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陇德,毛群安,张宗久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1
书籍编号:30508417
ISBN:978711727596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6886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信息
书名: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
作者:王陇德 毛群安 张宗久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0-01
ISBN:9787117275965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中国卒中宣言》
让我们以生命的尊严,传递给全社会一项重要共识——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灾难。关注卒中,立即行动!
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致残、死亡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
在我国,卒中已成为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有糖尿病人近1亿,高血压患者2.2亿,血脂异常者2亿,超重和肥胖者2.4亿,吸烟者3.5亿,卒中高危人群数量惊人。
让我们唤醒专业人士和公众的警觉,为了生命健康,为了千家万户远离危险和忧患,向卒中宣战!
卒中可防可控!我们郑重向广大民众提出5项简易措施:认知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卒中危险因素;进行体力活动及常规锻炼;健康饮食,避免肥胖;戒烟限酒;学会识别卒中预警症状和应对方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是一项重大国民健康促进工程,需要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同心协力,提高防控意识,构建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网络体系,普及健康科普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进行早期诊断与干预,改进治疗和康复现状,加强其发病机理及防控管理科学研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让我们肩负起使命,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竭尽全力控制发病之风险,扶助健康之完美,为降低我国卒中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而不懈努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编写委员会
主 编
王陇德 毛群安 张宗久
副主编 (以姓氏拼音为序)
焦雅辉 李新华 刘建民 彭 斌 王伊龙 王拥军 杨 弋 张 勇 赵国光
委 员 (以姓氏拼音为序)
巢宝华 崔丽英 高润霖 葛均波 郭燕红 韩建峰 韩雅玲 胡盛寿 华 扬 霍 勇
吉训明 姜卫剑 李大川 李新钢 刘远立 申长虹 王金环 王丽华 王永炎 吴 静
吴良有 谢 鹏 徐安定 曾进胜 张伯礼 张建宁 张 澍 张 运 赵继宗 周良辅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专家委员会
(以姓氏拼音为序)
安中平 毕 齐 蔡定芳 陈会生 陈康宁 陈生弟 陈 忠 程敬亮 程晓曙 崔丽英
邓学东 董 强 樊东升 范一木 方向华 冯晓源 高培毅 高润霖 高 山 高 颖
葛均波 顾东风 顾 新 郭立新 郭 伟 郭晓蕙 韩雅玲 贺茂林 洪天配 胡大一
胡盛寿 华 扬 黄东锋 黄家星 黄小波 黄晓琳 黄 燕 黄一宁 惠品晶 霍 勇
吉训明 纪 勇 贾建平 贾伟平 贾子善 姜卫剑 蒋立新 李建初 李坤成 李 玲
李天晓 李蔚东 李秀华 李焰生 李 勇 励建安 凌 锋 刘昌伟 刘建民 刘力生
刘 鸣 刘 鹏 刘新峰 刘远立 刘运海 楼 敏 卢光明 陆恩祥 马长生 马吉祥
马 林 毛 颖 缪中荣 母义明 宁 光 潘旭东 彭 斌 蒲传强 施秉银 施福东
孙宁玲 唐 杰 田金洲 汪 昕 王大明 王继光 王建安 王金环 王陇德 王茂斌
王 硕 王文志 王伊龙 王拥军 王永炎 王运杰 王增武 王振海 温朝阳 吴 钢
吴 江 吴 毅 武 剑 肖海鹏 谢晓东 徐安定 徐 克 徐如祥 徐 运 许百男
许予明 薛 蓉 严晓伟 杨明会 杨文英 杨 莘 杨 弋 杨跃进 勇 强 游 潮
于 波 于生元 余 波 袁贤瑞 苑 纯 曾进胜 张伯礼 张从昕 张鸿祺 张建宁
张力伟 张勤奕 张世明 张 澍 张苏明 张 通 张微微 张晓彪 张允岭 张 运
张 茁 赵 冬 赵 钢 赵继宗 赵连友 周定标 周良辅 周玉杰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编写办公室
责任编辑
曹 雷 刘卫东 许 刚 张 红 闫 峰 王凌霄 王川川 张小曦 张付良 洪月慧
贾 茜
参编人员 (以姓氏拼音为序)
蔡 宾 曹 雷 巢宝华 陈 雪 丁玲玲 付瀚辉 高春鹏 郭炜彤 洪月慧 黄清海
姬晓昙 贾 茜 姜 南 靳 航 李 航 李 健 李 梅 李胜德 刘 玮 刘卫东
刘文娟 吕 楠 吕 珊 罗名雅 罗 云 牛晓东 潘金鑫 宋守海 王川川 王凌霄
王永芳 王治斌 吴 涛 徐贝贝 许 刚 闫 峰 杨曦玥 杨 洋 殷 萌 于 瑶
袁晓文 岳 伟 张付良 张 红 张小曦 张永巍 赵瑞杰 诸德源 庄献博
前言
2009年,原卫生部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并于2011年正式成立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同年,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启动。工程启动以来,“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学科合作、规范诊治,高危筛查、目标干预”的32字防控策略,从生根发芽深入沃土,到枝繁叶茂渐入人心,凝结着广大医务人员3300多日日夜夜的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脑卒中防控工作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持续推动下,在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下,立柱架梁的基础性工作已初显成效。目前,全国设立327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累计完成近800万人次的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和干预工作;建立240余家高级卒中中心,卒中专病分级诊疗模式结合国家医联体建设工作不断创新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管、康” 全流程的国家多级的脑卒中防治体系基本建立。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2015年首发出版,今年是第4版。每年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既是过去一年我国脑卒中防治领域内流病、科研、临床等方面的文献荟萃,也是我国脑卒中相关权威数据发布的平台,更是公众和社会了解国内外脑卒中防治工作进展的窗口。报告内容全面,数据翔实,参考性强,对脑卒中防治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得到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机构及广大医务人员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报告中的数据在脑卒中相关学术著作、论文及报告中得到广泛引用。