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 > 家户主义与进城创业组织运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家户主义与进城创业组织运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家户主义与进城创业组织运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家户主义与进城创业组织运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荣誉出版

作者:陈文超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书籍编号:30712334

ISBN:978752015600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75000

版次:1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经济学

全书内容:

家户主义与进城创业组织运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家户主义与进城创业组织运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家户主义与进城创业组织运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文库总序


在中国恢复、重建社会学学科的历程中,华中科技大学是最早参与的高校之一,也是当年的理工科高校中唯一参与恢复、重建社会学的高校。如今,华中科技大学(原为华中工学院,曾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学科已逐步走向成熟,走在中国高校社会学院系发展的前列。


30多年前,能在一个理工科的高校建立社会学学科,源于教育学家、华中工学院老院长朱九思先生的远见卓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初建时期。1980年,在费孝通先生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在北京举办第一届社会学讲习班,朱九思院长决定选派余荣珮、刘洪安等10位同志去北京参加讲习班学习,并接见这10位同志,明确学校将建立社会学学科,勉励大家在讲习班好好学习,回来后担起建立社会学学科的重任。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恢复、重建社会学的开端。这一年,在老前辈社会学者刘绪贻先生、艾玮生先生的指导和领导下,在朱九思院长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省社会学会成立。余荣珮带领华中工学院的教师参与了湖北省社会学会的筹备工作,参加了湖北地区社会学界的许多会议和活动。华中工学院是湖北省社会学会的重要成员单位。


参加北京社会学讲习班的10位同志学习结束之后,朱九思院长听取了他们汇报学习情况,对开展社会学学科建设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1981年,华中工学院成立了社会学研究室,归属当时的马列课部。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华中工学院,1982年元旦之后我去学校报到,被分配到社会学研究室。1983年,在朱九思院长的支持下,在王康先生的筹划下,学校决定在社会学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社会学研究所,聘请王康先生为所长、刘中庸任副所长。1985年,华中工学院决定在社会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社会学系,聘请王康先生为系主任、刘中庸任副系主任;并在当年招收第一届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同时招收了专科学生。1986年,华中工学院经申报获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最早拥有社会学学科硕士点的十个高校之一。1988年,华中理工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招收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当年招收了第一届社会学专业本科生。至此,社会学有了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有规模的科学研究也开展起来。1997年,华中理工大学成立了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同年,社会学系成为独立的系(即学校二级单位)建制;2016年5月,社会学系更名为社会学院。


在20世纪的20年里,华中科技大学不仅确立了社会学学科的地位,而且为中国社会学学科的恢复、重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81年,朱九思先生批准和筹备了两件事:一是在学校举办全国社会学讲习班;二是由学校承办中国社会学会成立大会。


由朱九思先生、王康先生亲自领导和组织,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华中工学院、湖北社会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社会学高级讲习班在1982年3月15日开学(讲习班至6月15日结束),上课地点是华中工学院西五楼一层的阶梯教室,授课专家有林南先生、刘融先生等6位美籍华裔教授,还有丁克全先生等,学员是来自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1人。数年间,这些学员中的许多人成为各省、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高校社会学系的负责人和学术骨干,有些还成为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在讲习班结束之后,华中工学院社会学研究室的教师依据授课专家提供的大纲和学员的笔记,整理、印刷了讲习班的全套讲义,共7本、近200万字,并寄至每一位讲习班的学员手中。在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初期,社会学的资料极端匮乏,这套讲义是国内最早印刷的社会学资料之一,更是内容最丰富、印刷量最大的社会学资料。之后,由朱九思院长批准,华中工学院出版社(以书代刊)出版了两期《社会学研究资料》,这也是中国社会学最早的正式出版物之一。


1982年4月,中国社会学会成立暨第一届全国学术年会在华中工学院召开,开幕式在学校西边运动场举行。费孝通先生、雷洁琼先生亲临会议,来自全国的近200位学者出席会议,其中主要是中国社会学研究会的老一辈学者、各高校社会学专业负责人、各省社科院负责人、各省社会学会筹备负责人,全国社会学高级讲习班的全体学员列席了会议。会议期间,费孝通先生到高级讲习班为学员授课。


1999年,华中理工大学承办了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20周年纪念暨1999年学术年会,全国各高校社会学系的负责人、各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的负责人、各省社会学会的负责人大多参加了会议,特别是20年前参与社会学恢复、重建的许多前辈参加了会议,到会学者近200人。会议期间,周济校长在学校招待所二号楼会见了王康先生,对王康先生应朱九思老院长之邀请来校兼职、数年领导学校社会学学科建设表示感谢。


