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文物考古 > 六百年间天安门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六百年间天安门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六百年间天安门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六百年间天安门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贾英廷著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9-20

书籍编号:30618795

ISBN:978751622003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3946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文物考古

全书内容:

六百年间天安门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序言


六百年间天安门


北京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邓广铭教授曾跟我说:一本历史学著作,如果能够每10年修订一版,修订3次,应是一部好书。这是经验之谈,也是睿智之言。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体验。摆在我书案上的、贾英廷先生所著的“走近天安门”系列书稿,就是这样的力作、佳作。


此前,关于天安门的著作有:《天安门》,赵洛、史树青著,北京出版社1957年版;《天安门史话》,周倜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天安门》,王玉石著,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天安门往事追踪报告》,曹宏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等。以上诸书,各有其所长,各有其侧重。


而后,贾英廷先生连续推出有关天安门的系列著作:《天安门》(1998年);《天安门百年聚焦》(2000年);《百年天安门》(2013年);《天安门的中国记忆》(2015年);《百年天安门》(英文版)(2016年);《人民英雄纪念碑》(2018年)。在20年间,贾英廷先生先后出版6部研究天安门的专著,这是没有先例的。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天安门诞辰600周年之际,最新推出的“走近天安门”系列图书,以独有的视角、翔实的资料、扎实的数据、珍贵的图片,记述和反映了天安门600年的历史变迁和共和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发展变化的历史瞬间,是一部研究天安门往古来今的综合性、总结性系列专著。


贾英廷先生及“走近天安门”系列图书,特点鲜明,简述如下:


其一,专注于一。一个研究者,切戒旁骛。“狗熊掰棒子”式的治学,固有其长,更有其短。其短就在于不够精神专注,也不够用功专一。如《明史·柯维骐传》记载,柯维骐不满当时学者“乐径易、惮积累”的“三浮”(即浮浅、浮夸、浮躁)学风,而提倡治学要“三实”,即实志、实功、实用。他花20年时间,将《宋史》《辽史》《金史》打通,综合研究,著成《宋史新编》。贾英廷先生花20年时间研究天安门,这种治学精神可嘉、治学方法可取。著述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高度的专注和执着的毅力。只有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刻苦顽强、崎岖跋涉,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作者在著述本系列图书期间,闭门谢客,婉拒应酬,时间集中,精力专一,每天以史料、图片和电脑为伴,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写作上,既不敢有一点时间分散,也不敢有一点神志懈怠,终于完成此著。


其二,文献档案。史学研究,既重文献,又重档案。对所研究的专题,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就是尽最大努力,去掌握较多的史料。一个史学研究者,重在平时的积累。本系列图书的著述,有两个难点:时间跨度长——历明代、清代、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4个历史时期;历史资料少——事涉内府,记载疏略,文献档案,相对较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为研究和著述带来很多困难。但作者尽量利用明朝、清朝、民国和新中国的档案,包括珍藏在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北京市档案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天安门地区管委会等单位保存的图书和档案资料,打下本系列图书扎实的根基。


其三,实地踏查。“走近天安门”系列图书涉及的数字很多,有些数字很难找到权威性数据。这就需要在查阅文献档案之外,进行实地踏查、广泛采访。譬如,人民英雄纪念碑10幅浮雕的总长度,有的书籍标注为40.66米,有资料标注为40.68米,究竟准确数据是多少,这就不仅需要查阅文献和档案,更需要实地踏查、采访当事者,在多种资料中进行比对和考证。著者到当年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查找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的图纸,对每一幅浮雕尺寸的数据,逐一进行核实,得出的结果是40.73米,与前述数字略有差异。怎么办呢?实地测量。作者委托天安门地区管委会广场管理处的专家,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10幅浮雕,逐一实测,进行合计。结果实测数据与图纸上数据,完全相符。于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总长度,便有了科学的准确的数据。


其四,结构严谨。系列图书中的《六百年间天安门》,全书共十四章,析分八十四节。本书所述,其历史跨度,长达六百年;其空间范围,东起国家博物馆,西到人民大会堂,北达故宫午门,南至正阳门,包括其东侧的“左祖”(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西侧的“右社”(今中山公园),东西500米,南北880米,空间总面积440000平方米。在此时间内,在此空间里,重要的人物,重要的事件,重要的建筑,重要的文物,重要的变化,重要的影响——分别列章为天安门的历史追溯、承天启运的天安门、天安门的皇权至尊、完美和谐的宫廷景致、天安门的宫廷广场、封建王朝的左祖右社、京师九门之首正阳门、人民的广场和历史的舞台、天安门上的毛泽东画像、共和国的开篇巨制、伟人安息的地方、华夏文明的瑰宝、国家主人的殿堂和欢乐祥和的广场。全书叙述纵横交错,有节有奏;驾繁御简,轻重有序;大事不漏,小事不碎;既有分节,又有联系,是一部结构宏阔的严谨之作。


天安门是明清以来中国的国门,也是闻名世界之门。“走近天安门”系列图书的出版,将为读者含之如饴,插架必备。


是为序。


阎崇年


阎崇年先生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

引言


1403年1月23日,燕王朱棣在南京登基,年号为永乐。身居皇位的朱棣,虽以南京为都,但对北平很是看重,1403年(明永乐元年)即下诏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明永乐四年),朱棣感到兴建北京城的时机已臻成熟,遂命大臣着手营造北京城。这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人力物力的耗费可想而知。


