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明红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7-01
书籍编号:30704080
ISBN:978757600000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4560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张明红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ISBN 978-7-5760-0000-9
Ⅰ.①0… Ⅱ.①张… Ⅲ.①婴幼儿-语言教学-幼儿师范学校-教材 Ⅳ.①G613.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52491号
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
主 编 张明红
责任编辑 余思洋 刘雪
责任校对 谭若诗 时东明
装帧设计 庄玉侠
出版发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编 200062
网 址 www.ecnupress.com.cn
电 话 021-60821666 行政传真 021-62572105
客服电话 021-62865537 门市(邮购)电话 021-62869887
地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先锋路口
网 店 http://hdsdcbs.tmall.com
印 刷 者 上海龙腾印务有限公司
开 本 787×1092 16开
印 张 13.5
字 数 320千字
版 次 2020年7月第1版
印 次 2020年7月第1次
书 号 ISBN 978-7-5760-0000-9
定 价 39.00元
出 版 人 王焰
(如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订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客服中心调换或电话021-62865537联系)
前言
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开始实施,到现在已有几年时间,但出生人口的数量却要低于国家卫计委最初的预测。调查显示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是民众生育意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开始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并通过法规、试点等不断探索公共托育服务模式,但是目前仍存在着托育机构良莠不齐、专业人才紧缺等关键问题。与此同时,众多高校尝试开设0—3岁婴幼儿教育相关的专业,希望通过高校教育体系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具有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托育服务人员。基于此,高校亟需一系列相关专业教材作为开设课程的参考用书。
本书作为0—3岁婴幼儿教育相关教材之一,致力于对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进行分析和指导,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相关理论,简要阐述了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指出了婴幼儿语言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并针对早教机构和家庭中的语言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再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帮助相关学习者,包括高校老师、学生、早教机构和家长,在此基础上深化对婴幼儿语言发展和教育的认识,进而顺利实施语言教育活动和指导,进行科学的教养。
本书的编写力求体现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首先是科学性,教材对于婴幼儿月龄段的划分主要参考《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中对月龄段的要求,可以为早教机构分班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是针对性,婴幼儿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月龄阶段性,在对其语言发展的分析中应考虑到其月龄特点。本书将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进程按照月龄阶段进行划分,并针对该阶段的语言教育内容进行逐个分析,符合该月龄段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同时针对早教机构和家庭中的语言教育进行个别指导。再次是指导性,本书解读了婴幼儿语言发展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也可以作为早教机构和家长进行语言教育的指导用书,帮助教师和家长全面认识婴幼儿语言教育的问题。同时,在第十章加入国内外有关语言发展的评价量表,帮助学生、教师和家长更好地评估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最后是前瞻性,作为0—3岁婴幼儿教育相关的教材,本书从理论层面、问题层面、指导层面等都作了详细解读,内容全面、丰富,在同类型书籍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本书紧跟时代大背景,针对目前家长、早教机构教师对婴幼儿教育认识不科学等问题,进行“拨乱反正”,对早教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此外,作为高校学生参考用书,文中插入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得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化对语言教育的认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语言教育的内涵和要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积极支持,另有研究团队参与了资料收集、整理和编写工作。本书的编写工作分配如下:由张明红编写提纲、统审全稿、统一文稿风格等。第一章由时扬编写,第二章由杨家笛编写,第三章由杨晓静编写,第四章由崔吉晓编写,第五章由陈菲菲、张婷编写,第六章由周英、赵芳编写,第七章由王珏、韦积华编写,第八章由杨晓静编写,第九章由时杨编写,第十章由崔诗琦编写。书中还引用了一些资料和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敬请广大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张明红
2019年3月1日于上海
第一章 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概述
【案例导入】
狼孩的故事
1920年,美国牧师辛格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小的两岁,不久就死去了;大的约八岁,取名卡玛拉。后来她从狼窝里被救回,送到附近一个孤儿院,由辛格夫妇进行抚养。刚到孤儿院的头一年,卡玛拉只有狼的习性,而没有人的心理。她不会说话,不会思考,没有感情,用四肢行走,昼伏夜行,睡觉也是一副狼相。卡玛拉经常半夜起来在室内外游荡,寻找食物。想要逃跑时,像狼一样嚎叫,吃饭喝水都是在地上舔食。她愿意与猫、狗、羊等动物一起玩,不让别人给她穿衣服,不愿与其他小孩接近。尽管她每天与人生活在一起,但心理发展极慢,智力低下。
第2年,卡玛拉能用双膝行走,能靠椅子站立,能用双手拿东西吃,能对抚养她的辛格夫人叫妈。经过3年多的训练,她才逐步适应人的生活,能够自己站起,让人给她穿衣服,摇头表示“不”。辛格夫人外出回来,她能表示高兴。入院4年,她才能摇摇晃晃地直立行走,吃饭时能说“饭”这个词,这时的智力水平相当于1岁半的孩子。
入院6年时,她能说出30个单词,与别人交往时有了一定的感情,智力达到2岁半孩子的水平。第7年,卡玛拉已基本上改变了狼的习性,能与一般孩子生活在一起,能说出45个单词,能用三言两语表达简单的意思,能够唱简单的歌。她开始注意穿着,不穿好衣服不出门,有了羞耻心。她能自觉地到鸡窝去捡鸡蛋,受到表扬就非常高兴。第9年,卡玛拉因尿毒症死去时,智力只有3岁半孩子的水平。
由此可见,儿童在成长早期如果不能及时接触正确的语言环境,接受正规、系统的语言训练,就很难习得语言,因为其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0—3岁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仅仅是人类语言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瞬间,但却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令人兴奋的画卷。从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起,他们就开启了与人交往的生命旅程。随后,从6个月时的咿呀学语到3岁时能说出完整的句子,直至熟练运用自己的母语,这项看似非常复杂的任务对于婴幼儿来说却是极其容易的。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婴幼儿具有如此惊人的语言能力?他们是怎样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的呢?
