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少儿 > 传统文化 >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文具盒中的趣味文化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文具盒中的趣味文化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文具盒中的趣味文化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文具盒中的趣味文化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一部藏在小小文具盒中的趣味文化史

作者:(英)詹姆斯·沃德,张健译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书籍编号:30562188

ISBN:978722911349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5414

版次:1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传统文化

全书内容: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文具盒中的趣味文化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致谢


此书是我的第一部作品。没想到,一堆字变成一本书,工序竟如此繁杂,我有点发懵。由始至终,那么多人为之辛劳,可成书封面却只署我一人姓名,不甚公平。


若非大卫·海厄姆有限公司[1]的安德鲁·戈登(Andrew Gordon)鼎力相助,不断予以支持与鼓励,恐怕根本不会有这本书。我心中实在感激。同时,也要感谢玛丽戈尔德·阿特基(Marigold Atkey)。


感激资料书籍出版社[2]的工作人员费心费力地把我那些零碎文字整理成书,包括丽莎·欧文斯(Lisa Owens)、瑞贝卡·格蕾(Rebecca Grey)、丹尼尔·克鲁(Daniel Crewe)、安娜-玛瑞·菲茨杰拉德(Anna-Marie Fitzgerald)、保罗·弗尔蒂(Paul Forty)和安德鲁·富兰克林(Andrew Franklin)。尤其要感谢萨拉·赫尔(Sara Hull)出色的编辑工作,让我的文章变得浑然一体。还要感谢文字编辑菲奥纳·斯克林(Fiona Screen)帮我纠正了不少措辞。


这本书意在挖掘文具用品中隐藏的趣味,鉴于此,书本的排版设计十分要紧。再没有比南森·伯顿(Nathan Burton)更合适的封面设计师了,这本书需要的是什么,他了然于胸,给出了一个绝妙的设计。还要感谢资料书籍出版社的皮特·戴尔(Pete Dyer)、米什林·曼尼恩(Micheline Mannion)为全书编加各色图片,添了漂亮的衬页。


写这样一本书,定然少不了书中所提到的那些文具品牌和文具公司的帮助。尤其要感激思笔乐(STABILO)[3]、波士胶(Bostik)、比克(BIC)、喜力克斯(Helix)、3M公司、瑞曼(Ryman)、犀飞利(Sheaffer)以及汉高(Henkel)公司为我提供其公司信息。还要感谢凯凡·阿蒂博瑞(Kevan Atteberry)、杰夫·尼克尔森(Geoff Nicolson)以及斯宾塞·希尔弗(Spence Silver)热心解答我的问题。


另外,感激尼尔(Neal),他开的P&C(Present & Correct)文具店是伦敦最棒的文具店。快去看看吧,现在就去!


我还要感谢伍斯特公园佛乐斯文具店的鲍勃·帕特尔(Bob Patel)及其他员工,是他们让文具成为我一生的挚爱。


要不是埃德·罗斯(Ed Ross)在推特网上创建了“文具俱乐部(stationery club)”这个话题标签,这本书也不太可能诞生。谢谢你,埃德。


最后,我想感谢娜塔西亚·卡弗尔(Natassia Caffer)。无数个周末、无数个深夜,我都埋头扎在纸片堆和便利贴堆里苦查资料,而她始终耐心包容。


(对了,我还得谢谢我老妈,过去这一年里,她几乎逢人就推荐我的书。)



