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国际著名亲子教育专家、“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书系作者法伯和玛兹丽施经典之作,曾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畅销28年经久不衰。解决孩子纠纷与争吵的智慧宝典。送给
作者:(美)阿黛尔·法伯,(美)伊莱恩·玛兹丽施,王欧娅译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01
书籍编号:30618533
ISBN:978722910975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8099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成功哲学
版权信息
书名: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
作者:(美)法伯,(美)玛兹丽施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ISBN:9787229109752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她们的著作不仅深受家长的欢迎,而且也得到专业权威人士的认可。
两位作者的第一本书《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Liberated Parents Liberated Children)曾荣获“克里斯多佛”奖,第二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销售量超过300万本,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关于这本书的讲座教材和录像带被全球20多万个亲子团体所使用。
随后她们又出版了一系列亲子教育图书,其中《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How To Talk So Kids Can Learn At Home and In School)被美国《儿童》杂志评为“家庭教育年度最佳图书”;《如何说 孩子才能和平相处》(Siblings Without Rivalry)荣登《纽约时报书评》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她们针对青春期孩子家长所著的《如何说少年才会听 怎么听少年才肯说》(How to talk so teen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teens will talk ),也受到广大少年家长的热烈追捧。
自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出版以来,两位作者在美国和加拿大各地为父母、老师和职业心理医师进行幽默、鼓舞人心的演讲和培训。她们持续开展的工作被拍成系列片在电视台CBS节目中播放。她们还经常出现在《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和《欧普拉》(Oprah)等热门电视节目里。
两位作者都曾师从于已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Haim Ginott)博士,她们是纽约市社会研究新校(New School of Social Research)和长岛大学家庭生活协会(Family Life Institute of Long Island University)的创建者。
阿黛尔·法伯,本科毕业于美国皇后学院戏剧专业,获学士学位,又在纽约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她曾在纽约市的高中任教8年。
伊莱恩·玛兹丽施,本科毕业于纽约大学,获舞台美术的学士学位,毕业后创建并指导了格罗斯维诺尔和雷诺克斯·希尔社区活动中心的儿童节目。她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画家和作曲家。
两位作者都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们已被收录于美国名人录。
看哪,兄弟姐妹和睦相处
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选自《圣经·诗篇》
致谢
感谢我们的丈夫——他们对本项目一如既往的支持与鼓励,他们是我们每日的力量源泉,尤其在项目进展缓慢之时。
感谢我们的每一个儿孙——这些年轻的孩子们为我们这本书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原始素材,而作为正值青春的成人,他们也为我们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建议,使我们得以了解与自己所想不同的做法与观点。
感谢我们各小组当中的诸位父母——他们乐于将自己的心声说给我们听,并勇于在他们的子女身上尝试这种“新方法”。他们的经验与见解使我们书中的篇章更加丰富生动。