0—3岁婴幼儿在英文中被称为infant(婴幼儿),它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不能说话”,这导致我们一直以来对婴幼儿语言发生与发展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无法对上面的问题给出回答。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当可爱的宝宝开始说话,就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直至近几十年以来,随着语言心理学的产生,人们才开始对0—3岁婴幼儿通过怎样的过程,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对语言的理解、掌握语言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解开了对0—3岁婴幼儿语言能力获得的疑问。
第一节 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意义
0—3岁婴幼儿在动作、语言、认知等各方面的变化都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他们在这三年内出现的每一点变化,都会给成人带来极大的惊喜。尤其是语言发展的成就更是显而易见的,经历了从只会哭闹到咿呀学语,再到运用语言与人交流这样的一个过程。本节将围绕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意义展开讨论,揭开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意义的神秘面纱。
鉴于0—3岁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婴幼儿语言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发展功能上,集中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意义
语言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掌握语言之前,儿童基本上是通过直接的感知觉来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他们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小手摸、用身体感受,通过这些手段对客体进行详细的感知,判断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声音、质地、结构和功能等。而当他们掌握了语言以后,情况就不同了,语言知觉能力的发展为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开辟了一条捷径。成人在带领儿童观察周围世界,向他们传授知识技能和解释行为规则时,都伴随着语言。语言的参与,将使儿童的认知过程发生质的变化。
(一)扩大认知空间
儿童理解并掌握了语言之后,他们的认知空间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识事物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例如,他们可以在给客体的命名过程中促进认知发展,即把所认识事物的名称、形态、习性等用词的形式说出来。如在认识小白兔时,不仅能叫出小白兔(名称),而且还能说出小白兔的毛是白白的、软软的,眼睛红红的,耳朵长长的,尾巴短短的,有四条腿(外部特征),跑得非常快。由于0—3岁婴幼儿还是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在认识事物时,有了词的标志和解释,其对事物及属性的感知,才会成为能被理解的知识,并且得到巩固。此外,成人还可以通过给儿童讲述客体特征的异同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比如描述小鸡和小鸭的异同,从而促进他们比较、判断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促进思维发展
皮亚杰在很早的时候就指出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思维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发展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他指出,由于语言是在个体中产生的,它在广度和速度上使思维能力得到了增强。语言行为只要通过回忆和叙述就可以很迅速地描述一连串的动作,而不必借助直接的动作经验。此外,语言具有跨时空性,可以方便地传播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儿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语言在儿童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除以上作用外,作为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使儿童直接地认识事物,而且还能使其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如孩子已知山楂是酸的,下次再认识柠檬时,只要告诉他们“柠檬很酸”,他们就可以不亲自尝便了解其中的味道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不可能进行抽象的思维,在由直接的感知、表象进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等抽象思维的过程中,语言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反过来,随着儿童认识范围的扩大,认识内容的加深,也就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语言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认识得以丰富和深化的过程。这就说明了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语言,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促进脑神经发展
从脑科学的角度看,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脑神经等生理条件成熟的结果。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接触到的外界言语刺激迅速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神经元的增长和突触之间的连接,优化了其认知结构,提升了其认知发展。
二、对婴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意义
啼哭、微笑是儿童最早的社会性交往的符号。随后出现的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对推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人们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完成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和掌握交际工具的过程。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语用能力的发展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关系。
(一)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出现的比较固定的心理活动特点的总和。0—3岁是个性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个性的各种结构成分,如自我意识、性格、能力等已经初步发展起来。
1.自我意识的诞生
语言中“我”的产生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里程碑。24个月左右的婴幼儿能开始区分自己和客体以及自己和别人,产生“主体自我”的意识。之后随着“自我词汇”的增多,自我意识也会进一步发展,如儿童会讲“宝宝饿了”“这是我的”等。虽然不同婴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存在差异,而且这一阶段婴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也比较缓慢,但是自我意识的产生无疑是儿童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
2.语言发展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儿童性格的形成是由他们的气质类型决定的,但是,语言发展对其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随着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他们与成人交流的机会增加。成人与儿童亲切和蔼的交流会有助于他们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反之则会抹杀儿童说话的主动性,阻碍其社会化进程。
(二)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众所周知,掌握语言交往技能是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事实上,儿童语言发展是一箭多雕的事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