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和亲往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唐代和亲往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蒋爱花著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8
书籍编号:30618788
ISBN:978751622035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8327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序
和亲,也称作“和戎”“和蕃”,一般认为和亲最早出现于西汉。当时汉朝刚刚立国不久,国力贫弱,而位于北部边疆的匈奴却是强盛无比,不断侵扰汉朝的边境。汉高祖刘邦在解决韩王信的叛乱时,与匈奴发生了冲突。骄傲的刘邦原本打算一举灭掉匈奴,结果因轻敌反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困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之久,这就是“白登之围”。好不容易脱险后,刘邦意识到战争对保护汉王朝的稳定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发展本国的国力才是头等大事。于是,刘邦放弃了武力攻打匈奴的想法,采纳了大臣提出的和亲建议。
从此之后,和亲成为汉朝、匈奴之间的惯例:当匈奴新君主即位时,汉朝要嫁给匈奴的首领一位和亲公主,每年送给匈奴大量的粮食、布帛等财物;匈奴也要遵守承诺,不再明目张胆地侵扰汉朝的边境。汉匈之间结成了儿女亲家,将仇敌变成了亲戚,以较低的成本换取了边境的和平。
“和亲开始于西汉”这种说法深入人心,不管是《汉书》的作者班固,还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但实际上,和亲这种做法应该追溯到春秋时期。
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一些雄心勃勃的诸侯国相继投入到争霸大业。单凭一国的力量很难击败竞争对手,通常会采用政治联盟的做法。政治联盟往往通过婚姻的方式予以巩固,所以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间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联姻状态,这应该是和亲的早期形式。明确来说,这种婚姻打上了政治联盟的烙印,和亲作为婚姻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仅是两个当事人的事情,而成了两个家族、甚至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它有四方面的作用:第一,为了稳定国内政局;第二,为了建立军事同盟;第三,为了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第四,流亡他国的公子借助联姻国的支持,争取回国执政。
如果给“和亲”下一个定义的话,是两个政权之间通过婚姻达到停止战争、摒弃前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关系的行为。看似冠冕堂皇的婚姻,却不是源自婚姻当事人的你情我愿,而是承载了政权与高层之间的权力博弈,通过博弈之后达成的一种制衡状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和亲作为一种民族政策被反复采纳,除了汉朝与匈奴代代联姻,和平共处了很长一段时间外,还有汉朝与乌孙、唐与吐谷浑、唐与突厥、唐与吐蕃、辽与西夏、清代的满蒙联姻等。一些君王出于边疆和平的需要,经常采取这种措施,不管是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还是清朝的康乾盛世,和亲依然成为国家政策的常用手段。
如果说汉代的和亲,最初带有迫不得已的色彩,那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为什么还频繁采取和亲呢?引人瞩目的是,唐代的和亲为历代规模最大、次数最多,竟然达到了28次!除了众所周知的文成公主外,还有多位皇帝的亲生女儿也被迫承担和亲任务,甚至发生了两起和亲公主被杀的极端事件!为什么这与我们想象中的帝国威严大相径庭呢?
当婚姻、政治、权谋纠缠在一起时,个体的命运变得微不足道;当爱情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时,和亲公主的人生也带有了传奇色彩。官方史书背后,掩藏着太多的未知,以文成公主为例,她在中原的史书上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皇家所撰写的人物传记中,有关文成公主的部分仅仅几句话,而在雪域高原,文成公主的故事家喻户晓。她的爱恋、她的柔情、她的奉献、她的一生,早已融入千年不化的冰川。
透过唐代和亲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唐朝如何处理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也可以看到唐朝统治者在特定时期的政治智慧。透过一个个和亲公主的故事,再现了唐代风云际会的民族交往史。我希望能够拂去历史的烟尘,让那一个个美丽柔弱却又异常坚毅的身影更加清晰。
可以说,一部和亲史就是一部唐帝国的兴衰史……
第一讲神秘的唐代大墓
在甘肃省武威市,有一个叫南营乡青嘴湾的地方,这里风景秀美、山峦叠嶂。大概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这里陆续发现了好几座大墓。墓的规格和数量惊人,绵延数公里。众所周知,在宗法制的理念中,我国古代有家族共建墓地的传统,所以可以推测甘肃武威所发现的墓地很可能是一处家族墓地。但是,史书上却没有相关的记载,到底是哪个大家族的墓地呢?
从2米高,显然墓主人的身份不一般。主人到底是谁呢?
