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人的世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编辑人的世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该是编辑。大众社科经典读本,全新改版!
作者:齐若兰,(美)杰拉尔德·格罗斯编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01
书籍编号:30754826
ISBN:978753021941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97361
版次:1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版权信息
书名:编辑人的世界
编者:(美)杰拉尔德·格罗斯
译者:齐若兰
ISBN:9787530219416
出版日期:2019-06-01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致所有默默无闻的编辑们,
过去的,现在的,以及将来的:
这是写给你们的赞歌。
致所有已出书、未出书的作者:
这本书将指引你们更好地理解编辑的艺术与技巧。
To unsung editors everywhere,
past, present and furture:
May these pages sing your praises
To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writers everywhere:
May these pages guide you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
and craft of the editor
编者序
一个编辑老兵的省思
格罗斯
《编辑人的世界》自一九六二年初次问世至今,已经过了三十个寒暑;而修订版在一九八五年出版后,迄今也已七年了。你现在拿在手中的,不仅仅是前两个版本的最新修订版,因为它只保留了之前版本中的一篇文章,有三十二篇是特别为这个修订版而撰写的,另有五篇是从未在旧版中出现过的。就此而言,本书完全是编辑艺术和技巧之标准读本的全新版本,在全美出版、写作课程及作家研讨会中得到广泛使用。
由于经常为这类作家研讨会上课,我很清楚作家多么渴望能和编辑保持一种愉快、有效、充满创造力的关系。因此,我希望新版《编辑人的世界》把焦点放在作者需要了解的、与编辑工作相关的事情上。许多作者对编辑如何处理自己的稿件有很多误解,他们不知道编辑会怎样润色;也不清楚该如何与编辑互动,换句话说,在编辑过程中,双方该对彼此抱有什么期望;而在交稿之后,不明确自己对作品还拥有哪些权利同样令他们感到不安。很多作者根本不知道策划编辑、文稿编辑和文字编辑各自做些什么,如何去做。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有些稿子会被接受,有些却被退稿。如此种种,不实的假设和传言简直不胜枚举。因此,为了清楚呈现编辑和作者之间本应充满创意、技巧,且相互信任的共事方式,我希望新版《编辑人的世界》能为作者揭开编辑工作的神秘面纱,也希望能让大家明白,编辑是一群热情献身于工作、富于爱心的专业人士。他们热爱作者,愿意竭尽全力协助作者找到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与最广泛的读者保持联系。
为此,我采取了与编前两版相同的方法编辑本书,直接向出版界的顶尖编辑邀稿——他们不仅具有一流的编辑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而且懂得如何把工作热情和专业知识传达给读者。比如写《制造悬疑——编辑犯罪小说》的凯文(Ruth Cavin),写《窥探人性阴暗面——编辑真实犯罪故事》的斯派塞(Charles Spicer),写《观察入微的探索者——文稿编辑》的韦克斯曼(Maron L. Waxman),《编辑大众市场平装书的苦与乐》的作者帕克(Mel Parker),以及写《与小出版社共舞——回归传统出版方式》的沃克(Scott Walker)。
