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解剖及功能训练图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骨盆解剖及功能训练图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日)竹内京子,冈桥优子,李健,陆长青等译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书籍编号:30495661
ISBN:978753049700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9500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信息
书名:骨盆解剖及功能训练图解
作者:(日)竹内京子 冈桥优子
译者:李健 陆长青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1-01
ISBN:9787530497005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1
自人类开始直立行走,支撑身体的骨骼渐渐产生了变化;特别是骨盆,其变化更是剧烈。在本书中,我们将对堪称“身体中枢”的骨盆做全面的介绍。我们将以一种崭新的写法来编纂此书,希望通过回答各种骨盆的相关问题,让读者重新了解骨骼与肌肉的构造及作用,并试着引导读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的活动中。基于上述宗旨,不论是想要了解解剖学知识的健身教练,还是为了自身健康而进行运动与保养的人,都可以通过本书获得帮助。
本书从骨盆的解剖学知识到骨盆运动,收录了大量丰富、细腻的内容。前半部分将为读者介绍骨盆的相关知识、骨盆为何称为身体的运动中枢、支撑内脏的骨盆的结构特点及其运动方式;后半部分介绍知名健身教练——冈桥优子所传授的骨盆运动。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构成骨盆的相关骨骼只有3种,共4块骨头而已;骨盆的运动却是由两侧(腹部、髋关节、盆底)的80块肌肉共同完成的,非常惊人。骨盆究竟能做出多复杂的动作?其内容之繁杂几乎是我们难以完全熟记的,因此,希望每位读者都能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阅读本书。解剖学的初学者可以将此书当作入门书籍;而对于曾经学过却早已忘记内容的人来说,也可以一边了解解剖学术语,一边复习过去学过的相关内容。
在修订本书时,我最烦恼的部分就是“专有名词”。这些词汇常因为不同的看法而有着不同的定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常会使用不同的术语……到底该如何统一这些说法呢?着实让我伤透了脑筋。因此,在本书中,这类专有名词会尽可能地加入解释。
最后,愿本书成为各位手边能带来益处的书。
竹内京子
前言2
30年前,当我结束澳大利亚打工度假之旅后,便带着有氧运动教练的证书回到日本,这是我的职业认证,也是我赖以生存的手段。
一件事情的发生阻碍了我的有氧运动,那就是怀孕。在我人生最为活跃的时期,我竟然怀孕了!原本打算生完就马上回到工作岗位,身体却跟我开了一个大玩笑,让我经历了过去不曾有过的感受。当时的我常有着不敢跳跃。不去上厕所就会不安心的不安情绪,深切地感受到那种“受厕所支配的恐惧感”。
我想除了胸大肌和手臂外,对于女性而言,更应该好好锻炼的重要肌群,是与骨盆相连的肌肉。除了会因为分娩、激素变化而变得衰弱的盆底肌外,骨盆的侧面还牵涉了40块以上的肌肉。当时的我有个很深的认识:这些肌肉都应该好好锻炼才行。当前社会刮起的骨盆热潮——强调减重或是以体操方式就能左右骨盆的开合——让我倍感忧心。
于是我想在本书中先提供骨盆、周围相关肌肉的正确知识以及解剖学概念;接着再以3个阶段——放松、伸展、强化为设计理念,来适当规划骨盆运动,以期能训练到与骨盆相连接的各块肌肉。相信本书这样的架构能为那些有减重兴趣的女性朋友,或是教授骨盆体操的人士提供相关的专业帮助。