[1]David Higham Associates。


[2]Profile Books:资料书籍出版社,英国一家独立出版社,成立于1996年。


[3]本书中文具品牌名称凡有官方译名皆用官方译名,其余皆为译者音译。——译者注

第一章
缘起:维洛斯1377-旋转文具收纳盒


我自幼在萨里郡小镇伍斯特公园长大。小时候,隔段日子,我就去高街[1]上那家“佛乐斯”[2]独立文具店逛逛。我始终对那家店很感兴趣。是,山脚确有一家规模比它大的W. H.史密斯[3],我也着实花了不少钟头待在那儿看钢笔,但那不一样。佛乐斯更专注于文具,而W. H.史密斯除文具之外,还卖书、杂志、玩具、糖果和录像带之类的东西。相比之下,佛乐斯更专一,它家卖各式各样的曲别针和标签,不像W. H.史密斯店里那些玩意儿。佛乐斯里有大页纸悬挂式文件夹卖,还有其他办公用品,净是些大人用的东西。店里很安静,呆板严肃,有点图书馆的味道。或者说,至少有一半如此,我对那半边没兴趣。另外半边卖贺卡、包装纸,还有些便宜的小礼品。这半边才是我喜欢的,那成架成架的笔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会在这儿待上许久,仔细琢磨它们,看看这个,倒腾倒腾那个,偶尔还买几支回家。
几年前,我回了一趟佛乐斯。它还是我印象中的那个样子,几乎没什么变化,连柜台后面的收银员都还是同一个人。也没什么特别要买的,不过我还是在店里逛了逛,随便看看。在几盒记录卡(希尔维恩[4],204毫米×127毫米,印有平行线)后面,我瞄到一个看着甚是破旧的方盒子,长宽约莫6英寸,2英寸高的样子。盒盖上,俗气的粉色底上印着一行白字,“维洛斯1377-旋转文具收纳盒”,下面还有一行稍微小些的字,“六格,有盖”,旁边印着黑白的实物展示图。我把盒子从后面取了出来。从未听说过“维洛斯”这个牌子,不过瞧瞧那盒子,也就不觉得奇怪了,估计这个文具收纳盒岁数比我还大。看盒子,这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东西。盒子上全是灰,应该不少年没人碰过了。它就这么一直卡在架子里头,被人遗忘了。我一定得把它买回去,于是我拿着它去柜台付钱。收银员在盒子上找条形码但没找到——那个年头还没有条形码扫描仪。好在盒子后头有张已经褪色的价格贴纸:5.1英镑(这肯定不是最初的售价吧?是的话也太贵了。价格什么时候被人改过?)。收银员耸了耸肩,往收银机里输了价格,我付钱的时候,他在一个小存货簿上做了记录。
到家后,我很小心地打开盒子,以免把它给弄坏了。盒子里就放着那个1377-旋转文具收纳盒,它完好无损。这也不奇怪,虽然它上了年头,但我买回来时,它实际上还是新的。这个文具收纳盒呈筒状,体积也不大,高抗冲聚苯乙烯材质,顶部有个透明的封盖,透过它能看到六个分格。这个筒状收纳盒被隔成了六格,可以放些杂七杂八的零碎物件。从上往下看,这个收纳盒有些像从中部横切开来的葡萄柚。封盖上有个扇形口,形状大小刚好跟一个分格的开口吻合,扇形口上面还有个小盖子,你可以转动它来打开或者关闭那个扇形口。封盖也可以转,因此,不管你想拿哪个分格里的东西,只要把扇形口对准它,就可以从里面拿出曲别针、图钉或者其他任何你放进去的东西(盒盖上的实物展示图展示的是空文具收纳盒,没有“使用建议”——维洛斯相信其顾客自有创造力)。
我仔仔细细地将我的文具收纳盒填满。现在,第一个分格里满满地躺着67枚曲别针。我不记得这些曲别针是什么时候买的,也不记得是在哪儿买的,光看这些曲别针也看不出什么线索来。我只能说,很抱歉,我没记录清楚。不过,在你批评我太粗心之前,我想说明,我也不过是受了社会环境的影响才会如此。身处所谓的文明社会,我们一直都十分麻木[5]——或者说很自负——以至于我们甚至不愿费心去记录真正发明了曲别针的人是谁。
