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中国通史简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通史简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通史简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通史简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范文澜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5-01

书籍编号:30618853

ISBN:978721424112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60854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中国通史简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版权信息























我们要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我们必需了解整个人类社会过去的历史;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前途,我们必需了解中华民族过去的历史;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与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的前途,我们必需了解这两个历史的共同性与其特殊性。只有真正了解了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顺利地推动社会向一定目标前进。


这样,研究中国历史,是每一个进步中国人民应负的责任。


中国是拥有五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国,积累着丰富而又庞杂的大堆史料。甲骨钟鼎,经传诸子,史书地志,小说笔记,哲学宗教,诗文考证,歌谣戏曲,凡此种种,无不属于历史的研究范围以内。这不仅非短时期所得遍览穷探,在物质条件多方限制的环境下,也不允许这样去做。可是要了解中国历史比较近真的情况,却又必需向这广泛纷乱的大堆史料中去寻找。


如果利用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一类现成的史书来学习中国历史,是不是能收预期的功效?第一,这类包含千百万字的大部书籍,学习者哪有这许多时间和精力去消费;第二,这类书连篇累牍,无非记载皇帝贵族豪强士大夫少数人的言语行动,关于人民大众一般的生活境遇,是不注意或偶然注意,记载非常简略;第三,我们要探求中国社会循着怎样的道路向前发展,而这类书却竭力湮没或歪曲发展的事实,尽量表扬倒退停滞阻碍社会发展的功业。一言蔽之说,这类书不适于学习历史的需要。


我国广大读者需要的首先是从广泛史料中选择真实材料,组成一部简明扼要的,通俗生动的,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显示社会发展法则的中国通史。


中国历史研究会同志们才力薄弱,不自揣量,草拟了这一部《通史简编》出来,不用说,距离实际合用的通史,至少还有十万八千里。我们知道,这仅仅是大胆的尝试,这仅仅是初步的探索,这仅仅是不值自珍的敝帚,这仅仅是聊备删削的草稿。我们怀抱着百分之二百的热望,要求大雅通人、先进硕士给我们严格的批评和指正。只有在批评和指正下面,才能完成写出较好通史的任务。


参加本书编辑的同志凡七人:谢华、范文澜分任第一编,佟冬、尹达、范文澜分任第二编,叶蠖生、金灿然、唐国庆、范文澜分任第三编,为了整齐体例,修饰文字,由范文澜任总编的责任。


今天,《通史简编》上册付印了,我们非常欣幸,因为我们将得到批评和指正。


中国历史研究会


1941年5月25日

再版说明


《中国通史简编》1941年在延安出版以后,各个解放区多有翻印,在蒋管区虽然遭受法西斯特务的禁止,但是1947年上海也终于印出了。这证明读者急需一部真实的中国人民的历史。不过在延安编辑的时候,因为材料缺乏,人力薄弱,仅仅一年半的日期,仓促脱稿,自然产生许多缺点,距离实际合用的通史,还有十万八千里。几年来接到许多珍贵的批评和指正,却又因为原来参加编辑工作的同志们,都负担起另外的工作,范文澜同志忙于赶写近代史,所以始终未能修改。去年北方大学历史研究室成立,预计在近代史编辑完毕以后,把《通史简编》仔细订正。现在编辑近代史的工作正在进行,《通史简编》又须再版,只得根据原稿校对一遍,在个别问题和词句上略有改动,较详细的修改还得留待将来。


人民的历史,不是皇族的家谱。历代纪元年号,显然以天下为帝王私产,且时代距离不易省察;故本书对历代帝王直称姓名,年次全用公历。为便于检查,将公历、年号、帝王姓名和帝号,制成简单的年表。中国历史到西周“共和”的时候,才有确实的年数,所以年表就从“共和”元年开始。年表把同时存在的主要政权、年号并列。年表仅仅为了纪年,其在纪年上没有多少作用的,完全删去,如公元304年从七月到十二月司马衷改变三次年号,删去“建武”“永安”,只留下能继续两年的“永兴”;如公元494年南齐连换三个皇帝,删去萧昭业、萧昭文,只留下能继续五年的萧鸾。


参加本书校订工作的同志共八人:范文澜、王南、王可风、荣孟源、牟安世、高山、刘桂五、纪志翘。


这次只是微小的校订,深望读者再多给予严格的批评和指正,庶几将来能仔细修改,慢慢写成一部较好的中国通史。


北方大学历史研究室


1948年4月3日

第一编
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成立


——远古至秦(远古——公元前221年)


(凡公元前,以下简称前)


第一章 原始公社时代——禹以前


(远古——前2198年?)


