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鱼(第一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国原生鱼(第一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志钢,阳正盟,黄凯、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01
书籍编号:30444929
ISBN:978712228503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8538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生物
版权信息
书名:中国原生鱼(第一辑)
作者:张志钢,阳正盟,黄凯,等
ISBN:9787122285034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序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富足与安康,国人一直以来与鱼类就有不解之缘。
中国幅员辽阔,江河绵长,湖泊众多,山涧交错,溪流纵横,发达的水系孕育了极富魅力的中国原生鱼类。我国有3000余种本土鱼类,其中淡水鱼类约占1/3。中国丰富的鱼类资源不但给文人墨客提供了灵感源泉,也推动了社会的物质发展与文明进程。
《中国原生鱼》(第一辑)收集了60余种形态各异、极富特色的我国原生鱼类。每个品种均由手工精绘描图、高清拍摄图片、物种科学数据、饲养难度、野外状况和罕见程度等六大部分组成。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相关数据,采集自中国原生鱼类的爱好者人群,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书中所描述鱼种在我国的实际状况。
本书为中国原生鱼类的科研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的同时,还第一次系统论述中国原生鱼类在人工观赏饲养方面的内容,为未来的中国原生鱼类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推进中国渔业产业发展,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中国原生鱼》(第一辑)的创作团队“两江中国原生”及相关人员,在过去十余年里为中国原生鱼类的保护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值得肯定和鼓励。随着《中国原生鱼》(第一辑)的出版,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中国原生鱼的独特魅力,也希望社会各界有更多的团体和人士能参与到中国原生鱼类的保护与合理化开发、利用的进程中来。
中国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 主任
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 会长
编者的话
三年前,当决定组织编写《中国原生鱼》(第一辑)时,我内心充满了忐忑,就如十三年前“两江中国原生”诞生之初时一样充满着未知,让人困惑的同时也包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兴奋。创作团队组建时特地成立一个名为“誓做两江精品书”的信息交流群,这其中包含着创作团队全体成员对本书的未来展望以及对中国原生鱼类的热爱和憧憬,值此刊印面世之际,千言万语充塞于胸,却难以尽表。
本书或许不是一本专业书籍,因为它的主创团队成员没有一个来自于专业领域,由于内容范围所限,也不可能成为一本受大众追捧的畅销书籍进而给创作者带来丰厚回报。这本书有的只是创作者对中国原生鱼类最纯粹的情感,对中国自然生态的无限关切。在我眼里,这本书写满了真诚。在三年的创作历程中,我时常被创作团队所感动和激励,他们以最饱满的激情、最严谨的态度处理好每一张图片,写下每一条数据。本书编撰的核心指导思想不再追求单纯的物种数量堆砌,而注重书中每张图片、每条数据的准确性。我们想为后续的出版计划确定编撰成书的基调:科学理论数据与民间客观实际状况的结合,用严谨的态度做真实、准确的描述。
我一直有个构想,就是民间的爱好者能更加科学化,而科学最大限度地去“神秘化”,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边界得到最大的渗透融合,使我们能站在科学理性的角度,基于客观的实际反馈,规划出更为合理的中国自然生态及生态物种未来的发展路径,而这才是我眼里最大的“公益”。这也是“两江中国原生”成立之初所立志追求、希冀达成的目标。本书就是一次具体尝试,编写过程中除了得到了“两江中国原生”各相关会员及朋友们一如既往的支持以外,也得到来自传统科研界的大力协助,专业与非专业高度统一,科学与兴趣爱好在书里充分融合。
《中国原生鱼》(第一辑)是《中国原生鱼》系列出版计划中的第一本。在最初规划时,创作团队就希望本书和类似出版物相比较有所创新和突破。最终,我们采用了精细手绘描图、高清原色彩图以及实际数据客观描述作为本书的主体。阳正盟先生完成了全部鱼种的手绘工作;罗昊先生承担绝大部分高清原色彩图的提供;黄凯先生收集编写各鱼种的资料数据。每个人都在其中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为了严谨的科学描绘和真实物种体现,阳正盟先生和罗昊先生承担的描绘和拍摄工作进行得极为精细,各类图片稍有偏差,即废掉重新处理,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黄凯先生用极高的知识素养对各鱼种做出准确的描述,并理清和纠正了某些公开数据中存在的错误及混乱,特别是“sp.”品种的相关数据并不存在于目前各数据检索系统,而这次在本书中都依据物种实际情况拟写完毕,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同时,本书是“两江中国原生出版物辅导计划”项目,该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辅导社会中有志向、有能力把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传播出来的朋友们,使其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让好的知识和文化得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这也是两江中国原生十余年的追求,在此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朋友能参与进来。
匆匆十余年时光如白驹过隙,“两江中国原生”不断发展壮大,也伴着我一路走来,其中有跌宕起伏,有风雨也有阳光。行进中,除了来自各界朋友的帮助和鼓励以外,父母及家人给予了我最无私的关爱和支持,由于对两江中国原生长期持续专注,使我忽视了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没有家人的宽容和帮助,这本书无法问世,两江中国原生也不可能一路走到现在,特借此书一隅表达这十余年来我对父母及家人由衷的歉意和感激之情。也谨代表本人及《中国原生鱼》(第一辑)的创作团队全体成员,衷心地祝愿这本书的读者朋友们,事业和顺如意,家庭幸福安康!
