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轻松 慢慢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放轻松 慢慢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孩子终将独自面对世界!父母不急不躁,孩子才能专注、自控、独立!从深层观念到习惯培养,27个日常养育场景,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关键问题
作者:姚莉,赵兮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书籍编号:30618538
ISBN:978755397339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9520
版次:1
所属分类:计算机-程序设计
版权信息
书名:放轻松 慢慢养
作者:姚莉;赵兮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2月
ISBN:9787553973395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前言
爱孩子,究竟是如我所愿,还是如其所是?
在教育学的视野之中,讲一个故事,理解这个故事,研究这个故事,然后,重新打量我们当下正在展开的生活,这样的方式,叫做教育叙事。它的作用在于,经由故事产生一些思考,并以此来反观和理解我们正活在当中的生活。
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是跨情境的,经由他人,我们可以回到自己。经由我和女儿的成长与教育的故事,读者也可以借此在某种程度上回到自己。正如教育现象学倡导的“回到事情本身”,回到真实的日常世界本身,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体验所蕴含的意义。
关于人的研究本来就是有趣的事,这本从女儿出生到小学阶段跨度达十余年的教养自传,一笔笔记下的是初为父母的种种疑惑、焦虑、挫折与考验,当然,还有腹黑与失措、呆滞与大笑的时刻。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就是大家身边每日上演的生活。
本书从初稿到目前的修订稿,将近五年,初心是为了纪念,如今更多的是为了剖析。拜时间的沉淀和生活所赐,现在的版本中,既有了经由后见之明(hindsight),即站在现在的角度对故事的重新理解——“回首往事”中的“妈妈”;又有了经由被教育者的发声而产生的对故事的解构——“回首往事”中的“孩子”。泡在故事中的我、跳出来反观的我(“妈妈”),以及故事主人公(“孩子”)的“忆苦思甜”,构成了三方视角,这是同类书籍中独有的尝试。
养育与被养育之间的“冲突”作为真实的存在,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于大家面前,是笔者非常期待实现的场景。即使为了顾全这个母亲的面子,回首板块中的“孩子”已经做了足够的保留和让步,孩子的善良和对父母无条件的爱,很多时候远胜成人。但养育者的自以为是和感觉良好,与被养育者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其中的反差仍然让人触动,也更让我们警醒。
爱孩子,究竟是如我所愿,还是如其所是?
在长期的研究或表述中,被教育者常常是沉默的他者,教育者则以权威或成功者的姿态发声。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某种傲慢与偏见:我们既看不到孩子,更看不到自己,一叶障目,目中无人。
以教育对象为主体的理念倡导了很多年,但对这个主体的认识究竟在什么位置、究竟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就像在本书中,即便是对孩子成长线索的梳理,也带入了很多隐含的加工,有意无意地使其趋向了作者的逻辑自洽。
每个人都是独特而鲜活的存在。范梅南教授言道:作为人,是无与伦比的,不分等级的,不可计量的,无可替代的。我们对孩子的爱,究竟是出于自己未满足的一系列期望,还是真正为了孩子自身成长,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没有所谓的教育圣经,可以放之四海皆准。
藉由这本书给大家呈现的真实发生的种种故事,作为一个案例,一种存在,一种声音,希望它们就像一对“门环”,在某个时刻,能够轻轻叩出读者心中对于成长和养育的专属回响。
最后,感谢之前一眼看上它的编辑张俊老师,还有为之前版本辛勤付出的陈瑶、刘洋。
感谢此次一眼看上它的青豆书坊总编苏元老师,还有对于结构确立提出独到见解、对于细节把控精益求精,辛辛苦苦催稿、再三宽容的编辑贺天。青豆的团队里,一颗颗豆子都有热乎乎的心,比如王宁、银秀,没有她们,就没有我与青豆的缘分。
一本书的问世,机缘难遇,付出不易,在此深深感谢!