21世纪以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学科进入了更为快速发展的时期。2000年,增设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并招生;2001年,获社会保障硕士点授予权并招生;2002年,成立社会保障研究所、人口研究所;2003年,建立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并招生;2005年,成立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2006年,获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社会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社会保障二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2008年,社会学学科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9年,获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授予权;2010年,招收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生;2011年,获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2013年,获民政部批准为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2014年,成立城乡文化研究中心。教师队伍由保持多年的十几人逐渐增加,至今专任教师已有30多人。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历经了两三代人的努力奋斗,曾经在社会学室、所、系工作的同志近60位,老一辈的有刘中庸教授、余荣珮教授,次年长的有张碧辉教授、郭碧坚教授、王平教授,还有李少文、李振文、孟二玲、童铁山、吴中宇、陈恢忠、雷洪、范洪、朱玲怡等,他们是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创建者、引路人,是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的重大贡献者。我们没有忘记曾在社会学系工作、后调离的一些教师,有徐玮、黎民、王传友、朱新称、刘欣、赵孟营、风笑天、周长城、陈志霞等,他们在社会学系工作期间,都为社会学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也有其所培养的学生们的贡献。在2005年社会学博士点的申报表中,有一栏要填写20项在校学生(第一作者)发表的代表性成果,当年填在此栏的20篇已发表论文,不仅全部都是现在的CSSCI期刊源的论文,还有4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7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更有发表在《中国人口科学》等学界公认的权威期刊上的论文。这个栏目的材料使许多评审专家对我系的学生培养打了满分,为获得博士点授予权做出了直接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学科发展的30多年,受惠、受恩于全国社会学界的鼎力支持和帮助。费孝通先生、雷洁琼先生亲临学校指导、授课;王康先生亲自领导组建社会学所、社会学系,领导学科建设数年;郑杭生先生、陆学艺先生多次到学校讲学、指导学科建设;美籍华人林南教授等一大批国外学者及宋林飞教授、李强教授等,都曾多次来讲学、访问;还有近百位国内外社会学专家曾来讲学、交流。特别是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学科创建的初期、幼年时期、艰难时期,老一辈社会学家、国内外社会学界的同人给予了我们学科建设的巨大帮助,华中科技大学的社会学后辈永远心存感谢!永远不会忘怀!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学科在30多年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的核心是低调奋进、不懈努力,即为了中国的社会学事业,无论条件、环境如何,无论自己的能力如何,都始终孜孜不倦、勇往直前。在一个理工科高校建立社会学学科,其“先天不足”是可想而知的,正是这种优良传统的支撑,使社会学学科逐步走向成熟、逐步壮大。“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文库”,包括目前年龄大些的教师对自己以往研究成果的汇集,但更多是教师们近年的研究成果。这套文库的编辑出版,既是对以往学科建设的回顾和总结,更是目前学科建设的新开端,不仅体现了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的优良传统和成就,也预示着学科发挥优良传统将有更大的发展。


雷洪


2016年5月


  • 导论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内容安排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正视进城创业者的经营现象

    • 形同质异:进城农民务工经商的分殊

      • 一 群体分化与进城务工经商的共识建构
      • 二 职业分化与进城务工经商的劳动差异
      • 三 结构分化与进城务工经商的社会差异
      • 四 结论


    • 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的研究传统及其启示

      • 一 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的研究问题
      • 二 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的研究视角
      • 三 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研究的新议题
      • 四 结语


    • 概念辨析:自雇、自主经营与创业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自雇、自主经营和创业概念的建构
      • 三 自雇、自主经营和创业概念的异同
      • 四 自雇、自主经营和创业概念的调适
      • 五 结论与讨论


    • 经济—关系—地位:市场化社会中经济行动的逻辑

      • 一 市场化社会中的经济行动
      • 二 市场化社会中经济行动的三种解释
      • 三 经济行动实践形式的考量取向
      • 四 结论与讨论

  • 第二部分 研究主体:剖析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过程

    • 进城创业组织的类型与差异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进城创业者的构成与类型
      • 三 进城创业者群体的组间差异
      • 四 进城创业群体间的转换
      • 五 结论与讨论


    • 家户为体:进城创业组织的经营基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溪镇商贸市场中的街居经济
      • 三 进城创业者的经济组织形式
      • 四 家庭关系连带:经济组织的实质
      • 五 结论与讨论


    • 行商与坐商:进城创业组织的经营形式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进城创业者中行商与坐商的表现
      • 三 进城创业者中行商与坐商的差异
      • 四 市场规范化与进城经营形式的转变
      • 五 结论与讨论


