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职业技术 > 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陆林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1

书籍编号:30618383

ISBN:978711728809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68418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全书内容:

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陆林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ISBN 978-7-117-28809-5

Ⅰ.①中… Ⅱ.①陆… Ⅲ.①失眠-防治-指南 Ⅳ.①R749.7-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70732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

主  编:陆 林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20年4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8809-5

策划编辑:左 巍

责任编辑:穆建萍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编 者(以姓氏拼音为序)

邓佳慧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丁荣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范滕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冯 飞 深圳市康宁医院

胡大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江 帆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李 馨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李 艳 广东省中医院

李 韵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李月真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刘 帅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刘 媛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刘梅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陆 林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罗 娴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潘 雯 苏州市广济医院

潘集阳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荣润国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师 乐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时 杰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宿长军 第四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孙洪强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汤 军 浙江省中医院

唐向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王 丰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王广海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王永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王育梅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夏 兰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谢植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张 斌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张继辉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张卫华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赵忠新 上海长征医院

周俊英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编写秘书

胡宗科

陈洁茹

序言

睡眠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生命现象,与生物进化、物种繁衍和个体生存发展等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失眠障碍等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升高,导致人们睡眠质量严重下降,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发病风险明显增加。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和睡眠电生理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睡眠医学在我国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失眠障碍防治相关知识需要在非睡眠专业的医生中进一步普及,非睡眠专业的临床医生或基层医院医生也迫切需要系统掌握失眠障碍的综合防治策略等知识,为广大失眠患者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法。为此,我们编写了《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

本书共十一章,涵盖了失眠的概念、失眠的病因、失眠共病精神心理问题或躯体问题、失眠的诊断、睡眠卫生教育、失眠的心理治疗、失眠的药物治疗、失眠的其他治疗、特殊人群的失眠、失眠的中医治疗与调护、失眠的评估量表等内容。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非睡眠专业的临床医生或基层医院医生等,也可供睡眠医学相关科室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本书编委长期从事睡眠医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参考国内外现有失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的相关内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听取有关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并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完成针对中国失眠障碍人群的综合防治指南的编写。在此感谢参与该指南编写的所有临床医生和学者。

由于编写时间紧张,本书难免有疏漏、缺点或错误之处,恳切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正。

陆林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2019年5月

第一章 失眠概述

一、失眠的定义

睡眠障碍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中称睡眠-觉醒障碍,包括:失眠障碍、过度嗜睡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异态睡眠障碍。本书主要围绕着失眠障碍(临床上也称失眠或者失眠症)进行探讨。

失眠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仍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通常会导致患者日间功能受损,从而降低个人生活质量。根据失眠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慢性失眠和短期失眠。

1.慢性失眠

(1)患者主观上对睡眠总时长或睡眠质量不满意:

①睡眠起始困难,即入睡时间超过30min;②睡眠维持困难,特征是频繁的觉醒和觉醒后再入睡困难;③早醒,并且不能再次入睡。

(2)失眠障碍导致日间功能损害:

至少包含以下一项:疲劳或精力差;日间困倦;注意力或记忆损害;情绪紊乱;行为问题;工作或学习功能受损;人际或社会功能受损;对照料者或家庭功能有负面影响,造成患者主观痛苦。

(3)睡眠问题出现的频率:

上述睡眠问题至少每周出现3晚,并持续至少3个月,并且在给予充足的睡眠时间后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就可以被认为是慢性失眠。

2.短期失眠

短期失眠又称适应性失眠或急性失眠。与慢性失眠不同,短期失眠的持续时间少于3个月,频率也较低,但同样存在显著日间功能损害,需要引起临床上的关注。通常来说,短期失眠与应激或引起情绪明显波动的心理与环境变化相关,急性应激事件容易诱发短期失眠。

人类在儿童期也会出现失眠,儿童的失眠在表现上与成人失眠有所不同。儿童失眠常常由家长报告,主要表现为儿童抵制就寝或拖延就寝时间、频繁夜间觉醒和/或不能独自入睡,或在特定环境才能入睡等。儿童失眠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损害、行为异常或情绪不稳定等,也可能引起躯体症状,如肌肉紧张、触痛或头痛。

失眠和内科疾病、精神障碍或其他类型睡眠障碍的共病很常见。但是,当以下情况之一出现时,仍单独诊断为失眠:失眠表现非常突出,且症状持续存在,成为患者的主要症状,患者对失眠症状产生明显苦恼、焦虑或日间功能受损;其他疾病不能全部解释失眠症状或其他疾病痊愈后失眠症状仍然存在。

二、失眠的表现

1.慢性失眠的表现

慢性失眠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睡眠起始困难(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即夜间经常醒来并且难以再次入睡)或部分患者兼而有之。睡眠起始困难指患者难以入睡,往往花费半个小时时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入睡。睡眠维持困难包括夜间醒来再难入睡,或早晨醒来的时间远远早于期望的起床时间。临床上以混合型失眠患者最常见,单纯的睡眠维持困难者次之,单纯的起始睡眠困难者最少。

失眠与年龄存在相关,总体上,青年人更易发生睡眠起始困难,而中老年人发生睡眠维持困难者的比例较高。另外,睡眠起始困难的标准存在年龄差异,在儿童和青年人中,入睡潜伏期和入睡后觉醒时间>20min就视为有临床意义,而在中老年人中需>30min才具有临床意义。