目前,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但对于身体功能的维持仍无法追上寿命的延长程度,因此,我们更应该持续地锻炼身体,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若是本书所介绍的运动能对读者有所帮助的话,那实在是件非常荣幸的事。
最后,Round Flat的负责人大内实,在执笔、制作本书时对我颇为照顾;竹内京子老师总是为我冲泡美味的茶饮;还有为我提供莫大帮助与支持的书写者——伊藤康子:对于这些人,我要再次衷心地表达我内心的感谢。
冈桥优子
第1章 骨盆的构造
在我们身体的中心位置有一个重要的骨性构造,它就是骨盆!骨盆并不是一块骨,它由多块骨组合而成。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组成骨盆的骨,并详细解说骨盆的构造。
骨盆的位置
位于身体中心的骨盆是重要的骨性结构
骨盆位于身体的中心部位,
担任连接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重要角色。
骨盆的位置在身体的正中央,连接着上半身与下半身,是个非常重要的骨性结构。
按照部位,身体可以分成两大部分:躯干(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和四肢(上肢、下肢)。
髂嵴是骨盆的左右上缘,从左右髂嵴的最高点,往斜下方画出直线,这两条直线交叉的范围即为骨盆。
骨盆借由脊柱与上半身相连,骨盆也因此成为支撑上半身活动的重要基座;骨盆通过髋关节与下半身连接,因此,骨盆与下肢的动作也是息息相关的。
注:肩胛骨与锁骨将上肢连于躯干上,故依其功能应该归类为上肢骨。同样地,髋骨是将下肢连于躯干的骨,应归为下肢骨
解剖学上的骨盆是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这些骨几乎不具有可动性。
若从运动功能角度来看,骨盆除了以上所述的结构外,还包含以下的部分:位于骨盆与第五腰椎之间的腰骶关节,以及骨盆与股骨之间的髋关节。
骨盆的外形
呈现出水盆般的外形是有原因的
骨盆具有两大功能:保护内脏、支撑身体。
骨盆的独特外形与其扮演的角色息息相关。
骨盆的解剖学术语为pelvis,其拉丁语含义就是水盆、洗脸盆,而骨盆也正如其名,呈现出水盆一般的形状。水盆是用来盛放水的器皿,而骨盆也同样具有放置脏器的功能,在盆腔中有肠道、泌尿器官、生殖器等重要脏器;此外,骨盆还必须承受人体上半身的重量。
位于骨盆中央的骶骨,同时也是参与构成脊柱的骨,下方连结着尾骨,左右则与髋骨相连。
骨盆与上半身、下半身这两个活动度高的部位相互连接,并担任支撑各部位动作的基座。
■ 骨盆后面
■ 骨盆上面
髋骨
蝶状、左右成对的骨
从本页起,将会进一步介绍骨盆中的骨。
首先就从最大的髋骨谈起。
骨盆由4块骨组成,分别为:骶骨、尾骨以及左右两块髋骨。髋骨是骨盆中最大的骨,左右各一,覆盖整个骨盆。
在出生后,髋骨是3块分离的骨:髂骨、耻骨和坐骨。这3块骨之间以Y形软骨相互连结,形成Y形软骨联合。在成长过程中,软骨部分会逐渐增生成新骨(软骨内骨化),最后转变为骨骼联合。换言之,随着年龄的增长,从15~16岁开始,髂骨、耻骨、坐骨便会开始闭合,最后合并成髋骨。
Y形软骨联合位于大腿股骨头的接口——髋臼中。坐骨和耻骨的支部会连结形成闭孔。采取坐姿时,坐骨结节会接触到椅面。为了支撑体重,坐骨是非常厚实、坚固的。
■ 髋骨外侧面
■ 髋骨内侧面
大骨盆与小骨盆
从骶骨的骶岬处开始,经由髋骨的弓状线、耻骨梳一直到耻骨结节的连线,称为界线。这条分界线又称为“髂骨耻骨线”“髂耻骨线”或是“骨盆缘”。
这条线将骨盆分成上、下两部,上部称为“大骨盆”,下部称为“小骨盆”。大骨盆宽且浅,向前倾斜,内有部分腹腔脏器;小骨盆呈圆筒状,内有盆腔脏器。
骶骨、尾骨
人类以双脚步行后,这两部分的骨骼便开始产生变化
骶骨和尾骨是脊柱的一部分,从人类以双脚步行后便开始产生变化。
骶椎为了支撑体重逐渐密合成骶骨,而尾骨则渐渐退化。
骶骨是覆盖骨盆后方的三角形骨骼,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椎孔相互连接形成骶管(属椎管的下端部分,内有神经)。骶骨经由耳状面与髋骨(髂骨耳状面)连结,骶骨底则通过椎间盘与第5腰椎连结。
