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进口原版 > 医学 > 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曹进,顾虹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3-01

书籍编号:30484219

ISBN:978711724206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87943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全书内容:

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编者

(以姓氏笔画为序)

冯 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刘 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安 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许北柱(梧州市人民医院)

孙 硕(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李 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李 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李贺智(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李强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杨峻青(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张 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张 群(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张长东(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张刚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张佑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张曹进(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林炜东(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罗冬玲(广东省人民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

周红梅(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周典华(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赵万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袁 静(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顾 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赁 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唐向周(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黄奕高(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黄美萍(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崔亚玲(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梁杰贤(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董豪坚(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程梦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潘 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薛玉梅(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主编简介

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张曹进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常委,中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结构性心脏病介入专业导师。

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工作,擅长高血压、冠心病、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成人结构性心脏病及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参与多项国家“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多项肺动脉高压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多次应邀在欧美及亚太地区的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相关科研成果。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成果在2012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专著1本,副主编专著1本,参编(译)专著5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10余篇。

心导管检查是各种心血管疾病有创性诊疗操作的基础,自20世纪3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目前逐步发展成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重要方法。过去30余年来,我国介入心脏病学快速蓬勃发展,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总例数已达全球第二,有创性诊断与治疗的适应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证据的积累也被不断拓展,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医生队伍也逐步增多;但是,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培训需要进一步规范,尤其是心导管检查获得的血流动力学数据需要科学地解读和应用。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张曹进等专家联合国内心血管医学中心的临床一线的优秀中青年医生,共同编写了《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一书。本书的编写打破常规,并未按传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的编写方式,而是围绕实际病例展开阐述,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是编者们临床和心血管介入诊疗工作经验的总结,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①着重阐述心导管检查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便于读者深刻掌握心导管检查的规范化操作和技术要领;②理论与实际结合,既有基本理论和概念的阐述,又有相应的典型病例剖析,便于读者快速掌握心导管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③内容新颖,涵盖了需要心导管检查的各个领域,列举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实例,并总结了其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④编者均为国内临床一线的中青年专家,既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所列举的病例均来自国内各心血管中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同时也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适合不同学习阶段的心血管医生阅读。相信本书的出版能促进我国心导管检查的规范化操作与应用,引导读者在心导管检查时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我有幸先睹为快,深感本书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实用性强,能为广大心血管医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尤其是介入手术初学者将受益良多,并使广大患者从中获益,故乐为作序。

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

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2017年1月

前言

心脏病学作为临床医学一个活跃的领域,近年来取得的进展令人瞩目。心导管检查自20世纪3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日益成为一种常见、安全的检查方法,并使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已有多本关于心脏导管检查的专著问世。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心脏CR/MR等现代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心导管检查在心脏病结构方面的诊断作用有所弱化,但对血流动力学的分析仍然不能被其他无创检查所替代;尤其是肺动脉高压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心导管检查在血流动力学诊断、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期望能规范左、右心导管检查操作,并正确解读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本书共分17章,详细介绍左、右心导管检查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前准备内容、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相关并发症的识别与防治等内容,并重点介绍心导管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及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尤其是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确定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治疗适应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典型病例,既介绍基本理论和概念,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剖析心导管检查在不同疾病诊治中的具体价值和检查结果的合理分析。

本书的编者均是国内著名心血管医疗中心的中青年专家,他们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又有丰富的临床和心导管诊疗经验。全书围绕左、右心导管检查的规范化操作,紧扣临床需求,佐以实际病例,既分享了编者们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总结临床工作中的不足和教训。可供心血管介入医师、心血管专科医师、临床内科医师及从事肺动脉高压研究的相关人员参考和借鉴,也是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的参考资料。

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获得各参编单位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支持,尤其是得到我院心内科、心外科、放射影像科、心脏超声科和心导管室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庄建教授在百忙之中审阅全书,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并欣然作序,在此致以真诚谢意!

