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内科分册(心脑疾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内科分册(心脑疾病)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姚乃礼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书籍编号:30495248
ISBN:978711718266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99352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信息
书名: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内科分册(心脑疾病)
编者:姚乃礼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ISBN:978711718266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编委会
主 任 委 员 李振吉 李大宁 王晓方 马燕合 杨 哲
副主任委员 贺兴东 翁维良 姚乃礼 孙光荣 苏钢强 李 昱 张兆丰
委员
陆建伟 王思成 邱 岳 陈丽娜 贺晓璐 徐春波 张润顺 顾晓静
白 桦 包文虎 白宇宁 刘 震 高凡珠 占永立 齐文升 高荣林
朱建贵 李文泉 胡元会 冯兴华 花宝金 李曰庆 李国栋 高健生
刘瓦利 周 卫 赵瑞华 马 堃 安效先 王映辉 黄石玺 梁 峻
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刁军成 于慧卿 马红珍 马艳东 幺 远 王 迪 王 顺 王 萍
王 寅 王风雷 王克林 王金榜 王辉皪 王耀光 戈 焰 毛丽君
巴元明 巴卓玛 古学奎 古容芳 叶 青 史仁杰 吉保民 吕文亮
朱明芳 朱彩凤 向 阳 刘 涛 刘 彬 刘华宝 刘如秀 刘静秋
齐元富 江一平 许 红 许 昕 许庆友 孙忠人 严 芳 严季澜
李 晓 李 翔 李小娟 李伟莉 李红毅 李应存 杨悦娅 时国富
吴文平 余小萍 汪 静 沈其霖 沈敏鹤 张 宁 张 冰 张 红
张卫华 张永康 张光荣 张国梁 张孟仁 张钟爱 张勉之 张惠勇
陈 民 陈 岱 陈立典 陈志斌 陈秀华 林 丽 林丽珠 季 远
金香兰 周文强 周彩云 庞学丰 荣文舟 胡思源 骆仙芳 秦国政
袁智宇 贾 敏 贾立群 柴 巍 高天旭 谈 勇 黄政德 崔 炎
崔庆荣 彭 玉 董秋梅 储浩然 曾斌芳 蔡 敏 薛 莎 薛敬东
魏绍斌
总 主 编 贺兴东 翁维良 姚乃礼 孙光荣
执行主编 姚乃礼 王思成 徐春波
编委会办公室
徐春波 张润顺 顾晓静 白 桦 包文虎 白宇宁 刘 震 高凡珠
刘敬霞 郑保平 刘 明 朱昱翎 郝威威 邵 倩
课题承担单位(按单位名称首字笔画为序)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上海市中医医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山西中医学院
山西省人民医院
山西省运城市中医药研究院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市公安医院
云南中医学院
云南省中医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201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中蒙医院
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石家庄市中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辽宁中医药大学
西安市中医医院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武汉市中医医院
青海省中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河北医科大学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
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市中医院
贵阳中医学院
重庆市中医研究院
泉州市中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浙江省中医院
海南省中医院
常州市中医医院
绵阳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省中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鞍山市铁东区中医院
衡水市中医院
收录医案的名老中医名单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书文 马 骏 马 智 王永钧 王成荣 王会仍
王灿辉 王国才 王翘楚 王道坤 王嘉麟 毛天东
孔光一 田从豁 丘和明 皮持衡 邢月朋 朱秉宜
朱宗元 伍炳彩 刘志明 刘尚义 刘复兴 刘继祖
孙申田 孙同郊 杜 建 李 可 李士懋 李孔定
李英杰 李佩文 李学铭 李维贤 杨家林 吴良村
邱健行 张 缙 张大宁 张云鹏 张永树 张志坚
张崇泉 张瑞霞 陈全新 陈彤云 陈昆山 陈宝义
陈景河 邵长荣 邵朝弟 林求诚 欧阳恒 罗本清
罗凌介 周岱翰 周学文 周绍华 周炳文 郑惠芳
房定亚 孟 如 赵玉庸 胡永盛 袁海波 聂惠民
夏桂成 原明忠 柴松岩 柴瑞霭 徐升阳 徐志华
徐经世 徐富业 高体三 郭诚杰 郭振球 郭焕章
郭赛珊 黄文政 黄世林 黄永生 黄吉赓 黄建业
黄保中 梅国强 曹玉山 崔公让 董克勤 焦中华
谢昌仁 蔡瑞康 裴学义 管竞环 廖品正 颜正华
禤国维
序
名老中医是中医药学术和临床发展水平的杰出代表,是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传承研究的重要力量。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与创新的需要,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探索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弘扬大医精诚医德医风的重要载体,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人口与健康”优先领域,把“中医药传承研究”列入重点研究内容,要求“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方法的总结研究”。2011年,科技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正式发布了“十二五”医学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把“名老中医传承”列为重点内容。这些都为加强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