5个骶椎在出生时呈现分离状态,直到成人后才会密合成一块骨头,以骶尾关节和尾骨相连。
一般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尾巴逐渐退化,最后就成了残留的尾骨。尾骨是由3~6(一般为3~5)块椎骨密合而成。
仅有与骶骨相连的第1尾椎仍保有椎骨的形态。第1尾椎不可活动,第2、第3尾椎则稍微可以活动,这就是骨盆中活动性最大的地方。
如果尾骨是固定的,脊柱的动作也会受到限制。附着在尾骨上的肌肉有:尾骨肌、臀大肌、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
■ 骶骨与尾骨前面观
骶骨前面有骶椎融合后所形成的4条横线;横线的两端连有骶前孔,是骶骨神经前支的通道。骶骨上端开阔平坦的部分为骶骨底,左右的翼状部分则为骶翼。骶骨下端的尖角为骶骨尖
• 骶骨
骶骨在日文中又称为“仙骨”,其拉丁语源为“神圣的骨头”。古罗马传说认为骶骨是身体中最后一个被毁坏的部分,是复活时不可缺少的骨骼,因此,将其视为神圣之骨
• 尾骨
Coccyx意为杜鹃鸟,据说是因为尾骨的形状类似鸟喙,因而以此命名
■ 骶骨与尾骨后面观
骶骨后面有骶正中嵴、左右骶外侧嵴、左右骶中间嵴共5个骶骨嵴,这是由5个骶椎的棘突、横突、关节突融合而成的。骶管是椎管延伸出来的通道,内有神经,一直延续到骶管裂孔(sacral hiatus)。骶骨后面有多裂肌、竖脊肌、臀大肌的起点
■ 骶骨与尾骨侧面观
外侧部分的耳状面是由髂骨耳状面与骶髂关节构成。前方凸出的骶骨底前缘称为骶岬,是测量骨盆(角度、宽度)的基准之一。从骨盆上方俯瞰,骶骨的后方会有点弯曲,造成尾骨从后方往前方凸出。上述尾骨的凸出程度,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明显
■ 骶骨上面观
骨盆的连结
骨盆由4块骨头连结而成。
不同于身体的其他关节,骨盆关节几乎不可动。
骶髂关节
以凹凸面与韧带紧密结合
骶髂关节是髋骨(髂骨)与骶骨连结处所形成的关节。
关节面形如耳朵,因此称为耳状面。关节囊紧张,其外有非常坚韧的韧带加强。骶髂关节有相当大的稳固性,以适应支持体重的功能。
骶髂关节几乎不可能错位、歪斜,仅可以进行微小的旋转与横向运动。但是怀孕时所分泌的雌激素能够增加韧带的柔韧性,因此,一般认为此时骶髂关节的活动性可稍增大。
■ 骶髂关节的关节面
髋骨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上都凹凸不平,双方刚好紧密契合。因此,比起一般以平滑骨面形成的关节来说,髋骨、骶骨的连结更为紧密
■ 由韧带连结的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的韧带不只分布在关节周围,而是连关节面(耳状面)中都有,这让两个骨骼可以连结得更为紧密
几乎已经融合为一体
骶骨与尾骨的连结称为骶尾关节,此关节几乎不可动,仅在盆底肌拉动尾骨时微微产生移动。骶骨与尾骨由纤维软骨连结,逐渐融合后形成一体。
耻骨联合
分娩时活动性会增加
在骨盆前下方连结左右髋骨(耻骨)的结构,称为耻骨联合。
两侧耻骨联合面之间,有着如同弹力垫般的软骨(纤维软骨性耻骨间盘),能够吸收各种冲击骨盆的力量;而且还有韧带加强连结,因此,几乎不具活动性。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骶髂关节一样,分娩时雌激素会软化韧带,增加耻骨联合的活动性。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的活动性增加,骨盆口才能扩张,分娩也才顺利进行。
■ 耻骨联合的韧带
与脊柱的连结
通过腰骶关节,骨盆与脊柱连结。
腰骶关节
骨盆与脊柱是相连的。骶骨与尾骨本来是脊柱的一部分,但我们在此仍将骶骨和尾骨视为骨盆的一部分,并将腰椎与骶骨之间的腰骶关节看作是两个部位的连结。
腰骶关节是由椎间盘连结成的小关节,一般来说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动作。腰骶关节是脊柱中受力最大的部位,也是身体中最容易发生关节问题的部位,甚至还为此而被戏称为“最弱的连结”。在腰骶关节处有多条肌肉、韧带交叉,以增加其强度。
■ 脊柱与骨盆
