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霓裳:马克笔汉服手绘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羽衣霓裳:马克笔汉服手绘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汉服绘画技法教程,古典服饰配饰、纹样、款式绘制技法,汉服款式设计与表现,一本图解中国传统服饰的手绘教科书,带你走进汉服文化,打造自己喜爱的汉服风!
作者:曼曼Mya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2-01
书籍编号:30704125
ISBN:978711555653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2097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绘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羽衣霓裳:马克笔汉服手绘教程/曼曼Mya编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2
ISBN 978-7-115-55653-0
Ⅰ.①羽… Ⅱ.①曼… Ⅲ.①绘画技法—教材 Ⅳ.①J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260070号
◆编著 曼曼 Mya
责任编辑 王铁
责任印制 周昇亮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s://www.ptpress.com.cn
天津市豪迈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13.5 2021年2月第1版
字数:295千字 2021年2月天津第1次印刷
定价:99.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296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市监广登字20170147号
内容提要
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在近几年同袍们的努力下,逐渐被广大年轻人所认识和喜爱,在罗裳轻透的背后我们渐渐读懂了含蓄的东方美学。这本书,用马克笔来表现各款华美汉服,在快速记录表达创意的同时,还展现出了汉服的独具风格和艺术效果。
全书共7章:第1章讲解了汉服的形制与结构方面的入门基础知识;第2章则介绍了汉服手绘的工具和使用技巧;第3~4章,则讲解了身着汉服的人物的马克笔绘画表现和与汉服相配的饰品的绘制方法;第5章重点讲解了汉服绘画中的色彩搭配技巧及纹样绘制;第6~7章则例举了14款传统汉服的款式绘制方法及7款改良版汉服的款式绘制方法。
本书通过详细的分析、详实的绘制步骤和精选的大量图例,向大家展示出了马克笔的魅力。通过学习本书,希望大家不仅可以掌握汉服手绘的基本技法,也能够提高商业插画创作的能力。
第1章 汉服的基础知识
“华夏有衣,襟带天地”,汉服是我国的代表性服饰,同时它独特的魅力也深深影响着周边的国家乃至整个东亚。
如今,“汉服回归潮”已经成了一项人们不可忽视的文化运动,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涉及范围的拓宽,汉服正逐渐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汉服的复兴是我们民族认同感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重要体现。可以汉服复兴为切入点来促进汉文化的复兴,从而带动中华文化的复兴。
1.1 汉服的发展历程
1.1.1 汉民族的起源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文明自形成时便与衣冠有着不解之缘。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前身。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汉朝人被称为“汉人”,汉人所着服饰被称为“汉服”, “汉”这个国号也逐渐替代“华夏”成了一个民族的名字——汉族。汉朝时期的统治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即使汉朝灭亡了,“汉族”和“汉服”的称谓仍流传了下来。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它既不是特指汉朝的服饰,也非古装,更不是影视服饰。“汉服”中的“汉”字是民族属性,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华服”等。
1.1.2 汉服的发展
“汉服”作为一种民族服饰,同其他民族服饰一样,自成体系且具有历史传承性。
自华夏文明形成至今,我们可以将汉服的发展分为七大时期,分别为奠基时期、定型时期、融合时期、鼎盛时期、沉淀时期、汉服的消失、汉服的复兴。
一、奠基时期
饲蚕和纺丝工艺的出现使华夏先祖告别了以兽皮草叶遮体的阶段,迎来了文明的服饰时代。
先秦是汉服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汉服交领右衽、隐扣系带等特点。我国自古以来便有“衣冠上国”和“礼仪之邦”之称, 五帝时期便有“垂衣裳而治天下”的说法。到了周朝,冕服制度的形成标志着汉服被正式纳入了“礼治”的范畴,成了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