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是根据我国2017年脑卒中临床救治进展、流行趋势和循证医学研究进展,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由50余名脑卒中防治领域专家执笔,近百位专家讨论和修改,历时1年时间完成的。本书从脑卒中流行概况、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脑卒中临床救治进展、脑卒中相关重大科研项目投入、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中国卒中中心建设进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成果和脑卒中防治工作展望8个方面,对2017年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国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要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实现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继续狠抓慢性病防治工作,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将脑卒中防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持续提高医疗卫生机构脑卒中防治水平,不断提升国民健康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2018年9月
第一部分 中国脑卒中概况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群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数据显示,脑卒中是造成我国减寿年数(year of life lose,YLL)的第一位病因。《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数据显示,2017年脑血管病占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比例在农村人群为23.18%、城市人群为20.52%,这意味着每5位死亡者中就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
过去30年里,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持续增长,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脑卒中危险因素普遍暴露,脑卒中发病率急剧攀升,我国脑卒中的疾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中快速增长、性别和地域差异明显以及年轻化趋势。据推测,2030年我国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将比2010年升高约50%(图1-1)。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脑卒中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我国脑卒中防治任务依旧任重而道远,脑卒中的三级预防亟待进一步加强。
图1-1 中国未来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趋势预测
一、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
(一)脑卒中发病率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中国国家卒中筛查数据显示,我国40~74岁人群首次脑卒中标化发病率(按照我国2010年的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进行标化)由2002年的189/10万上升到2013年的379/10万,平均每年增长8.3%。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完成的流行病学抽样调查,2013年我国居民脑卒中发病率为345.1/10万,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246.8/10万。GBD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276.75/10万、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126.34/10万(图1-2)。
图1-2 2005-2016年中国脑卒中发病率
(二)脑卒中患病率
与脑卒中发病率相似,我国脑卒中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GBD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1762.77/10万、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406.16/10万。根据“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数据,40岁及以上人群的脑卒中标化患病率由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6年的2.19%,由此推算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达1242万。
(三)脑卒中复发率
中国国家卒中登记对2007-2008年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7593例18岁及以上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3个月、6个月和1年的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0.9%(824例)、13.4%(1019例)以及14.7%(1115例);而发生轻型脑卒中事件的1913例患者在3个月和1年的复发率分别为10.4%(195/1869)和13.2%(241/1830)。2008-2009年全国35家医院2639例成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首次脑卒中后1年的复发率高达17.1%。CHANCE研究纳入的2009-2012年全国多中心3044例发生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299例(9.8%)在3个月内脑卒中复发。
(四)脑卒中死亡率
根据《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2017年,我国城市居民脑卒中死亡率为126.48/10万,农村脑卒中死亡率为157.00/10万。2010-2017年间,城市居民脑卒中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而农村居民死亡率仍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图1-3)。目前,脑卒中已成为造成农村居民死亡的首要病因。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估算,2017年我国约有196万人死于脑卒中。
图1-3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报告脑卒中死亡率
