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高中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高中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乔晓阳著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0-18
书籍编号:30618807
ISBN:978751622072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2930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小学
序言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也就是说,法律是国家强制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这里所说的社会成员,也包括了我们的每一位同学在内。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相继制定了许多法律,特别还为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这些法律告诉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评价我们的行为是否正确。当同学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法律为同学们提供保护;同学们也必须尊重和遵守法律,如果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与制裁。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知晓、在于实施。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于2016年6月28日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政法〔2016〕13号);近期中国关工委、中央政法委、司法部、共青团中央、中国法学会印发了《关于开展第四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的通知》(中关工委〔2019〕7号)。根据大纲和通知的要求部署,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本套《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
通过对本套《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懂得:作为一名共和国公民,权利不得滥用、义务需要履行、责任需要承担;有利于同学们知道:在行使权利时,要以遵守法律作为行为选择的首要标准;可以使同学们牢记: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采取合法方式,勇于寻求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相信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在同学们的心中播下法治的种子,进一步提高法治素养,从而对同学们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所裨益。
是为序。
乔晓阳2019年9月1日
第一篇基础知识篇
第1课第2课第3课
第4课第5课第6课
第1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法治讲堂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这是举世瞩目的一大盛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深刻阐述时,突出强调了依法治国:“八个明确”之一即“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即“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说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我们党和国家战略中已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全面依法治国擘画了蓝图、确定了路线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明确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基本建成。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
第一,立法成就显著。截至2019年4月底,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269件、行政法规618件、地方性法规1万多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宪法规定的各项制度和原则得到有效落实。
第二,切实加强法律监督工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着力健全执法检查工作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专题询问。把加强执法检查摆在监督工作突出位置,自2015年以来每年执法检查项目增加到6个。全国人大常委会着力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实行“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原则。着力加强司法工作监督,维护公正司法。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专项报告,加强对司法改革、司法公开、行政审判、反贪污贿赂等方面工作的监督,支持和促进司法机关贯彻落实党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三,坚持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这些年来,中国推进政府职权法定化,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有效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将政府职能、法律依据、职责权限等内容以权力清单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探索建立行政裁量基准制度。开展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全方位开展审计工作,积极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全覆盖,定期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约束行政权力运行的作用。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问题: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依法治国的重大事件?
第2课宪法是国家根本法
法治讲堂
什么是宪法呢?通俗地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呢?同学们,我们可以从它的内容、重要作用等方面来理解。
第一,在内容上,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我国的国体、政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
第二,在程序上,宪法的修改是比较严格的。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第三,在作用上,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发生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通过制定法律的方式实施宪法,同时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把全面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主要有:
一是开展宪法宣誓。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和其他新当选的国家机构领导人面对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13亿多全国人民,庄严进行宪法宣誓,充分体现了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恪守宪法的高度政治自觉,为各级国家工作人员作出了示范和表率。对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选举、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依法组织进行宪法宣誓,有利于激励国家公职人员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履行法定职责。
二是开展国家宪法日活动。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是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健全备案审查制度。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部署要求,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职责问题的决定,增加其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宪法监督、配合宪法宣传等工作职责。加强备案审查工作,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共接受备案行政法规40件、地方性法规1180件、司法解释18件,对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逐一进行主动审查,对地方性法规开展专项审查;认真研究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1229件。
宪法的历史脉络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宪法的制定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之后,分别制定了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通过了5个宪法修正案。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序言
……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问题:
说说你对宪法的认识。
第3课“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法治讲堂
“一国两制”的由来
所谓“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问题提出的,后来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提出要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邓小平等领导人进一步确立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的法治和实践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为“一国两制”提供了宪法保证。
1990年4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决定》。1993年3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决定》。这是“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法治化、制度化,积极促进了中国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圆满实现了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为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施政提供了宪制保障。
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得到很好解决,这也有力地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历史将证明,按“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构想和实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具有强大生命力。同时,“一国两制”也为世界上仍在分裂中的民族和国家实现和平统一、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一条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问题:
你还了解哪些有关“一国两制”的重大事件?
第4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讲堂
2014年5月30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少年儿童要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特别是2014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先后4次讲话中集中强调了这一重要问题。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全社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