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人类理性批判文丛·卷四:别思辑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重构人类理性批判文丛·卷四:别思辑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崔平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4-01
书籍编号:30416424
ISBN:978721414126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63281
版次: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哲学
版权信息
书名:重构人类理性批判文丛·卷四:别思辑类
作者:崔平
ISBN:9787214141262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文丛题记
自近代以来,西方许多哲学家就从事对人类理性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努力,康德是其中鲜明而杰出的代表。这里所展示的学术成果涵盖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等人类理性的重要方面,并且在研究兴趣和目标上恰恰可以借用康德的经典“批判”概念加以定义,但又形成了与哲学史上各种“批判”文本不同的理论框架,描画出更加深入细致的人类理性图像,构成对人类理性的另类理解,故用“重构”对“批判”加以进一步的具体限定,同时也作为对西方哲学的东方回响的一种标记。
30年前,我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政治、法律、历史和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漫步于学林之中。兴趣所使,让我走近20世纪80年代的那场文化争论,并吸引我关注和反思以往中国文化争论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历次文化论战。
逐渐地,一条历史理解的线索清晰显现,即文化问题与中国社会变革紧密关联,文化观念蕴含历史发展的重要信息,文化选择注定民族命运。
同时,一种事件轮廓浮现出来,即历次文化争论难有统一认识而充满不可裁判的对抗,其根源在于各方的理论出发点具有不可通约和对话的逻辑同位性,缺乏理性上可靠并可以共同接受的理论基础。
进而,一丝朦胧的历史感觉挂上心头,即文化观的对立是民族精神的分裂,政治的统一由此蜕变为虚弱的外壳而难以释放强大的建设力量,由独白和纠缠构成的文化争吵酿成中国历史的徘徊,导致社会发展的延宕。
于是,一个直觉陡然闪现:文化上统一的理论自觉是中国人头等重大的生活课题。
为此,我决心投入为破解文化纷争而寻找文化对话基础的哲学研究之中,构建一种具有理性论证力量的文化哲学。
文化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也许不容争辩。但如何分解文化问题的构成要素并安排它们的重要性序位,却充满相对性,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会给出自己个性化的解决。从实践需要着眼,也许文化评价和文化选择是最急切和有价值的问题。但从理性的理论冲动审视,文化来源和文化本质分析就是最重要的问题,文化评价和文化选择都要从中取得自己的根据,从而逃离盲目而把一种实践提升到自由意志水平。文化哲学按照其思维形式和兴趣就要提供一种对文化的理解方式,其中,包括文化的发生根据、文化的普遍形式、文化的存在形态、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功能、文化的评价标准等。而这些认识任务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道路,即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前者通过诸多文化现象及其发展历史的归纳分析作出论断,逻辑上不具有必然有效性。