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允娴针灸临证撷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周允娴针灸临证撷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孟宏,王莹莹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书籍编号:30618373
ISBN:978711729172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67427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周允娴针灸临证撷英/孟宏,王莹莹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ISBN 978-7-117-29172-9
Ⅰ.①周… Ⅱ.①孟…②王… Ⅲ.① Ⅳ.①R24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47530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周允娴针灸临证撷英
主 编:孟 宏 王莹莹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20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9172-9
策划编辑:马光宇
责任编辑:崔长存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周允娴简介
周允娴是我国针灸名医名家,1938年8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57年就读于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63年从湖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被分配至零陵地区医院从事西医外科。1965年,周允娴到零陵地区农村从事社教工作,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看病,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1966年,社教工作结束,周允娴回到区医院,逐渐胜任全科医师的工作。1970年春天,周允娴又被调到东安县人民医院内科工作,逐步学会了处理各种急危重症。周允娴常说:“今天我在医生的岗位上,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人民服务,这也应该感谢我母校的老师们给予我扎实的基础教育和临床实习指导,加之较长时间的基层医疗实践积累的经验,让我终生受用。”
1972年4月,周允娴调入北京,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又专门学习中医学、中药学和针灸学。在学习中医理、法、方、药及针灸过程中,周允娴虚心向学,博采众家,向程莘农、郭孝忠、杨甲三、魏如恕、李传杰、宋正廉等一批老专家请教针法医理,并结合自己扎实的西医学基础将神经、解剖、生理、病理与中医针灸理论相融合,通过多年踏实、勤勉的临证实践,逐渐将中西医理有机结合。1975年起,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1982年因工作需要,周允娴以旁听生的身份在针灸研究所张淑芝举办的英文班学习5个月。为了打下扎实的英文基础,周允娴每天业余时间自学广播英语,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学习英语。在给国际班上课的时候,周允娴认真听翻译的讲述,把不熟的地方牢记,也会虚心向外国学生请教。周允娴说:“学生也是我的老师。”之后,周允娴开始独立出国讲学,并熟练地用英文正确表达中医理论。
1983年,已经初露头角的周允娴开始随针灸研究所所长及国际班班主任一起去维也纳参加世界针灸大会。在大会分会场的针灸文化交流中,周允娴分享了针灸治疗冠心病的心得,被当地一名德国医师翻译成德语,并受到许多西医的好评。从1983年到1990年,周允娴先后公派到瑞士、印度、智利等国家,为当地培养了第一批针灸医师,并促成针灸学会等,因突出的贡献,受到智利总统和卫生部长的接见。
周允娴曾撰写《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针灸治疗牛皮癣》《中医治疗腰痛的经验》,为《针灸学概论》《中国针灸学》及《中国针灸》VCD的编委,编制《针灸治疗常见病》、针灸经穴教学模型及其使用说明、《针灸名词术语解释》,并发表多篇针灸学术论文。对于多年的临床与教学经历,周允娴最大的感触之一就是,讲课和看病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学习、总结和提升的过程,教学与看病,相辅相成。
前言