姚莉
2019年9月
家长认知篇
接受了完整的孩子,
也就给了孩子
发展完整自我的机会。
养孩子,动情也要动脑
养孩子都是在走钢丝
当我还是一个小母亲的时候,从没想过养育孩子是一件多么考验人智商情商和体力的事情,我的理解就是好好养人家,好好教育人家。想来,大多数妈妈也基本如此,只想着做好,却不明白什么才是好,怎么才算做好,怎样才能做好;愿意付出,却不知道付出什么,怎样付出才是要紧的。
说到这个“好”,真是一个莫名其妙时不时就蹿出来折磨人的字眼。一心向好,但“好”究竟是什么?不得而知。当我们把人放在一生的长度去打量的时候,也许又会发现,某个阶段的好不一定就是好,某个阶段的不好也不一定就是不好。现在学业上的优秀,不一定意味着未来的成功。现在的受人瞩目,也许以后又会是长久的沉重背负。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当我们拼命追求一个标准、一个状态的时候,对它们的定义可能恰恰是把我们绊倒或者困住的始作俑者。
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未来的设想和预期是身为父母多少都会有的初心。但是,对这些设想和预期却往往欠缺深入思考。比如成功,比如优秀,比如快乐,比如幸福,如何定义这些目标,每个人基于自身的理解都是大相径庭的。
父母是否彼此讨论、沟通过对这些目标的理解?是否对这些目标的由来进行过深入的考量?父母为孩子设定的目标,是基于对自身未完成的补偿,还是对当下社会潮流的跟从?这些出发点有多少是真正为了孩子,又有多少是为了满足成人自己的需求?
一个定义不清的目标,一个出自个体心愿的目标,一个未经过深入讨论和达成基本共识的目标,如果就此成为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相信事物一定有它的另一面,就像地球有它的另一面。
我相信每个词语的含义绝不仅仅是字面上那么简单,要把它做到极致,也许就会有缺憾出现。
我谨慎地对待所有关乎评价和定性的字眼。
我知道这世间没有唯一正确的路,每个人要走的和走过的都不相同。
我容忍我的孩子活得有比例,大半这样,也得允许人家小半那样。
善良,也要能够凶悍。
积极,也要允许懒惰。
正直,也要懂得迂回。
人的样貌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荣格,他们对本我、自我、超我,对人格面具和阴影等的阐释,都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立体性和多样性。好与坏、正与反、对与错、黑与白这些绝对化的字眼,是对人的割裂判断。正视与接纳每个人的“阴影”,才能看到每个人?“内在的另一个我”,看到每个人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潜能和个人的潜意识。
接受了完整的孩子,也就给了孩子发展完整自我的机会。不被接受、不被允许的话,那个未被承认和表达的一部分总是要找机会出来宣示主权,彰显存在的,并且压抑的越久能量越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是这个意思。
清代李密庵有一首诗《半半歌》,我认为尽管一半一半的切分稍显僵硬,但是,有切分总胜过绝对。人不是硬邦邦的机器,有弹性有温度的人才是一个正常的人。读读这首诗,会别有一番天地展现在眼前——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养育孩子的路上,我是摇摆着走钢丝的人,在小心翼翼的每一步中寻找着平衡。直到现在,我也不认为自己有多么确定无疑。矛盾和复杂本来就是人性和生活的真相。如果什么都一目了然,也就不必辛辛苦苦走几十年了。失去了憧憬和变化,一眼就到头的人生也是乏味得紧。
回首往事
妈妈:
关于养育孩子这件事,大家都一样,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到人生盖棺定论的时刻,谁也不能妄下断言。教育规律要与个体发生具体的联系,要与活生生的现实对位。
人的成长不能全盘复制,即便是同卵双胞胎,在发育早期也会出现数百种基因变化使得他们往不同的方向发展。所以,对于某些以胜利者或成功者的姿态来教导大家如何正确育儿、成功育儿的人,某些将所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崇到极致的人,请谨慎判断与参照。
产后抑郁
反正那时年轻,就更是稀里糊涂,老天就这样把一个孩子砸给我了。没问我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孩子,是没得选择的。是否健康、聪明、漂亮,都不是我们能左右的。因此我常常在想,所谓血缘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没得选择。老公老婆朋友伙伴什么的,都可以自己做主。然而,父母兄弟姐妹还有孩子,都是不能选择的。
当时,因为产程过长,人家头上顶了个大包出来了,软囔囔的,学名“血肿”,里面都是血吧,碰也不敢碰,本来刚出生的孩子就那么点,一个头再加上一个包,“二层楼啊!这么丑啊!”爸爸张口就来。不会说话能不能不要张嘴?最要命的是,这会不会影响大脑发育?血肿不就是挤压造成的吗?万一压坏了脑子呢?谁知道大脑里面有没有出血啊?