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名老中医的传承研究工作,特别是“十五”后期、“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纳入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给予立项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统筹,省市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专家顾问组指导,综合研究课题组和项目办公室提供技术支撑、过程监督管理,以承担单位课题组为实施主体,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的管理体系。通过项目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了临床中医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中医药临床疗效提高和学术进步。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和《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是继“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之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在系统研究名老中医经验基础上,精选了全国97位名老中医2533则典型医案和364首经验方剂,涉及病症360余种,按学科分类编辑成10个分册(其中,典型医案集8册,经验方汇粹2册),计440余万字,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当代名老中医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用药经验。其中,“名老中医经验方”的研究是首次纳入名老中医的传承研究课题中。经验方是名老中医多年临床经验的结晶,反映了名老中医的学术特色、临证思辨特点和用药规律,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传承和推广名老中医经验的重要途径。
纵观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学术经验之精华则集中反映于医案。医案在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在中医临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整理研究名老中医的典型医案,是做好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的重要任务,要正确把握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和辨证论治规律,做好医案的整理研究。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和《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是当代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是学习、研究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范本,对指导临床、培养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和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下一步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始终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要高度重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传承研究。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造条件,创新机制,给予更大的支持,进一步扩大项目覆盖面,使更多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得到传承。要遵循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个体经验总结和群体规律探索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全面采集名老中医相关综合信息的基础上,研究其临证经验、思辨特点和学术思想,挖掘个性特点,总结共性规律,并进而开展临床应用研究、理论创新研究,引导中医药学术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编委会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编委会
2013年8月