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朝廷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征调二三十万农民和部分卫军做壮丁,在北京大兴土木,开始了新都城的建设。北京城的营造工程,从筹备到完工整整花费了14年时间。最终,一座规模宏大、前所未有的都城诞生在明王朝的“永乐盛世”里。其中,经过精心设计建造的天安门,成为北京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420年冬天,也就是明永乐十八年冬天,明成祖朱棣由南京回到北京。1421年正月,朱棣在紫禁城奉天殿举行迁都大典,接受群臣朝贺,标志着大明王朝正式迁都北京。由此,中国历史上的“永乐盛世”跨入巅峰时代。


天安门兴建于明永乐年间,完成于清顺治年间。这座天生拥有皇家血统的经典之作,从建成之日起就登上了华夏的政治舞台,成为不断让历史拥抱的“宠儿”。600年来,天安门虽然饱经风霜,但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濡养中,愈加雄伟壮观。作为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翘楚,天安门不仅是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永恒的向往。


天安门这600年,似是弹指一挥间。只要一提起北京,每个中国人,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人,首先就会想到天安门。每个初到北京的人,第一个要去看的地方,也是天安门。不管是第一次到北京来的人,还是自小在北京土生土长的人,甚至是来自远方异域的外国人,天安门给人们留下的记忆是那么的深刻,那么的鲜明,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魅力。的确,在中国,又有哪座门,能像天安门一样,在历经了600年风雨历程,饱尝了长期忧患和灾难之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依然屹立,依然壮丽,依然神圣,在华夏儿女的心目中依然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翻开历史的扉页,我们会清楚地看到,雄伟壮丽的天安门,600年间之所以能够一枝独秀,风华尽显,这不仅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更是因为它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享有的崇高荣誉和非凡地位。


明清时期,天安门作为皇城的主要门户,地位十分显赫。它的北面是金碧流辉、宫阙九重的紫禁城;两翼是代表着封建王朝最为神圣的太庙和社稷坛;南面是红墙封闭的“T”字形宫廷广场。这里是举行“金凤颁诏”“金殿传胪”“秋审、朝审”的地方,是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标志。正是由于天安门享有唯我独尊的特殊地位,它的规制、装饰和气势都是北京城其他城楼不可比拟的。


600年前,天安门的诞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今朝,它的辉煌同样得益于天时、地利与人和。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发出的庄严宣告,仰慕了新中国开国元勋的革命风采。从那时起,天安门无可争议地成了中国政治的晴雨表,成为新中国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作为共和国的心脏,成为国徽图案的组成部分,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圣地。一座古代建筑被赋予这样浓重的政治色彩,而且在一个泱泱大国的民族心理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


天安门作为新中国的象征,不仅是因为这座古代建筑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也不仅是因为其庄严雄伟的造型和显赫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饱经600年风雨沧桑的天安门,作为中国历史的见证者,目睹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更迭;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经历了共和国成立初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谱写了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辈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天安门曾多次修缮乃至秘密重建,天安门广场也曾数度扩建。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一起构成了新中国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象征性的重要标志。


人民的广场,历史的舞台。站在宽阔壮丽的天安门广场,环顾四周,旧日作为宫廷前卫的天安门和正阳门,尽管位置依旧,功能却不同于前。两座古老的城楼,重檐飞翘,飘逸洒脱,是天安门广场南、北边界的鲜明标志。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分列广场东西两侧,庄严雄伟,气势恢宏,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充分体现。广场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高耸挺拔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相互映衬,蔚为壮观,进一步强化了天安门广场的时代气息和政治氛围。这些新老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上整齐对称、和谐壮美,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曾说,综观当今世界各国首都的中心广场,古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历史之悠久,面积之宏大,影响之深远,世人之瞩目,令人赞叹不已。


如今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成为中国政治的中心和世界瞩目的焦点;成为国家举行重要会议、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重要场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几代国家领导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每一次历史性变革,世界范围内的每一次重大事件,几乎都会在天安门前有所体现,使人们对天安门充满了向往和敬仰之情。


今天,当您漫步在壮阔的天安门广场,凝视这宏伟的布局、磅礴的气势、浩瀚而深邃的景观时,必定心潮澎湃,流连忘返。这就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广场!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心脏!


《六百年间天安门》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走近天安门”系列丛书献礼天安门诞辰600周年的一部专著。在最初酝酿选题时,我就殷切期待着它能早日与读者见面,这是多年以来的一个夙愿。在完成这部作品写作时,我体会到,对天安门真正的热爱必是植根在真正的认知和理解之中的,《六百年间天安门》能够如期完成,我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在此,也诚挚地向为编辑和出版本书而倾注了心血和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朋友表示深深的感谢!


贾英廷

第一章 天安门的历史追溯


我们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上,有一座雄伟的建筑成为了其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是有着600年历史的天安门。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成时定名为“承天门”。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改名为“天安门”。从那时起,天安门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天安门,作为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地位十分显赫。这座天生拥有皇家血统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是古都北京的标志。它从建成之日起就登上了华夏文明的政治舞台,成为不断让历史拥抱的“宠儿”。


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此,天安门进入了自它诞生以来最为辉煌的时代,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成为许多人心仪和向往的地方。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天安门;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天安门。天安门不仅是新中国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一座古代建筑被赋予这样浓重的政治色彩,而且在亿万中华儿女心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天安门,饱经600年历史沧桑,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依然雄伟壮丽、神圣无比,依然在华夏儿女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这不能不归功于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特殊的地位。


纵观天安门600年风雨历程,它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