中国疾控中心分析了我国33个省级行政单位的240种死因趋势,结果显示,1994-2013年脑卒中的死亡率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但是人口标化死亡率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男性从232.8/10万下降至188.9/10万,女性从169.7/10万下降至127.5/10万,年下降率分别为2.7%、4.1%。GBD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约为53.30/10万、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约为77.65/10万,而缺血性卒中年龄标化死亡率从2005年的73.0/10万下降到了2016年的56.9/10万,下降了22.1%,出血性卒中年龄标化死亡率从2005年的120.69/10万下降到了2016年的76.0/10万,下降37.0%。这可能与我国医疗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全民健康素养的不断提升以及脑卒中相关科普宣教的广泛开展有关。
(五)脑卒中伤残调整寿命年
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是疾病死亡损失的健康生命年和疾病伤残损失的健康生命年相结合的指标,是衡量疾病负担的重要指标。GBD数据显示,2005-2016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均远高于美英日等一些发达国家,并且缺血性脑卒中的伤残调整寿命年整体仍呈现明显上升态势,自2005年的1016.10/10万上升到2016年的1186.22/10万,而同时期出血性脑卒中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则趋于下降,自2005年的1935.58/10万下降到2016年的1639.15/10万(图1-4、图 1-5)。
图1-4 2005-2016年中日英美缺血性脑卒中伤残调整生命年
图1-5 2005-2016年中日英美出血性脑卒中伤残调整生命年
二、中国脑卒中经济负担
《2013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疾病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患者对高级别医疗机构需求的增加,这些发展变化情况促使了住院费用的增长。
《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2005-2016年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出院人数及人均医药费用均呈增长态势,尤其是脑梗死住院患者人数呈爆发式增长。到2016年,我国脑出血、脑梗死患者的出院人数分别达到了525 267、3 008 581人,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48.6%、147.0%(图1-6);2016年我国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住院人均费用分别为17 787.0、9387.0元,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61.4%、31.4%(图1-7)。
图1-6 中国2005-2016年脑出血与脑梗死出院患者人数
图1-7 中国2005-2016年脑出血与脑梗死出院患者人均医药费
一项基于49 588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住院费用的大样本研究数据显示,2010-2012年,具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为10 131元、7662元,报销比例分别为74.61%、56.46%,自费金额分别为2346元、3356元。
三、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
(一)年龄特征—年轻化趋势明显
GBD数据显示,2005-2016年期间,中国脑卒中发病人群中年龄70岁以下的患者比例持续增加,脑卒中呈现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图1-8)。中国国家卒中登记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2007-2008年与2012-2013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67岁和65岁;2012-2016年国家“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数据分析显示,40岁及以上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0.9~63.4岁。天津1053例脑卒中患者的研究显示,1992-2014年该地区男性患者的首次脑卒中发病年龄平均每年提前0.28岁,其中脑出血平均每年提前0.56岁,缺血性脑卒中平均每年提前0.22岁,但女性患者并未表现出此特征。虽然上述研究之间存在标准化方式的差异,但整体反映我国脑卒中发病的年轻化趋势。
图1-8 2005-2016年中国脑卒中不同年龄段发病人数占比
(二)地域分布—“北高南低,中部突出”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12-2013年脑卒中患病率与死亡率数据显示,中部地区的脑卒中患病率最高(1549.5/10万),其次为东北部(1450.3/10万),南部地区最低(624.5/10万);东北地区的脑卒中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365.2/(10万·年),158.5/(10万·年)],其次为中部地区[326.1/(10万·年),153.7/(10万·年)],南部地区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最低[154.6/(10万·年),65.0/(10万·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基本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部突出”的趋势。中国卒中数据中心2012-2016年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95万余例居民进行筛查统计,结果同样反映了我国脑卒中地域分布“北高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图1-9)。
图1-9 2012-2016年中国脑卒中人口标化患病率的地区差异
(三)城乡差异—农村高于城市
第一至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1993-2008年农村地区脑卒中患病率均低于城市,但农村患病率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农村脑卒中患病率已超过城市地区(图1-10)。“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和城市40岁及以上人群的人口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2.29%、2.07%,农村高于城市。
图1-10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报告脑卒中城乡患病率对比
根据《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自2005年开始,农村脑卒中死亡率持续超过城市地区,两者之间的差距呈现波动性上升,2017年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157.00/10万和126.48/10万,这种差距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拉大(图1-3)。
(四)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