前言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医案是中医临证诊疗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总结和研究医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宝贵资料。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医案著作,保存了历代名家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学术经验,所以医案一直是中医药传承和研究的重要方法和载体。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代表着当代中医学术发展的水平。国家十分重视名老中医医案的整理研究,把医案作为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医案的整理研究是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有效手段,是具有中医特色,符合中医理论体系,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进行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方法。而典型医案则是名老中医临床思辨特色和临床经验的具体体现,它突出地代表了名老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更能准确理解和提炼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有利于做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总结和传承。
“十一五”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包括了裴学义、王嘉麟、柴松岩、陈彤云等全国102位名老中医。在名老中医和各个课题组的努力下,提交了3670份典型医案,精选出2533份,汇编成书。不仅全面总结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又为传承、学习和推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成为“十一五”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
对于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入选范围,主要依据以下条件:
1.能够反映或代表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或临证思辨特点,能够体现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
2.资料比较齐全。有较完整的病情记录及检查所见,辨证施治思路清晰,理法方药记录齐全。中西医诊断尽可能明确,有复诊或随访,有治疗结局。
3.尽可能选择名老中医诊疗的优势病种病例,但其他能反映名老中医辨证思想和诊疗特色的疑难或少见案例亦可选择;一般应选择有效病例,但亦不排除能反映名老中医辨证思维特点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的其他病案。
考虑到名老中医身体健康状况和课题研究的时间所限,为保证研究质量,反映名老中医的学术特色。根据入选条件,既有前瞻性病例,亦选择了部分回顾性病例。
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按以下体例编写:
“标题”要求简单醒目,反映主题。能高度概括本案的主要病证及治法。
“提要”概括介绍本案的辨治特点,使人一目了然,掌握本案的主要内容。
“病历摘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初诊所见、诊疗过程、主治方药、中西医诊断、复诊情况及治疗结局。
“按语”就本案所体现的名医在诊断、辨证、治疗或用药方面的特色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紧紧围绕诊察病情、审证求因、辨析病机、诊治关键和标本先后等核心关键问题,力求理清名医对该病的辨证思路和脉络,能够体现名医的辨证特点和学术特色。要求抓住特色和经验,探求理论和规律,以对该类病症之辨证论治有所启迪。同时对本案辨治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论述。
典型医案的选择,尽可能做到每案各有特色。但为了反映名老中医对该病的辨治思路和经验,可能有一病多案,但各案之中,虽病证相同,其证治各有特点。反复品味,可以领悟到老中医对该病的辨治规律和经验。
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是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和体现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重要基础。通过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能够了解和掌握名老中医在诊治疾病方面的学术经验,便于推广应用,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同时也是进行理论创新,发展中医学术的重要源头。名老中医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各人的学术特色和用药特点亦各不相同,对于名老中医经验的体会应用,主要应学习其辨证思路、学术特点,以指导临床实践。而对于具体方药的应用经验,则应视具体情况,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有的老中医善于使用一些作用强烈的药物,或超剂量使用。这些药物使用得当具有夺关斩将、立竿见影之效。但有的药物具有一定毒性或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对超量使用这些药物要十分慎重,这些情况已在按语中说明。
典型医案中涉及的疾病,一般均有中西医病名诊断。在目录中均使用中医的病证名称。在具体医案标题的表述上,亦一般多为中医病证名称,但对于用中医病证名称难以准确表述的少数病案,亦有使用西医病名者。
“十一五”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是在“十五”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保持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的连续性和特色,“十一五”名老中医医案汇编仍定名为《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其编辑分类亦参照“十五”课题分辑为册。具体目录按照典型医案中涉及病证排列。对其中分类交叉重复的,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了调整。
为了学习阅读和推广方便,“十一五”《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在附录中增加了中西医病证名称索引。为便于学习研究,在每类疾病及每种疾病前面均附有概述,简要介绍名老中医在本类或各个疾病的学术特色和诊疗特点。