第一节 黄河流域最早的居民


北平西南周口店发现大约四五十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据说那时候的人,已经知道用火,并制造粗糙的石器骨器。


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现大约五万年前的旧石器,其中有似乎剥皮用的石刀。


中原地方还没有发现过旧石器,但未必就是从古无人居住的证据。


依据地下发掘的材料,约在前3000年(?)黄河流域确有人类居住,而且已经踏进新石器阶段,有相当发展的文化。


中国中部黄河南北,是平原肥沃的地区。住在周围的各民族,都想迁徙进来。因此成了各种族斗争的舞台,也成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场所。有一种苗人叫做黄猫头蛮,发拳曲,作黄金色。这当是欧洲人种,先从西方迁来,后被汉族压迫逃到南方。后冈(河南安阳县)发掘,最下层是红陶,中层黑陶,上层白陶,递变的形迹显然。据上述两个例证,可以想见远古种族间文化间的斗争状况。


住在中原地区及其周围的种族,推想如下:


东部的夷族,济水流域是夷族的根据地。大概从东北沿渤海岸入山东境,南下到淮水流域。相传太皞是他们的圣帝。春秋时代还有任(山东济宁县)、宿(山东东平县东无盐城)、须句(东平县)、颛臾(费县西北)四个风姓的小国,说是太皞的后裔。济南龙山城子崖发掘,最下层的灰陶,形质粗劣,年代很古;皞是白色,灰也含白色,或许这就是夷族文化的遗迹。灰黑白三色是东方出土陶器的特征。


南部是蛮族,苗、黎、傜总称为南蛮。蛮族大概从安南迁来,发展到长江流域,又北进到黄河流域,现今苗人的椎髻、服装、乐器以及房屋构造形式,与安南风俗,大体相同,可以作为古代蛮族来源的佐证。蛮族种类繁杂,在远古似乎也有相当文化。其中黎族最强,蚩尤是九黎著名的酋长。


西部是羌族,从西方侵入中原,与苗黎杂居。炎帝是羌族的首领,炎帝也称为赤帝。后冈发掘最下层的陶器,以赤色为主体,花纹形制,都极简单,年代比仰韶期要早些,也许这就是羌族文化的遗迹。赤色和彩色(主要的也是赤色)是西部文化的特征。


北部的狄族(也许就是散布长城以北至西伯利亚平原的细石器种族),东北部的貊族,在远古传说中,没有显示他们活动的形迹。


地下发掘,材料最丰富的是仰韶系文化。民国九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掘得石器、骨器、陶器多种。石器有刀、斧、杵、镞、耨、锄及纺织用的“棉坠”。骨器有缝纫用的针,陶器有红、白、黑两彩三彩的花纹。所以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遗物中还有陶鬲、陶鼎、豕骨、谷粒和人骨,据说,人骨同现代北中国的人种没有什么分别。


与仰韶同系统的文化遗物,在辽宁锦西县、甘肃宁定县、山西夏县(夏县西阴村还发现半个蚕茧)、南满洲貔子窝等地,都有发现。可是太行山以东、渤海以西的大平原上,却未曾发现过。因此或可推想为,仰韶文化的种族,从西方向东发展,到渑池地方,遇着别一种族的阻碍,不能前进,渡河入山西境,北上顺长城线往东,经热河中部到辽东半岛朝鲜北部。现在这些地方都有遗迹可寻。考古学家称为南方系文化或中国系文化,以别于长城外的细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的地区散布如此广大,足见这个种族繁殖力颇强。制造工具也比较精致,而且已有原始农业和纺织业。如果西阴村的半个蚕茧鉴定不误,那更使人联想到嫘祖(黄帝正妻)发明了养蚕的故事。


仰韶遗址的人骨,既和现在北中国人同类,黄帝从西方来,又是历代相传的旧说;考古家证明中国仰韶系彩陶,与巴比伦的素沙、中亚细亚及屈里波夷等地出土的彩陶同一系统。东西交通时期,据专家推算,约在公元前四千年。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可能在公元前2700年(?)前后,即传说中的黄帝族对占据中原的羌族、蛮族发生争夺战。所以不妨说仰韶文化就是黄帝族的文化。


