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休闲 > 健康养生 >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一看就会的中医疗法,零基础也能学刮痧

作者:石晶明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1-01

书籍编号:30706161

ISBN:978757131495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8324

版次:

所属分类:生活休闲-健康养生

全书内容: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自序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传统中医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有砭、针、灸、药四大类,其中“砭法”位居四法之首;“砭法”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刮痧和按摩为代表的物理治疗方法。据记载: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采用砭石治疗多种疾病,它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各种疾病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总结,更是在疾病治疗学中,中医对世界和人类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发明与贡献。


在传统中医和民间百姓眼里,“砭石”治疗,不需要特别复杂精致的材料和工具,应用时只要一块砭石、铜板、刮痧板、瓷汤匙,甚至一双手;便可随时随地,根据中医的经穴和医理,给人治病疗疾,是一种非常简便、有效易行的中医外治方法。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以药为主”“以药为尊”的治疗方法,开始成为整个中医业内的主流,而“砭石”“刮痧”等外治疗法,却渐入民间末流,许多正牌医师大都不屑为之;以至于到了现代,各种正规的医疗机构,已很难觅见“砭石”“刮痧”的踪影。


近年来,随着整个世界越来越注重生态,绿色环保,回归自然,许多中医的传统治疗手段,尤其是各种安全可靠、较少毒副作用的外治疗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蓬勃兴盛起来。就象“刮痧”“拔罐”等,不仅深受国人的喜爱,也深受许多海外人士欢迎,在我的诊所里就有不少外籍人士,经常主动要求采用这些中医外治法,他们已成了忠实狂热的“中医粉”。当本书出版时,已是2020年的年尾,回顾这即将过去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的起起伏伏,作为中国人非常幸运的是,我们拥有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双重呵护,真是幸哉!非常感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如此多的珍贵遗产。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石晶明
2020/11/13
写于黄埔江畔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 第一章 //


刮痧保健,守护五脏


五脏失调易生痰,这是脏腑失和的最常见症状。推按或用刮痧板刮天突穴,止咳化痰效果好。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风靡全球的“刮痧热”


中华遗珠,医界奇葩


2001年,曾上映过一部名为《刮痧》的中国电影,电影中的西方人对刮痧出现的痧象感到非常诧异,这是什么东西,是家暴吗?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不同的文化传统,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各自的生活习惯是迥然不同的。例如,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就特别钟爱自己的传统医术,刮痧、拔罐、针刺、艾灸,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大行其道。虽然中国人早已习以为常,并视其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但是在很多西方人眼中,它仍是一门“奇异之术”。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刮痧是用刮痧器具在体表进行刮动摩擦“出痧”,以保健、治病的传统疗法。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艾灸是用艾条燃烧发热刺激体表穴位,调整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针刺是用针刺入穴位,以保健、治病的传统疗法。针刺需专业医师操作,不可自行操作。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拔罐是用罐吸附于体表穴位,产生刺激后使皮肤充血、瘀血,以保健、治病的传统疗法。


刮痧萌芽于砭石疗法


刮痧疗法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患病时无意间使用了手或石片,抚摩或捶击体表的某一部位,让病症得到一定的缓解。于是先人们逐渐开始采用“砭石”来治疗一些疾病。中国传统医学著名的四大术:药、石、针、灸,其中“石”指的就是砭石疗法。砭石疗法是针刺和刮痧最初的萌芽,而刮痧则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和发展。


刮痧“打开”身体,清除“垃圾”


中医里有一种说法叫作“攘外安内”,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先打扫,再请客”。人的生活理念是这样,养生保健同样如此。


文化的传播是不受地域、民族、国界限制的。2016年,在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被誉为“外星人”的美国游泳运动员迈克尔·菲尔普斯,虽然享受着全球最先进、最前沿的运动医学护理,但让他欲罢不能的,偏偏是“拔火罐”这个古老的中医疗法。现在,国外许多运动员,都成了中医疗法的“狂热粉丝”。如果仔细探究一下就会发现,无论是拔罐还是刮痧,虽然留下的罐印或痧迹各有差异,但它们都作用于肌肤表面,把身体打开,将毒素(中医称之为“病邪”)由内而外地排泄出去,这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理念。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拔罐可使皮肤出现颜色深浅不同的罐印,提示不同的病症,此类较浅的罐印,起罐后很快消失,说明身体正常或病情较轻。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刮痧会刺激皮肤产生不同程度的瘀斑,肩颈部出痧颜色鲜红,呈片状分布,提示心肺有瘀堵或气血不畅。

