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中国健康发展之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七十年中国健康发展之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书籍编号:30618375
ISBN:978711729175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9619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七十年中国健康发展之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组织编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ISBN 978-7-117-29175-0
Ⅰ.①七… Ⅱ.①中… Ⅲ.①医疗保健事业-概况-中国 Ⅳ.①R19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41326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七十年中国健康发展之路
组织编写: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20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9175-0
策划编辑:齐佳惠
责任编辑:齐佳惠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七十年中国健康发展之路》编写专家委员会
指导委员会
王 辰 吴沛新 胡盛寿 赫 捷 李 青 张抒扬
王健伟 蒋建东 金 奇 杜冠华
主 编
池 慧 高东平
副主编
殷 环 杨 渊 李 玲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付玉伟 朱凤梅 刘雅茹 齐 燕 池 慧 孙晓北
杜然然 李 扬 李 玲 李亚子 杨 渊 余 辉
张 冉 林炜炜 秦 奕 袁子焰 徐 畅 殷 环
高东平 郭珉江 崔春舜 魏晓瑶
前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已优于部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人均预期寿命增长至77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大幅下降,医学科技长足进步,实现了多个从无到有的突破,医疗健康服务与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为科学、客观、全面地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通过梳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健康水平发展、疾病谱变迁、健康服务保障发展、医学科技进展和健康生活指标等相关数据,组织编写本书。数据来源涵盖权威年鉴、报告、专业数据库、相关官方网站及专业资料,包括:《中国卫生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权威年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国癌症报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中国医学科技发展报告》等权威报告和著作;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专利知识产权数据库(Innography)、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database,GBD)等专业数据库资源;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科学技术部网站、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全球卫生观察站、世界银行网站等官方网站。期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感受伟大祖国的今昔对比,了解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
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谨以此书向守卫人民健康的每一位工作者致敬,向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致敬,向伟大的时代致敬!
第一章 党引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以人民健康为根本宗旨,牢牢把握公益性这一卫生健康事业的根本属性,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把握政府与市场、基本与非基本等关系,将卫生健康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庞大的医药卫生技术队伍,卫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满足人民健康服务需求的能力不断提升。
一、70年来卫生发展思路和方针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70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西方文明有益成分,正确认识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本质,坚持卫生健康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维护人民健康。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
新中国成立后,党始终坚持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都提出过维护医疗卫生公益性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期我国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认识,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全球卫生健康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新中国成立后:把卫生健康事业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当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中国共产党没有把卫生健康看作简单的业务工作,而是将其作为重大政治问题之一和改造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严重缺医少药,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在医疗卫生方面的需要。因此,医疗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当时中国落后的卫生事业状况,党和国家认真总结了战争年代军队和根据地开展卫生工作的经验,对发展新中国卫生事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加快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了人民健康,也提升了人均预期寿命。
首先,确立了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毛泽东主席为这次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会议确定了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三大方针。1952年,在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周恩来同志根据党的群众路线原则,总结了我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增加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一重要方针,并于1953年第三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最终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四大卫生工作方针。这一方针,既是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卫生工作的经验总结,也与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工作的方向相吻合,在新中国医疗卫生工作中一直起到统领作用。
其次,基本建立公共卫生预防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缺医少药、疫病丛生的医疗卫生状况,集中力量防治危害性严重的急、慢性传染病和威胁母婴健康的疾病,整顿卫生队伍,建立覆盖农村、厂矿和城市的基层卫生组织,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1951年9月9日,毛泽东在看了时任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贺诚向中央提交的《关于全国防疫工作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后批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
在四大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爱国卫生运动得到了持续深入开展,以“除四害”群众卫生运动为代表,将爱国卫生运动推向高潮,防疫工作效果显著,广大城乡卫生面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再次,加强合作医疗,初步建立较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1955年,全国多地出现一批由合作社自发组织的保健站和医疗站,中共中央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认为它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对发展生产力和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都十分有益的制度形式。此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合作医疗制度得以规范和推广,与农村三级卫生网络、乡村医生一起称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同时,一种由集体和农民个人集资,分担农民部分医疗费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推广。1960年2月,中央转发了会议报告,要求各地“根据公社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群众的觉悟程度,逐步改变为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合作医疗”第一次写进了中央文件。1965年6月26日,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的卫生条件悬殊,毛泽东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968年9月和12月,由毛泽东批示批准,《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介绍了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等地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指出这“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成功地解决了贫下中农看病吃药、确保健康的问题”。
(二)改革开放后:卫生健康事业呈现“解放思想、改革发展”的局面
经过30年的艰难探索,197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68.20岁,比新中国成立之前增长三十多岁。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这一时期,卫生健康事业紧紧围绕“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个目标,用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手段,处理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一,卫生工作方针调整升级。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卫生部于1979年召开了全国省、市、自治区卫生局局长会议,会议认为: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我国特点出发,走自己发展道路。坚持“普遍整顿,全面提高,重点建设”的方针,首先办好县和县以下的卫生事业,进行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整顿和建设现有医疗卫生机构上。1996年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中央主持的卫生工作会议,会议讨论并修改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讨论稿),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出了重大战略性决策,会议明确了“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党的十七大会议作出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的重要论断,明确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
第二,不断加大卫生事业改革力度。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这是此时期卫生事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应当逐步增加卫生经费和投资;同时,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活。1997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以及“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三方面强调了卫生事业的公益属性。2000年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进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面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突出矛盾,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普遍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带来的严峻挑战,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分别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基本理念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同年4月10日,国务院召开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标志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新医改”是一项覆盖范围很广的系统工程,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
第三,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生重大起伏。农村合作医疗曾被认为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大创举,对于保护农民的健康起到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