2016年10月
前言
中国原生鱼类是泛指中国本土区域范围以内的土著鱼类物种。中国境内江河、湖泊、水库众多,原生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中国脊椎动物大全》和《中国动物志》粗略统计,我国现已经查明的鱼类有3862种,占世界鱼类总数的20.3%,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60.8%,分布在中国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18目52科294属,其中淡水鱼967种。
中国水生生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特有程度高,生物区系起源古老,成分复杂,并拥有大量的珍稀特有遗传资源。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mtDNA、微卫星、MHC和高通量测序等对我国的鲷科(Sparidae)、鲤科(Cyprinidae)、鲆科(Bothidae)等鱼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数据。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为39.33万亿元。由此可见,中国原生鱼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在中国和世界淡水鱼类中具有其特别的意义。
我国水生生物遗传多样性也面临缺失严重的问题,同时水生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程度加剧,灭绝速度加快,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日益加大。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水产品需求的剧增,水域生态系统处于持续增长的压力之下。据统计,处于濒危状态和受到威胁的鱼类有9目24科80属97种(亚种),数据还在持续增加中。
鱼类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两江中国原生作为我国最早关注中国原生水生物的本土组织,一直致力于中国原生鱼类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为保护中国原生鱼生物多样性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通过对中国原生鱼的人工驯养繁育,不仅可以保护我国物种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为国内提供新的养殖品种,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对中国原生鱼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统一。
本书中所采用的各类数据除参考原有已经公开发表的数据以外,其余均来自于两江中国原生成员十余年的观测和整理,其中有部分鱼类的生物科学特征描述、野外状况评估以及饲养相关等阐述,在此之前不见公开发表。书中也纠正了部分公开在媒体及网络中的明显错误描述。本书采用了手绘描图和摄影图片并存的物种体态展现形式,希望通过对鱼种的科学描绘和真实彩图相结合,互补优缺的同时,增加趣味性和科学性。我们希望本书能给鱼类从业人员及中国原生鱼类爱好者提供参考。
《中国原生鱼》(第一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力求把个人兴趣爱好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把物种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统一。由于是“第一辑”,我们没有追求本书中鱼种数量的简单堆砌,而把鱼种描述的准确性视为成书的第一准则,希望能得到更多读者的反馈意见,帮助我们在后续的出版中更加完善。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两江中国原生各相关成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得到了筹建中的西南大学原生水生生物研究所即西南大学分校区水产系主任郑宗林博士、副教授朱成科博士、周朝伟博士和杨航、吴燕秋、李培、冯丹等人的无私协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们为能把中国原生鱼的特有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而感到十分欣慰。由于本书涉及内容广泛,限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忽错漏和不妥之处,诚恳地望各位专家和读者赐正为盼。对此,我们十分感激。
