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摄影 > 艺术杂谈 > 一幅画看日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一幅画看日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一幅画看日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一幅画看日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日)高畑勋,张颖译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7-01

书籍编号:30618935

ISBN:978753568786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69741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艺术杂谈

全书内容:

一幅画看日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2003年,动画电影制作公司吉卜力工作室开始发行月刊杂志《热风》。田居因主编问我:是否愿意写点杂文?每一期选一幅画,围绕那幅画来写;内容随意,可以是与那幅画有关的内容,也可以是由那幅画引发的随想。虽然很久以前,我为报刊撰写的《眼神交汇的喜悦》[1]偶然入选高中语文课本,也曾出过关于绘卷[2]研究的《十二世纪的动画》(德间书店,1999),但没有想到会有如此难得的机会来写关于美术的文章。


我非常喜欢美术,虽然长年从事动画电影制作,但完全是一个门外汉,不过是个爱尽兴看画的画迷。因为实在无法走遍美术馆、看遍美术展,所以往往会把时间集中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和画家身上。起初还有点担心自己是否能写得出,但转念一想,如此任性的绘画欣赏方式其实再普通不过了,于是希望能把我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就厚着脸皮接受了。


栏目名叫《从一幅画开始》,创刊号是关于“日本人餐桌”的专刊,所以我选择了伊藤若冲的《果蔬涅槃图》来开篇。


此后,一篇日本绘画、一篇海外绘画(主要是西方绘画),这么交错着刊登。除此以外,对于绘画的选择并没有什么顺序和脉络,仅仅是当时随性想到哪幅就哪幅。就这么一直写着写着,栏目随时结束也不无可能。结果,从2003年11月一直连载到2008年6月,持续了近5年,共发表61篇。这部书,就是由这些连载加上一篇前言构成的,分成日本篇、海外篇两本,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更正,再按照各幅画创作的时间排了序。


所以这本书,无拘无束,既不是一本讲述美术历史的书,也不是一本揭开美术魅力与奥秘的名画指南。仅仅是一个爱看画的人,随手翻看、随意欣赏、随口胡言、随性点评的随便文章。因为写的时候就不讲究什么顺序,所以日本篇也好海外篇也好,看的时候也不用按照顺序,翻到哪幅喜欢,开始看就行。我写着写着还经常跑题,有时候无关的话题可能比画本身还要多。当然,其中也包括我临时抱佛脚的成果以及刻苦钻研的结论。


在选择连载画作的时候,我并没有定什么标准,但尽可能地会选择一些在翻看杂志时遇到、一眼就会让人感觉有趣的画。那些虽然自己极其喜欢、也有许多内容想要写的作品,如果尺寸太大或是密度过高,反而会放弃。因为杂志本身版面不大,不仅无法展现那些画作的真正魅力,还有可能让看文章的读者感到不耐烦。画幅过小的风景画不合适;从自己的经验来说,唯有看原画才能感知其魅力的抽象画也不合适。


绘画作品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到美术馆、美术展去看实物。所以,书中也包括了一些我去看展的感想,但并不是说看了原作就一定能对其印象深刻。因为有时候无法集中气力和精力与原作面对面,要想在拥挤的人群中隔着玻璃,把名画来个“细嚼慢咽”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认为要想好好品味画作,就必须有复制品。曾经好几次由于图册和刚刚看过的原画色彩相差太大,而沮丧地放弃购买,但每次事后我都会后悔。此外,原画的伟大,有时甚至是在看复制品的时候才会感受到。


所以,在讲述画中具体内容的时候,我尽可能地选择最为贴切的文字,力求精准表述作品的细腻。其实,我也认为将绘画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人物表情转化成文字,相当强人所难,但我希望这能成为大家重新仔细欣赏作品的契机。一旦被作品吸引,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去了解画家本人、思考其所描绘的内容,相关知识随后跟上就可以。第一步是为作品所感动,觉得有趣了,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然后自己查资料找答案,自由自在地驰骋于古今东西进行各种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这本书中所写的,就是我自己的做法。


绘画,对于我们电影人来说,仍然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在欣赏绘画的时候,尤其是西洋画,由于十分注重画家的风格个性,往往要求在看画的时候,将画家的经历、思想等考虑进去。当然,这种方式无可厚非,但我觉得绘画和电影一样,也可以先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轻松地看自己喜欢的画。人们看电影就很随意,选择喜欢的电影,自由发表感想。因为是以自己的看法和感觉为先,就不会对自己的喜好丧失自信,也不会敬而远之。当然,这种看画方式,有可能错过或是漏看不少重要的作品,但会不断有新的发现,对绘画的喜爱之情一生都不会消退。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热风》主编田居因先生,连载时不仅揽去所有的麻烦事,还一直不断鼓励我;我还要衷心感谢精心制作此书并增添了许多参考画的岩波书店的各位,尤其是负责此书的清水野亚女士。