值得提出的是,失眠症状存在波动性,一些患者刚开始可能有严重的睡眠起始困难,但后来会转变为睡眠维持困难,或者是相反的发展顺序。早醒的判断通常不太容易,理论上睡眠终止时间至少要早于所期望起床时间30min,但也要考虑患者的就寝时间。例如:患者习惯早睡(如晚间9点),在总睡眠时长合理的情况下,凌晨4点起床也不能视为一种失眠症状。这种早睡早起的习惯多发生于老年人。因此,老年人出现早醒情况,需要鉴别是否获得充足的睡眠时间,而不能一概而论被判断为存在早醒问题。

慢性失眠患者普遍存在日间症状(觉醒期症状),但程度轻重不一,患者常常会抱怨疲劳、头晕、注意力和警觉性下降、丢三落四、易激惹或情绪低落;严重的失眠可导致各种差错或者事故的发生。

因为工作中效率降低、常常犯错或表现欠佳,患者的焦虑情绪会加重,如此可造成恶性循环。慢性失眠患者也会出现其他躯体症状,如头痛、颈部僵硬、触痛、胃肠功能紊乱等。慢性失眠患者日间很少出现非意愿性睡眠发作,即很少会出现类似于嗜睡症的睡眠发作症状,如在吃饭、看电视、聊天甚至站立行走的过程中抑制不住地突然进入睡眠状态。严重的失眠患者伴有精神疾病的比率显著升高,其中最常见的是抑郁,约占失眠人群的15%。反之,60%~90%的成人抑郁症患者有失眠的主诉。所以,临床医生应关注失眠患者的精神状态。

2.短期失眠的表现

短期失眠(<3个月)的基本特征是突然起病的睡眠起始困难和维持困难,可以呈单独的睡眠起始或睡眠维持障碍,但更常见的是两种情况混合存在,亦可见两种情况交替出现。

与慢性失眠类似,短期失眠患者也存在日间症状:表现出疲劳、注意力损害、记忆减退、易激惹和对失眠障碍的苦恼,往往引起患者家庭、社交、职业、学习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损害。

短期失眠通常有具体的应激事件作为诱因,如人际关系改变或破坏、职业性应激、丧亲、患病、时差、更换居所、睡眠模式或作息时间改变等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与强烈积极情绪相关的事件也可能是短期失眠障碍的诱因。有些患者会反复出现间歇性的短期失眠而无明显触发因素,甚至连续几晚彻夜难眠,而白天无明显不适,这可能预示着睡眠需求的减少,而非失眠症状。

短期失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在婴儿时期可能难以确立诊断,因为在该年龄组难以确定睡眠紊乱和应激因素间的联系。同慢性失眠障碍一样,短期失眠更常见于女性和老年人,伴有焦虑或抑郁症状的个体也更容易罹患短期失眠。

三、失眠的流行病学

失眠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中国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2%。但由于失眠定义、诊断标准、调查方法、研究人群各异,失眠患病率差异很大。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显示,我国有接近一半人群在过去1个月中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有1/4达到失眠的诊断标准。2018年,涵盖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的失眠调研显示,近20%的人存在失眠症状,女性高于男性,农村居民高于城市居民,23%的独居人群中有失眠症状。据报道,失眠的患病率在近年呈上升的趋势,并且可能存在文化或者种族差异。

失眠症状通常随时间波动,因此约有50%达到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是呈慢性病程的。在所有的失眠症状中,睡眠维持困难最常见(占失眠人群中的61%),其次是早醒(52%),随后是入睡困难(38%)。

大多数研究显示,失眠的患病率在普通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慢性失眠症状(过去1年有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及早醒,且症状每星期至少出现3次)的患病率从儿童的4%,成人的9.3%增加到老年人的38.2%,并且在农村居住的老年人比在城市居住的老年人有更高的患病率,老年人群的睡眠质量也低于其他人群,这一点在老年女性中更为显著。

失眠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一项发表在权威杂志的荟萃分析显示,在不同种族和年龄段的成人中,女性失眠患者比例都占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在儿童(12岁以下)人群的调查中很少存在。因此,有研究者提出青春期是女性失眠出现的主要阶段,月经初潮后的女性比月经初潮前的女性的失眠现患率高2.75倍。另外,月经初潮前的女性与年龄相若的男性的失眠现患率相仿,女性“优势”在月经初潮后得到确立。香港睡眠研究团队在大样本研究中发现失眠的现患率在青春期发育早期没有性别差异,而失眠的女性“优势”在发育晚期或发育后得到显著的体现。在整个青春期发育过程中,男性的失眠患病率增加2倍而女性的失眠患病率增加4倍。失眠症状与行为问题、精神健康问题和一般的健康状况都有很紧密的联系。此外,失眠的男孩有更多的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等,而失眠的女孩更易伴有情绪和人际关系的问题。以上研究均提示了青春期是失眠性别差异形成的关键时期。

四、影响睡眠的因素

1.年龄

年龄是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年龄的人对睡眠的需求量存在较大差异。睡眠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正常情况下,新生儿每日睡眠时间可达18h左右,出生后6个月逐渐减少到13h左右,特别是白天睡眠时间减少。儿童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10~12h,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的睡眠时间,成人睡眠时间一般为7~8h,而老年人一般在5~7h。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缩短,可以通过白天小睡或者打盹儿来缓解夜间有效睡眠不足带来的疲劳。

2.性别

睡眠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首先,女性的睡眠时间通常比男性少。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