感谢所有将自己过去与现在对兄弟姐妹的感受和看法通过录音形式与我们分享的人们。
感谢肯伯利·安·蔻(Kimberly Ann Coe)——我们的美术师,她对我们构思理念的理解精准而又到位,并塑造出一系列可爱讨人喜欢的父母子女形象,并以生动的卡通漫画形式将各种概念进行灵动的表现。
感谢琳达·希利(Linda Healey)——她就是作家们心目中最最理想的完美编辑,对于作者的理念与风格,她始终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并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温文尔雅、坚持不懈。
感谢罗伯特·马克尔(Robert Markel)——他曾是我们的编辑,现在担任我们的著作代理人,感谢他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始终给予我们永恒的支持。对他的高超品位与犀利判断力,我们深信不疑。
最后,我们还要向已故的海姆·吉诺特博士(Dr.Haim Ginott)致以谢意——正是他激发了我们最初的灵感,使我们明悉,子女争端的熊熊火焰亦可以减小为细弱、安全的一抹火花。
本书诞生记
在撰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的时候,我们遇到了麻烦。关于子女争执的章节篇幅好像失去了控制,有点儿刹不住车。那时候,我们就此话题才开展到一半的地步,但是长度已经超过了100页。我们拼命地想把篇幅压缩得简短一些、紧凑一些、精细一些——竭尽全力让这一部分能够与整本书的结构比例相匹配。但是,我们删减的内容越多,我们的心情也就越郁闷。
渐渐地,我们把道理弄明白了。为了能够给予手足争宠这一课题足够公平的待遇,我们不得不就这一专题进行专门的著述。当作出这个决定之后,一切也就明朗化了。我们需要在《如何说……》系列图书当中就处理孩子争端这一话题提供足够的内容,让父母们在面对最最棘手的问题时都能够轻松解决。在我们的“孩子相处图书”当中,我们可以就此展开——讲述一下自己当初在面对打斗不休的孩子们时遇到的种种挫折;描述我们从已故的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那里学到的极富启发性的道理,过去,我们也曾是他旗下父母小组中的一员;将自己从家庭、阅读以及相互之间的不断探讨中所领悟到的见解与他人共同分享;将我们创办并且一直坚持举办的子女争宠研讨班中参与父母所经历的各种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
此外,通过在全国各地的巡回演讲这个独特的机会,我们了解到各地的家长们对于争宠问题的感受与看法。很快就发现,我们手头这个话题真是炙手可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 ,一旦提到“子女争宠”这样的字眼,紧随而来的就是父母们强烈的反应。
“他们打个不停,闹得我简直想撞墙。”
“我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开的头。反正要不他们互相弄死对方,要么就是我把他们掐死。”
“单独面对每个孩子的时候,我和他们处得相当好,但要是他们俩凑到一块儿,我简直一个小崽子也忍受不了。”
显然,这样的问题随处可见,且置身其中的人都感触颇多。就孩子们之间相处的问题,我们与父母们谈得越多,也就越体会到他们家庭中因为此类事件带来的紧张与压力有多么严重。两个孩子,会对父母的爱和关注进行竞争。此外,一个孩子还会对另一个孩子所取得的成绩而眼红嫉妒;每个孩子也都会因为兄弟姐妹享有的优先特权而忿忿不平,恨意横生;遇到挫折,他们不会找其他人抱怨,却只会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大肆发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各地的许多家庭中,子女关系饱含的情感激烈因素会日复一日地爆发,成为让人苦不堪言的大事件。
我们想知道,“关于子女争宠,有什么益处吗?当然,对父母来说,肯定不是件好事。那是不是有些东西可以有益于孩子呢?”
我们读到的所有内容都证明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争端实际上自有其目的所在。比如,他们希望通过斗争,确立自己高高在上可以支配对方的地位,而这样一来,这些孩子们就会变得更加强硬粗暴,更加叛逆不驯。通过每日不断地大打出手,他们提高了速度、练就了敏捷轻快的身手。通过唇枪舌战,他们知道了机智与伤害之间的差异。通过一起生活当中正常的激怒行为,他们学会了如何维护自己、保卫自己以及妥协让步。甚至有时候,因为对其他兄弟姐妹的特殊能力的嫉妒,他们还会受到激励,工作学习更加卖力刻苦,坚持不懈,并有所收获。
这算是子女争宠的最好结果,而最糟的结果——正如家长们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的那样——会给孩子一方或双方都带来严重的挫败感,甚至还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我们这本书关注的焦点是预防并修复任何一种伤害,因此,我们认为再次重新审视子女之间持续不断出现竞争局面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这一切,都是从何而起呢?这一领域的专家似乎一致认为,子女之间嫉妒之心的根源在于,每个孩子的内心中都深深渴望能够得到父母独一无二的爱。为什么他们强烈渴求的是父母只在乎他一个且给予他的是唯一的爱?原因在于,父亲和母亲——他们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源泉,提供了孩子们生存与成长发展所需要的一切东西——食物、住房、温暖、关爱、认可感、价值感与特殊性。正是父母如和煦阳光般的关爱与鼓励使一个孩子能够在竞争中成长起来,并慢慢地掌控自己所处的环境。