幸好有一方埋在地下的墓志铭出土,墓志铭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这座神奇大墓的墓门……
令人费解的墓志铭
在中国,墓志铭开始出现于南北朝时期,被广泛应用于中高层官员或富贵之家的墓茔中。墓志铭由志盖、志石两部分组成,一般的志盖设计成覆斗形,像一个倒扣的斗,放在志石的上面。
在甘肃武威发现的神秘大墓中,出现的这方墓志铭的正中用篆书刻着这样几个大字:“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志盖下面的志石记载墓主人家庭背景、生平事迹、死亡时间、埋葬地点等信息。志石的题目是这样的:“大唐故弘化大长公主李氏、赐姓曰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这个墓志铭怎么听起来有点奇怪呢?志盖说是大周,志石又说是大唐,难道志盖和志石不配套吗?还是考古发掘人员搞错了?
其实,这还真是一方完整的、配套的墓志铭。墓志铭上的说法恰恰告诉了我们墓主人生活的年代,也暗藏着关键的线索……
武则天曾经改唐的国号为周,这方墓志铭应该是武则天时期的,而不是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时期。“完美的人存在于墓志铭中”,墓志铭一般用华丽的词汇来歌颂墓主人,中国有“死者为大”的观念,为去世的人说尽好话成为约定俗成的做法。比如,唐代著名诗人、大文豪韩愈经常受邀给权贵之家撰写墓志铭,并且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润笔费,当时有人暗讽韩愈的钱财为“谀墓中人所得”。除了民间“私自请铭”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官方赠谥”,即符合一定身份或达到某种政治级别的人,在死后由官方指定机构或者指定人员撰写墓志铭。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记叙志主的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文部分则用韵文概括全篇的主旨,对志主的一生作出评价,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只有极个别的墓志铭只有志或只有铭。墓志铭可以是自己生前所写,比如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曾经写了《柳子厚墓志铭》,成为文学经典,但大部分人或出于忌讳心理或是受文化水平所限,请别人代写。当然,还有一种特殊现象——官方“赠谥”,即墓志铭的撰写以及丧事所需均由官方提供。
这方墓志铭也不例外。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诞灵帝女,秀奇质于莲波;托体王姬,湛清仪于桂魄。”这两句排比句用“奇质”“清仪”以及莲花、桂花等词汇来歌颂墓主人。虽然歌功颂德是极常见的事,但是这两句歌颂的句子透露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信息。
一是“帝女”。专指皇帝的女儿,是哪位皇帝的女儿呢?皇帝的女儿为什么埋在了远离都城长安的甘肃武威?
二是“王姬”,姬,是古代妇女的美称。王姬,说明墓主人嫁给了王这一级别的人物。
墓主人究竟是谁呢?
志盖上的文字提到墓主人被封为“西平公主”。如果查阅唐代的官方史书,又参照陪葬品的等级规格,可以判断出这里埋着的不是别人,竟然是唐朝第一位和亲公主——弘化公主。
说起唐代和亲公主,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文成公主。事实上,唐代承担和亲任务的第一位公主是弘化公主,弘化公主开启了唐朝将公主嫁给少数民族的先河。为什么用“承担和亲任务”来形容呢?因为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像弘化公主、文成公主这样肩负和亲使命的女子,她们在婚前的身份是宗室女,所谓宗室女就是跟皇帝“八竿子能打着的亲戚”。
让我们走进唐代第一位和亲公主——弘化公主……
唐朝第一位和亲公主
公元640年的一天,气势壮观的一队人马,穿行在西北的茫茫大漠中。马队上飘动的旗子带有耀眼的皇家标记,悠扬的驼铃声夹杂其间,空旷的戈壁滩上多了一份厚重与寂寞。在队伍的最中间,一辆装饰华贵的马车车帘被轻轻掀开,一个年轻女孩不停向外张望。看到这漫天的黄土、空旷的沙漠,以及渐渐远去的长安城,曾经熟悉的一切离自己越来越远,她忍不住泪眼婆娑……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640年)。也是在这一年,唐朝派出了侯君集、牛进达等大将率兵击败了西域强国——高昌。除此之外,唐朝还陆续击败了焉耆、龟兹等国,原西突厥的附属国都脱离西突厥转而归附于唐。对于吐谷浑,唐太宗则答应了和亲,临时册封了一位公主,她就是弘化公主。
既然是临时册封的公主,那就说明不是真正的公主,用现在的话说,是“山寨版”的公主。不过这个“山寨版”的公主出身也很高贵,女孩的父亲是谁呢?据学者们推测是淮阳王李道明。弘化公主要嫁的吐谷浑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唐太宗为什么要与吐谷浑和亲并且送出了大唐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呢?
