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理解民生:社会政策调查报告选集(2019)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理解民生:社会政策调查报告选集(2019)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理解民生:社会政策调查报告选集(2019)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理解民生:社会政策调查报告选集(2019)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陈永杰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01

书籍编号:30626523

ISBN:978752016360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10139

版次:1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社会学

全书内容:

理解民生:社会政策调查报告选集(2019)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理解民生:社会政策调查报告选集(2019)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理解民生:社会政策调查报告选集.2019/陈永杰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6


(青年中国说·理解系列)


ISBN 978-7-5201-6360-6


Ⅰ.①理… Ⅱ.①陈… Ⅲ.①社会政策-调查报告-中国-2019 Ⅳ.①D60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38244号


青年中国说·理解系列


理解民生:社会政策调查报告选集(2019)


主编/陈永杰


出版人/谢寿光


组稿编辑/刘荣


责任编辑/单远举


文稿编辑/王春梅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心(010)59367011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华龙大厦 邮编:100029


网址:www.ssap.com.cn


发行/市场营销中心(010)59367081 59367083


印装/三河市尚艺印装有限公司


规格/开本:787mm×1092mm 1/16


印张:16.75 字数:278千字


版次/2020年6月第1版 2020年6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201-6360-6


定价/99.00元


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读者服务中心(010-59367028)联系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总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谓“变局”,固然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的重大调整,但其深层意涵,则指向相关知识与观念体系的更迭重塑。


若问新知识、新观念所来何处,古今中西均有智识灵感之源。然而,触发此番时势鼎革的众多变量中,中国独特的治理道路及成就恰是关键之一。这一仍在展开中的宏大实践与自主探索,无论是其既成的经验,还是其开放的可能,都需要而且值得基于深入的调查研究予以呈现,以形成关于“中国之治”的深度理解和积极反思,进而提供新知构造的源泉。


理解实践与探求新知,在此相得益彰。大学与青年学生为求新知,自当面向实践,开展调查研究。职是之故,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谋划推出“青年中国说·理解系列”,以推动青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过程,让青年学生丰富社会感知,操练研究方法,获取经验知识,理解公共事务,讲好中国故事,涵育家国情怀。


辨析一个复杂社会的纹理,探究一个超大国家的治理,无疑是一项充满诱惑的工作。好在,身处这个巨变的时代,我们无须再发“白头何处觅新知”的慨叹。一则,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身处其中的生动、斑驳的实践,就隐藏着解决困惑的部分答案,因此,欲觅新知,就在此处;二则,青年学生及时深入“中国之治”的田野和现场,理解国家和时代,所知超乎纸上所得,青春正好,不待白头。


新时代以来,关于大学回归立德树人之根本,呼声日隆,举措频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诸位同仁倾尽心力为学生调研和报告撰写提供专业指导;众多青年学子热心向学,关怀社会,投身专题调研,发出清雅之声。面向国家治理之诸多议题,师生同业共修,遂有此“青年中国说·理解系列”。当此之时,乐学善教之风延绵不辍,立德树人之业花果满枝,是为所望。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谨识


2020年1月

前言


近几年来,国际高等教育咨询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持续把中山大学的社会政策与行政(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学科列为世界百强之一。全中国仅四家高校在该领域获此殊荣,这不仅是对中山大学在该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的肯定,也是对相关教学成绩的认可。作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的四大选修方向(即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政策、城市管理)之一,社会政策方向开设社会政策导论、比较社会政策、教育政策、劳工政策、住房政策、医疗政策等一系列课程。在课堂教学之余,我们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走进现实世界,或参与短期实习深度接触社会,或申报本科调研项目探索和思考民生问题,其中的优秀调研报告被汇编成书。


民生问题是社会政策研究的主要对象,提高民众福祉是这类研究的动力和目标。“青年中国说·理解系列”之“理解民生”系列图书收集了一系列与民生问题相关的调研报告,作为该系列的发韧之作,《理解民生:社会政策调查报告选集(2019)》主要覆盖三个领域:老龄化与养老服务、教育扶贫与社会流动、基层治理与社会组织。