与腿部的连结
骨盆通过髋关节与大腿的股骨连结。
■ 骨盆与股骨
骨盆与股骨经由髋关节连结在一起。髋关节是髋骨(髋臼)与股骨(股骨头)之间的关节,为球窝关节。
髋关节的关节窝特别深,包绕关节头大部分,因此,关节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
骨盆的性别差异
女性骨盆为横长形,男性骨盆为纵长形
骨盆的形状会因为性别而有明显的不同,
以适应男女身体构造和功能的不同。
男性与女性的骨盆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一般来说,男性的骨盆窄而深,女性的骨盆宽且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形状差别,是因为女性骨盆要适应怀孕和分娩。
女性的骨盆为了在分娩时让新生儿的头部通过,骨盆的上方、下方开口都较大;而不必分娩的男性,其骨盆则进化成适合活动的纵长形。
窄而深的骨盆较靠近身体的中心,使得重心变高,虽牺牲了稳定性,却提升了下肢的活动性。
■ 男、女骨盆的差异
前方
部位 | 男性 | 女性 |
大骨盆 | 浅 | 深 |
骨盆上口 | 小,呈心形 | 大,呈卵圆形 |
耻骨弓 | 90°以下 | 90°以上 |
侧面
下方
部位 | 男性 | 女性 |
骨盆下口 | 狭窄 | 宽广 |
坐骨结节 | 往内侧凸出,结节之间距离小 | 往外侧凸出,两侧结节之间距离大 |
骨盆的进化
人类的骨盆为了适应直立行走,进化成今日的模样
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骨盆逐渐适应直立行走。
下面就让我们来比较一下,看看四足行走的哺乳类与直立行走的人类,二者的骨盆有何不同。
人类从开始直立行走后,身体上的骨骼就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而骨盆更是发生了剧烈的改变。
四足行走的哺乳动物,骨盆为脊柱的延伸,呈现伸长状,担负着保护背部的角色;腿部与骨盆呈直角,就像是桌板与桌脚的关系。
而人类的骨盆因为不再需要担任保护背部的角色,因此,骨盆(髂骨)逐渐退化、变短。一般认为,髂骨缩短能让直立时的动作更利落,所以,人体的骨骼系统才会朝这个方向演化。髂骨若呈长形,就不容易做出旋转动作,且上半身的活动也会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而人类的骨盆除了缩短外,也逐渐演化成如同器皿般的立体形状,如此一来,采取直立姿势的人类才能利用骨盆来保护内脏。
此外,四肢站立时要靠头部、尾巴来维持平衡,而直立后多出了双手可用,所以维持平衡就逐渐变成头、手的工作。不再需要的尾部则逐渐退化,往前缩,最后演化成骨盆下方的尾骨。
骨盆与重力
为了直立行走,骨盆的稳定性变得极为重要
人类的骨盆之所以演化成现在的形状,有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重力。
接着,就让我们来看看骨盆的形状与重力的关系。
前面提过,自从人类开始直立后,骨盆也跟着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导致这些变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重力。在四足行走时脊柱、四肢所承受的重力,到了直立时会变成“头部—脊柱—下肢”这样的传递顺序。
这让骨盆必须协同脊柱一起来分担脏器的重量,所以,骨盆演化出“将重量分散到其他部位”的结构。骨盆能够通过脊柱将上半身的重量,由骶骨分散至左右髋骨,再经过髋骨、髋关节把重量传递到下肢。
骨盆不仅能把上半身的重量传递到下半身,还能从腿部把能量以相反方向往上半身传导。为了完成传达上、下半身力量的“中继站”角色,骨盆的稳定性就变得尤为重要。也正因为如此,骨盆才会形成不可活动的结构特点。
■ 骨盆与力量的传导
站立时,体重会依序经过脊柱—骨盆环(骶骨—左、右髋骨)—髋关节,分散到下肢。坐位时,则由骶骨向坐骨来传递身体的重量
■ 骨盆环
由左、右髋骨及骶骨借后方强健的韧带和前方的纤维软骨构成完整的环形结构,包含骨盆界线在内,在外科、康复理疗科称为骨盆环、骨盆轮或骨盆圈
专栏 随着年龄增长,腿也会跟着变长?
