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公共文化服务:从均等化到品质共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从均等化到品质共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公共文化服务:从均等化到品质共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公共文化服务:从均等化到品质共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敏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0-01

书籍编号:30608449

ISBN:978751365910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2888

版次:1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社会学

全书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从均等化到品质共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2015年夏,笔者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工作,开始涉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相关研究。作为一名政策研究者,在过去的4年多时间里,笔者对公共文化服务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十四五”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趋势特征做出判断,这些都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充实的素材。


本书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是公共文化服务及其相关理论沿革。主要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手段、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等角度,全方位归纳总结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


第二章是七十年发展中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划分为“从无到有,积极探索”“推陈出新、综合提质”“全民共享、消费升级”三个阶段,指出随着居民消费逐步升级,文化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作为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环节,正在与世界对标,向国际看齐。


第三章是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讲述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长足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从供给侧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水平、信息化水平及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需求侧看,更加注重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认同感”“自豪感”和“幸福感”。适应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变化趋势,从以往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向努力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转变,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第四章是“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出“互联网+”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型战略驱动手段,通过设计“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基本逻辑架构,明晰核心层、驱动层、效果层的三层次划分和供给主体、供给构成、供给行为、供给机制、供给方式五方面核心内容,归纳数据驱动、“云平台”、网上“淘宝”、综合平台等“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典型供给方式的内涵及经验启示,提出“四个转变”和“五位一体”,实现“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提质升级。


第五章是北京市城六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服务调查,是第四章“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延续。受年龄层次、教育水平、历史习惯等个人属性要素,可支配闲暇时间等能力条件要素,以及服务设施易达性、周围人群习惯和服务信息可获得性的影响和限制,“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极易出现需求与供给不匹配,造成供给低效率。通过对北京市城六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服务调查,得出“居民参与”是“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传导过程中整个闭环故事链条的核心,与居民认知、满意程度、需求和行为阻力、服务改进四个维度的关联最为复杂。


第六章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难点与对策。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起步较晚,无经验可循,公共文化服务购买需求与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不相适应、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内容与大众文化消费意愿不相适应、公共文化服务购买行为与文化单位运行机制不相适应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购买规则与当前服务监管模式不相适应等问题长期存在,需要从搭建“菜单式”服务平台、培育多类型购买主体、完善竞争性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强多方监管与第三方评估、加快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立法等方面下大力气。


第七章致力于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与区域文化协调这一新问题。由于文化要素资源错配、行政区划空间割据、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管理体制机制障碍等原因,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与区域文化协调面临产业低效、城乡差距、供需矛盾、内容差异等一系列问题,亟须从整合区域文化要素、创新文化服务方式、瞄准文化产业方向、借力文化创新手段、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下大力气。


第八章着眼于未来,更加关注充足、优质、公平、可及、共享的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以海南自贸区为例,培育“双核、三组团、多节点”品质公共文化服务高地,构筑“城、镇、村”多层次便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圈,搭建“科、教、娱”三位一体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广“互联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等智慧共享模式,完善市场主体参与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活力的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全域协同的高效管理体系,将品质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到实处。


至此,笔者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调研、调查、访谈等活动的不断开展,研究内容和方法不断履新,更加坚定了笔者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信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展望“十四五”,畅想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从均等化到品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必将为美好生活领航。


2019年8月

第一章 公共文化服务及其相关理论沿革


一、公共文化服务概述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构成


公共文化,是指与纯粹产业化和市场性文化艺术相对应的社会文化,具有极强的公益性、服务性(田川流,2014)。通常所指称的公共文化多是指包含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文化广场、环艺雕塑等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及其相关活动,以及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广播电视服务、公益性农村电影放映等,同时还包括具有一定经营性质的部分音乐厅剧院或文化遗址公园等方面的服务。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陈威,2006;王霞,2007),它不是满足公民所有的文化需求。现阶段,国家界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主要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方面。广义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包括文化政策服务(包括文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和文化市场监管服务(张晓明、李河,2008)。公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主要由市场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覆盖面和优先事项安排是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动态发展的。


公共文化服务由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构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般是指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大体适应、大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参加文体活动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政府主导、财政保障,人民群众免费或优惠享受,提倡标准、均等。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般是指超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主要满足人民群众或部分人群超出基本文化需求外的更高层次和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观看高档演出、接受高雅艺术培训教育等。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政府引导、人民群众有偿享受,提倡多样化、差异化。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点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既尊重服务对象的普遍性文化消费需求和习惯,也考虑服务对象在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公共文化服务上更加注重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祁述裕、曹伟,2015)。田川流(2014)对公共文化的特征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服务性。公共文化的服务特性是其突出的特性之一。作为公共服务的构成之一,公共文化服务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特征。


