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 > 八达岭长城传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八达岭长城传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八达岭长城传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八达岭长城传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义,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21

书籍编号:30557720

ISBN:978755920229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7246

版次: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文化

全书内容:

八达岭长城传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编委会


主 任: 陈 宁


副主任: 赵世瑜 杜德久 李清霞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石振怀 史燕明 刘一达 杨利慧 苑 柏


哈亦琦 钟连盛 钱 颖 董维东


组织编写


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

序一


赵 书


2005年,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一次提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名录体系逐步完善,传承人保护逐步加强,宣传展示不断强化,保护手段丰富多样,取得了显著成绩。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中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为此,在市委宣传部、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于2010年开始组织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丛书的作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以及各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对本专业有深厚造诣的著名专家、学者。这套丛书的出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编写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内容真实可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第一要素就是项目内容的原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之所以有这么高、这么多方面的价值,都源于项目内容的真实。这些项目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与审美观念等。非遗项目是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基层工作者,通过走乡串户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材料,并对这些田野调查来的资料进行登记造册,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情况建立档案。在此基础上,各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进行代表作资格的初步审定,首先由申报单位填写申报表并提供音像和相关实物佐证资料,然后经专家团科学认定,鉴别真伪,充分论证,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向各级政府推荐的名单。各级政府召开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对推荐名单进行审批,然后进行网上公示,无不同意见后方能列入县、区、市以至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中各本专著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较完整地反映了这些项目的产生、发展、当前生存情况,因此有极高历史认识价值。


第二,论证有理有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主要有三大标准:一是历史认识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列入市级保护名录的项目基本上要有百年传承历史,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可以具体而生动地感受到历史真实情况,是历史文化的真实存在。二是文化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性,反映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历史,体现了北京市历代人民独特的创造力,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科学技术价值。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们在当时所掌握的技术条件下创造出来的,直接反映着文物创造者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程度,反映着当时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丛书通过作者有一定学术高度的论述,使读者深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更多的是一种现存性,对体现本民族、群体的文化特征具有真实的、承续的意义。


第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知识性与艺术性并重。丛书的作者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某一领域中的权威、知名专家及一线工作者,他们撰写的书第一是要让本专业的人有收获;第二是要让非本专业的人看得懂,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公众事业。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工程,越是在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要坚守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维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不能忘了回家的路。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这套丛书对各个非遗项目在文化上的独特性、技能上的高超性、发展中的传承性、传播中的流变性、功能上的实用性、形式上的综合性、心理上的民族性、审美上的地域性进行了学术方面的分析,也注重艺术描写。这套丛书既保证了在理论上的高度、学术分析上的深度,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广大读者的愉悦性。丛书对非遗项目代表人物的传奇人生,各位传承人在继承先辈遗产时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记述,增加了丛书的艺术欣赏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民性很强,专业性也很强,要达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目的,还要取决于全社会文化觉悟的提高,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激发我们的文化创新精神。同时,对于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本套图书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2012年2月27日

序二


刘锡诚


北京市延庆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达岭长城传说”于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八达岭长城的传说在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总长度为8851.8千米,从东向西行经我国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长城的传说中,率先在国家的层面上得到了保护,这件事无论对于北京市还是全国,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遗产,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凝聚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其次,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在其持续两千多年的漫长的修建历史里,沿线地区的广大民众围绕着修建工程的艰苦卓绝、建筑技术的智慧结晶、防御功能的历史贡献,以及与长城相关的史事、人物、风物、逸事等,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从民众的立场构建了长城的文化内涵,述说着我国北方民众的社会史,成为认识长城乃至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诚然,八达岭长城只是万里长城的一个部分,八达岭长城的传说只是万里长城传说的一个部分。尽管如此,北京市延庆区的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学工作者们,在2006年启动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所搜集记录下来的这些八达岭长城的传说,在长城所经过的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起了带头作用。我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万里长城全线的传说搜集出版,那将是一部民众眼中的万里长城史。


一般来说,传说是描述某种自然物(如山水地貌、风景名胜、物产风物)、人物(历史人物或社会底层人物,如工匠等)、事件、习俗的故事。传说总是依附于这些自然物、人物、事件、习俗,并以其为核心,或受到这些自然物、人物、事件、习俗的触发,从而根据自己的了解、感受和认识,并赋予一定的想象编织出一些故事来。这些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地在民众中口口相传,并在流传中添枝加叶,于是,关于某个自然物、事件、人物、习俗的传说就形成了。传说的发生发展,如同滚雪球,在滚动中粘连,甚至会把另一个(种)传说的情节也附会进来,这种情况在八达岭长城传说中也并不鲜见。


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滥觞与嬗变,也大体遵循着这一规律。要么是触发于万里长城的修建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在八达岭长城修建过程中发生的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要么依附于八达岭长城这一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以及在关城、敌楼等险要建筑物的修建中发生的奇异故事。八达岭长城传说大体是由自明代以降就世代居住于八达岭一带的民众(主要是农民)口头创作出来,并代代流传的叙事作品。这些传说虽然“流淌”过了明、清、民国和当代中国漫长的历史,却并没有像某些时政歌谣那样被老百姓所遗弃,被时代所淘汰,它们还依然鲜活,依然为老百姓记忆在心中、传承在口头上。从这些在21世纪之初,主要是从农民口头讲述中记录采集下来的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文本中,我们读出了下面这些信息:民众在这些传说中倾注了自己的爱恨情仇;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伦理道德;显示了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传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憧憬。譬如,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民众有民众的看法,史家有史家的看法,统治者有统治者的看法。民众在传说中表达的看法,与史书上写的并不一致,甚至迥然有别。史书上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功莫大焉。老百姓不是史学家,他们无法对其功过是非做出全面的科学的评价,他们所看到的和述说的,则是血淋淋的事实,是秦始皇暴君的一面。