为什么其他兄弟姐妹的出现会给孩子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呢?因为他们对保证他享受幸福快乐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威胁。家庭中只不过多出一个或几个孩子,但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就意味着他们个人拥有的东西被迫减少了。他们与父母独处的时间少了,受到伤害或是失望沮丧的时候得到的关注少了,取得成就时获得的赞许少了。而最可怕的是,他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爸爸妈妈把所有的爱、关心和热情都给了我的兄弟或姐妹,可能就意味着他们比我更棒。如果他们比我棒,那么肯定就意味着我不怎么样。如果我不怎么样的话,那我就遇到大麻烦了。”
怪不得孩子们总是为了争第一或是争最优而打得不可开交。怪不得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就为拥有更多或最多。要是能把一切的一切全都据为己有才是最好不过呢。妈妈只属于我一个人,爸爸也只属于我一个人,所有玩具都是我的,所有吃的都是我的,所有地方都是我的,这样才有安全感,才有保障。
家长们处理这个问题的困难程度简直难以想象!他们不得不找到法子,让每个孩子都确信他/她是安全的、特别的、是爸爸妈妈心爱的。他们需要帮助这些年纪小小的敌手们发现与人分享和共同合作所带来的回报;并且他们还必须采用某种方法奠定好基础,让这些时刻准备战斗的小家伙们终有一天能够将敌对的兄弟姐妹视作快乐和支持的源泉。
家长们是如何对付这项沉重的任务的呢?为了找出答案,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表。
你是否曾与孩子们一起做过某些有助于改善他们之间关系的事情?
你是否曾与孩子们一起做过某些令他们之间关系更趋恶化的事情?
你是否记得父母曾经做过滋长你和兄弟姐妹之间产生敌意的事情?
你是否记得父母曾经做过消除你和兄弟姐妹之间产生敌意的事情?
我们还提出一系列问题,了解他们在少年时期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的相处情况、现在的相处之道,以及他们希望从书中读到哪些关于子女争宠的内容。
与此同时,我们还对一些人进行亲自采访。我们把自己与这些出身背景极其多元的男士、女士及孩童的对话进行录音,时长达到数百个小时,且采访对象的年龄跨度从3岁到88岁。
最后,我们把手中所有的新旧素材进行汇总,继而分出若干个小组,每组人员就子女争宠问题各自单独举办8次讲习班。在这些小组当中,有些家长从一开始就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有一些则心存疑虑(“嗯,行,但你可不知道我们家那几个孩子什么德性!”),还有一些人已到了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的境地,病急乱投医,什么方法都准备尝试一下。他们所有人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我们的活动当中——在课堂中记笔记、提问题、进行角色扮演,并且把他们在自己的家庭“实验室”中进行试验的成果带回来相互分享。
审视所有这些讲习班的经历以及我们多年来开展的工作,在落笔此书之前,我们坚定地认为,家长——其实可以使情况有所改变的。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升级恶化,也可以让它们减少消除。我们可以让暗流涌动的敌对情绪累积爆发,也可以让它们通过安全的方式表达发泄出来。我们可以让斗争加剧,也可以让合作变成可能。
我们的态度和言语有很强的力量。当子女间的战斗打响,我们不要再感到灰心沮丧、疯癫抓狂或是无奈无助。有了新技巧和新理念的武装,我们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一点说明
为了叙述简便起见,特将我们二人的角色合并,化身为一人,我们的6个子女也简化成为两个男孩子,我们组织并各自开展活动的多个小组汇总为一组人马。尽管我们对现实情况进行了如此之多的重新梳理安排,但除此之外,本书当中的其他所有内容——想法、感受、体验——全部如实陈述。
阿黛尔·法伯
伊莱恩·玛兹丽施
第1章
兄弟和姐妹——过去与现在
心底里,我总是暗自认为,子女争宠这档子事儿只会发生在其他人家的孩子当中。
在我脑海中的某一个地方,我一直自以为是地认为,我绝不会像其他家长那样去做些显然会让孩子们互生嫉妒的事情,这样就足以搞定孩子们之间的嫉妒问题。我绝对不会拿孩子作比较,绝对能做到不偏不向,绝对不会厚此薄彼。如果两个儿子知道他们享受的是同样的爱,他们可能会时不时地拌个嘴斗个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