编著者
2016年9月
第一章 概述 Summary
一、中国原生鱼的形态特征
1.外部区分
尽管中国原生鱼类外部形态多种多样,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个主要部分,常以鳃盖骨的后缘作为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线,以肛门或泄殖孔作为躯干和尾部的分界线。
鱼体外形各部分的测量方法如下所述。
全长:从吻端至尾鳍末端的距离;
体长:从吻端至尾鳍基部的距离;
体高:身体的最大高度;
吻长:从吻端至眼眶前缘的距离;
头长:从吻端至鳃盖骨后缘的距离;
眼后头长:眼眶后缘至鳃盖骨后缘的直线长度;
眼径:从眼眶前缘到后缘的距离;
眼间距:两眼眶背缘的最小距离;
躯干长:头后到肛门或泄殖孔的直线长度;
尾长:肛门或泄殖孔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尾柄长:从臀鳍基部后端至尾鳍基部垂直线的距离;
尾柄高:尾柄部分的最低高度;
背鳍长:背鳍起点至背鳍末端最长鳍条的直线长度;
胸鳍长:胸鳍起点至胸鳍末端最长鳍条的直线长度;
腹鳍长:腹鳍起点至腹鳍末端最长鳍条的直线长度;
臀鳍长:臀鳍起点至臀鳍末端最长鳍条的直线长度;
尾鳍长:尾鳍起点至尾鳍末端最长鳍条的直线长度。
2.头部器官
中国原生鱼的头部主要有口、鼻、眼、鳃、须等感觉、摄食和呼吸器官。
口是鱼类捕食的最基本工具,它的形状和位置决定着鱼类所捕食的食物性质和取食方式。①端位口:上下颌等长,口裂位于头部的正前方。多数鱼类的口位属于这一类。②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如淡水里的翘嘴鲌等,生活在水的上层,以其他鱼类为食。③下位口:上颌长于下颌。下位口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口完全位于头部腹面,称之为腹位口,如鲟鱼等。
鼻是鱼类的嗅觉器官。鼻孔的形状、位置和数目因鱼的种类而有不同。通常位于眼的前方,左、右各一个;鼻有嗅觉作用,一般不与口腔相通,因而与呼吸无关。
眼是鱼类头部的主要器官之一,鱼类眼睛的构造比高等脊椎动物要简单得多,既无泪腺,也无真正的眼睑,因此鱼的眼完全裸露。相对于鱼体来讲,鱼的眼睑通常较大,底栖生活和长期生活在浑浊水体中的鱼类,视觉功能不大,眼睑通常较小。一些洞穴鱼类,眼睛一般都退化,如金线鲃。
头部下方与躯干部间有鳃孔,外覆盖骨质鳃盖,内有4对红的鳃;鳃盖可以张合,起到保护鳃的作用。须是鱼类的触觉器官,须上还分布有味蕾,具有辅助觅食功能,通常成对出现。
3.体形
中国原生鱼类的身体与其他动物一样,一般为左右对称,并且是三维的,具有3个体轴(body axis):头尾轴(主轴)、背腹轴(纵轴)和左右轴 (横轴)。
中国原生鱼类的体形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四种类型。① 纺锤形:身体较匀称,头尾尖细,中间肥大,适宜在水中快速或持久的移动。② 侧扁形:头尾轴较短,背腹轴较长,左右轴最小,具有这种体形的鱼类运动不甚敏捷,通常不做长距离洄游。③ 平扁形:背腹轴特别缩短,左右轴特别向两侧水平扩大,大多生活在水底,运动比较迟缓。④ 圆筒形:头尾轴特别延长,背腹轴和左右轴特别缩小且几乎等长,行动不甚敏捷,通常有钻泥打洞的习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体形,如带鱼的身体呈带形、箱鲀呈箱形、河鲀呈球形等。
4.鳍的类型
鳍是鱼类运动和平衡身体的主要工具,分布在鱼的躯干部和尾部。多数的鱼类具有背鳍(dorsal fin)、臀鳍(anal fin)、尾鳍(caudal fin)、胸鳍(pectoral fin)、腹鳍(ventral fin或pelvic fin)。鳍由鳍条和鳍膜组成,鳍条可分为棘、硬刺、不分支鳍条和分支鳍条。
大多数鱼类的背鳍位于背部中央,是维持身体直立的平衡器官。臀鳍位于鱼体下方肛门与尾鳍之间,其形态与功能大体上与背鳍相似。尾鳍位于鱼体的末端,具有推进和转向作用。胸鳍位于鳃孔后方鱼体腹部两侧,主要是使身体前进、控制方向和在行进中起“刹车”作用。腹鳍位于鱼体腹部,具有稳定身体的作用。
5.内部构造
中国原生鱼内部构造的基本组成是相同的,有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神经和感觉器官、尿殖、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组成。
(1)骨骼系统
中国原生鱼骨骼系统依据功能特点和着生部位分为主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主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肋骨,附肢骨骼包括带骨和支鳍骨。鱼类的骨骼起支持、保护、协助运动等主要作用,还可以协助发声、提高感觉功能。