周允娴40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和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深受广大患者和学生的欢迎与爱戴。她曾多次接受瑞士、德国、瑞典、荷兰、智利、印度、比利时、奥地利、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多个国家的针灸协会、医院、诊所和学校的邀请,进行针灸讲学及临床指导,促进了针灸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她是中国针灸国际培训事业的早期实践者,凭借扎实的西医学功底、精准的中西医学英语表达,以及对中医理论精髓的领悟,向国外学员巧妙准确、深入浅出地传授中医理论,形成和积累了一套独特的涉外教学经验及丰富的教学资料。
多年来,周允娴一直奋战在针灸临床和教学一线,传医授业,悬壶济世,即使在1998年退休后仍然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从事医疗、教学和带教、指导下级医师的工作。多年积累下来,她对临床常见病(痛证、消化类疾患、情志病、妇科疾患等)的治疗与理论阐释的心得颇深。例如,在治疗情志抑郁方面,她重视把握“肝郁”的基本病机,根据五脏六腑生克属络的中医基本理论,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症特点,辨证施治,灵活配穴;在治疗妇科病方面,她重视患者的西医学病理诊断,同时又结合中医理论及个人实践心得进行施治;在治疗慢性内科疾病方面,重视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以针灸为主进行治疗(若针灸疗效不显,则酌情加适量中药或西药),力求获得满意疗效;在对针刺镇痛、“针麻”及传统针灸理论的阐释和临床应用上,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地把握其理法,精于思考总结;在对待难治性、复杂性疾病方面,她善于另辟蹊径,在思考中寻找突破。她擅长用针灸治疗各种痛证(如神经痛、关节痛、头痛和腰背痛)、心血管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能改善“心衰”及缺氧的症状)、高血压、心律失常等]、胃肠病(如急慢性胃炎、胆囊炎、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妇科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征)、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小儿遗尿、老人尿频、尿失禁等)、抑郁症、失眠、面瘫和半身不遂,以及支气管炎和哮喘。
周允娴平生致力于发展中医针灸事业,在中医针灸临床、教育、对外培训等方面勇于探索,勤于总结,善于捕捉和发现针灸学与西医学的交叉点,在腧穴取穴方法、临床配穴应用、毫针进针方法、毫针补泻、临床论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
周允娴于20世纪70年代初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工作,由西医改学中医,向时任经络临床研究室主任、针灸教学研究室主任、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的程莘农学习颇多。正如周允娴在2012年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大会上撰写的《跟随程老工作与学习的几点体会》中所说的,“在程老的言传身教下,本人受益匪浅”。程莘农是她的良师。之后20余年的时间里,周允娴与程莘农一起担任了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的许多教材开发、涉外教学和国际交流工作,可以说程莘农是周允娴的同事;在针灸门诊临床工作中,程莘农和周允娴在同一诊室出诊,经常一起讨论疑难病例的治疗方案,可以说他们又是益友。
周允娴作为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的学术思想传承人之一,对其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也是从外围的角度研究程莘农院士学术思想的工作之一。本书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工作室建设项目”资助。
本书是以周允娴讲述原稿和有关临床资料为基础,由编委们随周允娴跟诊收集整理编写。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领会老中医学术经验不足,难免有缺点不足,希望批评指正。
孟 宏 王莹莹
2019年8月30日
针灸心语
一、依理辨证活用
周允娴不仅精研中医经络理论,而且熟谙神经生理解剖结构,并将二者有机结合,捕捉和发现针灸学与西医学的交叉点,灵活运用并效验于临床。
(一)经络理论是核心