2012-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男性、女性脑卒中患者人群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5.5岁和67.6岁,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分别为122.0/10万和107.5/10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对于60岁及以上的人群,男性人群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人群。《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结果显示,2005-2017年城市和农村居民脑卒中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进一步证实此结论(图1-11)。
图1-11 城市与农村居民脑卒中死亡率性别差异
(五)不同类型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出血性卒中疾病负担逐渐降低
我国脑卒中患者中70%以上为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增长趋势与脑卒中整体趋势相当,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增速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可能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与医疗水平的进步相关。中国疾控中心数据结果显示,我国1993-2013年缺血性脑卒中人口标化死亡率从51.58/10万上升到62.87/10万,升高了28.8%;相反地,脑出血的人口标化死亡率从148.08/10万降至94.42/10万,降低了37.7%。GBD数据显示,2005-2016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伤残调整寿命年整体仍呈现上升态势,而同时期出血性脑卒中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则呈现下降趋势。
脑卒中是造成我国减寿年数的首位病因,也是造成人群死亡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别、城乡差异,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与间接经济负担逐年加重,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强化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刘建民 黄清海 张小曦 王川川)
参考文献
[1] Zhou M,Wang H,Zhu J,et al.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or 240 causes in China during 1990–2013: a systematic subnational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Lancet,2015,387(10015):251l.
[2] Collaborators GCOD. 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age-sex specific mortality for 264 causes of death,198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Lancet,2017,390(10100):1151l.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4] Guan T,Ma J,Li M,et al. Rapid transitions in the epidemiology of stroke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3.Neurology,2017,89(1):53-61.
[5] Kim AS,Cahill E,Cheng NT. Global Stroke Belt: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Stroke Burden Worldwide.Stroke,2015,46(12):3564-370l.
[6] Moran A,Gu D,Zhao D,et al. Fut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markov model and risk factor scenario projections from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olicy model-china. 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2010,3(3):243-252.
[7] Morgenstern LB,Smith MA,Sánchez BN,et al. Persistent ischemic stroke disparities despite declining incidence in Mexican Americans. Annals of Neurology,2013,74(6):778-85l.
[8] Rothwell PM,Coull AJ,Giles MF,et al. Change in stroke incidence,mortality,case-fatality,severity,and risk factors in Oxfordshire,UK from 1981 to 2004 (Oxford Vascular Study). Lancet,2004,363(363):1925-1933.
[9] Feigin VL,Forouzanfar MH,Krishnamurthi R,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stroke during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Lancet,2014,383(9913):245-54l.
[10] Wang W,Jiang B,Sun H,et al. Prevalence,Incidence,and Mortality of Stroke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480 687 Adults. Circulation,2017,135(8):759-771.
[11] Wang P,Wang Y,Zhao X,et al. In-hospital medical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stroke recurrence after initial ischemic strok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Medicine(Baltimore),2016,95(37):e4929.
[12] Tan Y,Pan Y,Liu L,et al. One-year outcomes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patients after acute minor stroke: results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Neurol Res,2017,39(6):484-91l.
[13] Mi D,Jia Q,Zheng H,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and Stroke Recurrence in Chinese Ischemic Stroke Pati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