(2)肌肉系统
中国原生鱼肌肉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生理功能单位是肌细胞,根据肌细胞结构特点和生理特性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类。骨骼肌受意志支配为随意肌,分为鳃节肌和体节肌。骨骼肌通常根据形态特征、着生部位、起止点、收缩效应等进行命名。鱼体两侧躯干和尾部肌肉的通常为大侧肌,由呈“W”的肌节组成,大侧肌由水平隔膜分为轴上肌和轴下肌,是鱼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源。
(3)消化系统
中国原生鱼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与消化道连附的各个消化腺。消化道有口咽腔、食道、胃、肠、肛门。消化腺有胃腺、肝脏、胰腺、肠腺。消化道承担着食物的摄取、输送、研磨以及将之与消化酶混合搅拌的机械消化作用。消化腺分泌消化酶,将食物分解为可溶性小分子状态,承担着化学消化作用。
(4)呼吸系统
鳃是鱼类最主要的呼吸器官,除了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外,还有物质代谢和协助调查渗透压的生理功能。鳃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理功能单位是鳃小片。中国原生鱼在水中呼吸时,流经鳃的水流方向和鳃中血管中的血流方向相反,从而形成逆流倍增系统,这种组织大大提高了鱼在水中的呼吸效率。原生鱼通过口、口咽腔以及鳃盖协调一致的运动而完成这个呼吸过程。在长期适应特殊生活环境的进程中演化形成了某些特殊构造的辅助呼吸器官,可在鳃呼吸量不能满足生命活动需要时辅助呼吸,如皮肤、鳃上器官、气囊等;原生鱼的鳔具有密度调节、呼吸、感觉和发声作用。
(5)循环系统
原生鱼的循环系统包括液体和管道两部分;液体即血液和淋巴,管道为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和静脉。
鱼类的循环方式为闭管式循环,血液和淋巴在心脏的驱动下,在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内循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其功能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物质的运载,对器官的联系和调节作用;通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血液凝固等过程起防御作用和保护作用。
(6)神经和感觉器官系统
神经系统在鱼类的各种活动中起着主导决定性的作用。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外周神经系统由脑神经、由脊髓成对发出的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三部分组成。神经系统主要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能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细胞。
感觉器官是将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器官,由感受器和辅助结构组成。原生鱼的感觉器官包括皮肤感觉器官、听觉、嗅觉、味觉和视觉器官等。
(7)尿殖系统
尿殖系统包括在生理上有很大区别的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主要由中肾、输尿管和膀胱组成,主要功能为排泄尿素、肌酸及肌酸酐等较难扩散的代谢废物和参与体液渗透压调节。生殖系统主要由生殖腺(精巢、卵巢)和输导管(输卵管、输精管)组成。
(8)内分泌器官
内分泌腺是特殊类型的腺体,体积一般小,无导管雷运输腺体分泌的物质。鱼类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主要包括脑垂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胸腺、胰岛和尾垂体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器官、组织和细胞内,对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二、中国原生鱼的生物学特性
1.摄食类型