周允娴强调针灸疗效建立在科学严谨的中医辨证和经络理论基础上。她常引用“业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的名言来说明经络学说对指导临床辨证,尤其是针灸临床诊疗的重要意义。《灵枢·经脉》所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高度总结了经脉之于人身的重要性。注重经络辨证是周允娴学术的一贯特色。她认为,学习针灸,经络理论是第一要务,针灸治病也应从经络辨证开始,唯有熟谙经络,深刻领悟经络、脏腑、腧穴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在诊治疾病时正确地审证求因,处方施治,收获良效。
首先,必须掌握经脉循行及其脏腑连属关系;其次,掌握本经所主病候,区分脏腑病、外经病等;第三,注意与他经的同类或相似病候相鉴别;第四,辨清寒热虚实,如此方能做到“审其虚实而调之”;第五,根据经穴特性,分清主次(此主次指临床中若一经兼他经病候时,应分清病证之主次,恰当地取穴施治),循经取穴。前三个要点指导我们明确病位,后两条经验则指导我们如何审证取穴。针刺处方中包括局部穴、邻近穴、循经远端穴、针对病因穴、针对某一突出症状的对症取穴,临证选穴并施以恰当的手法,即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重视脏腑经络辨
针灸治病,辨病、辨证、辨经相得益彰。周允娴认为,中医治病始终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原则,而针灸不但要辨证论治,还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与辨经相结合。临床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先决条件,临床诊治重在疗效,而辨证是疗效的前提,只有细辨入深,抓住肯綮,才能取穴精当、功效突显。
证治分析从整体出发,才能妙悟其理。周允娴提倡中西医互参,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西医诊断明确、中医辨证清晰的情况下施针治疗。例如,她曾诊治一慢性泄泻患者,初诊表现为脾虚湿盛,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脾俞、章门、太白以健脾益气,阴陵泉以利湿,针后其症大减,而后又现肾虚之象,即灸关元、太溪以补肾温阳,天枢、公孙以健脾,渐臻痊愈。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一方面可规范临床带教,另一方面有利于针灸国际交流。她常说:“治疗方面应按中医理论辨证选穴治疗,同时也不排除使用西医学思维、采取新治法。”她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亦主张辨病和辨经相结合,认为辨病与辨经相互贯通,才能达到针灸治病之效。临证内脏疾病,望、闻、问、切,通过脏腑辨证和疾病在经络上的证候反映,推断病为何病,病在何经。根据经络与疾病的生理病理关系,针刺某经某穴而治疗疾病。如周允娴治胃病(胃脘痛),常取胃之募穴中脘配胃经合穴足三里来治疗;治疗泄泻、痢疾等胃肠疾病,常取大肠之募穴天枢及大肠经原穴合谷、下合穴上巨虚,配胃经合穴足三里来治疗;治疗肝病(胁痛)或胆病(胆囊炎、胆石症)等,常取肝之募穴期门及肝俞,胆之募穴日月,三焦经经穴支沟、胆经合穴阳陵泉、肝经之输穴(原穴)太冲配伍治疗,疗效佳。
(三)结合奇经八脉考
周允娴认为,无论经穴还是经外奇穴,都是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而且奇穴是针灸实践陆续发现的新穴,又是对经穴的有效补充,只要恰当应用,均有显著疗效。例如,颌下部的经穴很少,只有任脉的廉泉一穴,其在治疗失语、吞咽困难等方面捉襟见肘,而上廉泉、外金津玉液等经外奇穴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提高了疗效。
固定穴指腧穴位置固定不移,包括经穴和奇穴。非固定穴指无固定位置且“以痛为腧”的阿是穴,是出现在一定病理生理反应状态下的腧穴。一般在固定和非固定这两类腧穴的应用上,常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重视固定穴而忽视非固定穴,认为非固定穴无固定位置,故难以对其认真应用、观察和总结;二是滥用非固定穴,凡治病即在局部随意寻点灸刺,既不重视经络循行径路,又不认真研究腧穴的准确定位,也不仔细寻查最敏感之压痛点。
实践证明,以上两种认识均比较片面。由于非固定穴在某些时候确能比固定穴取得更好的效果,尤其是以疼痛为主症的某些疾病更为明显,故《黄帝内经》提出“以痛为输”。另外,从腧穴发展过程来看,部分固定穴也演化自非固定穴,如阑尾穴、胆囊穴等。可见,非固定穴是固定穴在其临床上的重要补充,也是新穴产生的来源,比如一些内脏疾病,包括心脏病、胃炎、胆囊炎等,其常在体表相对固定的区域出现压痛点,人们常称之为“阿是穴”或“反应点”,此类“反应点”即是体现。因此,无论固定穴还是非固定穴,临床中皆须认真观察和总结。
至于对非固定穴的滥用,则是轻视腧穴作用的表现;其错误地认为,既然针刺非固定穴也可取得疗效,便可以不用很认真地去究查腧穴定位的准确性,即所刺非然,亦不为错,更搪以“阿是穴”谓之。实际上这是一种治学不严谨、治病不负责的态度。实践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固定穴,也必须“用有章法”,而滥用不仅影响针刺疗效,甚至会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