痧即是邪,除邪才能扶正


“扶正达邪”才能除病强身


凡是诱发人体疾病,损害身心健康的各种致病因子,中医都称其为“病邪”。外来的称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生的称为“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瘀血、痰湿、食积等则被归属于“不内外因”。按照中医理论治病,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扶正达邪”。通俗地讲,一是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功能,二是驱赶各种病邪、御敌于外。


百病皆可发痧


用特制的刮痧器具施刮后,人的皮肤通常会出现一些红色、紫红色的斑点或斑块,这便是所谓的“出痧”。刮痧时,刮痧板向下的压力,会使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破裂,血液从破裂的毛细血管处渗出,局部形成血斑。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这种渗出毛细血管、存于皮下组织间的血液,就成了民间所说的“痧”。


古人称“百病皆可发痧”,中医认为脏腑经络若为病邪侵入,造成气血运行阻滞、代谢产物堆积,就会出现体内器官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良,从而引发疾病。这种红色、紫红色、暗青色或青黑色的斑点、斑块,中医称其为“恶血”或“瘀血”,它是渗出于血脉之外的离经之血,属于病邪的范畴,是脏腑经络向外排出的“瘀秽”物质,是一种因气血运行阻滞、代谢异常而出现的病理现象。若不及时清除,人的脏腑经络就很容易被瘀血阻滞或痰瘀交结,导致机体异常。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两侧肩胛骨出痧较多且痧色紫黑,提示气血不通,乳腺有问题。经常刮痧可将体内的病邪排出,让气血运行通畅。

刮痧是安全实用的中医外治法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


中医诊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无论何病何证,要先分清“阴阳、寒热、里表、虚实”八纲辨证。古人说:“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证的本质是机体正气虚损,应补其不足,由外入内、由表至里,将气血(能量)输入体内;实证多是病邪外袭或内扰所致,治疗多以清法、泄法、下法、汗法等,由内而外、从里达表,将病邪清除。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内治法妙招:汗、吐、下


正须补,邪当赶。机体遭遇病邪侵袭、停滞于内时,不可贸然进补,以免存下“闭门留寇”之患。这时较好的排解方法就是“开门揖盗”,由里达表、引邪外出,我们的祖先曾留下妙招:汗、吐、下三法。这三种方法以中药内服为主,俗称“内治”。其中汗法,就是解表出汗;吐法,就是催吐排污;下法,就是通便利尿。若病邪位于人体之表,多采用发汗的方法解决;若病邪进入人的上中焦,则可运用催吐的方法解决;若病邪进入人的中下焦,还可运用通下的方法解决。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医内治法中的汗、吐、下三法,可以通过中药煎水内服来实现。如取适量白芍用水煎服,可通顺血脉,通便利尿。


刮痧外治,以泻为主


除了上面所述的汗、吐、下等中药内治法外,还常使用作用于身体表面的各种外治法,例如刮痧、拔罐、针刺,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与穴位,进入相对应的脏腑,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激发正常的生理机能,从而起到发汗解表、疏风通络、散寒清热、宽中和胃、通泄大便、清泄小便、降逆除浊、祛瘀化湿等作用。中医认为,人之患病,根本上是正邪相争。因此当病邪强盛、伤人正气时,当务之急要疏散病邪、护人正气,避免病情由轻而重、由表及里。此时采用刮痧疗法,疏通经络、宣泄病邪,不失为一种简便、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出者,治疗由内而外;痧者,病变发于肌表。让患者出痧,是将病邪清透于外,属于中医外治中的发散、清泄之法。故刮痧疗法以泻为主,比较擅长治疗各种实证、表证、寒证、热证、湿证、郁证。刮痧因为不吃药、不打针、不穿透皮肤、不易感染、较少毒副作用,简单、实用、安全、方便、有效,深受人们的青睐。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秋冬季腿部易受寒,经常自上而下刮拭小腿外侧足阳明胃经穴,可以祛除体内阴寒之邪,缓解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内关穴是治疗心脏疾病的要穴,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可通过针刺或刮拭此穴来急救。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五脏有病,刮痧泻六腑效果好


