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 > 中国对外贸易环境与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16)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对外贸易环境与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16)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对外贸易环境与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16)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对外贸易环境与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16)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孝松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01

书籍编号:30670971

ISBN:978730024414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4763

版次:1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经济学

全书内容:

中国对外贸易环境与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16)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版权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编委会


主 任 陈雨露


副主任 冯惠玲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 中 王孝群 毛基业 冯惠玲 刘大椿


杜 鹏 李路路 杨伟国 杨瑞龙 吴晓求


陈雨露 陈 岳 郝立新 贺耀敏 袁 卫


倪 宁 郭庆旺 董克用 韩大元 温铁军

总序


陈雨露


当前中国的各类研究报告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写法各异,成百舸争流、各领风骚之势。中国人民大学经过精心组织、整合设计,隆重推出由人大学者协同编撰的“研究报告系列”。这一系列主要是应用对策型研究报告,集中推出的本意在于,直面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开展动态分析和评估预测,建言献策于咨政与学术。


“学术领先、内容原创、关注时事、咨政助企”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的基本定位与功能。研究报告是一种科研成果载体,它承载了人大学者立足创新,致力于建设学术高地和咨询智库的学术责任和社会关怀;研究报告是一种研究模式,它以相关领域指标和统计数据为基础,评估现状,预测未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研究报告还是一种学术品牌,它持续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和重大战略问题,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以及企业的计划、决策,服务于专门领域的研究,并以其专题性、周期性和翔实性赢得读者的识别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研究报告系列”,有自己的学术积淀和学术思考。我校素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注重学术研究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曾陆续推出若干有影响力的研究报告。譬如自2002年始,我们组织跨学科课题组研究编写的《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紧密联系和真实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十年不辍,近年又推出《中国法律发展报告》等,与前三种合称为“四大报告”。此外还有一些散在的不同学科的专题研究报告也持续多年,在学界和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研究报告都是观察分析、评估预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其中既有客观数据和事例,又有深度分析和战略预测,兼具实证性、前瞻性和学术性。我们把这些研究报告整合起来,与人民大学出版资源相结合,再做新的策划、征集、遴选,形成了这个“研究报告系列”,以期放大规模效应,扩展社会服务功能。这个系列是开放的,未来会依情势有所增减,使其动态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研究报告系列”,还具有关注学科建设、强化育人功能、推进协同创新等多重意义。作为连续性出版物,研究报告可以成为本学科学者展示、交流学术成果的平台。编写一部好的研究报告,通常需要集结力量,精诚携手,合作者随报告之连续而成为稳定团队,亦可增益学科实力。研究报告立足于丰厚素材,常常动员学生参与,可使他们在系统研究中得到学术训练,增长才干。此外,面向社会实践的研究报告必然要与政府、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关注社会的状况与需要,从而带动高校与行业企业、政府、学界以及国外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收“协同创新”之效。


为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报告系列”在出版纸质版本的同时将开发相应的文献数据库,形成丰富的数字资源,借助知识管理工具实现信息关联和知识挖掘,方便网络查询和跨专题检索,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适用的增值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报告系列”是我们在整合科研力量,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的新探索。我们将紧扣时代脉搏,敏锐捕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力争使每一种研究报告和整个系列都成为精品,都适应读者需要,从而铸造高质量的学术品牌、形成核心学术价值,更好地担当学术服务社会的职责。

前言


2015年世界经济的发展极不寻常,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仍然充满挑战。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风险虽略有下降,但金融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一方面,美国经济的复苏带动了美元的升值,但美元持续大幅升值将加剧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新兴市场的金融紧张状态;另一方面,在债券市场预期悲观和风险溢价偏低的情况下,资产价格变化的破坏性作用仍令人担忧,随着资产环境发生变化,资产价格走势可能出现意外情况或发生剧烈市场反应,与此同时,美欧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引发了地域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乌克兰、中东和西非地区冲突事件造成的地缘政治紧张局面可能产生区域和全球性溢出效应。2015年10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12个泛太平洋国家就TPP达成一致,这将对世界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联合国发布的《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特点可概括为低增长、低贸易流动、低通货膨胀率、低投资和低利率,同时伴随着高股价和高债务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对外贸易环境不容乐观。而从现实来看,中国产品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与争端日益加剧,不仅呈常态化趋势,而且对出口贸易的危害也愈发严重。


本报告旨在全面考察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及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与争端状况,不仅对中国遭遇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而且考察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当前的贸易政策,并探讨了中国各界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本报告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大陆地区,相关统计数据未做特别说明时,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


同2015年度的报告相比,本报告充分体现了“报告”的特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翔实的图表资料展示出贸易环境与贸易摩擦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我们突破简单的描述与展示,对各类贸易摩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统计分析,很多指标均为作者自己构建,旨在充分挖掘出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特征与应对方案。本报告突出现实性,强调应用价值,重点在于探索如何解决问题。


具体地,本报告全面回顾和评述了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并考察了中国面临的对外贸易摩擦与争端的状况,展现了其特点,揭示了其成因。本报告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特征出发,紧密结合世界贸易组织(WTO)、区域贸易协定等的运行特征,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考察了中国各界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体系。