2009年10月



[1]作者评价高更作品的文章,收录于本书姊妹篇《一幅画开启的世界》(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本书脚注为编注与译注,译注将作说明,如无说明,则为编注。正文中出现的括号内容及每篇文章末尾的画家简介,为作者自己的注释。


[2]绘卷,用连续的长幅绘画解说一个故事的内容的艺术形式。——译注

01.绘卷:日本古代的电影


《伴大纳言绘卷》1上卷“仰望应天门燃烧的人群”


常盘光长 平安时代


去年(2006)10月11月,我看到了一幅令我无比震惊、折服倾倒的巨作。那不是绘画原作,而是《伴大纳言绘卷》的复制品——将之称为“复制品”似乎欠妥,因为那是一种全新的东西,足以震撼世界。[1]


对于喜欢绘卷的人来说,去年一定是东奔西走、乐在其中的一年。京都国立博物馆举办了大型的“大绘卷展”,石川县立美术馆首次同时展出《信贵山缘起绘卷》全卷(共3卷),五岛美术馆举办了“《源氏物语绘卷》的复苏,平成修复绘卷的全部”展,带给人连连惊喜。而其中的压轴大展,是出光美术馆的“《伴大纳言绘卷》展”。为了这个展,出光美术馆与东京文物研究所进行了联合调查,再根据调查的新发现策展,同时公开全卷(共3卷),精彩纷呈,参观者络绎不绝。


展出的作品根据调查时拍摄的高精细数码图像制作而成。介绍主要人物的真人大小复制图以及数个场景的超大全景复制图令我无比震惊。我常说,如果想要更好地欣赏日本绘画,就必须要有局部放大图,所以在看到石川县立美术馆将《信贵山缘起绘卷》的原画与放大图同时展出时,我非常高兴,而出光美术馆在展出《伴大纳言绘卷》时的大胆尝试,更令我叹为观止。


第二次去看的时候,偶遇动画界老前辈大冢康生先生,他也无比兴奋。只是除了我们,不知究竟有多少动画人去看了这个厉害的展。


主办方用整整一面墙,铺现了绘卷中的一个场景。31.5厘米宽的原画被放大至12米,画中人物大小几乎等同于真人。这已不是绘卷,而是宏伟的巨幅壁画。


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巨大的尺寸,还有运用高精细数码技术拍摄得来的高分辨率。彼此交织的和纸纤维、颜料的质感、剥落的痕迹,都伴随着细微的阴影尽现眼前。微小的凹凸、褶皱、磨损以及质感,也都能清晰感受。我仿佛变成了一只小书虫钻入绘卷,东走西逛。那些唯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细枝末节无不栩栩如生,若是绘卷实物,即便把眼睛瞪得大如铜铃,也根本看不见。


巨幅和高清这两点,就已经让我兴奋不已,而绘制于八百多年前的这幅《伴大纳言绘卷》,由于开开合合,原本浓密鲜艳的颜料磨损、剥落,加上画纸上的磨痕、剥落、褶皱……那些由岁月女神创造的伤痕,被最新技术放大,暴露无遗,更是具有独特趣味。那些被残酷暴露的岁月伤痕在放大的画面中,成就了绘画的另一个魅力——质感,并恰到好处地弥补了由于剥落、摩擦、破损带来的遗憾。


必须明确的是,这是一种“绘画表现”,与CG再现或是修复临摹等尝试完全相反。这是至今任何人都未曾见过的。一气呵成的行云墨线,残留纸上的娇艳色彩,无不鲜活生动。这所有的一切,并非仅是清晰放大,极其强烈的材质感扑面而来。此时、此刻,它们作为物质存在于此,令人不由得想伸出手去触摸。


画面虽被放大,但一点儿也没有变形。反倒为展现画家精准的笔力、对人物(以及火焰等)的描写能力增色不少。尤其是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太不可思议。不仅主角,就连小配角甚至每一个群众的相貌、神情、姿态都各不相同,可见画家的观察力极其敏锐。因为被大幅放大,所以可以同每一个人物面对面。虽然实物和画册都看过多遍,还是不禁被这幅作品的真正实力再次折服。


巨型壁画般复制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将浓缩在《伴大纳言绘卷》原画中的妙趣原汁原味地展现在白日之下,而无任何添油加醋。最新技术弥补了人类的视觉低能。我在写卢布廖夫[2]《三圣像》[3]时也曾提到,或许可以借助影像之力来展现原画魅力。但影像和就存在于此的壁画,是截然不同的。