这些主要流传于社会底层,名不见经传的口头传说,是民众共有的精神文化财富。长城传说应属于地方风物传说,但又不完全是狭义的地方风物传说,还包含了人物传说和史事传说、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道佛仙人传说和民间风俗传说。因此不妨说,八达岭长城的传说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说群”。由于这些传说产生和流传于我国北部的多民族文化交汇之地,其内容构成的丰富性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该传说群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性文化特色。


人物传说和史事传说,在八达岭长城传说中占了相当可观的分量,这种情况是符合地域文化的特点和规律的。与某地域有关的人物传说和史事传说,能赋于地域文化,特别是地域历史以深厚的内涵;反之,如果没有这些人物传说和史事传说被创造出来并融入地域文化的构成中,那么,这个地域文化可能就显得多少有些苍白了。孟姜女的传说是长城传说中具有影响力和魅力的传说之一,可溯源至春秋时代。而八达岭长城的孟姜女传说,则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移植至秦长城的修筑之中,这种联结在历史的发展中和在极其广大的地区内被民众所接受了。八达岭长城传说中的孟姜女传说在其结构上大体保留了在流传中形成的孟姜女故事的固定情节或部分情节,也增饰了若干与地方文化传统相关的情节,与其他地方流传的孟姜女传说相比,自有其独具的特点。故事就发生在八达岭,发生在讲述者的身边,孟姜女作为讲述内容的一部分,更有亲切感和感染力。如白马滴血的情节和为婆婆采药的兰香姑娘变成一颗葫芦籽儿,在孟、姜两家的花园里出芽、长秧、开花、结出个大葫芦,而葫芦里的小女孩就是兰香,而兰香就是孟姜女。葫芦女孩的情节固然是全国许多地方的传说中共有的基本情节,但白马滴血和兰香采药的情节,却是延庆版孟姜女传说独有的。


地方风物传说是中国各地民间传说中的大宗,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这种文化构成上的特点,来源于在老百姓心目中,家乡的一石、一草、一木都含有一种文化情怀。八达岭的每一座山、每一块石、每一个山洞、每一个泉眼、每一座寺庙,都有一个或多个与长城相关的传说在流传。而且,这些风物传说又因与历史事件的纠缠而显出其独具的风采和魅力。在八达岭长域一带建有八大山寨,寨寨屯兵,设有事防设施,如关隘、城堡、烽火台等;关沟有七十二景,这些山寨和景观都是滋生传说的客观事物(或自然物,或人造物),每个山寨、每个景观,都有一些为老百姓所编织出来,表达他们的政治观和审美观,表达他们的心愿和憧憬的传说相随相伴。在某种意义上说,风物传说无异于一些美丽的散文,给老百姓心灵的滋养和知识的启蒙。


民间信仰从来是老百姓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生存环境的局限,长期生活于艰难困苦之中的农民,有时不免寄希望于某种信仰和某些神灵,以求缓解所遭遇的困境和化解自己的苦恼。进一步说,八达岭长城修建于战国时期而定型于明代,而明代又是八仙故事广泛传播的时期,于是,处于乡民社会的八达岭长城所在地的延庆的农民们,在他们的故事传说中便顺理成章地广泛地引入了道佛的观念和仙人形象。半神半人的八仙、观音菩萨、关老爷、火神爷等,便现身于长城修建的传说之中,成为惩恶扬善、解困排难、主持正义的超现实力量。


在八达岭长城的传说故事中,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林林总总,在数量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部《八达岭长城传说》向我们显示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尽管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已经覆盖并强烈地影响着包括八达岭长城所在的延庆地区,促使具有浓重民族多元性的、市井文化与乡民文化迅速交融中的延庆地域文化向着现代化的道路大步前进,但深深扎根于民众中的民间传说,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保留着和传承着如此多样而丰富的口传作品,与越来越明显的文化趋同化趋势相抗争着。在现代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今世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诉求。有文化自觉的人们,无不在为保卫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保持住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而竭尽全力。守住我们的民间传说,只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方面,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017年9月

前言


我国伟大的古代建筑万里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围绕中国长城这一伟大建筑的修建,民间流传了大量传说故事,相关的传说故事背景远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燕昭王筑长城防东胡、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筑长城、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戚继光修建长城等一系列故事传说,人物丰满,情节感人,故事生动。长城绵延总长超过2.1万千米,玉门关、嘉峪关、雁门关、山海关、八达岭等每一个关口要隘,也都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这些传说故事群共同构成了中国长城的传说。


难能可贵的是,2008年,延庆区文化馆申报的“八达岭长城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使长城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2010年,延庆区文化馆编辑出版了《八达岭长城传说》,共搜集整理故事传说240多篇,成为中国长城传说最亮丽的一颗明珠。


2019年出版的《八达岭长城传说》不是2010年《八达岭长城传说》的翻版,两本书在内容上迥然有别,本书在篇目设计上所注重的不是传说故事本体,而是意图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多方面角度对其进行阐述,试图为中国长城传说做理论上的探索,为建立和丰富中国长城文化体系做出有益的尝试。“八达岭长城传说”对于中国长城传说来说,无论是在数量方面还是精神文化方面,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希望《八达岭长城传说》的出版能够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引起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