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代方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新编历代方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连建伟,沈淑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01
书籍编号:30618368
ISBN:978711728981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53958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新编历代方论/连建伟,沈淑华编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ISBN 978-7-117-28981-8
Ⅰ.①新… Ⅱ.①连…②沈… Ⅲ.①方剂学-研究 Ⅳ.①R289.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13932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新编历代方论
主 编:连建伟 沈淑华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20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8981-8
策划编辑:陈东枢
责任编辑:骆彩云
电子书责任排版:刘爱菊 闫 然
电子书责任设计:古丽先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连建伟简介
连建伟,男,1951年2月生,浙江嘉善人。198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历任浙江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主任,基础部副主任、主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第七、八届浙江省政协常委,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
自序
方论,是对方剂的名称、药物配伍、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其加减化裁等所作的中医理论论述。方论的产生,代表着方剂理论的独立与成熟。
金代成无己所著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最早运用《黄帝内经》君臣佐使配伍理论,系统分析和阐述张仲景《伤寒论》中二十首方剂的配伍关系与功效主治的专著,开创了方论之先河。至明、清时期,方论发展达到高峰。明代吴昆选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变通,考其得失,编为六卷,名《医方考》。清代影响较大的方论著作,有汪昂《医方集解》,罗美《古今名医方论》,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仪洛《成方切用》,费伯雄《医方论》,张秉成《成方便读》等。明、清时期以仲景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论述的专著,有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柯琴《伤寒来苏集》,尤怡《伤寒贯珠集》等。此外,尚有大量方论散见于历代医药著作之中,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吴瑭《温病条辨》、唐容川《血证论》,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学家们以他们毕生治学与临证心悟凝炼成文字体现于方论之中,如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冉雪峰《八法效方举隅》,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论医集》等对历代名方颇多独特精辟的方论。全国中医院校历版《方剂学》教材对方论相当重视,但限于“文革”前后历史原因,当时出版的教材均不署编著者姓名,仅署某某中医学院编,但编著者确实均为国内一流的中医学家,更是无名英雄。是故方论是历代名医智慧的结晶,是中医方剂学的精华所在。要学好方剂,用好方剂,必须对历代方论作一番深入研究,并有所领悟。
本人少年时代学习方论,系从《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着手。记得当读到独参汤、参附汤、人参养荣汤等方的方论时,深感先贤医文并茂,令我百读不厌。改革开放之初,本人于1978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我国历史上首届中医研究生,有幸师从我国著名中医方剂学家、北京中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主任王绵之教授从事方剂学教学研究,使我通读了大量的中医方论。如研究张仲景的五苓散,就起码要求对手头所能找到的历代《伤寒论》注家、《金匮要略》注家、历代方论专著、各版《方剂学》教材中有关五苓散的所有条文、方论均当一一通读,精心筛选出医理、文理最为上乘,又确能指导当今临床实际的三则方论来供方剂学教学之用。如此精选方论,本人一直坚持了十年之久。
2010年,本人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沈淑华了解到本人亲手抄录并珍藏着不少历代方论,再三提出要协助本人整理医论,编著《新编历代方论》一书。考虑本人当年选录的历代方论确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实用价值,故乐而允诺之。
《新编历代方论》编入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方剂共178首,选录历代方论共356则,引据历代中医著作共71部。考虑历代方论著作多为一家之言,而现代虽有方论著作出版,但又往往罗列诸家,令人看得眼花缭乱而难得其精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故《新编历代方论》每方仅精选历代方论少则一二则,多则四五则,平均每方二则。方论顺序按年代前后排列,且于名医方论之后又有连氏方论,系本人熟读各家方论后,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及临证体会撰著的方论,力求以简明、实用为原则。若可供广大中医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爱好者学习研究之用,则吾愿足矣!