交领右衽的汉服
二、定型时期
汉朝初期,在服制上延续了秦朝朴素的特点。随着汉朝政治地位的巩固、经济的繁荣及染织工艺的进步,服饰风格日趋华丽,形成了汉朝独特的服饰风格。
汉朝女子曲裾深衣
三、融合时期
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止,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族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各民族错落分布,这一现象反倒促进了彼此之间文化、习俗的交流,并使其在交流中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长年的战乱使人们更加向往恬静淡雅的生活,如著名的田园派诗人陶渊明便诞生于这一时期。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服饰逐渐呈现出飘逸灵动、潇洒自由的风格。
魏晋女子装束
四、鼎盛时期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乱世,为经济文化的恢复奠定了重要基础。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经济、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丝绸之路的开拓更是加强了唐朝与异域的联系。这一时期民风开放,在服饰上也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盛况。这一时期的服饰无论是在我国服装史上还是在世界服装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盛唐女子装束
五、沉淀时期
明朝汲取了历朝历代服制的优点,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完善,最终确立了完整的冠服制度。服饰风貌呈现出端庄大气的特点,同时缂丝、刺绣、织金等服饰加工工艺也更为精湛,达到了新的高度。
基本上每一朝代的冠服制度都会在上一朝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尽管汉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呈现出来的流行风貌、穿着方式不同,但都是在同一服饰体系中传承和发展的。
明朝女子装束
六、汉服的“消失”
随着清朝“剃发易服”政策的实施,汉族人民被迫留满族发型、穿满族服饰,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严酷政策压制人民、加强控制,最终导致汉服暂时消失,汉服的传承便也停留在了这个时期。
清朝满族女子装束
七、汉服的复兴
在汉服沉寂的这几百年间,复兴汉服的运动在民国初期也曾经小规模地出现过,但由于政治因素,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不过汉服复兴的星星之火却未被熄灭,它只是在等待一个机遇重新燃起。
2001年的APEC会议,各国领导人身穿“唐装”的合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原因是此次会议中的“唐装”源自清朝满式的马褂,大多数网友认为它只能代表近代的中国服饰,而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传统服饰。
那什么能代表“中国传统服饰”呢?在对真相的探求中,“汉服”一词最终被人们从历史的封印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这一次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借助于网络、扎根于民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
“唐装”
1.2 汉服的基本特征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形态的变化、穿衣方式及人们审美风格的改变,汉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汉朝朴素、魏晋飘逸、唐朝华贵、宋朝清丽、明朝端庄等,这些变化都让汉服体系更加丰富和完整。
无论服饰的风格和细节如何变化,汉服交领右衽、宽衣大袖、系带隐扣的基本特征一直未变。
1.2.1 交领右衽
交领指左右两边的领子互相交叠,衽即衣襟。“交领右衽”则是指左衣襟压在右衣襟上的一种形式,并以系带固定。从外看,衣领成“Y”字形。
右衽是汉服中的主流,其原因之一就是右衽被视为区别汉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的重要标识;另一种普遍的说法则是生人穿右衽,逝者着左衽。
交领右衽是汉服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但并不代表汉服只有交领右衽这一种领型。在5000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汉服的款式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出现了很多其他的领型,如流行于唐代的圆领、明代的立领等。
交领右衽
