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少儿 > 传统文化 > 国学四库孟子(全彩精华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国学四库孟子(全彩精华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国学四库孟子(全彩精华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国学四库孟子(全彩精华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国学四库》编委会编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0-07-01

书籍编号:30754044

ISBN:978754633258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2776

版次:1

所属分类:少儿-传统文化

全书内容:

cover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孟子/《国学四库》编委会编.—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7


(国学四库)


ISBN 978-7-5463-3258-1




Ⅰ.①孟… Ⅱ.①国… Ⅲ.①儒家②孟子-通俗读物 Ⅳ.①B222.5-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120582号






国学四库系列


孟子



出版策划:孙亚飞  文图编辑:陈丽辉


责任编辑:刘虹伯  装帧设计:夏 鹏 孙阳阳


文字撰写:王正刚  美术编辑:周邦雄 边兰秀



出  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www.jlpg.cn)


     (长春市人民大街4646号,邮政编码 130021)


发  行:吉林出版集团译文图书经营有限公司


     (http://shop34896900.taobao.com)


制  作:alt(www.rzbook.com)


印  刷:北京京都六环印刷厂


开  本:787×1092mm 1/16


印  张:12


字  数:150千字


图片数: 80幅


版  次:2010年7月第1版


印  次:2010年7月第1次印刷


定  价:15.80元

前言 Foreword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有“亚圣”之称。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在书中,他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施政纲领和个性修养方式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以“性善”作为品德修养和推行王道“仁”的依据。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就能得到天下百姓的衷心拥护,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还提出了个人的品德修养问题,认为大丈夫要有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继《论语》之后,最成熟优美的对话体散文。其文思想深邃,善于用喻,说理畅达,长于论辩,气势磅礴。文章粗看铺张扬厉,散漫无边,其实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孟子还善于因势利导,常常不直接攻击对方的言论,而是顺着对方的意思说下去,让其谬论不攻自破。


本书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为蓝本,博采众长编译而成。每篇前有一篇导读,画龙点睛地阐明本篇的主旨。译文尽可能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准确通顺,简洁流畅。而书中意境深远的插图,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好地理解孟子思想的平台。


alt

梁惠王上


本篇所论分为六章,主要是孟子游说各国君主时的对话,集中讨论了执政者所应具有的品格和智慧。孟子详细说明了自己以“仁义”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以及这一理念得以展开的治国方略,而其淑世情怀也熔铸其中,非常令人感动。


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1〕。王曰:“叟〔2〕不远千里而来,亦〔3〕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4〕利而国危矣。万乘〔5〕之国弑〔6〕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7〕。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alt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魏武侯的儿子。“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64年,他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北),所以又被称为梁惠王。〔2〕叟:对老年人的尊称。〔3〕亦:句首助词,无义。下文“亦有仁义而已”中的“亦”则是“但”的意思。〔4〕交征:互相夺取。〔5〕乘:一辆由四匹马拉动的兵车。〔6〕弑:在古代,居于下位的人杀害居于上位的人,被称做“弑”。〔7〕餍:满足。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想必会使我的国家有所获利?”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何一开口,就定然要谈到利益呢?我所主张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大王说:‘怎样能使我的国家获利?’大夫说:‘怎样能使我的家族获利?’士子与普通民众说:‘怎样能使我本人获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谋取利益,国家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请大王试着回想一下春秋以来的历史,)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度里,杀害君主的,肯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家族;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度里,杀害君主的,肯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家族。在万乘之中分得千乘,在千乘之中分得百乘,这些家族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很多的了。但是,倘若将仁义置于脑后而把利益放在前头,那么他们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相反,)未曾有注重‘仁’的人遗弃他的父母,也未曾有注重‘义’的人怠慢他的君主。因此,大王所应提倡的只能是仁义,为什么一定要谈利益呢?”


alt


解读


面对急功近利、穷兵黩武的梁惠王,孟子却以“仁义”相告,难怪许多人批评他“迂远而阔于事情”,但是仔细思索,不难发现,孟子的思考是清晰而深刻的。何谓仁义?所谓“仁”就是爱养民众的政治理念;所谓“义”,就是循理制事的社会职责。倘若抛开二者追求所谓的利益,那么在孟子看来,梁惠王不仅不足以实现他心目中的王图霸业,而且将使他的国家分崩离析。


首先,对于利益的盲目追逐往往会适得其反。君主或者追求开疆拓土,或者追求长生不老,或者追求奢华的享受,并为此横征暴敛,通过压榨民众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然而,追求利益的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君主的臣民又何尝没有理由去追求他们自己的利益呢?在这时,民众极力逃避兵役与赋税,官僚极力贪污腐化,还有谁去理会国家的存亡?更何况,倘若对欲望不加限制,那么它就是无穷的;不因既得利益而满足的世家大族,最终会走上弑君篡位的道路。


再者,讲求仁义在实质上会带来利益。假若君主提倡仁义,并以此教化百姓,那么民众必然会奉养自己的父母,捍卫自己的国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当每个成员都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时,社会的和谐、国家的昌盛就有了实现的可能,进而这些成员也可从中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在这时,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君主的功业又怎能说不伟大呢?