这些顶尖的专业人士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坦率的笔触,道出编辑专业所需的特殊要求和技巧。我们希望不管对新作家还是成名作家来说,他们的文章都同样务实,可被奉为圭臬,因此特要求他们着重以实例说明编辑实务中各种不同的方式:从建议作者修改开头或结尾,到想方设法为角色注入新生命;润饰文稿,使艰涩难懂的文句变得易读;或是厘清一段回忆、一段畅想或一场梦境的描述;又或者是加快小说节奏,妥善安排情节等。
这三十八篇文章为作者提供了面对手稿时种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他们了解出版的各个环节,从创意构想,到策划、组稿、文字加工,直至正式出版和其他后续工作。我希望这一堂简短翔实的编辑课,能让作者在与编辑打交道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充满信心、清楚状况并高效互动。
除了为读者提供深入细致的编辑实务外,本书也选录了有关编辑理论、编辑的社会责任以及编辑与社会的关系等富有启发性、甚至争议性的文章。如威廉斯(Alan D.Williams)针对“什么是编辑?”做出的独特解答;阿伦森(Marc Aronson)在《从拍卖会到电子盛会——编辑学在美国的演变》一文中,言简意赅地描述了美国编辑发展史;韦德(James O’Shea Wade)的《做得好,还要做得对——编辑工作的伦理道德》探讨了一个很重要却很少被讨论的层面;霍华德(Gerald Howard)在《典范在夙昔——珀金斯精神死了吗?》中,修正了他对美国编辑和出版状况的总体看法;马雷克(Richard Marek)撰文剖析了“编辑应如何选书”;丹尼(Michael Denneny)与沃尔夫(Wendy M. Wolf)则分别从非虚构类和虚构类图书的角度,探讨了政治立场对编辑和作者的影响这个颇具争议性和爆炸性的议题;集作者、编辑、经纪人身份于一身的柯蒂斯(Richard Curtis)则抛出了一个极富煽动性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编辑吗?”
王尔德(Oscar Wilde)有一句名言:“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抗拒。”在写这篇序时,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体会这句隽语中蕴含的智慧。我决定不再抗拒回顾我编辑生涯中的诱惑。一九九三年恰逢我从业四十周年,自一九五三年从纽约市立学院毕业,进入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Simon & Schuster)工作以来,编辑是我第一份工作,也是唯一的事业选择。因此,身处事业发展的分水岭,我想暂时停下脚步,谈一谈自己多年来笃信的编辑理念。
1
刚入行时,我总听经纪人抱怨编辑承担的工作太多。记得他们总是告诫我:“年轻人,假如你一开始就不看好这本书,那就根本不该买下它的版权。”时至今日,许多经纪人和作者都乐意和内行的编辑合作,因为这样的编辑很在意书的好坏,也懂得如何策划主题和内容,把作者的意图和水准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出来。
当我还是个新编辑时,西蒙(Henry Simon)和魏赫姆(Donald A.Wollheim)就经常教导我如何策划和编辑一本书。下班后,他们常常留在办公室,私下传授我许多基本的编辑技巧。这是师徒制的最佳典范,是以轻松、充满关爱的方式进行的。如今出版业的步调已快得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让年轻编辑体验这种学徒生涯。我并非就此断言策划和组稿已是失传的艺术,但无可讳言,这些技艺已经越来越罕见了。或许这正是评论家越来越经常地批评某些书根本没被好好编过,或编得太差的原因。我衷心希望出版界恢复使年轻时的我获益良多的师徒制,无论是出版商、编辑,还是经纪人,都会因此从中获益,而作者会受益最多。
然而,最好的编辑并不是改动最多或最少,而是恰到好处地让作者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引来如潮佳评,从而提高作者的职业声誉和自我认同,吸引广大的目标读者群,以使作者信心满满笔耕不辍,源源不断地发挥创造力。