后者要求从决定文化的根本原因而非文化现象开始,由高到低地分析推导文化的存在条件,不断逼近具体的文化生活的经验世界。这种认识方法具有论断上的描述完备性和必然有效性,因而能够满足平息文化争论的需要。所以,在我的研究中,适应关于文化哲学任务的理解和定位,逻辑的道路受到青睐而在研究策划中毫无疑义地当选。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产品,其中包含人的认识品性,它只能在人的意识存在领域内按照意识存在所提供的可能方式展开构建活动,受到意识存在的内在规律的限制。因此,按照逻辑方法的运筹,文化哲学的第一环节便不是文化问题本身的研究,而是要迂回地从意识存在分析开始,解决意识存在和活动的普遍形式或条件问题。这种研究结果被名之为《有限意识批判》。文化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支配者,其设立必然以善判断为条件,即各种文化现象必然浸透着善的品性并由此而被接受。因此,以善为核心概念的道德作为精神现象不仅是一种奠基在意识存在规律上的特殊文化领域,而且也占有相对文化研究的基础地位,是文化研究的前提。因此,按照逻辑方法的运筹,伦理学成为文化哲学的第二个研究主题,其成果名之为《道德经验批判》。在《有限意识批判》提供文化存在的形式前提(存在复制结构)和《道德经验批判》提供文化存在的内容前提(善追求)之后,文化哲学得以正式开幕,文化发生的意识存在结构根源及其发展变化形式被合乎逻辑地揭示出来,其成果名之为《文化模式批判》。在此,所谓批判都是哲学意义上的前提批判,即追问事物得以成立的逻辑条件。
现在这个系列性学术研究成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20年不懈思考的结晶。坦白讲,当年的研究目标并没有像现在表述的那么明确和工整,也不是在“重构人类理性批判”预定研究宗旨下展开的分析,而仅仅是抱着彻底分析文化的本性从而构建科学的文化哲学这一目的,就走上了连自己都觉得路程莫测和前途难卜的学术道路。对自己一系列思想所作的“重构人类理性批判”这一概括式定性描述,其实是今天才作出的选择,是在长途思想跋涉之后的偶然回首间,发现蜿蜒曲折的足迹中闪动着对人类理性的全面批判轮廓,似乎它们已经构成对哲学史上某些先贤相同哲学兴趣的延续,但是又改变了问题的提法、思想起点和论证方式,显现出更加彻底的前提批判面貌和超越性的思想布局。不仅如此,就是其他各个具体精神生活领域的《有限意识批判》、《道德经验批判》、《文化模式批判》,也不是先有书名而后开始运思,相反,是在理论框架确立之后按照对内容的逻辑感觉而确定和添补的,书名的主题性内容被经过严格分析的结果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准确地捕捉。20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没有预定观点的问题丛林中,唯一的思想向导是在我心中偶尔闪现的内在于问题的求解逻辑。
成吉思汗马蹄飞扬书写中国历史,马背挥戈惊扰欧洲大地,尽显射雕风采。但武略的光环不论多么炫目,终将衰减为灰色的历史回忆而退出人们的生活。与成吉思汉事业的乌云大地创立场景不同,书房中的这场哲学沉思宁静而远离喧嚣。如果幸而开辟了通达真理的一条幽远小径,那么它不但是理论奏鸣对马蹄攒动的千年历史回应,而且将沉积于人类心灵并作为生活原则与之永久争辉。历史舞台上的大戏既有千军万马,也有一人独白!
前言
当代哲学乃至整个哲学史的总体景象是,只有问题而没有合格的即完全满足严格理性标准的答案。
对于这种结构性残缺窘境,哲学专业集团本能的自我防卫性反应是,解嘲式地辩称,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在这样的搪塞中,哲学思维的理论水准被堂皇地降低了,文本的理性严肃性下降,甚至滑向文学化边缘。而按照哲学对普遍性的追求,它必须面对双重检验:构造方式的逻辑有效性和理论体系的解释有效性。以此审视哲学史中横流的文本,可以诊断出共同的基本病症,即理论构造方法沾染经验性。带有经验主义血统的哲学家公开从事并满足于经验观察,而理性主义哲学家在追求理性目标时却没有杜绝经验特殊性的影响:或在思维方向上从个别经验出发作超越性努力,或在理性化思维过程中独断地引入经验内容。在逻辑上,从经验特殊内容开始的思维无法褪掉其中的特殊性,因而与之有染的一切哲学在形式上都不是必然有效的。其实,由特殊内容不能推导出普遍内容。哲学所犯答案软骨症的根源正是方法与问题之间的逻辑错位。