本报告共有七章。第一章从全球视角考察了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概括了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及重要经济体的经济运行状况。第二章从全球经济危机爆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全球贸易摩擦与争端的状况。第三章介绍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对外贸易政策,并由此归纳出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同中国对外贸易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对中国遭遇的反倾销进行了统计分析,包括从行业、经济体、强度等视角进行的探讨。类似地,第五章为中国遭遇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统计分析,并对三种主要的贸易摩擦形式进行了比较。第六章探讨了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主要策略,包括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双边协调与磋商等。第七章是结论与展望,基于全书的内容总结出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教训,并对中国各界应对贸易摩擦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全书由王孝松进行统纂,设定写作框架,并进行主体内容的撰写。以下同学直接参与了部分内容的写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杨连星、李逸飞、陈彬,硕士生梁仲杨、姜春曦,本科生付乙含、姜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本报告的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本报告为“中国对外贸易环境与贸易摩擦研究报告”的第二个成果,第一个成果问世(2015年)之后,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读者们反馈的一些争论和建议,我们调整了写作风格并重新组织了内容,以期进一步完善。同样地,本年度的报告也渴望收到各界的宝贵意见,以使后续报告不断改进,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第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环境:全球视角


第一节 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的世界经济运行


一、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导致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引发了流动性危机,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国际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开始暴露。2008年9月,危机失控,大批金融机构倒闭,随后危机逐步蔓延至实体经济,美国经济开始出现萧条。


2007年至2009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萧条,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调查数据显示,经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增长率出现大幅下滑,2009年全球GDP实际增速仅为0.01%,其中发达经济体出现了-3.41%的负增长,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EMDE)增长率也仅为3.08%(见图1-1)。经济危机以后,各国经济刺激计划逐步显现成效,全球GDP实际增速出现回升,经济回暖,但整体水平仍明显低于危机前的水平,表明全球经济正处于较长期的调整恢复阶段,世界经济正处于后危机时代,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整体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全球经济依然面临着衰退的风险。


picture

图1-1 全球GDP实际增速(2005年至2014年)

资料来源:Wind数据。

受经济危机影响,近年来全球对外贸易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图1-2显示的是2004年至2013年全球对外贸易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全球商品和服务出口增长率出现了大幅度的缩水,而随后几年的出口增长率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商品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也在50%附近振荡,表明全球对外贸易仍处于复苏阶段。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来说,由于其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出口方,因此由发达国家经济危机导致的需求缩水将对实体经济中的出口部门造成较大的冲击,危机过后的全球贸易结构面临调整。


picture

图1-2 全球对外贸易情况(2004年至2013年)

资料来源:Wind数据。

总体而言,全球经济危机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世界经济原有的平衡格局,加速了世界经济秩序的调整。随着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速放缓、贸易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世界经济将较为长久地维持低速增长,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出现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并将深刻影响世界贸易格局。


二、后危机时代的世界贸易格局


(一)发达国家依旧是世界贸易格局的中心


全球经济危机以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遭到重创,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然而,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仍然处于中心位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占全球商品出口价值总额68.31%的商品最终流向了高收入经济体,其中,中低收入经济体商品出口总额的65.81%出口到了高收入经济体,这两个指标近年来虽然均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但仍显示出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也凸显了当今世界贸易格局中中低收入经济体出口对高收入经济体的严重依赖。另外,发达国家在商业服务出口领域也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2012年,高收入经济体商业服务出口占全球商业服务出口总值的78.99%,并牢牢把持着在知识产权、金融、咨询、技术等重点商业服务行业的龙头地位。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话语权。虽然近年来新兴经济体正在不断地挑战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但是从在国际性组织的话语权、贸易规则的制定权和贸易政策的影响力等来看,发达国家仍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处于中心地位。


然而,鉴于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内部发展状况的差异,世界贸易格局的重心也逐步由欧美向美国发生偏移。一方面,危机后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与欧元区、日本、俄罗斯等经济体的持续疲软使发达国家之间出现了更明显的强弱分化;另一方面,随着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的快速开展,由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所形成的“一体两翼”战略使美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仍将围绕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发达国家运行。


(二)新兴经济体不断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新兴经济体虽然在经济危机后面临出口萎缩、产能过剩的压力,但仍能保持总体年均5%~7%的较高速增长,而同期发达经济体总体经济增速则低于2%[1],显示出新兴经济体强大的经济活力。作为出口商品的主要提供者,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危机期间发达国家面临严重衰退的时候,有效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正在通过双边、多边经济贸易合作,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金砖国家开发银行(ND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增强自身的影响力,突破发达经济体的封锁,挑战现行的世界贸易格局。


在新兴经济体内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体量最大的经济体,在经济规模、生产效率和科研技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刺激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红利正在逐步减少,在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地位也逐步被东盟国家、印度等经济体取代。在后危机时代,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产能增长和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挤压中国在出口方面的增长空间,各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出口竞争。


(三)石油输出国家正面临错综复杂的环境


经济危机爆发后,由于市场预期下降和需求萎缩,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至33.36美元每桶(2008年12月24日),但随着经济的复苏又上探至124.64美元每桶(2012年3月13日),随后又跳水至41.50美元每桶(2015年1月13日),并在65美元以下的低位徘徊。[2]受国际原油大幅波动影响,石油输出国家不仅需要面对国内大规模的政府赤字和经济波动,还要面临国外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


首先,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发展和欧洲北海原油的增产使国际原油价格进一步疲软,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的放缓也使国际原油市场出现过量供给,压缩原油价格的上涨空间。其次,中东北非政治局势不稳使得部分产能瘫痪停滞,减少了该地区石油输出国的出口收入,加重了政府负担。再次,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份额减少和议价能力降低导致石油输出国不能通过减产来抬高油价。最后,绝大部分石油输出国过分依赖原油出口,致使其国家经济在原油价格暴跌的冲击中遭受重创。


在后危机时代,石油输出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影响力可能会有所下降,然而在国际市场中能源在中长期的刚性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国家的困境。


(四)最不发达国家正逐渐成为竞争的热点


由于国家经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关联相对较小,最不发达国家(LDCs)在全球经济危机中遭受的打击相对较小。2009年至2013年期间,最不发达国家整体维持了4%~5%的GDP增长率,略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截至2015年,全世界经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共有44个。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效率偏低,但并不妨碍其成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