    • 进城创业中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社会建构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与经营效益最大化
      • 三 实践操作中的经营效益最大化
      • 四 经营效益最大化的习性塑造
      • 五 结论与讨论


    • 情境化行动:进城创业者的组织经营策略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田野的介绍
      • 三 逢客必争:获取绝对数量的乘客
      • 四 超员载客:获取相对数量的乘客
      • 五 站外捡客:获取有效数量的乘客
      • 六 结论与讨论


    • 家户经营:进城创业经济的再生产机制

      • 一 从台湾的经济转型谈起
      • 二 市场经济中的家户式生产方式
      • 三 同乡同业:家户式生产经营机制的延展
      • 四 未完的研究


    • 个体经济秩序与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进程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进城创业者个案的描述
      • 三 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进程
      • 四 经营进程与经济组织孵化
      • 五 结语

  • 第三部分 研究对话:凝练进城创业者的经营机制

    • 进城创业经济会衰亡吗?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制度设置会导致进城创业经济活动消失吗
      • 三 城镇居民能够替代进城创业者吗
      • 四 进城创业者群体间的结构化变动
      • 五 结论与讨论


    • 家庭因素对进城创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回顾及假设的提出
      • 三 数据、变量与方法
      • 四 描述分析
      • 五 分析结果
      • 六 结论与讨论


    • 家户主义分析机制的建构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家户经营模式中的家户结构
      • 三 家户主义的构成要素
      • 四 家户主义的特征
      • 五 结论与讨论


    • 家户主义机制的扩展及其解释力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 家户主义运行的形式构件
      • 三 家户主义运行的实质机理
      • 四 家户经营的运作效率
      • 五 结论与讨论

  • 后记

导论


在“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的制度安排下,进城经商活动被赋予了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必要的合法性和正当性。[1]原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及“投机倒把”的自主经营劳动形式也逐渐摆脱“污名化”的身份,成为许多进城农民理想的劳动形式以及首选的劳动形式。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推行和深化,从允许进城农民经商到鼓励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降低创业门槛,当前进城经商已经转换为进城创业的表达,并且在全国城镇范围内形成“遍地开花”的格局。根据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测算,进城创业者数量已有约5577.2万人,占流动(乡—城、城—城)人口的19.13%。[2]与群体规模庞大的印象相对照,进城创业也被贴上“做老板”的标签,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3]尤其和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打工劳动形式相比,创业劳动形式往往更受到进城农民的青睐。[4]然而,与积极正面的形象对比,鉴于经营内容和形式,如经营具有区域文化的地方产品、假冒伪劣商品、低端产品等,进城创业经济被视为低端经济,进城创业者又被视为城镇社会中的低端劳动者。尤其在与城镇社会的管理部门博弈过程中,作为弱者的他们受到高度关注,成为社会讨论分析的焦点。在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情境中,如何审视进城创业现象,不仅关乎进城创业组织与创业者的发展,更涉及个体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本研究对进城创业现象的分析,不仅仅因为进城创业具有社会学意义,更因为进城创业关涉当前“国计民生”。因此,本研究将直面进城创业现象,探究进城创业核心问题——进城创业组织如何运转,以此加深理解进城创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个体经济的发展进程。


一 研究问题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关进城经商现象的研究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如非正规经济视角、理性选择视角、社会网络视角等。在非正规经济视角下,强调进城经商游离在现有正式制度之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在理性选择视角下,注重进城经商选择的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在社会网络视角下,分析进城经商主体通过关系网络的连接,开展经商行动等。无论是从非正规经济视角出发,还是从理性选择视角出发,抑或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既有研究分析多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下展开,讨论国家制度安排和社会个体间的关系;或以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传统分析进城经商中的关系,揭示进城经商中的支配关系、不平等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治理问题等,如城管和商贩的关系;或以经典经济学的假设作为基点,分析进城经商活动选择的利与弊;或以传统社会学理论作为工具分析进城经商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效果,如实现社会阶层中的社会流动等。


在多样化的研究中,有关进城经商研究问题已经达成了共识,尤其揭示了进城农民的弱势特质。无论是在宏观城乡二元视域下,还是在微观制度安排中,抑或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进城经商主体都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若和城镇经济市场中的其他主体相比,进城经商农民的弱势地位更为凸显,比如和当代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相比,进城经商农民的个体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较低等。回到进城经商问题本体之中,我们不禁产生疑问:既然作为弱者,他们何以能够进入具有不确定性的市场中,如何在城镇市场经济中得以存续和发展?


在国家和社会关系主题框架下的多样化研究也呈现一定的观点分歧。在形式上表现为关于进城经商的认知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