令人失望的哲学不良状况暗示必须进行思维策略的深刻转变。以先验地揭露意识的构成形式和自为原理为目标并从中发现了意识存在有限性的意识批判,奋力坚持反经验立场,贯彻彻底的前提批判原则,保持思维之纯洁的概念普遍性,因而并发一场思想革命、方法革命和叙述革命。与旧哲学形式决裂的直接哲学利益是赋予哲学以逻辑有效性和结果确定性,并解决了或者改变了许多重大哲学问题。不过,恰逢整个社会普遍缺乏原创自信心这一时刻降生,使它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不利的思想氛围也许会给它的命运带来更多冷遇。
导论
披露和设立一种被通常思维倾向所掩映却该当从事的思想事务,是导论的职分。
按照思想的本性,陈述和理解都首先诉诸某种思想的处境,即思维展开的条件,以便获得思维的境域。导论就是让思维与特殊的境域照面并予以观照。从中,思想获得某种整体筹划。就这种筹划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础和特定思维环节的向导而言,它是造就思想的出发点。可以共同拥有的出发点所内在的必然发展要求支持思维的普遍性:有必然性的思维才包含约束力量,而有约束的思想才能有思维间性。
导论的任务正是根据研究对象的一般存在说明乃至辩护一种研究的根据和方式,阐述思维推进的形式。导论设置并公开一个思路,以便造成私有性的主观思想之可分享前途。导论在先阐明准备从事的研究活动的基本性质,透露把握一种陌生思想领域的要领。
导论的必要性是有条件的。如果一种思维操作已为人所习惯,从而可以自然而然,那么它对于陈述和理解就都是多余的。只有那些试图拓展思想疆界从而遇到特殊问题并且无成规可循的思维,才被要求制做导论。
导论以新异的眼光开显出某种问题并为之拟订解决规范。以其形式本身,导论便暗示一种要求,即放弃老套的思想期备,以便为新的思想可能性开放空间。
一、作为批判和普遍形式之问的意识学
在思想中有关于思想本身的一种体认,它被称为意识或精神、心理。在被对象化之后,它已成为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对象,并且一直强烈地吸引着认识兴趣。
意识作为认识取材具有绝对的合法性。对于意识的研究不需要关于意识的某种判断作为其可研究的条件以及由之确定研究范围。因为,不管“意识”的所指是什么,或者这种指示的效力如何,对之进行研究的自指结构——正是意识这一被指形式进行着对所谓“意识”的认识——保证研究对象不会在研究中被丢失、篡改。在与认知形式的直接同一中,它安全地向认识过程开放自己的“是什么”。自我认识把一切都交托于有待进行的认识,伴随认识的发展而展开其本来面目,包括它作为对象的合理性。
在结果的一切可能性上,意识研究以其自我认识这一结构,都必然是一种批判。意识作为认识对象的功能,正是把认识活动限定在作为认识活动的意识自身上。因此,意识研究仅仅是对自身既有而且正在发挥效用的东西进行断言,达到关于自身的明确和清晰把握。这种把握绝不能实质性地增添意识的能力,改变它的既有存在性质,而只是为自己的存在划界。对于自身的清晰认识,即是在进行自我界定。它不能创生意识的积极功能,只能揭示那些积极功能的性质;同时,它也不能消除意识的消极性质,而只能依之提出消极规范。意识研究的唯一可能结果是推动意识走向它的本然地位,达到意识的自我尊重。
意识批判的目标是达到对意识本身的普遍理解。其直接对象是纯粹意识即意识之为意识的内容。因而意识批判并不涉及那种与定义意识无关的具体的内容特殊性。但是,意识批判的结果作为纯粹意识的性质,却享有相对具体意识的绝对普遍性,参与具体意识并在其中发挥规则和决定作用。相对具体意识的可能的多样性,意识批判的旨归即在于发现意识的绝对普遍性。就这种普遍性质在现实意识中具有形式作用而言,意识的普遍形式是意识批判的方向。普遍形式就是意识存在的条件,因而关于普遍形式的追问以前提批判形式直接补足批判的意义。