作为中国原生鱼类食物的水生动植物种类很多。不同的原生鱼类所摄食的食物往往不同,这与原生鱼类的大小、生活环境、摄食器官的构造密切相关。按食物的性质划分,可归纳为三大营养类型,即草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
(1)草食性(herbivoures)
这是一类摄食植物性食物的原生鱼类。按食物类型可分为以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和以低等藻类为食的两类。① 水草食性:以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的鱼类,如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完全以水草为食的原生鱼类,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等这些优良的淡水经济鱼类也是以水草为食。②藻类食性:以低等藻类为食的鱼类。其中最为有名的鱼类是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该鱼终身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再如,生活在长江上游的白甲鱼主要以浮游植物和着生藻类为食。
(2)肉食性(carnivories)
这是一类专门摄食动物性食物的原生鱼类。根据摄食对象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① 食鱼鱼类:通常称为凶猛性鱼类。这类鱼常以较大的脊椎动物为食,主要以鱼类为主,如淡水中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和鳜(Siniperca chuatsi)。② 底栖动物食性鱼类:以水中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如青鱼以螺蛳、蚌、蚬等为食;胭脂鱼和圆口铜鱼等由于生活在水体底部,主要以水蚯蚓、水生昆虫等为食。③ 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以浮游甲壳类(如枝角类、桡足类)为主要食物,如鳙、银鱼科鱼类等。
(3)杂食性(omnivores)
这一类型的原生鱼类,食物成分兼有动物性和植物性。杂食性的鱼类中的很多种类,食物成分显示出它们会对某种食物产生偏好,如鲤偏重动物性食物,鲫偏重植物性食物。
2.生长特点
生长特点是指生长的方式和过程的特点。原生鱼类的生长特点是由其遗传性及其对生活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虽然每一种鱼的生长都具有各自特性,但就整个原生鱼类来讲,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二章 鲤形目 Cypriniformes
平鳍鳅科Balitoridae
中华金沙鳅 Jinshaia sinensis
生物学特征
体前部平扁,后部成圆筒状。吻皮下包形成吻褶,吻褶中间具2对小吻须,口下位,具口角须2对。胸鳍向左右平展。腹鳍左右分开。尾鳍深叉形。鳞片具发达棱脊。头、胸和腹部乃至肛门前均裸露无鳞。体背部呈灰色,具块状褐色斑纹。各鳍灰色。
野外状况 易危
中华金沙鳅作为一个对环境要求很高的物种,对河流的任何破坏和污染都会影响到其生存,再加上滥捕情况严重,中华金沙鳅的野外种群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罕见程度 高
中华金沙鳅产地并不难寻,但由于其的高难度饲养级别,在水族市场的曝光率较低。
饲养难度 极难
吸鳅都是对环境有高要求的物种,作为吸鳅里最难饲养的种类,中华金沙鳅的饲养难度可谓极难,需要凉爽清洁、溶氧丰富的水质,过滤器24小时运行不能停,需要一定造流,能打气泵会更好,对水中的污染物较为敏感,需要经常换水。中华金沙鳅对饲料清洁度要求高,建议使用干净的冻红虫或者优质的、腥味大的底栖鱼饲料尝试,虽然个子大,但抢食能力很弱,即使和别的吸鳅混养也容易被抢走食物,混养的鱼类不能多,抢食能力也不能强。夏天要注意水温不可过高,中华金沙鳅可以短暂耐受32℃水温,但建议控制在28℃以下,冬天要注意水温不可过低,建议控制在15℃以上,预防水霉发生。
杨明瀚拍摄
中华金沙鳅 Jinshaia sinensis
沙鳅科Botiidae
长薄鳅 Leptobotia elongata
生物学特征
体长,侧扁。口裂呈马蹄形。眼小,眼下缘有一光滑硬刺。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无硬刺;胸、腹鳍短,胸鳍基部有一长形皮褶。头部背面有不规则深褐色花纹。背鳍基部及边缘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臀鳍有两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有3~4条褐色条纹。
野外状况 濒危