2
编辑与作者究竟谁“拥有”这部作品,应该听从谁的判断之类的问题,已有很多人讨论过,当双方不得不面对这种两难的局面以致情势恶化时,无疑是令人遗憾的。但我认为在任何情况下,编辑都必须牢记,双方所讨论的作品是由作者写的,编辑必须尊重作者的决定,这才是正确而公正的做法。我们可以把出版社看成“参议院”,大家可就作者的稿件展开辩论,编辑可以也应该提出“建议”,但始终要征得作者的“同意”。在编辑工作完成前,作者顶多是把稿件出租给编辑。换句话说,作者是赋予作品生命的人,编辑则是接生婆,他们的职责是让一部快乐而健康的作品在出版的世界里顺利诞生。
3
我深深相信,也一再提议,我们应以革命性的方式来肯定编辑催生一部作品的贡献。可自传奇人物珀金斯(Maxwell E. Perkins)时代起,人们就认为编辑应该退身幕后、隐姓埋名,协助作者创造出完整作品。当然,很多时候心存感激的作者会在扉页肯定编辑的努力与贡献,但更多时候编辑依然默默无闻。为什么编辑就得当无名英雄呢?每一本书的封面照例都会署上设计师、插画家、摄影师的名字,为什么独独编辑要隐姓埋名?为什么不能把编辑的名字印在封面或版权页上呢?编辑的贡献不比封面设计师或摄影师少,而且往往不止一位编辑参与(可能因为有人离职或需要团队合作),那么所有参与者都应署名其上。这个想法是正确且合理的,已到该付诸实现的时候了吗?还是编辑应继续隐身幕后?利用为本书作序的机会,我发起了这场讨论,并非常乐意听到来自经纪人、编辑、作者和出版商的意见。我想,破除编辑署名禁忌的时候到了。
4
已有很多文章讨论过编辑对作者、出版商、读者以及图书本身应负的种种责任;却很少有人论及编辑该如何维护其职业操守,即忠于自己在政治、道德、伦理、社会和美学上的信念。我不相信一位无所坚持的编辑真能对作者、出版商、读者乃至书本身善尽职守。在我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曾数次接到严重违背自己的政治和社会理念的工作,那时,我通常都会加以婉拒,将作者或经纪人引荐给另一位更能认同那些作品的编辑。
我绝不是在提倡任何形式的出版内容审查制度,我忠实地拥护言论自由,并认为任何看来微不足道的言论审查都会像癌细胞一样转化扩大为极权主义,而终将不可避免地扼杀民主。但我也很清楚,我想在夜晚安心入睡,早上醒来时坦然面对镜中的自己,和妻儿相伴时也能毫无愧意。如果编辑工作严重违反自己的立场和信念,我将无法面对自己,更无法为作者和出版社编好这本书。永远要记得,人生苦短(你要明白,这是我在将近耳顺之年时说的话),因此忍受任何在智力、生理或心理上的自我折磨都是不值得的。还要记住,永远会有其他人愿意出版被你拒之门外的作品。
5
每年我都参加许多作家会议,在关于编辑和出版的研讨会后,总会有听众提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编辑和作者的理想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我的回答往往和以下原则相距不远:作者和编辑之间应该是友好的合作而非对立关系,是共生而非寄生。简单地说,双方应是互助互利的。
作者必须明白,编辑是激励、鞭策自己,有时甚至是逼迫自己达到创作巅峰的必要力量。编辑具备作家鲜有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超然的眼光以及作者应该善加利用的卓越表达能力。他们能够诊断出手稿的优缺点,开具正确的处方;就像医术高明的内科医生能够凭X光片看出患者胸部或肺部的毛病,然后决定采取哪种治疗方式一样。作者应该对这种编辑才能怀有敬意,肯定其创造性,同时从中获益。
编辑则应牢记,先有作者的努力才有编辑的发挥余地。没有作者创作的稿件,编辑纵有再高超的才能也毫无用武之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编辑都不能企图以自己的语言习惯来编辑作品。他们必须学会依照作者的语言、思维和观点来工作,否则就会面对永无止境的挫败感,而且很有可能形成与作者之间充满敌意、效率低下的合作关系,结果只会编出品质不佳的书。
编辑与作者的最佳关系应是相互肯定、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并且在才能上互补,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上乘之作。