意识批判的认识上的自我性结构决定或者说保证它拥有期遇全部纯粹意识形式的条件:存在的同一为认识内容的给与扫清一切障碍,而直接性即直接指向认识内容而无需设置介入这些内容的作为中介的前设,排除了一切因前设之不适当而造成的对认识的歪曲和消极限制可能性。只要全面注意并遵循纯粹意识的自我显现要求,那么意识批判就能自由达到纯粹意识的每一形式。自我性认识的意识批判能够达到完备的纯粹意识形式,或者说形式上具有对纯粹意识形式的完备描述可能。普遍形式的完备性是它们作为形式对具体意识发挥有效的现实作用的条件。所谓现实作用,即通过它们可以达到对意识现实的完全理解或解释。这与自我性结构所决定的存在相通性一起,构成意识批判结果向意识现实切入的必然性,即意识批判所揭示的纯粹意识普遍形式,必然适用于任何可能的具体意识,对它们普遍有效。
因此,意识批判以具有实际效力的科学或曰意识学为目标。
意识批判严格限定在意识自身之内,其自我性结构排除任何外在内容的干预。它仅仅把意识自身的性质开掘出来,而拒绝以其外内容为基点对之采取观察行动。具体说,意识批判不容有任何合目的考察,没有把意识置于附从地位的可能。认识上的纯粹内在性使意识批判不可能包含对意识采取价值态度的可能性。意识批判绝对不是意识评价,它不会使用任何纯粹的价值范畴于意识自身,而只能向中性的存在范畴敞开。
二、自识及其合法操作
意识批判的结果是某种意识内容,即要把意识的普遍存在形式提升为正题意识,此即以意识去认识意识自身。它具有完全的意识自身性,因为作为研究结果的意识存在形式就是进行认识的意识的存在构成。意识只能以其固有的存在形式去构建意识批判,而意识批判以其批判对象的纯粹普遍性仅仅涉及意识的存在形式。意识批判是意识的自识即自身认知。按照一般对于具有自返回结构认知活动的称谓,意识批判是反思。
作为活动,反思有可能的五种指谓。一是后思,即反复思索(意识的)往事,把其中的内容作为对象提出而加以意识确认。这是普通意义的反思。二是意识本身的存在机制,即一个意识作为“知”的存在的自指结构:我知道“我知道”。这是“知道”的自身确认,而意识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看来以对“知”的体认为条件。这可以称为我知反思。三是反省,即意识活动指向当前意识存在内容本身,关注其构成。四是本质反思,意识活动指向一个给定的意识存在,并为之设立新的规定性。这种反思被一般地作为思维的直接存在方式。五是自我反思,即作为思之主体的思者把思指向自身,思维构造主体规定性即作为其全部内涵的思之规律。意识批判就是这种意义的反思。
这五种思虑都具有某种指向自身意义,故而被称为反思。但是,就指者与被指者之间的同一性而言,却存在不同的同一程度。除自我反思外的四种反思所设定的被指者,都因具有固有的特殊性或具体规定性而在存在上小于指者,因为指者作为一切可能特定内容的容存者超越任何特定规定性。虽然在这种条件下被指者作为指者之特殊存在而使指向性活动具有反身性,但并不是完全意义的自返。因此它们不是严格的纯粹的反思。只有自我反思保持了被指者和指者的绝对存在同一,从而作为纯粹反思或彻底的反思而存在。
从相互关系看,自我反思揭示意识存在的完备形式,而其他反思均因牵连着内容特殊性而不能深入到纯粹的意识存在形式中,并且它们本身的存在就依赖意识存在形式本身。所以自我反思是其他诸种所谓反思的确认基础。只有在自我反思的彻底实现基础上,其他反思才能得到说明——包括对关于它们的一般理念的肯定和否定。
前四种反思围绕意识存在的时相和内在结构形成关于意识存在的完整的特殊性自识体系。我知反思和反省构成对意识的现实存在的完整的构成性个别描述。二者共同构成意识存在的当前相。显然,后思属于过去相,而本质反思就是将来相。自我反思以其目标内容的纯粹形式普遍性而享有自识完整性。
意识批判作为绝对的反思,在思者和被思者之间绝对同一,作为思者的指者就是作为被思者的被指者。在这种绝对反思结构中,被思者由于完全在思者自身之中,与进行规定的思者完全同一,所以被思者被处理为绝对无规定性的,即没有思前的任何内容预设。简言之,由于意识批判是意识思维自身,其自身的一切都被设定为待认识和规定的,不能有任何前认识的东西附加给被认识的意识,否则即违反了认识自身这一封闭结构,而使有的内容为非认识的或认识之外的。绝对反思必然要求无前设。一切有前设的反思都不是绝对反思,不能达到自身认识。那种颇为广泛的把逻辑设定为意识哲学端始的做法,显然违背了认识意识自身的宗旨。特殊内容预设只能把研究引向特殊性,而不会达到完备和普遍的意识存在形式本身。至少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是这样。从方法的背理上说,在绝对反思中的任何预设都是偶然的和独断的。绝对反思只能是一种“逼问”,一切关于研究对象的规定甚至包括研究对象的存在都必须在展开的思维中加以给出。