本册在审核研究过程中,尽量做到尊重课题组上传的资料。但由于研究水平和时间有限,特别是与全国各地专家和整理者当面交流不够,可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难免有疏漏和遗憾,敬请批评指正。
《内科分册》汇集了曹玉山、柴瑞霭、陈昆山、崔公让、丁书文、杜建、房定亚、高体三、管竞环、郭焕章、郭赛珊、郭振球、胡永盛、黄保中、黄吉赓、黄建业、黄世林、黄文政、黄永生、焦中华、孔光一、李可、李孔定、李佩文、李士懋、李维贤、李学铭、李英杰、廖品正、林求诚、刘继祖、刘尚义、刘志明、罗本清、罗凌介、马骏、马智、毛天东、梅国强、孟如、聂惠民、皮持衡、丘和明、邱健行、邵长荣、邵朝弟、孙同郊、王灿辉、王道坤、王会仍、王嘉麟、王翘楚、王永钧、吴良村、伍炳彩、谢昌仁、邢月朋、徐富业、徐经世、颜正华、袁海波、原明忠、张崇泉、张大宁、张瑞霞、张永树、张云鹏、张志坚、赵玉庸、周炳文、周绍华、周学文、周岱翰、朱秉宜、朱宗元等75位名老中医的1687则医案。医案包括了外感时令疾病、肺系疾病等10个系统共109个中医病证,涉及的西医疾病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肾炎、失眠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慢性浅表性胃炎、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萎缩性胃炎、过敏性紫癜、脑梗塞、胃下垂、2型糖尿病、IgA肾病、心律失常、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性)、高血压病(极高危组)、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高脂血症、上呼吸道感染、胆汁反流性胃炎、脂肪肝、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原因待查、抑郁症、支气管扩张、再生障碍性贫血等400余种。
医案的分类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GB/T16751.1-3—1997),根据医案的实际情况,按外感时令病、脑、心、肺、脾胃、肝胆、肾、气血津液、躯体经络、肿瘤及其他,共分为11类。而各个疾病的归类亦按照上述标准,同时参考了各学会颁布的临床指南和教科书的疾病目录。鉴于目前对内科疾病名称的认识还难以完全取得一致,本《医案集》主要是在于归类编辑,便于检索。至于疾病的命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在课题结题及本书出版之际,对殚精竭虑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无私奉献的各位名老中医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各课题组及参与研究整理审核的各位专家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课题组
2013年8月
第一章 脑系疾病
第一节 眩晕
眩晕是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发病轻重不一,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昏仆。病位在清窍,以虚证多见,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常分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窍等证型。西医学的高血压病、低血压、耳源性眩晕、脑性眩晕、神经衰弱等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本节收录了28位医家的82则医案,其中丁书文4则、孔光一1则、王道坤4则、马智4则、刘志明7则、刘尚义1则、邢月朋3则、李士懋3则、李孔定2则、李可1则、李学铭2则、李英杰2则、杜建1则、张云鹏2则、张永树1则、张志坚1则、张崇泉5则、林求诚1则、邱健行1则、周学文1则、周炳文4则、徐经世7则、袁海波3则、郭振球7则、高体三1则、曹玉山10则、梅国强2则、黄保中1则。
医案涉及的西医疾病包括: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梅尼埃病、颈椎病、冠心病(支架术后)、头部外伤、脑动脉痉挛、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前庭神经元炎、脑胶质瘤(术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神经衰弱、脑白质变性、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心律失常等。
丁书文之病案重视肝阳上亢、痰瘀互结病机,拟钩藤方以滋阴潜阳、清热平肝、化痰通络;对气虚血瘀者,拟黄芪1号方以豁痰清热解毒、益气活血。孔光一从眩晕痰浊中阻辨证,治以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王道坤对外伤后头晕,治以养血调血,宁心安神,解表祛邪;属脾肾两虚、肝经湿热者,则以益脾补肾、化湿清肝为治。马智辨证治眩,创“眩得康”健脾燥湿、化痰止眩;或健脾益气,升清降浊;或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眩。刘志明强调肝肾、脾肾、肝脾共治,擅用六味地黄丸滋肾,以补中益气汤补气,以逍遥散疏肝。刘尚义重视肝肾亏虚夹痰瘀病机,从补肝肾、活血、化痰、潜阳论治。邢月朋着重实证眩晕积热生火,气火上逆病机,擅用龙胆泻肝汤合黄连解毒汤清肝降火、通腑泄热、釜底抽薪;对证属风邪上扰所致者,拟方祛风定眩汤,以疏风解表、清脑定眩。李士懋用真武汤温阳蠲饮,治疗阳虚饮泛眩晕;以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湿浊中阻、清阳不升者;乌梅丸加减以温阳疏肝、升发清阳。李孔定创舒颈汤补肾养血、活血舒筋,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李可对梅尼埃综合征擅用金匮三方,以补中和胃燥湿利水,降逆止呕温化寒饮为治。李学铭拟方消瘀泄浊饮以补虚行瘀,和中泄浊治疗眩晕。李英杰从肝脾肾三脏共治,拟方平肝健脾益肾降压汤治疗;或用加味逍遥散合四逆散,以疏肝健脾、清肝泻火。杜建宗叶天士“滋肾之液以敛肝”之说,拟方化瘀滋肾汤加减,行气活血、滋阴潜阳治眩晕。张云鹏标本同治,育阴潜阳,滋水涵木,不忘化痰清火祛风,强调心肾同治。张永树擅长针药并用,治疗眩晕常以四物、四君、二陈等较为平和之剂取效。