读完上述内容后,大家应该清楚我编选这本书的用意了:我希望帮助编辑了解如何与作者合作,同时也希望作者能够了解与编辑之间的合作关系。
十六岁时,我就立志成为一名编辑,而且从那时起就一直很幸运地能和许多当代最出色的编辑人共事。我尊重我的同事,也越来越喜欢他们,许多人在多年后和我成为好友,而我始终念兹在兹的是如何发掘和培养下一代编辑。未来能否存在消遣性、重要性、知识性兼具的文字,尤其是三者兼具的好书,能否出现充满热情且不断进步的作者,完全仰赖现在和未来几年中编辑人的直觉、才华与艺术技巧。因此,当我说“文化前途很大程度上系于编辑人,正如其系于作者一样”时,并非言过其实。
着手写这篇序文时,我苦思良久,想要找出准确的字眼来总结四十年来我对编辑工作的情感。但后来才明白,我在图书和作者的世界中体会到的乐趣和投入的热情,与一九八五年版序文中所表达的并无二致,在一九六二年的初版中也或有涉及。我相信,直到编辑生涯终结,甚至也许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这种感觉都不会改变。
我希望这本书能吸引许多才华横溢、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投身编辑行业。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从事这项工作,正如吉尔伯特(W. S. Gilbert)先生所言:“关于这件事,没有任何置喙的余地。”对于充满挫败感的作者而言,编辑他人作品可能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并且会压抑自己的创造力;而对那些声称“只读好书”,却不了解、不关心读者品位和阅读趋势的阅读爱好者,编辑经历可能反而会使他们原有的憧憬痛苦地幻灭。有些年轻人以为编辑工作就是不断穿梭在绚丽的鸡尾酒会中,与文学巨匠把酒言欢,或是毫无节制地一掷千金,只要让他们当几个月的编辑,这种误解就会烟消云散了。
谈过编辑的种种“不能”后,我们也应明白,一旦适应了编辑工作的要求、职责和一连串乏味单调的日常事务,这其实是一份能让人获益良多的职业——和作家一样,它充满创造力、想象力,带给人满足感。有些编辑甚至会说:“比当作家更棒。”
在我漫长的从业生涯中,我一直沉醉其中,有时激情澎湃,偶尔沮丧失望,但从不觉得沉闷,就像一个不断受到激励的学生,在这个世界最大、课程多样的大学里,永无止境地学习。每本书的编辑过程都让我学到前所未有的丰富知识;出版业让我结识了许多才能出众、令人难忘的人物,他们有些是我的同事,有些是我的作者。编辑不同图书的经验和从好作者手中拿到好书的快乐大大满足了我对创造性地表达自我的需求。时至今日,每当看到辛苦编辑一年甚或两年的图书终于付梓,我内心仍有难以言喻的喜悦。看着它,我会想起这一切源于午餐时的构想、粗略的写作大纲,或是某章的草稿。是我扶助它从萌芽到开花结果,从大纲和最初的章节成长为一本备受瞩目的长销书,我为自己的贡献感到自豪。身为编辑,我从来不曾丧失这种全力以赴的精神和自豪感,并希望能永远如此。
我全情投入这本《编辑人的世界》,希望借此表达我对编辑行业最真挚的感情。初出茅庐之时,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行业,在历经四十年的喜悦、满足、悲伤和挫折之后,这份热爱仍有增无减。每当开始阅读新的出版提案,埋首于一本新的小说,或是听说了一位极富才华的新作家时,我仍和过去一样迫不及待、雀跃不已。希望本书在现在和未来都能激发出编辑同样的喜悦和热情。更希望读完本书的朋友能意识到,作者和编辑的关系不一定是相互对立的,事实上,互助合作会让双方都获益良多。最后,希望普通读者能从书中真正领会,作者和编辑都愿意为出版事业倾注无数时间和才华的种种复杂而难以言喻的情愫。
一九九二年十月
于纽约哈德逊河畔的克罗顿
第一部 编辑理论课
第一章
什么是编辑?
威廉斯 Alan D. Williams
现任编辑顾问的威廉斯在多家出版社做过编辑和管理者,以主编身份在维京出版社(Viking)任职二十年之久。他曾在格罗夫-韦登菲尔德出版社(Grove Weidenfeld)做发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