撤销特殊内容预设的直接效应是使思或者意识活动本身获得解放,即思或意识活动不再有作为对象的特定内容的纠缠和强制。意识活动由于抛弃了特定对象而不再有任何固定设置性。它不再是“关于”某特定内容的,其结果因此也不再是特殊的。纯粹反思是真正自由的思维,享有绝对的自由利益。
作为绝对反思的意识批判在完成反思条件即清除一切特殊内容预设之后,其对象剩余仅仅为抽象的意识的纯粹存在形式拟制,但它是可能的、未知的,因而对于反思来说是空无的。根据绝对反思的内在同一结构,这纯粹存在形式即为进行意识活动的意识本身或思本身,因为纯粹存在形式就是使特殊内容有其存在的作用者,这正是思本身对现实意识存在的给付和输入。所以,设置和完成绝对反思条件的根本效能在于,现实和有约束性地把思逼退到自身的存在上,客观或自然而然地发生对自身关注的结果。通俗一点说,此种条件下思维活动的唯一空间就是其自身。
这样开端的思听凭思者自身设置内容。它按自己的“所有”给出思维结果,也唯其自身“所有”才能是思维所能获得的内容。思按照其本然(却未知)之存在形式给出结果及其形式。作为牵连存在的纯粹形式,拥有完整存在形式的思对纯粹存在形式内容的分别给出,将完全保持这分别给出内容的原本存在规定性,而且只有具有这种整体存在形式的思,才能有可能并准确地规定纯粹存在形式的结构要素。没有任何外在的活动强制的思,必然按照其本然存在结构提出话题。就其自发性而言,作为绝对反思的意识批判的课题是依据思者自身存在的自然涌现。思之自发自由的要求,正是思之本然存在使然。作为绝对反思的意识批判的进展序列和关联,就是意识之纯粹存在形式的内在秩序。因此,被提出的论题内容及其规定,必然就是发挥一般意识建构作用的反思前非课题意识存在或者说意识存在形式。
在无预设内容条件下开展的绝对反思克服了一般所谓反思的循环性,即整个反思过程在被拟制为作为主项的开端和作为述谓的内容后,所形成的定义性结构并不具有循环性,主项因其空无性并不包含谓项,即在设置主项时并不牵连谓项。反过来,作为实有的谓项也当然不包含一个否定自身存在的空无性的主项。实际上,作为意识批判的绝对反思,因其看视对象的空无性即没有看视对象的内容而不构成内容间的互相反属结构。它仅仅是思者的自身开显,没有内在的实存的二元对待结构。仅仅在按照自然成见设置一个客观“思者”的条件下,才有思与思者的对待,由此被理解为循环性的反思。但这种循环仅仅是存在上的同一,而非认识上的牵连性预设。
反思的循环不存在于单独任何一种反思之内。假如不错误地将思维中的东西自然存在化,也就不可能将反思对象的内容理解为已然在思维之先包含着被思维所发现的内容,或思维所发现的内容抽取于对象内容。按照它们的界说所确认的存在情形,它们都有独立的存在意义,具有开放出存在内容的作用。但是,反思的循环确实存在于一种反思间的混淆中。如果把本质反思模式作自我反思之用,那么在具体的反思对象与反思宗旨所指向的思之规定内容之间就产生包含关系:以存在观点看即为,在述谓整体中包含作为述谓预设对象的主项;或者以认识的观点看即为,在认识之前,就设定了有待认识的内容,因为思维被限制在给定对象之内。这种误用或反思循环存在于以往大多数意识哲学中。
反思循环的存在使任何意识哲学背负三大指责:逻辑无效、方法独断和体系偶然。反思循环蕴涵认知矛盾,即设立一个待求者为已知的,或者说在全面性求索中又割划出个别确定内容。反思循环容许以一个按照认识任务被规定为未知的特殊内容的选择来启动认识过程,因而这特殊内容是在合理认识之外的,具有独断性。从特殊内容开始的思维只能有特殊的思维结果,它们是否符合思维目的完全依赖于所选特殊内容对本然的意识存在的全面关联性。而这一点在循环性的反思内是不可判定的,因为整个认识结果本身就是被起点对象内容决定的。
三、存在的而非本质的确认,或直观性的反思
意识批判作为绝对反思起始于空无,没有具有特定内容的对象,即它不是针对特定对象性内容进行的,其结果也没有对于这种对象性内容的归属性。质言之,意识批判的内容不以对象性内容的规定者或深入规定者而存在。整个意识批判由于没有吸收它的对象而不能构成本质。在本质范畴中,总相对一个作为现象载体的对象存在,本质归属于它并作为它的深层的抽象的存在。意识批判由其展开的绝对反思结构所决定,缺少成为本质或本质化的条件。