六腑不通,伤及五脏


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由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组成,脏腑之间相互协作、共同配合,才能维持人体生命与健康。中医经典文献中记载,五脏主藏,六腑主传,它们互为表里、各有所长。人体内的各种精华物质,多储存于五脏之中,有滋养气血、津液、心神、情志、命门等生理机能。而有损机体健康、对躯体和精神具有不良影响的代谢产物,如瘀血、痰湿、食积、郁火等,皆为“病邪”,可通过六腑,以汗液、痰液、尿液、粪便等形式排出体外。六腑若是通泄不畅,病邪瘀滞于内,就会伤及五脏,引发各种疾病。故中医明确提出:“六腑当以通为顺、以通为用、以通为和;而五脏,则因蕴含气血精华,须养、须藏,不宜泻。”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清泻病邪,走六腑出


五脏得病,若是虚证尚可补脏,但实证就得泻六腑,此时刮痧疗法便有了用武之地。

五脏中心为火、主神明,若心火炽盛,扰乱人的精神、思维、意识,会出现失眠多梦、心烦意乱、口干舌燥等异样。此时当清热泻火,将心火下移于小肠,取小肠经穴位刮痧,以宁心安神。


五脏中肺主皮毛,若出现皮肤干燥、痤疮、湿疹、过敏、瘙痒等症,多是病邪侵袭、湿毒聚集、血不润肤所致。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泻腑不泻脏的理论,此时应取手阳明大肠经穴位进行刮痧,祛风燥湿、抗敏止痒。


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本,当女性经血下蓄胞宫、肝阳上亢头巅时,常会出现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等,此时当上病下取、脏病治腑,在足少阳胆经等处刮痧,以引火下行、平肝熄风。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五脏储存各种精华物质,如果五脏得了实证,需要泻六腑,此时宜用刮痧,如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可刮胆经穴位。


这就是中医传统理论所说的“实证通泻走六腑,虚证滋补入五脏”。除刮痧外,中医内治法常用的汗、吐、下三法,清泻病邪大多都是经六腑而出。

察颜观色”知五脏


由外感内的“脏象学说”


说起中医,人们便会想到五脏六腑,即非常著名的“脏腑学说”。其实中医经典文献中较为准确的名称,应该是“脏象学说”。“脏象”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脏”是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象”则为表现于体外的各种生理与病理现象。


中医认为“有内必形于外”,即便是隐藏于内的各种病症,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会反映(投射)到机体外表,如皮肤、孔窍等处。中医理论的独特之处就是,在人的生理或病理层面都存在看“象”和知“象”的概念,但不是单纯地去观察一个个具体的“器”。如中医常说的“心主血”“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开窍于舌”等,这里所说的“心”,并不仅仅是一个在搏动的心脏器官,而是一个庞大的、被称为“心”的系统。


“察颜观色”知病症


按照中医的思维逻辑,凡是血液、血管、精神、意识、睡眠、舌头、汗液分泌等异样,都可将其归于“心”系统的问题。以此类推,心、肝、脾、肺、肾,风、寒、暑、湿、燥、火……都是一个个“象”,医生都可以通过察其颜、观其色,发现其背后隐含的病症。按此刮痧,才能达到精准施治。因而中医诊病治疗千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体的脏象及病症,将在第三章至第七章中详细阐述。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心为火、肝为木、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采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类比方法,可以了解五脏相生相克的关系。


中医诊治,以象演绎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擅长归纳,爱以“易者象也”“取象比类”“观物取象”看人说事;不注重形而下的“器”(物质形式),喜欢形而上的求整体的“象”(精神概念),正如古人所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因而中医理论中充满着“象”的概念,无论是人还是病,多为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描述。

例如,中医将人的五脏划为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五大象;把人的疾病划为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大象,然后相互连接、彼此融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医思维模式和逻辑体系。又如,木、东、春、风、目、筋、肝、胆、青、酸等,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元素,中医将其统统归属于五行的“木”,然后经过浓缩和提炼,最终形成一个概念化、抽象化的“木象”系统。凡属这类系统的问题与异常,中医都会从木(肝)入手,所以中医的思维是以“象”进行演绎的。

脏和象的组合,是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中医通过观察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