由于编者们行文风格迥异,每个疾病的特点又各不相同,写作风格不甚一致,加之我们的水平有限、经验不足,组织和编写过程中定会存在纰漏和欠缺,敬请各位专家和同道们不吝指教。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2017年1月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心导管检查的发展史

心导管检查技术是将心导管送至心脏及血管需要检查的部位,借以了解心脏或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氧含量的变化,有利于心血管疾病诊断、病情观察和疗效评价的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心导管检查包括左、右心导管检查两个方面的内容。

心导管检查始于18世纪早期的动物实验,1733年Stephen Hales在实验室首次进行了介入性血流动力学评价,他将一支铜棒插入马的股动脉以测量动脉内压力,通过心导管检查可以估测出每分钟多少血液通过心脏,进一步测定左心室容积。1844年,Claude Bernard在其生理学研究中通过颈静脉、颈动脉将导管逆行插入马的左、右心室。1861年,Chaveau和Marey报道了心腔内压力测量方法,并证实了心脏各腔室的舒缩是协同的。自此,心导管检查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德国医生Werner Forssmann是首位将心导管检查应用于人体的医生。1929年,25岁的Forssmann开始尝试在临床上进行心导管检查的可能性,并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人类首例心导管检查术,将一根约65cm长的导尿管由左侧肘前静脉插入自己的右心房,之后去放射科留下了第一张人类心导管胸片,从此拉开了人类心导管检查的序幕。此后2年内,Forssmann他曾先后多次在自己身上进行心导管检查,他还将浓缩的碘化钠溶液经导管注入心腔内,摄下了第一张右心室造影片。同期,其他一些学者也开展有关右心导管血流动力学检测方面的研究,如Klein、Padillo等就曾先后报道右心导管和心输出量测量方面的研究;Andre Cournand和Dickinson Richards在大样本人群中进行了右心导管检查,并按Fick原理计算心输出量和进行血流动力学研究,右心导管检查术趋于成熟。1956年,基于在心导管检查中取得的巨大成就,Werner Forssmann与Andre Cournand、Dickinson Richards一起分享了诺贝尔医学奖。

1947年,Dexter将导管置入患者肺动脉,并进一步测得肺动脉压力、肺毛细血管压力及肺动脉血氧饱和度。1950年Zimmerman、Limon-Lason、Bouchard等完成了逆行的左心导管术。1953年Seldinger创立了经皮血管穿刺技术并广泛用于心导管术中。1959年Ross和Cope首先报道房间隔穿刺术,并被普遍接受。同年Sones等报道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之后逐渐被Ricketts、Abrams、Judkins等完善。1970年,Swan和Ganz发明漂浮导管术,开创了导管室外的心导管检查术。1977年Andreas Gruntzig发明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自此心导管扩大到治疗领域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心导管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逐步发展成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重要方法。

第二节 诊断性心导管检查的应用

心血管疾病因其病因学不同,造成不同类型的心血管异常。一部分疾病因心脏、血管解剖畸形所致,如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等;一部分疾病因各种原因导致电生理异常。因此,心导管检查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完成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一部分心导管检查侧重于心血管解剖畸形的诊断,如20世纪推广的心腔内心音图、现今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心血管造影;一部分则侧重于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异常的评估,如心内电生理检查、心脏血管血流动力学评价等。

心腔内心音图是使用顶端带有微拾音器的心导管送入心脏大血管腔内接收心音振动波从而记录到心腔内心音图,以判断心脏杂音或异常心音的起源,有助于心内分流、反流性疾病诊断。1954年以来,Soulie、Moseovitz等先后用不同方法进行心腔内心音图的描计,并于1963年由陈灏珠教授在国内首先应用。在当时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变等疾病诊断中发挥其作用,但之后随着超声心动图等无创性心血管检查技术的准确性提高,目前已基本被临床淘汰。

20世纪80年代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发展使大部分结构性心脏病得到比较准确的诊断,受声窗限制,超声心动图对于一些复杂先心、主肺动脉畸形等观察有限。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即将对比剂在X线照射下快速注入血流,从而显示血液流动的顺序,以及心脏大血管的充盈情况,进一步了解心脏大血管的结构形态。

选择性心腔/血管内造影可从多体位、多角度清晰的观察心脏解剖结构,同时还可进一步获得相关血流动力学资料。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目前仍是检查此类疾病的“金标准”,主要用于两方面:其一,复杂或复合畸形的诊断;其二,某些心血管疾病外科术后疗效评价。鉴于超声心动图、心脏CT/MR等无创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心血管造影检查的部分功能逐渐被替代。

