013年4月叙於北京大學

再版記


每當夜幕拉下,周天的星座呈現出莊嚴迷人的圖案時,總能勾起我們對古老民族的圖騰與信仰的探尋。有時,心底會默然騰湧出那些最古老的問題:


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萬物的起源、宇宙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信仰是什麼,文明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說起信仰,在中國的佛教、伊斯蘭教都引自西域,唯有老子所創的道教,是我們的本土信仰。而老子五千言《道德經》,自古就被認為是玄之又玄的上乘之作,鮮有人能真正入得其門徑,領略其深奧智慧。


其實,《道德經》無外乎就是講了兩個字——“道”和“德”。


雖然現在我們還常常用“道”和“德”二字來作為對世人、世事的評判標準,但是,當新興的網絡世界裡出現了“鍵盤俠”這一類人後,我們似乎對“道”和“德”又產生了新的疑問,究竟何為“道”,何為“德”?答案,也許終究要回到老子的五千言中去探尋……


道可道,非常道。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本是有其規定性的,無論是宇宙萬物的發生、運動,還是人類社會的存在、發展,都不能離開“道”,這是“道”的記憶體性使然。道生萬物,於是,人類將道視為信仰,一旦事物的發展偏離了“道”,必然會出現異象。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表示:“社會時常顯出濃重的戾氣。我們不能只簡單譴責這一戾氣橫生的現象,也不能指望肇事者被懲罰就萬事太平。”的確,究其戾氣之根源,是因為社會發展偏離了“道”,國人信仰有所缺失。信仰缺位就會失去敬畏,對社會無敬畏,對生命無敬畏,甚至對天地無敬畏。於是,我們的新聞裡充斥著有毒的生薑、蘸了甲醛的娃娃菜……環顧世界我們會發現,只有在中國,每年的“3·15”打假都會成為一場“盛宴”;只有在中國,“怕吃虧”的心理會淩駕於別人的生命之上。


“道”是形而上的,常常流於恍惚無形,但卻演繹著新陳代謝、物質迴圈,亙古維持著陰陽變幻玄機。當世風有失淳樸善良而流於譎詐虛偽,德便由道而生人類智慧,杜絕貪盜巧利之私欲,讓民風重抱質樸。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德”如同這“水”,與“善”相近,正所謂,惟天下之善,能盡其性,盡人之性;惟天下至善,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而以“不爭”為表現形態,其意是遵從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一言以蔽之,便是“無為”。


“無為”,於天道而言,“天地生萬物,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因為自然界的無為,營造出宜於萬物生長之環境,萬物順應環境才能自然生長;於人道而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治國當應天順民,無為而治。老子提倡無為,卻不是真的要我們面對一切惡的形態無所作為,而是要以萬物之運行規律為準則,無為而有為。放到修己也是如此,順應本性以行天道,謙虛柔和,無過無不及,做到自身意念,無欲無為,無為而勝有為。當社會上的大多數都能做到“無為”了,則“戾氣”必將悄然銷匿。


無論是庭間一隅,還是曠野田疇,無論是滾滾江水還是浩瀚宇宙,有人類的地方就應該有信仰,有靈魂的筆尖不敢碰觸的領域。惟有如此,自然才能正常運轉,社會才能和諧相處。《道德經》只有五千言,卻是字字珠璣,揭示了萬事萬物最根本的規律。無形之“道”產生了有形之“萬事萬物”,修道之“德”,教給人修身、治家、治國的應備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道”“德”二字,提綱挈領,演繹了中國古典哲學的最高範疇。《道德經》高遠的價值思辨,如同古老的城牆,界定著古代人的辛苦勞作與歷史回聲的嚴肅壯美,更界定著現代人對美好的追求與心靈嚮往的方向!


糜爛奢侈的物質生活已將我們拖入了一個以權力和財富為信仰的時代。人們在社會、生態、價值、人性等方方面面都面臨著重重的危機。在國內生產總值口號的鼓舞下,人們牧心於金錢,目標輕浮,人格膚淺。


近年來,某部演繹明代歷史的電視劇熱播時,人們爭相討論,劇中人物的衣著打扮,是不是在仿照韓國古裝?殊不知,韓國古代裝扮,正是學了中國明代人物的裝束。隨著韓日旅遊的大熱,人們爭相去日本看唐宋,去韓國看明朝。而在中國能看到什麼?看到的是將流傳千古的珍貴文物推倒,在其廢墟上重建起來的一座又一座“奇奇怪怪”的建築。


當我們譴責日本無視歷史的時候,我們似乎也不曾真正反省過。著名歷史學家內藤湖南認為,文明和人一樣,也會經歷成長、衰老和死亡。當年的崖山海戰,大宋王朝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華夏文明自此而絕,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甚至墮落得一發不可收拾: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滿清之後無漢人,“文革”之後無信仰,改革之後無道德……


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明,已經變得縹緲虛空。重讀《道德經》,尋回潛在於中國人的精神成長史中的文化根基,顯得尤為重要!