想到曲别针的时候,你脑中便会立刻出现它熟悉的样子——两端弯曲的双环设计,像用金属丝做出来的长号。但这其实只是众多曲别针中的一种,它叫“宝石牌回形针”,这个名字是英国的宝石有限公司取的。这家公司跟曲别针的发展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很显然,它的回形针营销做得很出色,所以回形针这个名字才如此深入人心。实际上曲别针还有别的(有人觉得是更好的)种类。为什么我们竟不知道曲别针是谁发明的呢?困难之一在于曲别针的种类、设计样式实在繁多,于是冒出了大批的“冒牌货”,声称自己是发明者。各种说法层出不穷,这个谜团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最常见的说法是:曲别针由挪威专利局职员约翰·瓦勒(Johann Vaaler)于1899年发明。他的专利申请(1899年于德国提交申请材料,两年后转至美国)中申请的曲别针是“用一段可弯曲的材料(比如金属丝)拧成矩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的环,且材料尾端与起始端并列但朝向不同方向”。其专利申请描述中提到的个别特征确实跟宝石牌回形针颇为相似,但是“早期办公室博物馆”[6]网站(我最爱的网站)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设计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怎么重要。”
瓦勒生前,人们并不觉得他“可能是曲别针之父”。可他死后,关于他的故事不断演变,人们竟试图将他塑造成挪威的一位民族英雄。当初,纳粹侵占挪威,人们将曲别针佩戴在身上,以示抗议。这实际上跟瓦勒是个挪威人无甚关联(尽管瓦勒最初提交的专利申请确实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发现了,但是过了很久人们才开始相信曲别针是他发明的),但这个事实有个微妙的暗示——曲别针用于装订、约束,这提醒着挪威人要团结一致,抵抗侵略军(“我们是绑定在一起的”)。战后那几年,群众普遍开始相信曲别针是瓦勒发明的,挪威百科全书也收录了这个说法。不久“曲别针象征着反抗”这样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如此一来,曲别针的地位迅速提升,几乎成了挪威的国家象征。1989年,为了纪念瓦勒,BI挪威商学院[7]在桑维卡校区立了一个7米高的回形针雕塑(后来挪到了奥斯陆校区)。不过,这个雕塑跟瓦勒专利申请中描述的回形针并不相同——雕塑展示的回形针有所改动(其中一端更加方正)。无独有偶,十年之后,挪威发行了一套纪念瓦勒的邮票,邮票上印在瓦勒旁边的回形针并非瓦勒设计的那种,而是“宝石牌回形针”(尽管邮票背景中还印有他当时的专利申请书)。
跟瓦勒的设计比起来,另一个设计跟“宝石牌回形针”更像,其专利属于马修·斯库利(Matthew Schooley)。1989年,他改良了同时期其他回形针造型,设计了这种“纸夹”。他在专利申请中解释说:
“我知道,此前已经有人设计了一些回形针,跟我的设计思路大致相同。但是,就我所知,他们设计的回形针全都有部分突出,不能完全与纸面贴合,这一点让人不太满意。”
瓦勒设计的回形针是一个平面回环,而斯库利回形针的回环部分与自身重叠,这样一来,回形针就能与纸面完全贴合,不会有任何突出部分,因而不会被别的东西勾住。此外,斯库利还补充道:“这样构造的回形针不会弄皱夹着的纸张。”这确实是一大改进,但这还不是“宝石牌回形针”。
直到1899年,专利文献中才第一次出现类似“宝石牌”回形针的设计。威廉·米德尔布鲁克(William Middlebrook)为其能够自动生产“用来代替图钉、用于装订/固定纸张的回形针”的机器申请专利,专利申请中还附有图片,展示回形针的大致形状与特征。图中所示回形针酷似“宝石牌回形针”,可是这份专利申请只针对机器,图片只是为了解释机器能生产出什么样的回形针。而且,在此机器出现之前十多年,人们就已经知道“宝石牌回形针”了。亨利·波卓斯基教授(Henry Petroski,《利器》[8]的作者)曾引用亚瑟·佩恩(Arthur Penn)1883年所著图书《家庭图书馆》(The Home Library)中的一句话来赞美曲别针,称其在用来“装订分类纸张资料、信件或者手稿”时,比别的工具好用。