■ 年龄导致股骨颈的角度变化
一直承受着重力的股骨颈会渐渐变成“<”形
说到连结骨盆与股骨的重要关节,自然就会想到髋关节。呈球状的股骨头刚好与髋臼凹面密合,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髋关节也会渐渐改变角度,也就是说股骨干与股骨头之间的角度会因为持续受到重力的作用逐渐产生变化。
一般来说,幼儿时期股骨颈与股骨干的角度约135°,成年后大约会变成125°,这是因为成人受到的重力影响比幼儿来得大。逐渐迈入老年阶段后,角度会缩减至120°左右,股骨大转子会横行向外凸出,左、右股骨之间也会变得较宽。
股骨往外凸后,上身就会下降,让上半身看起来好像变短了。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腿看起来似乎变长了,其实这是上身往下沉的缘故。
不过,这样的现象并不值得开心,因为股骨越往外凸,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所以,越是年长的老年人,膝关节就越容易出问题。
(竹内京子)
第2章 骨盆周围的肌肉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要介绍附着在骨盆上的肌群。骨盆周围有非常多的肌肉,这些肌肉与骨盆的运动有着紧密的关系。
※ 起止点:以解剖学的基本姿势为标准,接近身体中心的地方称为“起点”,远离身体中心的地方则称为“止点”。了解各个肌肉的起止点有助于进一步地理解骨骼和肌肉的活动。
※ 主要功能:仅标记髋关节、脊柱等与骨盆有关的动作。
※ 在书末的附录中除了标记起点、止点与主要功能外,还加上神经、血管等结构。
骨盆内肌肉 髂腰肌
这个肌群连接了脊柱与股骨,横跨骨盆内部
髂腰肌为通过骨盆内部的大肌群,可细分为髂肌、腰大肌以及腰小肌。此肌群位于深层,靠近骨骼、内脏;同时连接着脊柱与骨盆、骨盆与股骨,以稳定骨盆。
由于髂肌、腰大肌交会于腹股沟,所以,把这个肌群命名为“髂腰肌”。虽然上述两块肌肉有交会点,不过两者的起点不同(腰大肌起于腰椎,髂肌起于髂窝),功能上也有所差异。
髂肌
这块肌肉起于髂骨内侧的髂窝,止于股骨小转子。
部分髂肌会延伸到髂前下棘的髋关节处,再从骨骼凸起处继续往下生长,到达股骨小转子下方约2cm处。止于小转子的肌束与腰大肌会合,可使髋关节做出屈曲、向外旋的动作。到达小转子下方2cm处的肌束,则能让髋关节内旋。同一块肌肉同时具有彼此抗衡的功能,让骨盆保持稳定。
起止点
起点——髂窝、髂前下棘
止点——股骨小转子下方约2cm处
主要功能
使髋关节屈曲、外旋
内旋(起始于髂前下棘的肌束)
腰大肌
为长条状肌肉,起于腰椎处,通过骨盆到达股骨。虽然腰大肌并没有直接附着于骨盆,但和始于骨盆的髂肌交会,所以这块肌肉仍与骨盆的运动有关。腰大肌的主要功能在于能够屈髋关节,使腿做出抬高的动作。另外,由于腰大肌大部分都附着于脊柱上,所以,也具有稳定脊柱、保持姿势等重要功能。
起止点
起点——第12胸椎、第1~4腰椎椎体以及椎间盘(浅头)、第1~5腰椎横突(深头)
止点——股骨大转子
主要功能
使髋关节屈曲、股骨向前上方举起以及外旋
腰小肌
和腰大肌一样起于腰椎,止点则延伸至髂腰肌筋膜。腰小肌覆盖着髂腰肌筋膜,能辅助髂腰肌活动。
有许多人并没有腰小肌。缺乏腰小肌的人,髂腰肌筋膜的弹性较弱,比较容易出现腰痛的问题。
起止点
起点——第12胸椎与第1腰椎椎体
止点——同时分散到髂腰肌筋膜、髂耻隆突、髂耻弓
主要功能
辅助腰大肌与髂肌
骨盆外肌肉 臀肌
包覆骨盆后方的臀部肌群有3层
覆盖在骨盆外侧的肌肉主要都聚集在臀部。臀部的肌肉可分为3层,从表向里依次为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腿部后伸、外展等动作都与臀肌有关,同时,臀部也是髂腰肌的拮抗肌※。腿部固定时,臀肌会使骨盆后倾。此外,臀肌也能协助其他肌肉固定骨盆。