在數字技術不斷革新的當下,電子出版物充斥左右,我們越來越被碎片式的閱讀分裂的時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人文分社宋月華社長以及其團隊,秉承歷史責任感和專業精神,欲意傳承經典重建傳統,編纂“述而作”系列,並將《老子章句淺釋》再版編入其系列,其卓然高遠之睿識,定為中華後人敬仰。僅此書以寄意,深表謝忱!


何曉岩


二零一六年五月十八日於深圳聽雨軒

淺述老子思想


一 時代背景


老子思想之產生,自有其時代背景,知其所處之時代,卽可獲知其思想產生之故。然而《史記·老子列傳》對於其生卒年代,却無明確交代。《老子列傳》既云:“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據此則老子或當稍長於孔子。而又云:“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此老萊子是否卽孔子所問禮之老子,則未說明。惟既稱“亦楚人也”,當非前云孔子所問禮之老子,卽老萊子與老子,似為二人。又云:“自孔子死後百二十九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或曰儋卽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此又以傳聞之言,以儋或為老子。據此,則老子又晚於孔子百餘年矣,與前云孔子問禮之老子,自屬二人。則《老子》一書究為何人所著,及其生卒年代,均有疑問。是以研究老子之生卒年代者,或以《老子列傳》中之部份資料為據,或以其他旁證之資料為據,其結果莫衷一是。


胡適之氏以孔子曾適周問禮於老子為據,推斷老子年長於孔子,而以為孔子適周總在他三十四歲以後,當西曆紀元前五一八年以後。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老子當生於周靈王初年,當西曆紀元前五七○年左右。蔣錫昌氏以叔向曾引用老子之言:“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並以叔向為晉平公時人,與孔子同時。因據《老子》之書已為孔子同時及近時所見,則老子必為孔子問禮之人為可信。據胡氏、蔣氏之說,老子當為春秋時人,其書自為此時之作品。吳康氏胡哲敷氏均亦主此說。


梁啓超氏以《史記·老子列傳》曾云:“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因言照《史記》的說法,老子既為孔子前輩,(指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他的兒子宗,卽不能捱得到做魏將。因魏之列為諸國,在孔子卒後六七十年,並提出孔子、墨子、孟子,始終沒有提起老子;及就《老子》一書的語詞等論證,以為老子是戰國時人,不是春秋時人。馮友蘭氏也以為孔子以前,無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於《論語》。《老子》的文體,非問答體,故應在《論語》、《孟子》後。《老子》之文為簡明之“經”體,可見其為戰國時代之作品。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於魯襄公廿二年(周靈王廿一年),卽西曆紀元前五五一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周敬王四十一年),卽西曆紀元前四七九年。時在春秋時代後期,卽如胡適之氏所論斷老子大於孔子二十歲,亦當在春秋後期。


老子究為春秋時人或戰國時人,雖無定論,然對老子思想時代背景之研究,似無大差異。蓋周室自平王東遷,王權逐漸式微,及後進入春秋時代,各封建諸侯,日趨獨立,自專其國,貪人土地,利人財貨,互相攻伐侵併,戰爭頻仍,益以人倫道喪,社會不安,暴政虐民,生民流離,此種情況,愈演愈烈,以迄於戰國時代之末。究其原因,皆由人君之私欲為祟。老子目睹其情,以悲天憫人之心,針對時弊,闡發其清靜無為卽無欲無私,虛靜謙下,柔弱不爭之道,以為治國理民之方,冀以挽救世之頹風,恢復和平,以拯天下萬民,此與儒家所倡修齊治平之道異途同歸耳。


二 道卽自然


《老子》提出科學的非神的“道”之觀念,突破了其當時及其以前的有神論之天道觀念,此種天道觀念,認為天乃有意志、有喜怒、有好惡的人格化之萬物主宰,舉凡國家之興廢治亂,與人間之災祥禍福,皆取決於此萬物主宰之意志,而《老子》則一反其說。廿五章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所謂“物”,卽指道而言。所謂“混成”,卽自然而成;自然者,自己如此也。所謂“獨立不改,周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