此外,一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如法洛四联症体肺分流术后,需要行升主动脉选择性造影或选择性体肺分流血管造影,观察肺动脉发育情况及有无吻合口的狭窄或阻塞等;单心室合并肺动脉狭窄Glenn术后,需行上腔静脉造影,观察腔静脉进入肺动脉的血流情况及有无吻合口狭窄,并可同时测量腔静脉及肺动脉相应部位的压力等。

冠心病为心脏多发病,周围血管疾病亦为临床常见疾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早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作为冠心病检查的“金标准”,可准确显示冠状动脉先天性发育畸形及后天各种原因导致的狭窄病变,尤其对一些冠状动脉弥漫性钙化、严重心律不齐或房颤的病变中,冠状动脉造影准确性明显优于冠状动脉CT检查。近年来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心导管检查而产生的血管内超声技术则更加精确地评估到血管断面的病变结构特点。

常规的体表心电图检查为心脏不同部位心电情况的综合反映,为克服这一局限性,更好地了解心脏局部的电生理特点,心腔内心电图检查应运而生。心腔内心电图或心脏电生理检查即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脏内,通过电生理记录仪显示和记录波形。心律失常作为临床常见病种,以心脏电生理异常导致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异常为特点。20世纪60年代陈灏珠教授在国内将单支电极导管记录局部腔内心电图,以协助诊断心律失常,了解电生理结构异常的确切部位。此后逐渐发展为将数根带电极的心导管置入右房、右室的不同部位,记录体表、右房、右室心电图,按不同程序以电刺激起搏心脏,再作记录,综合不同部位的心电特点判断心律失常类型、指导治疗,即我们目前常用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心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了解窦房结、房室传导系统功能、旁道传导束的定位、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和病灶定位,成为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植入电子装置或外科手术治疗前必须施行的检查。

心脏血流动力学检查即将导管插入不同的心脏大血管腔内获取不同部位的压力情况,可进一步以示踪剂浓度梯度、变化推测心脏排血量、周围血管阻力等。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心导管血流动力学评价几乎是所有外科手术前的“金标准”。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超声心动图等无创检查技术的发展,心导管血流动力学评价逐渐被无创性心脏检查手段所取代。目前心脏血流动力学评价主要用于一些特殊治疗前,如经皮球囊成形术、经皮瓣膜置换术、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等。此外,在一些结构性心脏病尤其是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中,无创检查评估血流动力学仍存在局限性,为准确判断此类心脏疾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心导管检查仍为术前常规的检查项目。

随着疾病病因学检查的不断进展,心内膜心肌活检逐渐发展并用于更加准确地判断心脏超微结构。心内膜心肌活检早期并广泛用于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监测。此外尚无其他的绝对适应证,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特殊性及风险/获益比值,其最终诊断需要与患者临床表现、无创性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常用于一些特殊的扩张/肥厚型心肌病,如蒽环霉素诱发的心肌病,以及心脏肉瘤、巨细胞心肌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第三节 心导管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心导管检查作为疾病的辅助检查手段,应与临床资料及其他辅助检查相结合综合判断病情。是否需要心导管检查取决于手术的风险/获益比。单纯心导管检查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死亡率低于0.08%。因此,在多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介入性心血管检查较为常规开展。

一、适应证

心血管检查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一方面是临床高度怀疑的患者,需心导管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判断其严重程度,进而指导下一步治疗。另一方面则是针对临床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行心导管检查以明确其诊断。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1.目前的心导管检查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最为常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常用于疑诊冠心病的患者,以评价其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进而指导治疗决策。在2015年的ACC/AHA的急诊胸痛患者影像学检查适应证中指出心血管造影主要用于在以下情况中明确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诊断:

(1)无创性检查无法提供确切诊断。

(2)临床或影像学表现提示心肌灌注不足或室壁运动异常高度疑诊冠状动脉狭窄。

2.心脏电生理检查目前则主要适用于临床有血流动力学异常考虑不能排除心律失常等原因,或临床资料基本诊断心律失常需行电生理检查明确其病变的确切部位、类型,以判断有无经皮导管射频消融术/心内起搏或除颤装置置入治疗指征。