筑坝造成水文情况变化导致野生种群繁殖困难,滥捕使得状况更加危急,目前长薄鳅的野生种群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罕见程度 中
作为一个出名且引人注目的美丽物种,长薄鳅受到的关注一直较高,即使种群状况逐年而下,但尚未离开原生鱼爱好者的视线。
饲养难度 稍难
长薄鳅是喜欢清澈干净水质的中大型肉食鱼类,建议用一米以上鱼缸饲养,有些许水流状态会更佳,夏季温度不可太高,28℃以下为好。
虽然长薄鳅是肉食鱼类,性格却十分平和,不要与脾气暴躁的鱼类混养,喜食圆筒状的小鱼(如泥鳅)和鱼虾肉块,也能接受优质饲料。
紫薄鳅 Leptobotia taeniops
生物学特征
体长形,较高。背鳍稍高,基部较长,外缘微凹,无硬刺。胸鳍较短,末端圆,后伸不及胸、腹鳍起点的1/2点处。腹鳍短小。臀鳍短,外缘平截。尾鳍长,分叉深。头部和体上都有许多蠕虫形紫褐色或浅黑褐色条形斑纹,背鳍前有3个马鞍形大斑块。
野外状况 需要关注
筑坝造成水文情况变化,导致野生种群增殖力下降,河道挖沙对野生种群的影响也存在,需要对其生存状况进行关注。
罕见程度 中
紫薄鳅产区数量不少,但名头不是特别响亮,对其了解的人少。
饲养难度 一般
紫薄鳅是喜欢清澈干净水质的中小型鱼类,有些许水流状态会更佳,夏季温度不可太高,30℃以下为好。
有一定攻击性,会攻击小鱼,混养请注意!杂食性,一般的饲料即可接受,比较喜欢虾肉。
郑浩然拍摄
条鳅科Nemacheilidae
短体副鳅 Homatula potanini
生物学特征
体形小,前段呈圆筒状。后段侧扁,上下具发达的皮质棱。背鳍短小,无硬刺。腹鳍短小,无硬刺。臀鳍甚短小,末端圆。生活时灰褐色,头背面有灰黑色斑点。体背部和侧上部为褐色带浅灰色,体侧有许多较宽的深褐色横条纹,腹部黄褐色。
野外状况 无危
短体副鳅分布较窄,但产区种群规模不低。
罕见程度 中
短体副鳅时有在水族市场出现。
饲养难度 容易
短体副鳅是喜欢清澈干净水质的小型鱼类,有一定适应力,体质强健,爱好掘沙,鱼缸中种植有水草的要注意。
杂食性,对各种人工饵料均能很好接受,推荐喂食柔软、颗粒小的下沉性饲料。短体副鳅喜好钻洞,建议提供部分躲避物供其躲藏。
美丽小条鳅 Traccatichthys pulcher
生物学特征
体侧扁。头小,吻长,稍尖。眼中等大,前后鼻孔邻近。口下位,唇周有乳突。须3对;吻须2对,位于吻端;颌须1对;位于口角。鳞片极小,侧线完全。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尾鳍微凹。体中轴具黑褐色波边纵纹。
野外状况 无危
美丽小条鳅是岭南地区山溪、小河常见的鱼类之一,适应性强。
罕见程度 低
美丽小条鳅是因美丽而出名的物种,适应性强且种群大,一直受到原生水族爱好者的关注。
饲养难度 容易
美丽小条鳅是喜欢清澈干净水质的小型鱼类,适应性强,建议造流,会更出彩。
杂食性且性情温顺,是不错的水族箱混养品种,可以接受普通饲料,喜在缸底巡游,60厘米以上的鱼缸效果较好。
丽纹云南鳅 Yunnanilus pulcherrimus
生物学特征
体呈纺锤形,侧扁。背鳍外缘弧形,最末不分支鳍条短于第一分支鳍条。胸鳍外缘弧形,中央鳍条最长。腹鳍外缘弧形,短小。身体具黑褐色细横斑12~17条,横斑在背侧有时分裂成2条;横斑间距大致相等,背部最宽,向下渐窄。各鳍鳍条浅灰色或灰色。
野外状况 无危
丽纹云南鳅分布较窄,但产区种群规模不低。
罕见程度 中
丽纹云南鳅分布较窄,但时有在水族市场出现。
饲养难度 容易
丽纹云南鳅是喜欢清澈干净水质的小型鱼类,有一定适应力,体质强健,建议饲养在草缸之中。
杂食性,对各种人工饵料均能很好接受,推荐喂食柔软、颗粒小的下沉性饲料。
丽纹云南鳅非常活跃,喜好群游,偶尔会追击、骚扰别的混养鱼类,但不造成伤害。
饲养鱼缸不能使用细沙为底,丽纹云南鳅容易误吞导致肠胃梗塞死亡。
鲤科Cyprinidae
南方鳅 Gobiobotia meridionalis
生物学特征
身体长形,背面呈圆筒形,腹部平坦,后段较细。头大,吻端钝,口下位,眼大,侧上位,眼径大于眼间距。背鳍短,胸鳍长大,位置与腹部平行。腹鳍、臀鳍小,臀鳍后缘截形,身体黑褐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体侧有6~7条横斑纹。
野外状况 需要关注
南方鳅是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小型鱼类,种群生存状况易受人类活动干扰。
罕见程度 高
南方鳅属于较少受人关注的物种,且饲养难度高,尚未进入大众视线之中。
饲养难度 难
南方鳅为需要凉爽、清洁、溶氧丰富水质的小型底栖鱼类,鱼缸要有一定的造流,度夏建议温度在28℃以下。南方鳅
很怕缺氧,鱼缸过滤不能停,其对水中的污染物较敏感,需要经常换水。
南方鳅性情温顺平和,敏感而较脆弱,抢食能力弱,不建议和太强势的鱼类混养,建议饲喂优质的、腥味较大的底栖鱼饲料。
鳅类有潜沙习性,鱼缸底部一定要铺设细沙,帮助其适应环境。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