第一部分以“养老服务”为中心议题,从养老服务的融资与递送这个维度切入,研究珠三角地区的四个改革案例。


卢钰欣等同学撰写的《长期护理保险:顺流还是逆流?》一文,从宏观上看是在回应养老服务的钱从何处来的问题。我国在进行长护险改革之前,由公共资源支持的养老服务主要由民政系统提供,面向的是贫困孤残的底层老人。在2016年选定15个城市试行长护险之后,中国开始探索以社会保险为大多数老人进行养老护理融资。文章选择广州市的试点工作作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并尝试指出在原有制度路径下改革面临的现实挑战与艰难抉择。


另外三篇调查报告,分别从网络通信技术应用与养老服务模式两个领域剖析当前珠三角地区养老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大数据时代,在社会服务中应用网络通信技术提高效率似乎是必由之路,但陈杰华等同学撰写的《技术治理视角下的智慧养老推广困境研究》一文给我们展示了这种措施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的困境: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的适应均非易事,在整个福利事业仍未全面推行网络通信技术之前,某一两个项目的应用总会面临“木秀于林”的艰险。从老人是否能留在原居所的角度看,养老服务有机构服务和社区居家服务之分。走出中心城市,大部分乡镇养老院仍采用公办模式;走进各个老城区,希望在地安老的群体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社区支持。针对这两个全国性问题,蓝丹红等同学撰写的《社区日间托老服务发展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以及陈俊彤等同学撰写的《公办敬老院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方向》分别以珠三角地区的微观案例,为我们剖析现实细节,进行各种改进措施的探索。


第二部分以“教育与社会流动”为主题,一共收录三篇调查报告,分别从入学公平、慈善融资与对口就业三个切入点透视当代社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研究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西方学者就提出了“OED三角关系”理论视角,认为教育过程可以令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其最后获得的社会地位的影响减少,但这种理论或者说假设在历次教育扩招过程中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世界的流动性变化。在大学扩招前后的二三十年间,学生家庭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资本交替影响教育公平起伏的过程。钟小波等同学撰写的《家庭背景对通过631模式录取学生的影响》,基于实证,指出学生家庭的经济资本的影响力比不上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换言之,学生能上什么学校,最后能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并据此获得怎样的社会地位,更多与父母现时的社会阶层相关,而不仅仅取决于他们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


在国家越来越鼓励慈善力量参与教育扶贫工作之际,王铀度等同学撰写的《教育扶贫的国强公益基金会模式》指出,珠三角地区的个别案例运作得相当成功,但这些案例的特殊性也使其模式相当难以复制。寒门子弟突破家庭社会经济水平带来的障碍,读大学之后,前景能否如上一辈大学生那样光明,正是摆欣悦等同学撰写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对口就业问题研究》关心的核心问题。该报告挑选广东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种种困难。仅仅触及怎样考上大学和如何交学费等问题并不够,如果缺乏对就业质量的关注,那么就难以期望当下的大学毕业生能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前辈那样,通过就业获得足够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


第三部分关注“基层治理”,收录了有关珠三角地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三篇调查报告。


珠三角地区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仍有相当比例是着力于完善传统的民政服务。与第一部分触及的社区养老服务相关,珠三角部分城市提供的老人社区用膳服务,已经从以前“一窝蜂”地搞大覆盖式的社区长者饭堂,发展到现时有针对性地推行“送餐配餐”服务。侯妙臻等同学撰写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成效与困境》是对广州市在这个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及其成效的分析报告。王潇等同学撰写的《NGO参与残障人士支持性就业服务模式研究》对一个NGO参与的残障人士支持性就业项目进行研究,文章指出,中国的社会力量仍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政府在购买这些社会服务项目时,除了对它们提出各类考核指标与要求外,还得提供足够的培育措施。