如果上述假设,没有大错误的话,最初居住中国中部的,应该说是羌族和蛮族。东部属夷族,西部属黄帝族。经过长期的斗争,黄帝族成为中国的主人,其他民族,或被驱逐,或被同化。


第二节 关于远古的传说


关于远古(黄帝以前)的传说,如果刷去荒诞的神话,以及带有后代色彩的追叙,其中比较近乎事实的材料,还保存相当数量。从这些材料中看出那时候人类的生活概况,大体如下:


远古人类的生活与普通动物不差多少,一群人住在一起,认识母亲,却不知谁是父亲。走路不辨方向,行动毫无意识。没有火,也没有器械和用具,生吃果实鸟兽虫鱼。冷天披草着皮,热天只遮蔽腹下那一块。饥饿求食物,饱了就舍弃。经过极长时期,才逐渐进化。


有巢氏——当人们穴居的时期,无法抵御禽兽虫蛇的侵害,后来发明了构木为巢的方法,白天采集果实,作为生活的资料,夜里栖息在树上的巢内。这是人类的蒙昧时期。


燧人氏——人们由采集生活,进到渔猎生活。生吃蚌蛤虫鱼,腥臊臭恶,多生肠胃病。后来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开始知道熟食。这是由蒙昧进到半开化的初步。


庖牺氏——发明网罟,用以捕鱼猎兽。又发明饲养家畜,开始有牧畜业。


女娲氏——传说中,女娲与庖牺对男女交配旧习惯都有些改革。


神农氏——发明种五谷,作耒耜陶器,又日中为市,开始有交易。那时候人不知道争夺财物,也不知道什么刑法政令。神农氏别号烈山氏,烈山就是烧山,也许焚烧山林,开垦土地,正是农业的开始。


依一般进化规律说,人类最初过着树上生活,其后发明用火,又其后发明渔猎,又其后发明牧畜,又其后发明农业。这与有巢、燧人、庖牺、神农的次序,大体符合。古书凡记载大发明,都称为圣人,所谓某氏某人,实际上是说某些发明。而这些发明,正表示人类进化的某些阶段。


传说中人物,似乎比较可信的,有太皞、炎帝、蚩尤三人。他们是三个种族的首领。


太皞——据说姓风。画八卦代替结绳。八卦是“—”“——”两种线形凑成用作记事的符号。有无其事,不能证明。不过类似这种原始楔形文字,在中国西南部落后种族的苗傜中,确曾普遍使用过。南宋周去非做广西灵川县官,有傜人投木片告状。木片上刻长短条痕,据翻译说,是“和仇人相攻,仇人用箭射他,请求县官究办”。依此作例,八卦原来是夷族木契,很有可能。后来华族发明象形文字,借它作卜筮的符号。


炎帝——据说姓姜。姜就是羌,羌本西方民族,很早迁入中原地区。相传炎帝第七代后裔榆罔与黄帝在阪泉打过三次大仗。照《括地志》(古地理书,唐朝李泰著)说,阪泉在察哈尔怀来县。如果这样,黄帝族只在边境攻略,未能侵入内地。此后两族同化,在政治上,姜姓仍很有地位。


蚩尤——蛮族中九黎最强,大概是联合九个部落,每个部落各包含有九个兄弟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族。蚩尤做大酋长。据说八十一个酋长全是兽身人言,吃沙石,耳上生硬毛,头有角能触人。蚩尤驱逐炎帝族,炎帝族请黄帝援助,经过猛烈的战争,才把蚩尤杀死。古书中蚩尤的神话最多,可见他在当时确是炎黄二族的共同劲敌。


如果这个传说,多少包含些事实,那么炎黄两族曾经长期战争,后来联盟对抗蛮族。照《国语》说,黎苗在夏商时代,还很顽强。同从西方来,文化又相近的炎黄两族,协力御侮,因而两族逐渐同化,是很合乎情理的。


此外还有一个盘古氏。蛮族自称祖先是一只五色毛狗,名叫盘瓠。三国时代徐整做《三五历记》,把盘瓠搬进古史,改名盘古,又造一段开天辟地的神话。中国各种族的合并运动,不断发展,吸收各族神话,使内容复杂起来,这是不足怪的。


第三节 关于黄帝及其后裔的传说


现代的中华民族,是吸收无数民族,在一定文化一定民族的基础上,经四五千年的长期斗争和融化,才逐渐形成起来。这里所谓民族基础,无疑地应该说是从黄帝传下的华族(周代称华族,汉以后称汉族)。


古代传说,不论如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