※拮抗肌是在进行动作时,与主要完成动作的肌群(作用肌)进行相反作用的肌群。例如:进行伸展时,伸展肌群的拮抗肌就会产生屈曲动作。
臀大肌
臀部肌群中最大、力量最强的肌肉。当髋关节以弯曲状态进行伸展时,会使用到臀大肌。
上部肌肉与下部肌肉的功能不同,上部能使髋关节向外展开(外展),下部则可以让髋关节往内侧闭合(内收)。整块肌肉一起动作时,上、下部的力量彼此消长,使髋关节能够笔直往后延伸。
起止点
起点——(浅层)髂嵴、髂后上棘、骶骨与尾骨后方外侧边缘、(深层)臀后肌线、后方髂翼、胸腰筋膜(臀中肌的筋膜)与骶结节韧带
止点——髂胫束(上部浅层)、臀肌粗隆(下部深层)
主要功能
臀大肌收缩时,使髋关节后伸和外旋;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
臀中肌
呈扇形,肌束可分成前上部与后下部。前上部位于皮下,后下部位于臀大肌的深面。只有前上部肌束动作时,能使髋关节向内部旋转(内旋);相反地,若仅有后下部肌束动作,则能让髋关节向外旋转(外旋)。整块肌肉一起动作时,则可以让腿往外张开(即髋关节外展)。
站立或步行时,臀中肌能支持骨盆、保持骨盆稳定。当跳跃后双脚着地时,臀中肌的功能就更显重要了,若是臀中肌肌力衰退,骨盆就无法维持稳定。单脚站立(另一侧骨盆往下倾斜)、摆动腰部行走等动作都会加速臀中肌肌力衰退。
起止点
起点——髂翼外侧面、髂嵴、臀肌筋膜
止点——股骨大转子尖端(外侧)
主要功能
髋关节外展(全部)、内旋(前上部)、外旋(后上部)
臀小肌
位于臀中肌深面。臀小肌的前方部分与臀中肌贴合在一起,因此,大多与臀中肌一起动作。虽然腿部往外打开(髋关节外展)时会用到臀小肌,不过臀小肌本身并不是作用肌※,而是负责协助臀中肌作用的协同肌*。
※作用肌是负责完成动作的肌肉,也称为主动肌、原动肌。
*协同肌是协助作用肌完成动作的肌肉。
起止点
起点——髂骨的臀面(臀中肌起点的深层)
止点——股骨大转子(外侧)
主要功能
与臀中肌相同,不过使髋关节外展的功能较弱
阔筋膜张肌
这块肌肉的外形平整且细长,并由阔筋膜包覆。
阔筋膜张肌起于骨盆髂前上棘,在阔筋膜两层之间向下移行至髂胫束。阔筋膜张肌无法主动完成动作,可使髋外展、内旋,可屈髋,并且具有紧张阔筋膜、稳定膝关节外侧的功能,从而维持身体平衡。
起止点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胫骨外侧髁
主要功能
固定髋关节,髋关节屈曲、内旋或外展
骨盆外肌肉 回旋肌群
位于深层,能使髋关节外旋
骨盆外的肌群之一,位于比臀肌更深层的位置,由连接骨盆及股骨的数块小肌肉组成(每块肌肉的附着处略有不同)。这些肌肉皆于髋关节外旋时发挥作用。回旋肌群各自执行工作,以控制下肢、骨盆,功能与“制造”动作的臀部肌群不同。
回旋肌群加上闭孔外肌有时被称为“外旋六肌”,不过本单元仅介绍位于腹肌肌群中的肌肉,所以,只列出5块肌肉,至于闭孔外肌,将于大腿肌肉中进行说明。
梨状肌
髋关节外旋肌群中比较大的肌肉,因形状类似梨而得名。
从骶骨处与股骨连结,站立时能使髋关节外展,坐位时则能让髋关节外旋。此外,梨状肌也能与臀肌一起维持骨盆的稳定。
人体最大的神经——坐骨神经就是从梨状肌下缘穿过。
起止点
起点——骶骨前方
止点——大转子前端的内侧面
主要功能
站立时能使髋关节外旋或外展,让骨盆后倾
闭孔内肌
与臀大肌、股方肌同为髋关节的强大外旋肌。
这块肌肉起于髋骨闭孔周围及闭孔膜上,因而得到“闭孔肌”的称号。闭孔内肌连接髋骨、股骨,能协助其他髋关节外旋肌群在髋关节外旋时发挥作用。肛提肌(盆底肌)起于闭孔内肌的腱膜(也就是肛提肌腱弓)中间处。
起止点
起点——髋骨闭孔膜与其周围
止点——大转子(股骨转子窝)
主要功能
髋关节外旋
上
肌、下
肌
上肌、下
肌都是较小的肌肉,分别从上下包夹闭孔肌。