3.相当一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可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CT等无创性检查明确解剖结果并判断其血流动力学情况。目前,心导管检查主要用于一些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解剖畸形的判断;或针对一些已存在肺动脉高压怀疑并发艾森万格(Eisenmenger)综合征的患者,需通过心导管血流动力学检查判断有无手术禁忌。

4.心脏瓣膜病变多通过无创性检查明确其结构性异常,心导管检查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多为外科手术前冠状动脉情况评估,但是并不主张所有心脏手术术前常规应用,在年轻无危险因素无需其他血流动力学评价的患者,不推荐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5.周围血管病变的诊断以无创性周围血管CT造影更为多见,选择性周围血管造影常作为介入手术的术前评价。如对考虑肺动脉栓塞的胸痛患者,在经皮导管取栓/碎栓/溶栓等治疗前需常规行选择性肺血管造影。主动脉疾病患者需在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前行主动脉造影。肾动脉狭窄、下肢血管病变等周围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前常需做局部选择性血管造影评估血管病变情况以指导治疗。

6.在心肌病患者中,心导管检查可提供较多的临床资料,如一些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鉴别缺血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可通过测量左室-主动脉压判断梗阻情况。在一些怀疑特殊类型心肌病中,还可通过心内膜心肌活检明确病因,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决策。

二、禁忌证

心导管检查为侵入性检查,部分术中需使用肝素、造影剂等药物。心导管检查的绝对禁忌证为:

1.成人患者(18岁以上),或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父母(监护人)不认同此种检查手术。

2.无心血管造影经验或合适的导管室设备。

以下情况则认为是相对禁忌证,经过临床相应处理后可以完成心导管检查:

1.肾衰竭,有明显的电解质异常或洋地黄中毒。

2.未控制的高血压。

3.发热(但与心内膜炎无关),存在活动性感染。

4.心力衰竭未控制。

5.凝血异常,贫血,有出血倾向:包括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其凝血酶原时间>18秒(INR>2)。

6.伴有难以长期存活的非心脏疾病。

7.不管心脏导管(血管造影)结果如何,均不打算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性姑息治疗。

8.以往有造影剂过敏史。

9.活动性胃肠出血。

10.妊娠,尤其是前3个月左右。

综上所述,心导管检查的原则是基于患者风险/获益比,排除主观因素,心导管检查无绝对的手术禁忌证,临床工作中需根据病情需要与疾病控制的程度及安全措施的准备,权衡利弊决定其取舍。

(崔亚玲 张曹进)

第二章 心导管检查的基本设备

心导管检查应在专门的心导管室完成,导管室应该设在环境安静、空气流通处,靠近手术室和心脏监护室,便于患者的搬运和抢救。标准的导管室包括更衣室、准备室、控制室、操作室和观察室。控制室面积不小于10m2,以铅玻璃与操作室隔开,用于放射技术员操作X线机、监测医护人员操作生理记录仪和监护录像系统。操作室为导管室的中心场地,空间足够大,内设X线影像系统、心电及压力检测仪、导管储存柜、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柜。室内必须配备各种专门的器械设备,应有温度和湿度调节器,检查室需要每天常规消毒,保证操作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导管室的基本设备应主要包括如下各节介绍的设备。

第一节 心导管室的X线设备

X线血管造影机是心导管室的核心设备,一台良好的X线血管造影机对于开展心导管检查是必不可少的。X线血管造影机基本功能是通过X线成像,起到指引导管位置、暴露病变部位、记录透视及造影的影像学资料等作用。而血管造影机的辅助功能使我们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如数字减影技术、旋转冠状动脉造影、二维旋转血管造影、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支架影像增强技术stentboost等。

一、X线血管造影机的分类

现在普遍使用的X线血管造影机是使用数字平板影像增强器,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平板X线血管造影机”。使用传统X线影像增强器的血管造影机已经基本淘汰,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依据装备X线球管的数量可以将X线血管造影机分为:单向X线血管造影机和双向X线血管造影机。