还有,孩子生下来时指甲很长,她哭着哭着,一挠,脸蛋上一溜皮就下来了。那么嫩的皮肤,等同破相啊!我一着急,给人家戴了个小手套,自己觉得这招儿挺好,于是,戴的时间还不短。后来看各种乌泱泱的资料,才知道新生儿的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对今后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这不明摆着剥夺人家最重要的所谓“关键期”的发展吗?这以后的智力可就受损了啊!
从外形到内在,没有一样顺溜。
然后,我就抑郁了。
孩子脑袋长包,就怨这个当妈的不争气,生个孩子也要那么久,身体素质太差了,平时怎么就不好好锻炼呢!
脸蛋被挠了,怎么就不知道一生下来准备个小指甲刀,防患于未然呢?
至于戴手套,那纯属脑残!亏得还是个搞教育的,怎么能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万一智力受损,这不毁了孩子的一生吗?!
那时的我,就觉得自己前前后后没有一件事是做对了的,哭天抹泪了好久,心里不住地自怨自艾。我是哭啊哭的,唠唠叨叨的,可是孩子不管这个,人家自顾自地慢慢长了。该消的消了,该褪的褪了,小爪子也抓抓挠挠的没闲着。我哭得也没什么意思了。
只要你不是存心故意整孩子,人家总会长起来的。
回首往事
妈妈:
产后抑郁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的事情。在经过身体的创伤(生产过程)、心灵的创伤(生产过程中被忽视的尊严和精神照拂)、激素水平的改变,再加之孩子出现的一些情况,以及照料孩子过程中的艰辛,产妇的情绪是极易崩溃的。抑郁、悲伤、沮丧、哭泣、焦虑、易怒、烦躁,甚至有自杀或杀婴倾向等,这些反应都是产后抑郁较为典型的表现。
在这个阶段,好好照料产妇是头等大事,复读机式的安慰和关爱的举动无论出现多少次都不为过。亲友的悉心照料和陪伴是帮助产妇度过艰难阶段的最重要因素。
孩子他爹表现尚佳,进行复读机式安慰的就是他,照顾产妇,照顾孩子付出最多的也是他,一个月瘦了二十多斤,暴瘦式陪坐月子。
在哪里费了劲,也就在哪里上了心。这是培养一个爱老婆爱孩子的男人的大好良机。不舍得用男人的女人,从这一刻起就把男人从自己和孩子身边早早地推开了。
犯傻的只有至尊宝吗?
于是,我开始发愤图强养孩子了。
我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陪孩子。
时间是有弹性的,只要愿意,总能挤出那么一些。可要是找理由不干,那也遍地都是理由。只不过,在你找理由的时候,孩子最珍贵最短暂的成长时期,以及最能和父母建立感情的时期,也就一闪而过了,并且永不回头。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要在这段感情前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犯傻的只有至尊宝吗?
孩子一扭头,父母就在身边,这是多么安心的感觉。碎碎叨叨、啰啰唆唆都在彼此的眼里。我知道你什么样,你也知道我什么样。越纠缠在一起就越习惯彼此,会心与默契才能在这里产生。养育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在这些细细碎碎的日常里。
三岁前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积极、温和的态度,稳定的情绪,与孩子的对视、互动、拥抱,对孩子需求的及时回应,及时发现并安抚孩子的焦虑,能够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珍贵的,世界是安全的。这是孩子能够握在手里的对世界的整体把握,是孩子心底对人的善意、信任和爱的源头,是自信建立的基础,是他得以在人潮汹涌的世间站稳脚跟的最重要的支撑。
孩子日后对亲密关系的态度与表达,是放松还是紧张,是积极还是冷漠,都建立在孩子三岁前与父母关系的基础上。这个阶段就是在“培土”,孩子心里敦实了,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虚。孩子只有感受过真正的“好”的滋味,才会寻找“好”,判别“好”,建立“好”。就像厨师做饭,自己没尝过佳肴,只靠想象去做出好菜,那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别忽略和漠视对孩子的情感回应,别由着自己的性子忽冷忽热地对待孩子,更别用恐吓甚至暴力对待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映射出孩子成年以后的情感关系。
父母看到孩子时,眼里的喜悦、温暖与全心全意的接纳,就是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