不只是隔着玻璃、挤在人群中看那小幅原画,我更希望能欣赏到与那次展览相同大小、同样高精度、以壁画形式展现的《伴大纳言绘卷》全卷。回家路上,这个欲望在我脑中不断盘旋。不,不仅是我自己想看——我认为它还应该到日本各地、世界各国巡回展出。在12世纪,恐怕到哪儿都找不到能与之匹敌、鲜活生动的人物绘画。


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原本希望能让大家略微体验一下这幅作品的妙趣,但很遗憾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实现。但在这个展览的精装本新图册《国宝伴大纳言绘卷》(出光美术馆,2006)中,部分使用了高精细数码图像,可以从中略微感受其质感的威力。


展览介绍的场景位于上卷,以会昌门为背景,官人们呆呆地仰望熊熊燃烧的应天门。浓烟顺风滚滚,火星纷纷落下,看热闹的老百姓一片慌乱,来回奔走。但在这上风口,上至殿上人,下至侍女、侍卫,大内里出来的近百位官人却在悠闲地观火。在其他画面里,公卿贵族你看我我看你,在议论究竟是怎么会着火的,说不定是谁放的火。还有一男子趁着混乱试图从背后非礼一女子,女子一惊,下意识地抬了抬手。

一幅画看日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伴大纳言绘卷》上卷,十一纸[4],局部(12世纪,出光美术馆藏品)

然而我选取的这个场景中,并没有可以如此娓娓道来的有趣人物,但人物的悲痛、叹息、绝望、虚脱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为了展示《伴大纳言绘卷》的真正实力,我特意选取了这个最为静态的部分。几乎所有人物都只是抬着头仰望,但一个个细看后,不由对这位画师异乎寻常的表现欲望和强大表现力啧啧称赞。


在赛璐珞动画[5]中,在描绘着装相似的静态人群时,绝不会像这样将每个人物的脸部和表情画得如此细致、各不相同。在表现“呆呆仰望的一个个人”时,通常会用反复交叉剪辑、横扫追拍的手法。这类镜头,即便每个人物都画得很仔细,也无法给观众以足够的时间来分辨。摄像机在动,画面也随之而动。


制作精湛的连续式绘卷,能在逐渐展开时最大限度地展现其妙趣。随着地点的移动、时间的变化、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观者能体验如观赏电影、动画般的兴奋。


打开《伴大纳言绘卷》后的第一个场景就如此:检非违使[6]的马队出动(为何?),人们慌张奔跑(去哪?),穿过大门一抬头(看到什么?),被浓烟困住乱作一团的时候,火星子落了下来(着火啦!),滚滚黑烟、熊熊火舌,陷入烈焰之中的应天门,随后看到在上风口呆然观火的这些官人,提着的一口气总算松下,整个镜头到此结束。就如同乘坐直升机的航拍,根本无暇顾及人们的细微表情。


但是,绘卷与电影不同,可以马上返回再看,也可以停下手来集中欣赏某个细节。总之,欣赏者还可以随时贴近自己喜欢的某个画面,而画师也似乎知晓此意,将这当作表现的大好良机,不错过任何细节,也不放过任何小配角、群众,细致作画。


同为呆然仰望,但所有人的“脸部”都各不相同,栩栩如生,这就十分了得。和绘卷相同,赛璐珞动画必须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人物脸部。在做人物设计的时候,会规定一定的样式,但要在规定的范围内,衍生出数个反映同一事件的不同人物脸部绝非易事,所以为避免失去个性,往往会采取极端的夸张画法。


而在这幅绘卷中,人物脸部各不相同,表情更是千变万化。有人张着口,有人说着话,还有人撇着嘴:“出大事嘞。”大家可能也已经发现,里面还有不少人嬉皮笑脸。


事不关己的家伙真是无所不在。的确,责任不在他们。对他们来说大火是个可以幸灾乐祸的大事件。这就是平民老百姓。底层官员也一样,在其他很严肃的场景中,追捕大纳言的检非违使的马队随从中就有这样的人。画师也能毫无遗漏地捕捉到那些神情。这些细节,充分展现了画师(相传是常盘光长)对人物极其精准的拿捏,以及以后白河法皇为首的制作团队的卓越才能。


人物的姿态、手势也各不相同。有的抬手或是举扇远眺。从画面中央下部那个男子张着的手,能看出他那乐呵劲。右上方有一个童子,乍一看像是女子,其实是个染黑牙、身着小袿[7]的贵族少年。右下方有一个脸朝下的殿上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