连建伟
于杭州无我斋
2018年7月23日大暑节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三两,去节(9克) 桂枝二两,去皮(6克)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9克) 甘草一两,炙(3克)
[用法]
原方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水煎服,服后盖被取微汗。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名医方论]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麻黄、甘草,开肌发汗,桂枝、杏仁散寒下气。”
2.李时珍《本草纲目》:
“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
3.吴昆《医方考》:
“太阳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不利,恶寒无汗而喘,脉来尺寸俱紧者,麻黄汤主之。足太阳经,起目内眦,循头背腰腘,故所过疼痛不利;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人身之阳,既不得宣越于外,则必壅塞于内,故令作喘;寒气刚劲,故令脉紧。麻黄之形,中空而虚;麻黄之味,辛温而薄。空则能通腠理,辛则能散寒邪,故令为君。佐以桂枝,取其解肌;佐以杏仁,取其利气;入甘草者,亦辛甘发散之谓。抑太阳无汗,麻黄之用固矣,若不斟酌人品之虚实,时令之寒暄,则又有汗多亡阳之戒。汗多者宜扑粉,亡阳者宜附子汤。”
4.张秉成《成方便读》:
“治寒伤太阳之表,过卫入营,血脉凝敛,无汗恶寒,发热身疼,头项强痛,脉浮而紧等证。麻黄辛温,中空外达,善行肌表卫分,为发汗之主药;桂枝辛温发散,色赤入营,协同麻黄入营分,解散寒邪,随麻黄而出卫,汗之即已。然寒主凝敛,表既壅遏,则里气不舒,故太阳伤寒表不解者,每见喘促上气等证。肺主一身之气,下行为顺,上行为逆。杏仁入肺,苦温能降,辛温能散,用之为佐,以助麻黄之不逮;又恐麻、桂之性猛,以致汗多亡阳,故必监以甘草之甘缓,济其直往无前之势,庶可邪解而正不伤,乃为立方之善耳。”
[连氏方论]
本方证乃风寒束表所致。方中重用麻黄味辛性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利肺气以平喘逆,《本经》谓其“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故为君药;桂枝辛温发散,配伍麻黄宣卫阳,透营气,两药相须为用,增强发汗散邪之力,故为臣药;杏仁苦温,宣降肺气,助君药平喘,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使入卫分的麻黄与入营分的桂枝、升散的麻黄与苦降的杏仁得到更好的配合,且能缓和麻、桂峻猛之性,使无过汗伤正之弊,为使药。四药配伍,以解除在表之寒邪,开泄闭郁之肺气,使表邪解散,肺气宣通,诸症自愈。
大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六两,去节(18克) 桂枝二两,去皮(6克) 甘草二两,炙(6克)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6克) 生姜三两,切(9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30克)
[用法]
原方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
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名医方论]
柯琴《伤寒来苏集》:“此即加味麻黄汤也。诸症全是麻黄,而有喘与烦躁之不同。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质沉,其性寒,恐其内热顿除而外之表邪不解,变为寒中而协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倍麻黄以发汗,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
[连氏方论]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故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身体疼痛。本方是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减少杏仁,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方中重用麻黄,以增强发汗解表作用,故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开泄肺气,佐麻、桂发汗解表,生姜、大枣调营卫而行津液,证见烦躁,故又于大队发汗解表药中配伍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又能制约大量麻、桂之辛温,使发汗解表而不助里热,以上均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制麻、桂峻烈之性,防其汗出太过,又甘草得石膏,甘寒生津,更能除烦。诸药合而成方,俾汗出而邪热皆清,诸症自解。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9克) 芍药三两(9克) 甘草二两,炙(6克) 生姜三两,切(9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
原方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现代用法:水煎服,服后进少量热稀粥,覆被取微汗。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邪,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名医方论]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者也。”
2.吴昆《医方考》: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太阳中风也,此汤主之。风之伤人也,头先受之,故令头痛;风在表则表实,故令发热;风为阳,气亦为阳,同类相从,则伤卫外之气,卫伤则无以固卫津液,故令汗出;其恶风者,卫气不能卫也;其脉缓者,卫气不能鼓也。上件皆太阳证,故曰太阳中风。桂枝味辛甘,辛则能解肌,甘则能实表,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故用之以治风;然恐其走泄阴气,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姜、大枣,此发表而兼和里之意。是方也,惟表邪可以用之,若阳邪去表入里,里作燥渴,二便秘结,此宜承气之时也,而误用之则反矣。论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盖谓阳邪去表入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