与民同乐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1〕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2〕鹿攸伏,麀鹿濯濯〔3〕,白鸟鹤鹤〔4〕。王在灵沼,於牣〔5〕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6〕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7〕。’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1〕《诗》:此处引自《诗经》的《大雅·灵台》,这是一首歌颂周文王德行的诗歌。灵台的旧址在今陕西户县。〔2〕麀:雌鹿。〔3〕濯濯:肥硕的样子。〔4〕鹤鹤:洁白的样子。〔5〕於:句首助词,无义。牣:满。〔6〕《汤誓》:《尚书》篇名,商汤讨伐夏桀的誓师檄文。〔7〕时:这。害:通“曷”,何时。女:通“汝”,你。夏桀曾自诩为太阳,所以民众对于他的怨恨也连累到太阳。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在池塘边上一边顾盼着飞雁与驯鹿,一边对孟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也以此为乐吗?”孟子回答说:“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以此为乐,而那些德行卑劣的人即便拥有这些,也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周文王与夏桀的事迹恰好可以说明这一点。)《诗经·灵台》篇说:‘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快。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蹿蹦。’文王虽然也是借助百姓的力量来兴建高台与池塘,但百姓却非常喜悦,他们将高台命名为‘灵台’,将池塘命名为‘灵沼’,为其中拥有驯鹿、鱼鳖而欢欣不已。古代的君子与民同乐,因此在心理上有极大的满足。(夏桀的情形却与之不同,)《尚书·汤誓》说:‘这太阳何时陨落啊,我愿与你同归于尽。’既然百姓已经希望与他同归于尽了,那么夏桀即便拥有亭台楼阁、珍禽异兽,难道还能独自享受吗?”


解读


同样是高台、池塘,同样是飞禽走兽,德行高尚的人可以从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而德行卑劣的人却不能,原因在于是否与民同乐。在修筑灵台、灵沼时,百姓之所以踊跃参与,既是出于对文王的爱戴,也是因为他们将从中获取快乐。竣工之后,灵台即是百姓的牧场,灵沼即是百姓的池塘。文王既因为百姓的爱戴而感怀,也因为百姓可以从中获益而欣喜;面对美景,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观赏而不会受到悲伤、忧虑等情感的扰乱。


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使得民众的田地荒芜,父母妻子离散;虽然自诩为太阳,百姓却希望与他同归于尽。商汤的军队正在讨伐,自己的军队已经溃败,国都即将成为废墟,社稷即将倾倒,自己不知将被怎样处置,眼前的亭台楼阁、珍禽异兽不知将归属于谁。在这时,他虽然希望寻求快乐却只能愁眉紧锁,虽然想要忘记烦恼却只能听任烦恼袭上心头。


孟子希望当政者向文王学习,但是听从他劝告的,却没有多少人。即便是现在,也有一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除了能够帮助官员获取“面子”外,百无一用,恰与孟子口中“夏桀”的台、沼相似,怎能不叫人为之感叹?


治国方略


alt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1〕,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2〕不入洿池〔3〕,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4〕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5〕之教,申〔6〕之以孝悌之义,颁白〔7〕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8〕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9〕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


〔1〕河内:相当于今河南境内的黄河以北地区。河东:今山西西南部。〔2〕数罟:网孔细密的渔网。〔3〕洿池:大池塘。〔4〕斤:砍刀,古代常斤、斧连称。〔5〕庠序:古代用来指称地方学校。〔6〕申:一再,重复。〔7〕颁白:通“斑白”,头发花白的样子。〔8〕莩:饿死的人。〔9〕无:通“毋”,不要。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发生饥荒时,我把当地(有体力却没有金钱的)民众迁移到河东,并把河东的粮食运送给河内(有金钱却没有体力的)民众。同样,河东发生饥荒时,也照此办理。考察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为百姓打算的,但是,邻国的民众不见减少,我的民众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好作战,请让我以作战的比喻来说明。咚咚咚,战鼓敲响,两军交战,兵刃交接,怯懦的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人后退了百步停下,有人后退了五十步停下。后退五十步的人是否可以嘲笑后退百步的人,说他不如自己英勇?”


惠王说:“不可以,他虽然没有后退一百步,但同样是在逃跑。”


孟子说:“假如大王明白这一点,就不要再希望魏国的民众多于邻国了。


“只要在农民应当耕种、收获的时节,不去(征兵、征工)妨碍生产,粮食就会吃不完;只要不用细密的渔网在池沼里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完;只要砍伐有一定的时间,木材就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也应有尽有,这样,活着的人就会有足够的食物,死去的人在安葬时也会有足够的棺木,民众就不会有所遗憾。生者与死者都得到合理的对待,便是王道的开端。


“在五亩大的院落里种上桑树,年满五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畜按时喂养、照料,年满七十的人就有肉可吃了。方圆百亩的田地,假如不被夺去耕种的时间,那么家庭的诸多成员就不会忍饥挨饿。注重学校的教育,再三强调孝顺父母、尊敬长者的道理,那么须发斑白的人就不至于背负着重物在道路上苦苦奔波了。年满七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吃上肉食,普通百姓不必忍受饥饿与寒冷,做到这些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人,从来没有过。


“(再来看看魏国的情形,)猪狗吃着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加以制止。道路上有快要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加以赈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