交领左衽
圆领
立领
1.2.2 宽衣大袖
相较于西式服饰的合体紧身板型,汉服通常都是宽衣大袖。大袖是汉服较为突出的特征,但不是唯一的特征,汉服也有日常化的小袖、窄袖等。汉服的袖长一般都长过手臂,穿上汉服后身体呈现出来的线条便会如行云流水般优美,给人大度从容的感觉。
宽衣大袖的汉服款式
宽衣大袖自然优美,但不便于行动和劳作,因此汉服除了宽衣大袖的板型,也有窄衣小袖的板型。窄衣小袖的板型常见于便服、常服中,在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则多为宽衣大袖。
窄衣小袖的汉服款式
1.2.3 系带隐扣
汉服有许多固定元素样式,如圆领袍使用的布扣、明朝上衣使用的金属扣等,但最经典的方式还是系带。系带位于腋下,一左一右、一内一外共同作用将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的。
布扣示意图
金属扣示意图
系带示意图
1.3 汉服的形制与结构
汉服历史悠久,风格与款式多样,但无论服装造型如何变化,汉服的组成结构是不变的。
汉服由领、袂(mèi)、祛(qū)、襟、裾(jū)、缘等部分组成。
汉服结构示意图
领 是指衣服上围绕脖子的部分,有交领、直领、方领、圆领、袒领、竖领(非西式剪裁的立领)等之分。
交领
直领
方领
圆领
袒领
竖领
袂指的是袖子下垂部分。
祛指的是袖口部分。
袖子由祛和袂共同组成。常见的袖型主要有广袖(大袖)、直袖、琵琶袖、半袖等。
不同袖型示意图
襟 指衣服胸前的部分。
裾 是指衣服的下摆部分,如曲裾、直裾等。襟和裾二者密不可分。
曲裾袍
直裾袍
缘 是指衣服边缘处包边的部分,如领缘、袖缘等。缘常使用异色面料,可起到装饰性的作用。
异色领缘、袖缘的汉服款式
现代关于汉服分类的理论说法颇多,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体现出人们对汉服的不同角度的解读。常见的汉服分类方式有按构成划分、按穿着场合划分以及按服装裁剪制式划分等。
按构成划分,可将汉服划分为首服、身服、足服以及配饰四大类别。
首服指一切可以包裹我们头部的物品,包括冠、巾等。
身服指穿在身上的衣物,也是汉服构成中的主体部分。
足服又称足衣,指穿在足上的装束,既包括穿在里面的袜,也包括穿在外面的鞋。
配饰 是指可以起到装饰性作用的物品。古代的配饰不仅能起到装饰性的作用,还是财富、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首服
足服
配饰
身服
按穿着场合划分汉服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以及便服。
袆衣
礼服 是指在特定的隆重场合中所穿的服饰,如祭祀、丧礼、朝会、婚礼等。
左图所示为袆(huī)衣,属周礼命妇六服之一,是举行皇后受册、祭奠等大型活动时所穿的礼服。衣料主体为深青色,上有12行五彩翟纹,配白色纱质中衣,袖缘、衣缘等处为红底绣金云龙纹。
吉服
吉服 一般用于节日、庆典等吉庆场合。
吉服的款式与常服、便服相同,但色彩更为喜庆、纹饰更为华贵精美。
吉服中的纹饰通常会呼应穿着时的场合或节日,左图所示为在重阳节时穿着的绣有菊花纹样的吉服。
常服
常服 既可指皇室、百官的朝服,也可指后妃、命妇所穿的功能性仅次于礼服的服饰。
常服具有一定的正式性、仪式性,并非指日常所穿的服饰。
左图所示为饰有云龙纹的鞠衣,乃皇后常服之一。
窄袖齐胸襦裙
便服 是指日常所穿的服饰,适用于居家、劳作等非正式场合。
相较于礼服、常服等,便服的款式更为简便、更利于活动。左图所示为窄袖齐胸襦裙。
按构成划分过于笼统,不便于大家理解汉服的形制与结构;按穿着场合划分则会因为古今社会形态的差异以及称呼服饰的习惯不同,而增加理解汉服的形制与结构的难度。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学习和理解汉服的绘制方式,本节将从汉服的形制与结构出发,按照服装裁剪制式对汉服进行划分并做详细的讲解。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汉服按照服装裁剪制式可分为衣裳制式、深衣制式以及通裁制式三大类。
1.3.1 衣裳制式
“衣裳制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衣下裳制”。上身穿着的襦、袄、衫等称为“衣”,下身穿着的裙等称为“裳”。
在工艺上,衣裳制式中的上衣与下裳分开裁剪、分开缝制,为不同的两件衣物。
衣裳制式是汉服中最基本、最古老的形制,深衣制式、通裁制式都是在衣裳制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同时,上衣下裳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穿着方式,男女皆适用。无论是礼服还是常服,都可看到上衣下裳的穿法。
在现代汉服中,常见的衣裳制式主要有襦裙和袄裙两种。
上衣下裳示意图
一、襦裙
襦裙是典型的衣裳制式,上身穿着的短衣,称为“襦”,“襦”和下身的裙子搭配在一起叫“襦裙”。汉服大多遵循“衣短则裙长,衣长则裙阔”的原则,襦裙亦是如此。襦裙通常是上襦短、下裙长,穿着时将上襦束在裙腰里,这也是襦裙区别于其他形制的最主要的特点。
单层的上襦称为单襦,类似于衫;夹里的上襦称为复襦,类似于袄。上襦既可以单独穿着,也可以内搭抹胸、吊带,或者外搭诃(hē)子等。
单独穿着
搭配吊带
搭配诃子
襦裙中常见的下裙有片裙和褶裙。片裙由多片梯形状的布条拼接而成,褶裙则类似于现代服装中常见的百褶裙。除了单独的片裙和褶裙,也有将褶裙的打褶工艺和片裙的拼接工艺结合而成的下裙。
褶裙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