第二,大众性。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具有广泛的大众性。公共文化服务表现出社会管理主体对人民大众文化权益的充分尊重,以及对大众文化利益的充分满足。在当代,公共文化服务表现出大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多元内涵。


第三,多功能性。公共文化服务除了具有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陶冶人的灵魂、提升大众审美文化层次等作用外,还具有提升城市或地区文化形象的功能、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功能、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等其他多样的功能,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出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第四,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从国民经济收入中划拨,此外,社会及企业个人的捐助与对文化项目的承担等,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资金来源。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公益性的方式服务大众,达到平衡社会文化供给,普及文化成果,提高大众整体文化层次,正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目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非营利性并非意味所有的服务均免费,事实上,其中一些文化服务项目及其产品的提供仍需接受者付费。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进展


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梳理可以发现,公共产品理论、社会学、福利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等都为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理论支撑。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整体性制度框架已经形成,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水平均等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分析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对公众文化民生的责任担当,其基本目标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政府通过为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满足公民基本文化权利需求。政府只有通过平衡公共文化需求和供给关系才能达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目标。周鸿雁(2016)指出,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品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法律和政策供给、基础设施供给、公共文化产品以及活动服务供给等方面。结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配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等,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均等化、供给、需求、政府购买服务、与“互联网+”的结合、体制机制创新等内容。


(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包括供给均等和结果均等。赵迎芳(2016)从供给均等角度提出创新政府与社会联合治理管理体制,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财政投入方式,以及开展绩效评估、重点推进农村地区和特定阶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陈旭佳、刘素华(2016)则认为,相比于供给均等,结果均等更具有现实意义,仅靠机构或财政配置并不能解决均等问题,应着重改善文化机构的运行效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传播能力,帮助和引导不具备文化基础的公众充分享有同等的公共文化权利,才能促进均衡发展。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补齐短板,主要表现为老少边穷地区、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非均等化。相关研究聚焦于贫困地区和边疆地区,而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特殊群体的研究还很薄弱。李国新(2016)认为,“十三五”时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促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现的关键在于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扶贫,他提出将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致富紧密结合、培养乡土人才、提供数字文化服务等措施。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中部洼地”的现象,他提出国家应从总体上对资金、资源、扶持政策做出适当调整,促使中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公共文化服务与全国同步均衡发展。而刘素华(2016)认为,相较于“东中西部”的区域刻板印象,公共文化服务的省际差异应得到更多重视。


关于不同群体间的均衡问题,周鸿雁(2016)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重视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应为特定群体量身定制特色公共文化服务;郑迦文(2016)探讨了民族地区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策略,提出要实现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下乡”与农民工“精神进城”的有效整合。肖希明(2016)等认为,数字化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必由之路。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包括供给主体的研究、供给关系的研究、供给方式的研究和个例,涉及城市、农村以及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提炼、供给机制的完善、供给行为和方式的规整、供给立法等方面缺乏有效积累。


赵迎芳(2016)认为,供给效率低下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主要的制约因素。目前供给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投入总量不足,供给质量下降,供给结构失衡、非均等化严重,供给隐性化、无趣化、重硬轻软,与公民文化需求存在偏差,供给利用率低,公众满意度低等问题,急需进行供给侧改革(张敏敏、黄晓丽、边晓红、周鸿雁,2016)。另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还表现在基础设施落后或缺乏和提供公共文化活动服务有所欠缺,具体表现为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次数少。


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与公共产品的需求状况直接相关,只有达到公共产品的供求均衡,才能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林万龙,2007)。马雪松、杨楠(2016)指出,由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事权与财力不匹配,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下地方政府偏重经济建设而轻视文化发展,以及传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阻碍,当前中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总量和结构性双重失衡,严重制约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与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


针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存在的供给不足、需求不足、供需错位、文化消费意愿和能力低下、倚重他组织忽视自组织等问题,学者普遍认为要通过着重培育农民需求动力、重视和促进农民自组织和自我供给、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李兵园、唐鸣,2016)等方式促进农村有效供给。同时,要不断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出制度、强化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创新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从而切实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与有效性(马雪松、杨楠,2016)。


(三)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从需求的角度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研究、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关系的研究尚未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主流,相关研究表明,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和特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都会对最终分配的均等化产生影响(田艳平,2014)。吴予敏(2016)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性集中表现为能否适应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结构必须是具有反思性能力的自我调适、自我丰富的结构。在组织沟通层面,行政管理者通过组织化渠道督导、灌输文化政策和文化服务资源;通过选拔和培训的方式,向一线的文化服务行动者传达目标、政策和观念;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其他资源进行计划配置或激励性配置。一线的行动者则向政府反映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政府通过行动者的实践来检验文化政策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在人际沟通层面,公共文化活动成为联系群众的纽带,公共目标对分散的社会文化活动进行了引导,将分散的文化需求和兴趣聚合起来,使文化资本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