依据安装的方式不同可以将X线血管造影机分为:座地式X线血管造影机和悬吊式X线血管造影机。

二、X线血管造影机的功能

1.透视功能

暴露感兴趣区,指引导管位置(数字化X线血管造影机亦能记录透视图像)。

2.造影功能

通过对比剂增强感兴趣区血管影像,暴露病变及畸形部位,并记录造影影像学资料。

3.数字减影功能

通过数字减影的功能可以提高血管清晰度并去除周围组织,突出造影影像以达到更好的暴露病变及畸形部位的目的(图2-1)。

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1 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

4.基本的测量功能

距离、角度、左心室功能的测量(图2-2)。

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2 血管狭窄程度分析

5.旋转血管造影功能

同C臂以患者为中心旋转,达到一次曝光、一次注入对比剂而得到多体位血管造影影像学资料,达到减少造影时间、减少患者的X线辐射量及对比剂用量的作用。

旋转血管造影又可以分为:旋转冠状动脉造影、二维旋转血管造影、三维旋转血管造影三类。

(1)旋转冠状动脉造影:

一个正常的冠状动脉造影至少需要左冠状动脉三个体位、右冠状动脉两个体位的影像学资料,也就是说完成一次冠状动脉造影必须进行五次曝光和同时注入五次(一次3~4ml)对比剂。而旋转冠状动脉造影只需曝光两次和注入两次(一次4~5ml)对比剂,就可以得到左右冠状动脉多个体位的影像学资料,达到减少患者的X线辐射量和对比剂用量的作用。

(2)二维旋转血管造影:

心室及大动脉造影往往需要多体位造影,以往一般是使用双向X线血管造影机或者多次不同体位造影才能达到诊断目的。使用了二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后可以通过C臂围绕患者旋转而得到120°范围内(可以使用头、尾角)的一系列影像学资料,而只需要注入一次对比剂。毋庸置疑,二维旋转血管造影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X线辐射量和对比剂用量。

(3)三维旋转血管造影:

使用了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后可以通过C臂围绕患者旋转而得到240°范围内(不可以使用头、尾角)的一系列影像学资料,而只需要注入一次对比剂。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最多的优势在于它得到的影像学资料可以进行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仿真内镜技术(图2-3)。

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3 三维旋转血管造影多平面重建功能

6.对比剂下肢追踪技术

软件自动捕捉对比剂在血管中流动,达到一次曝光序列中观察全部下肢血管,并且可以进行数字减影。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移动的造影图像不能进行减影的缺陷。

7.支架影像增强技术

是一种增强支架可视化水平的新技术,该技术利用动态矫正的X线透视显影技术,可增强置入支架的可视性,有助于评估支架扩张和贴壁情况。

三、X线血管造影机的配套设备

1.PACS系统

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缩写,意为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它是应用在医院影像科室的系统,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包括核磁、CT、超声、各种X线机、各种红外仪、显微仪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各种接口(模拟、DICOM、网络)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起来,当需要的时候在一定的授权下能够很快地调回使用,同时增加一些辅助诊断管理功能。它在各种影像设备间传输数据和组织存储数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PACS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影像处理

1)数据接收功能:接收、获取影像设备的DICOM3.0和非DICOM3.0格式的影像数据,支持非DICOM影像设备的影像转化为DICOM3.0标准的数据。

2)图像处理功能:自定义显示图像的相关信息,如姓名、年龄、设备型号等参数。提供缩放、移动、镜像、反相、旋转、滤波、锐化、伪彩、播放、窗宽窗位调节等功能。

3)测量功能:提供ROI值、长度、角度、面积等数据的测量;以及标注、注释功能。

4)保存功能:支持JPG、BMP等多种格式存储,以及转化成DIDICOM3.0格式功能。

5)管理功能:支持设备间影像的传递,提供同时调阅患者不同时期、不同影像设备的影像及报告功能。支持DICOM3.0的打印输出,支持海量数据存储、迁移管理。

6)远程医疗功能:支持影像数据的远程发送和接收。

7)系统参数设置功能:支持用户自定义窗宽窗位值、放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