吐谷浑政权位于河西走廊地区,在弘化公主和亲之前,隋朝已经与吐谷浑有过和亲的先例。在隋朝刚刚立国的时候,吐谷浑凭借强大的实力,不断派兵侵扰隋朝的边境,但总体实力比不上隋朝。最终,吐谷浑的军队在首领夸吕的带领下被隋朝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开皇十一年(591年),夸吕觉得既然打不过,那就想想别的办法,皇帝大多爱江山、更爱美人,不如从这个角度来解决问题。夸吕提出了一个想法,什么想法呢?
《隋书》记载为五个字“以女备后庭”,意思是主动向隋朝皇帝送上美女。这时的隋朝皇帝是开国之君隋文帝杨坚。杨坚是一位非常特别的皇帝,他特别在哪里呢?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多妻妾成群,唯独隋文帝留下了“怕老婆”的千古“美名”。所以,吐谷浑想靠美色来公关,恐怕过不了独孤皇后这一关。时间过得很快,又过了五年,到了开皇十六年(596年),吐谷浑的首领变成了伏允,伏允的做法更加柔和,他多次向隋朝朝贡并请婚,隋文帝看他态度不错,终于答应将宗室女光化公主许配给他。
唐朝建立后,吐谷浑一方面向唐朝伸出橄榄枝,协助唐朝灭掉了武威的一个强有力的地方政权——李轨政权。另外,吐谷浑还派遣使者向唐朝朝贡,这些都是在明面上的动作。但另一方面,暗地里吐谷浑又不断侵扰唐朝边境,时不时制造点儿动静。吐谷浑为什么表里不一呢?我想,在利益当头之时,吐谷浑这么做,应该是在刷存在感,告诉大唐和我们搞好关系非常重要,不要小瞧我们!
首先,吐谷浑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我们可以从地图上看出,吐谷浑统治的区域是如今的青海大部、新疆及甘肃的一部分,这个地方处于唐朝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其次,吐谷浑是新崛起的吐蕃政权与唐朝的缓冲地带,成为吐蕃和唐朝两个大国争相拉拢的对象。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吐谷浑加快了向唐朝请婚的步伐,为什么要向唐朝请婚呢?之前骚扰是刷存在感,现在还要请婚,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呢?
吐谷浑首领也不是真缺一个女人,请婚无非是一种政治策略罢了。虽然吐谷浑表达了向唐朝请婚的意愿,但工作做得不细致,伏允不肯入朝当面请婚,态度也不够谦逊。这时的唐太宗年轻气盛,你不低头,我就不答应,再说,唐太宗正忙着收拾不听话的北方突厥,无暇顾及吐谷浑。既然有隋朝嫁女给吐谷浑的先例,那么到了唐朝,再结秦晋之好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可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一波三折的请婚
贞观八年(8年,这时发生了使者被扣事件,让他大为光火。谁被扣了呢?
吐谷浑在侵袭唐朝领地凉州的时候,把唐朝的使者赵德楷拘禁了。唐太宗先后十多次派人从中斡旋,要求吐谷浑放人,吐谷浑的首领伏允不听。伏允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打算以赵德楷作为谈判的砝码,要么要点地,要么捞点财。再说,这种做法是游牧民族的生产特性决定的,中原政府一般都会给点好处、打发走他们。
可是,这回吐谷浑胃口有点大,他们扣留人质达两年之久,李世民的耐心是有限的,在赵德楷被扣押的第二年,唐太宗派出了得力干将李靖、侯君集等,率兵一举攻破了吐谷浑,伏允被迫自杀了。伏允死后,他的儿子慕容顺(也称为伏顺)继位,但是慕容顺没有威望,不能服众,不久被部下所杀。在唐朝的帮助下,伏顺的儿子诺曷钵被立为吐谷浑的首领,诺曷钵也是吐谷浑王朝第22位继承人。
当时,诺曷钵的年纪很小,大臣们争权夺利,吐谷浑内部动荡不安,这时唐太宗看到了机会,再次派兵帮助诺曷钵稳定了政权。也许是唐太宗的授意,也许是诺曷钵势单力薄、感激唐太宗的帮助,两年之后,诺曷钵隆重地、正式地向唐太宗提出了和亲的请求,承诺奉行唐朝的年号,颁布唐朝的历法,派人前往唐朝服侍等。种种信号表明吐谷浑心甘情愿接受唐朝为宗主国。在表里相应的情况下,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答应了吐谷浑的和亲请求。
和亲之事总算谈妥了,实际进展怎么样呢?就在此时,吐谷浑这边又出事了!
诺曷钵的父亲慕容顺统治时期,屡屡冒犯中原,曾被唐太宗派遣的军队打败,慕容顺束手就擒,很快传出他被杀的消息。如今,诺曷钵继承王位,居然不报父仇,反而向大唐公主求婚。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是两种仇恨:杀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