张志坚以益气升清、散寒化瘀治疗颈椎病中气亏虚、寒瘀内阻眩晕。张崇泉擅从肝胃同治,拟方平肝和胃汤,以平肝潜阳,和胃化痰。林求诚长于从肝阳上亢、风痰上扰病机入手,以镇肝息风、清热化痰为治。邱健行以天麻钩藤饮合四君子汤化裁,立法平肝息风、补气活血治疗眩晕。周学文从脾出发,健脾补虚,化痰降浊,以“内清”痰浊瘀血、“外柔”血脉治眩。周炳文注重肝火亢盛病机,或拟方守中汤补脾益肾、滋水涵木、息风化痰,或以首乌蒺藜汤补肾养阴、平肝息风,或治以化痰清热、清肝泻火;亦从脾阳亏虚论治,拟方六味回阳汤论治。徐经世擅长从肝论治,注重升降平衡和调畅气血,或以疏肝开郁、调和气血,或以柔养下元、平肝潜阳立法;对心脾两虚所致眩晕,以补益心脾、养心安神为治。袁海波拟方平肝定眩汤从肝脾论治,以平肝健脾、化痰祛湿;对气血不足,肝郁气滞者,创袁氏养心灵汤,治以养血安神、平肝解郁。郭振球注重痰浊上扰和肝阳上亢病机,拟方潜息宁,以清肝、平肝、缓肝、养肝;擅长辨证论治痰浊,以清热化痰、燥湿化痰、化痰通络治疗眩晕。高体三用天麻钩藤饮合三草益母汤,以清肝疏肝与养心并治眩晕。曹玉山着重从肝肾论治,治以育阴潜阳、平肝泻火;对脾虚痰盛者,以健脾和胃、化痰祛湿为治;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祛瘀生新,活血通络。梅国强从痰入手,或清热化痰、息风止眩,或以理气化痰、和胃降逆为治。黄保中重视风痰阻络病机,以祛风、化痰、通脉立法论治。
1.丁书文医案(4则)
案一:平肝泻火、清热化痰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案
高血压病、冠心病肝火上扰,痰火郁闭证,治以平肝泻火,清热化痰,活血化瘀。
王某,男,50岁。医案编号:048H029。
初诊:2004年11月24日。
头晕5年,加重1周。
5年前查体发现血压升高,常头晕头胀。血压150/95mmHg,用复方降压片维持,血压平稳。3年前因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出现胸痛胸闷,当时EKG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鲁南欣康)、阿司匹林等好转,1周前无明显诱因,又觉头晕、胸闷、胸痛,劳力诸症加重,服鲁南欣康效果一般,眠差,纳可,二便调。既往史:喜烟酒,无高血脂病史,无糖尿病史。查体:体温36.7℃,脉搏80次/分,血压160/95mmHg,心率80次/分,律整,心音有力,A2>P2,瓣膜杂音(-),肺听诊(-),下肢无浮肿。EKG:V4~V6ST段下移1mm。中医诊为眩晕(肝火上扰)、胸痹(痰热郁闭)。患者年过中年,将息失宜,情志恼怒,肝火上炎,痰热内扰,发为头胀头晕、胸痹心痛。治以平肝泻火,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拟方钩藤方加减治疗。处方:
钩藤30g,黄芩15g,黄连9g,泽泻20g,当归15g,女贞子15g,栀子12g,川芎15g,豨莶草18g,野葛根30g,三七粉3g,冰片0.3g,酸枣仁30g。
6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12月1日):胸闷、胸痛次数及程度减轻,纳眠好,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数,心率80次/分,血压150/95mmHg。上方继服,6剂。
三诊(2004年12月8日):稍感胸闷,1周来胸痛1次,头晕、纳眠好转,舌红苔薄黄,脉弦。血压140/90mmHg,心率70次/分。上方加黄芪30g,瓜蒌15g,元胡30g。6剂,水煎服。
四诊(2004年12月15日):胸痛未发,胸闷消失,舌红苔薄黄,脉弦。心率65次/分,血压140/75mmHg。上方去栀子、瓜蒌,6剂,水煎服。
2004年12月22日未见明显不适,舌红苔薄,脉弦。血压130/80mmHg。EKG:大致正常范围。
按: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多归为“眩晕、头痛”一证,其病因病机多概括为“风、火、痰、瘀、虚”。本例如初期将息失宜,心肝火旺,冲逆巅顶,上蒙清窍,而发眩晕头痛,火热痰瘀胶结难解,浸淫血脉,损及脏腑及脉络,发为胸痹心痛。故以平肝泻火、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为治。拟方钩藤方加减治疗。方中钩藤、黄芩、黄连、栀子平肝泻火,加以豨莶草、泽泻清热化痰,当归、川芎、野葛根、三七粉、冰片活血化瘀,女贞子养阴,酸枣仁安神。全方共奏平肝泻火、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之效。此案患者有多年高血压,导致冠心病胸痛胸闷,钩藤、黄芩、豨莶草、栀子、葛根等药物,可平肝泻火解毒,有降血压作用,能改善临床症状,对并发症也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配伍活血化瘀药物,如三七粉等,既可治疗冠心病,也有较强的降血压作用。
(整理者:李晓;审阅:高荣林)
案二:滋阴潜阳、化痰通络法治疗高血压病、高脂血症
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患者,病机为阴虚阳亢,痰瘀阻络,治以滋阴潜阳,化痰通络。
杨某,男,55岁。医案编号:048H049。
初诊:2005年5月17日。
头晕两年。
患高血压史4年,血压最高200/110mmHg,服硝苯地平片、倍他乐克等药物,现在血压140/90mmHg。两年来常感头晕,无头痛,无恶心,偶有心慌,无胸闷胸痛,下肢无浮肿。纳眠可,二便调。既往史:阵发房颤4年余。舌红,苔白,脉沉弦。查体:心肺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诊为眩晕,证属阴虚阳亢,痰瘀阻络。治以滋阴潜阳,清热平肝,化痰通络。处方:
制首乌30g,枸杞15g,泽泻30g,云苓15g,丹参15g,草决明30g,山楂30g,钩藤30g,赤芍15g,石菖蒲15g,麦冬30g。
6剂,水煎服。
二诊(2005年6月2日):服药后症状缓解,乏力明显改善,仍有心慌。纳眠可,二便调。舌黯红,苔少,脉滑。上方加莲子心9g、黄芪45g。6剂,水煎服。
三诊(2005年7月5日):乏力基本消失,血压130/85mmHg,舌红,苔薄,脉沉。上方加栀子12g,12剂,水煎服。
按:
本例属阴虚阳亢,痰瘀阻络。患者处于老年前期,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水不涵木,发为眩晕。头晕、脉弦皆为阴虚阳亢之象。肾精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化浊成痰生脂,痰瘀邪实内阻,故出现高脂血症。丁师治疗高血压、高血脂一是针对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