尽管设计出“宝石牌回形针”的不知名人士在斯库利和瓦勒之前就出现了,但是,还有比那更早的回形针设计。塞缪尔·B.费伊(Samuel B. Fay)是最受世人认可的“回形针发明者”,不过他发明回形针时根本没想用它来固定纸张——1867年,他设计这个“票夹”是为了把标签或票固定在细薄织物上,以取代图钉。在那之前,人们都用图钉戳进细薄织物,但戳出来的小洞多多少少会损坏织物(不过他在专利说明中也提了一句,说这个票夹也可以用来夹纸张)。费伊的设计是“将一段铁丝扭成环,然后将余下的铁丝两端往回掰,直到可以卡进刚才扭成的环中,整体形成一个弹簧扣”。这个设计多少有点像我放在文具收纳盒第二格里的交叉回纹针(Premier-Grip Crossover Clip)。
著名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在1904年出版的自传中,声称自己在1846年发明了“订书图钉”(Binding Pin)。如今,人们熟知斯宾塞皆因其名句“适者生存”,却不知他还是个重要的发明家。他发明这个图钉是为了固定报纸期刊这些“未装订出版物”,以便阅读(报纸“从中间打开,把图钉戳进报纸中缝的上端和下端,所有页面都被图钉戳住,也就不会乱了”)。斯宾塞跟梅塞尔·阿克曼公司(Messrs Ackermann & Co.)签了协议,允许他们生产这种图钉。第一年,这些图钉卖了70英镑(相当于今天的6150英镑),但此后销量急遽下降。一开始,斯宾塞认为,问题在于阿克曼不懂得怎么卖出更多的图钉(“我觉得问题在阿克曼,他不善经商,之后不久就破产自杀了”)。不过,斯宾塞后来声明:问题在于民众“疯狂追求”新奇事物,却“完全不懂辨别好坏,结果反而遗弃了好的东西,开始用虽新奇但并不称手的东西:根本不会从整体上考量到底哪个更好。”好了,关于适者生存就说这么多。
在上文所说的这些文具出现之前,人们要固定纸张都用圆柱销。不过,这种固定工具缺陷很多,显而易见。其中一个主要缺陷就是需要戳破纸张。纸是固定在一起了,但是每张上面都多了个洞。这实在是个问题,只要能解决就是一个重大进展。而且,没了尖锐的钉尖,对于手指也安全些。回头想想,回形针——比如费伊设计的那种——明显比这圆柱销好得多。于是你忍不住想问:为什么没人早点发明出回形针呢?不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没人早点发明出回形针呢?”——忽视了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圆柱销并没有什么问题。是,圆柱销有问题,可关键是当时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也就没理由抱怨它不好。圆柱销没有非改进不可的理由,就那样挺好的。因此,要改良圆柱销,前提是要改变其社会生存环境。19世纪后期发生了三件事,社会环境因此改变,回形针也就应时而生。
首先,要想回形针能正常运作,必须有带弹性的铁丝。因此,要有回形针,首先要有生产这些铁丝的可靠技术。其次,回形针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一定要低廉到大众能够接受的程度(虽然人们不希望纸被圆柱销戳个洞,但如果回形针太贵不实用,人们也就不那么在意圆柱销的缺陷了)。最后,一定要有迅速发展的官僚机构——这是工业化的副作用,也是前面两点的前提。一定要有新的办公环境和基础设施,才会有大量的纸张作业,然后就需要新的资料整理方法,回形针的时代就此到来。
任何地方都可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因此,19世纪末,许多国家几乎同时出现各种回形针设计,也就不足为奇了。从1867年起,不少人都在申请专利,各式各样,试图找出一个最好的办法,靠一根金属固定不少于两张的纸。他们设计的回形针五花八门——1894年,乔治·法默(George Farmer)设计出“尤里卡(Eureka)回形针”:从铁片上切割下来的椭圆形铁片,中间有一条尖齿,用来夹纸;1895年,有人设计出“实用(Utility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