绝对反思性要求非对象化的彻底性,即不允许在整个反思过程中变更绝对反思条件,不能把中间任何一个既得内容作为进一步的反思对象,从而使后继认识成为关于这内容的本质性规定。如果发生这种环节,那么就把反思引诱到非绝对反思或非自我反思的轨道上去,从而偏离原始认识目标。实际上,除非在反思过程中不当掺入了非形式性内容,把一个既得的形式性普遍内容作为对象加以认识也绝不会有前途,即不可能进行下去,因为纯粹形式作为普遍内容不可能再加以抽象规定。所以,在意识批判内部也不存在抽象等级和本质规定关系,只存在关于同一存在的构成关系,在后的并不以基础或普遍形态规定在先的,反之,亦然。它们之间仅仅具有同一存在所属所可能有的某种同层式的存在关联关系,互相间不能有分离性的独立存在,而必须在关联中存在。作为思所本然具有的形式,意识批判是思之纯粹存在的逐次提举。
意识批判的绝对非本质化以及其内容间的并置性关联,决定意识批判的体系内容在存在上具有同时性,协同存在。它相当于对思本身存在的通观体认,具有对一种存在的直观把握性。意识批判内容的关联只能理解为存在的结构性关联即连续,而不能读作认识的连续深化即本质化关系的连续。
四、意识批判的前方法原则:描述
获得在先的工具性方法指导,以便规范和推动具体研究,使思维在每一前沿环节上有合理的期许,这是人们的普遍渴望。在一场思想探索的社会事业中,预先指明因而可供分享的方法是人们共同把握思想发展线索,理解其内容的内在结构和秩序的根据。被共同拥有的技艺性方法是一种思想活动获得社会成功的便利条件。方法勾连起存在与研究者、作者与读者、从而还有读者与存在。但是,在意识批判中,这种对于方法的希望必然落空。
方法是有条件设置的。方法要外在地切入研究对象。之所以方法对于对象有外在性,是因为方法在认识上本质地指向对象之未知内容,因为就现实对待关系而言,对象内容必然超越方法,而方法恰要依其先见把捉对象,变未知为所知,深入到对象具体存在内容之中。由此可知,方法不是抽象的主观趣味和认识的自由行为,而是涉及对象存在的思维拟制。一种方法如果是有效的或想成为真正的方法,就必须关怀对象的存在并契合这存在。因此,方法必须以关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的某种判定为基础。这种判定按照方法的功能的指导性和抽象性,其内容必须能够支配和规范对象之待知内容。按照一般理解和通常习惯,这样的内容就是相对待知内容在同一对象存在中具有普遍性的内容。方法必须是对象存在的普遍内容。只有在对对象的普遍本质的把握中,才会给方法以可靠的规定性,从而定义一种方法。反过来说,只有被认识的坐标标示为具有相对特殊性的事物,才可能有关于它们的认识方法。而这又显然关联着一个前提,即对于认识对象已有某种确定的认识储备。
意识批判是自我反思。作为绝对反思,有如所阐述的那样,它撤销了一切关于思或意识的特殊内容预设,因而具有对象内容的方法论空无性,所有可能的内容规定性都被设置在思维之后。因此,为方法的确立提供可能性的对象认识,在意识批判中荡然无存:关于意识存在的所有具体认识都被绝对反思结构不加区别地否定掉。因此,意识批判是有方法之前的即没有方法可能性的一个认识任务,在本质上必然缺乏方法。意识批判具有必然的前方法性。不可能外在地规划关于意识的意识批判。同时,根据方法内容的存在普遍性,在实施绝对反思条件设置活动——否弃一切内容对意识批判的在先有效性——之前,“意识”在意识区域的最高普遍地位也决定不再有关于认识它的方法。
也许有关于意识批判的某种直接领悟,因为毕竟思者就是被思者自身。但是,这种领悟只能是具体感应,而不会具有相对的外在存在干涉功能。因为它缺乏方法的存在结构,所以不能在方法层面上获得表达,更不能合法地理论化为方法。这种领悟已经是某种意识批判本身,并且需要按照绝对反思被恰当确认在一种存在秩序中,而不具有方法所要求的致成存在延展功能,它仅仅驻留在自身存在之上。
作为绝对反思的自我反思的意识批判由思本身在思自身的过程中,按照思的本然存在推出课题并规定之。这样一个自由的自我体认,其中的每一环节是按照待识之思的直接自然存在出现的,具有存在预定性。因而作为绝对反思的意识批判变成了对思之存在的跟随。依照绝对反思结构,意识批判就是思或意识之本然纯粹存在的自我让触目过程。
按照绝对反思的结构,反思结果属于作为对象的思者的存在内容。因而意识批判就是跟随意识的本然存在的触目化,将其显现内容记录为意识本身的存在规定性。这就是描述。作为从绝对反思结构而来的纯粹形式性的工作要求,它是一种不具方法功能的原则。
描述没有作出关于纯粹普遍意识的任何预断,甚至也没有提示或暗示任何东西,它按其本义就是对执行它的作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