其主要功能是辅助闭孔内肌,若就附着部位与功能来看,也可以将它们视为闭孔内肌的一部分。有些人天生就缺乏两者的其中之一,甚至也有人这两块肌肉都没有。
起止点
起点——坐骨棘(上肌)、坐骨结节(下
肌)
止点——闭孔内肌肌腱与股骨转子窝
主要功能
髋关节外旋
股方肌
连接髋骨的坐骨结节到股骨间的肌肉,由于其呈四角形,故称为股方肌。在髋关节外旋肌群中,股方肌属于较具厚度的肌肉,因此,力量也较强。
起止点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大转子(转子间嵴)
主要功能
髋关节外旋,也可使髋关节内收
大腿肌 前群
屈膝关节时用到的肌群
大腿肌肉可分为前群、后群、内侧群3个部分。前群又可分成股四头肌和缝匠肌。
股四头肌是由4块肌肉组成,力量极大;4块肌肉中只有股直肌附着于骨盆。大腿前群肌肉能够与髂腰肌一起屈髋关节、抬起腿部,这些肌肉也有部分延伸至膝关节,同时具有伸膝关节的功能。
股直肌
股直肌与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中间肌一同组成股四头肌,其中只有股直肌起于骨盆。
横跨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股直肌能与其他的股四头肌一起活动,让弯曲的膝关节伸直。
起止点
起点——髂前下棘(股直肌直头)以及髋臼上缘(股直肌反折头)
止点——股直肌为股四头肌共同肌腱,越过髌骨,形成膝关节的髌韧带,最后止于胫骨粗隆
主要功能
屈髋关节、伸膝关节
缝匠肌
从骨盆向膝关节内侧延伸的长条形带状肌肉,斜过大腿,止点为鹅足腱※。
能使髋关节屈曲,同时也可以使髋关节向外展与回旋。缝匠肌是全身最长的肌肉。
起止点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胫骨粗隆内侧(浅鹅足)、小腿筋膜
主要功能
髋关节屈曲(前倾)或外旋、屈膝关节、固定膝关节的位置
※鹅足腱为膝关节止于胫骨近端前内侧面胫骨结节内下处的3条肌肉,即缝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的联合腱,膝内侧副韧带胫骨止点位于其深层。“鹅足”的名字来源于联合腱以三叉式止于胫骨,形似鹅足。浅鹅足是相对于深鹅足(半腱肌的止点肌腱)的称呼。
大腿肌 后群
主要功能为屈膝关节,也可以伸髋关节
在大腿后群肌肉中,股二头肌长头、半膜肌、半腱肌合称为“腘绳肌”,负责把腿部往后拉、屈膝关节等。
跑步、跳跃时也会用到大腿后群肌肉,剧烈的运动可能造成此处肌肉的损伤。
当膝关节固定时,大腿后群肌肉会产生力量让骨盆往后方倾斜。
股二头肌长头
如同其名,股“二头”肌的起点可分为长头、短头,其中长头起于骨盆;长头、短头会合后形成一个长肌腱。股二头肌长头、短头会一起作用,是膝关节上唯一的外旋肌。
起止点
起点——坐骨结节(长头)
止点——腓骨头
主要功能
髋关节伸展(后伸)、膝关节屈曲或外旋
半腱肌
起于坐骨结节,一直延伸到膝关节内侧。
止点部分与缝匠肌、股薄肌一起构成“鹅足”。若遭受剧烈撞击,有可能导致肌肉断裂。
主要作用为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曲或内旋;另外,在大腿固定时,半腱肌也能帮助骨盆保持直立。
起止点
起点——坐骨结节(股二头肌长头、短头)
止点——胫骨粗隆内侧(浅鹅足)
主要功能
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曲或内旋
半膜肌
被半腱肌覆盖、呈现扁平状的肌肉,起于坐骨结节,延伸至膝关节内侧。上半部由扁阔的腱膜构成,因而得名。半膜肌的作用与半腱肌类似,主要是使膝关节弯曲。大腿固定时,半膜肌也能帮助骨盆保持直立。
起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