珠三角地区的社会服务项目,除了完善传统的民政服务外,还有属于社会治理创新类别的综合型服务,珠三角地区的家综项目就是典型。目前对于社工家综项目的研究,主要以广州为对象,董蕴慧等同学撰写的《从项目制看社工人才流动》,选取深受广州影响的佛山作为研究对象。该报告与第二部分摆欣悦等同学撰写的报告相互呼应,从另一个角度剖析用人单位如何影响大学生对口就业。该报告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大城市社会服务项目模式复制到二线城市时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诚然,从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看,本书收录的三类报告均只着眼于珠三角城市的民生问题,这种不足与项目经费及调研条件的限制有关。然而,从社会政策方向教学的角度看,提升社会福祉这件事,本来就应该从关注身边人的困境开始。作为指导老师,我最期待看到的是,学生在做完这些研究后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不管他们是否会因此继续深造,如果他们从这份报告开始,更加关心中国的社会民生,那便没有辜负学院领导和任课老师统筹策划这套丛书所付出的心血。


毕竟,社会政策与行政这个学科的教与学,不仅要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完善的治理模式总结各类微观经验,还要为未来肩负起国家建设重任的青年学生培育必要的人文关怀。


与诸君共勉。


陈永杰


2020年3月26日

养老服务


长期护理保险:顺流还是逆流?


——以广州市试点工作为例


卢钰欣 张曼佳 卢倩娜 卢纪如 吴桂婷 张仲妍 邹嘉桓[1]


摘要:在空巢老人数量庞大、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及专业人士护理费用高昂的背景下,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备受关注,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2017年8月,广州市开始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工作并以定点机构的形式进行。从实施结果看,无论是定点机构还是参保人的比例,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的资源更多用于发展机构护理。然而,国家政策、国际经验和老人都倾向于居家养老。相比之下,广州市的实践成为一股“逆流”。本文以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的定点机构及相关者为调研对象,探究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倚重机构护理发展而忽视居家护理发展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 广州市 居家护理 机构护理


一 导论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共存,社会优化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衡同在(郑杭生,2009)。这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国家治理面临重大挑战。


近年来,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龄化问题的不断突出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17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1.4%,老年抚养比为15.9%(国家统计局,2018),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与此同时,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较多。2016年,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为4063万人,占老年人的18.3%(民政部,2016),2020年我国的失能老年人预计达到4200万人(周润健,2016)。在老龄人口急剧增加、缺少子女照顾以及专业护理费用高昂的背景下,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形势尤为突出和严峻。


为了解决失能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保障失能老人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及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央政府着力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制度实施。2016年6月2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号)正式出台,确定在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广州市是试点城市之一,其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非常突出。2017年,广州市老龄化户籍人口占户籍人口的18.03%,其中老城区已达到中度老龄化城市的标准(秦松,2018)。截至2016年底,广州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到27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为7.08万人,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的数量占老年人总数的82.3%(广州市民政局,2018)。


2017年7月31日,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民政局和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试行办法》,自此,广州市正式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工作,以定点机构的形式为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和机构护理服务。直至2018年12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在广州实行18个月,已有4000多位重度失能老年人申请办理长期护理保险。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两批共67家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其中居家护理类型的机构仅有12家,约占定点机构总数的18%。截至2018年9月30日,共产生27批参保人员,共计4699人。但其中,居家护理类型的参保人数仅为机构护理类型的参保人数的一半。不难推测,在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中更多的资源被用于发展机构护理。


(二)研究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央广网,2015)。在中国,受到传统家庭文化的影响,老年人更愿意留在家中安度晚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在2014年对老年人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全国94.1%的老年人会选择在自己家或者在子女家养老,只有4.2%的老年人会选择在养老院、日托站或托老所养老(金台网,2016)。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体系经历了从机构化到去机构化、离地安老到在地安老的发展,将不同的社会力量融入养老服务当中,更是顺应了老人的自身意愿。


然而,在长期护理政策向居家养老倾斜及养老服务去机构化逐渐成为世界共识的条件下,广州市的试点实施情况却是机构护理类型的定点机构远多于居家护理类型的定点机构,机构护理类型的参保老人是居家护理类型参保老人的两倍。居家养老的市场供给和需求都不是养老市场的主流,这与国家政策、老人的意愿和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种偏离了政策方向和世界潮流的现象背后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原因?二是政策制定者们应当如何去解决政策偏离的问题?通过对广州市机构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度了解,结合对政策文本、公开数据的深入分析,本文进一步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原因和现实原因,并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回归政策方向、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文献,从时间发展上可分为三类:第一,对国外经验的综述(周春山、李一璇,2015;和红,2016;王杰秀等,2018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