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与毁灭: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回忆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崛起与毁灭: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回忆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德意志近代海军之父,“狼群之父”邓尼茨的引路人,亲历德意志帝国与第三帝国半个世纪的崛起与毁灭
作者:[德]埃里希·雷德尔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7-01
书籍编号:30618058
ISBN:978720815826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57006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崛起与毁灭: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回忆录/(德)埃里希·雷德尔著;吕贤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书名原文:Mein Leben—Oberbefehlshaber der deutschen Kriegsmarine 1935—1943
ISBN 978-7-208-15826-9
Ⅰ.①崛… Ⅱ.①埃…②吕… Ⅲ.①雷德尔-自传 Ⅳ.①K835.167=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74561号
责任编辑 黄玉婷
封面设计 COMPUS·道辙
崛起与毁灭
——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回忆录
[德]埃里希·雷德尔 著 吕贤臣 译
出 版 上海
(200001 上海福建中路193号)
发 行 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中心
印 刷 上海盛通时代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889×1194 1/32
印 张 13.5
插 页 13
字 数 295,000
版 次 2019年7月第1版
印 次 2019年7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208-15826-9/K·2857
定 价 68.00元
作者简介
Erich Raeder
埃里希·雷德尔(1876-1960)
纳粹德国海军元帅,曾任德国海军总司令。从1928年10月执掌德国海军开始,到1943年2月因与希特勒发生分歧主动辞职为止,雷德尔实际领导德国海军长达15年之久,是一位对近代德国海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雷德尔年轻时代随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游弋远东,遍访周边诸港,还曾到访中国青岛和北京。一战中,雷德尔作为德国公海舰队侦察编队的参谋长,亲身经历了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魏玛共和国时期,雷德尔耐心、系统地领导了德国海军的重建,逐步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希特勒上台后,雷德尔向其提出建设庞大舰队的“Z”计划,但终因战争提前爆发而无果而终。二战初期,雷德尔为德国海军量身订制“巡洋战争”理论,即以巡洋舰和袖珍战列舰重点攻击盟军海上交通线,虽小有斩获,但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二战结束后’雷德尔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但于1955年获释,1960年病逝于基尔。
译者|吕贤臣
现任职于海军某部,主要从事海上战略、海上安全政策、海军建设等领域研究工作。译有《海上战略的若干原则》《中等强国的海上战略》《海军思想的演进》等书。
译序
世人谈及德国海军,总会先想到二战中令人生畏的德国潜艇部队和发明“狼群”战术的德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可以说“德国潜艇”和“邓尼茨”不折不扣地成为了德国海军的代号和“形象代言人”。但纵观整个德国海军百余年的历史,对德国海军影响深远的不止邓尼茨一人,如对海军建设情有独钟的德皇威廉二世、素有“德国近代海军之父”之称的蒂尔皮茨,还有就是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
雷德尔是一位对德国海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从1928年10月担任德国海军部长开始,到1943年2月因与希特勒发生分歧主动辞去海军总司令一职为止,雷德尔实际领导德国海军长达15年之久。正是在雷德尔的领导下,弱小的德国海军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秘密扩军备战,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德国手中一支不容小觑的侵略扩张力量。雷德尔的这部个人回忆录对于研究德国海军史是一份价值颇高、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回忆录中,雷德尔对自己戎马生涯的详细描述和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及军事行动的全程记录,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海军的兴衰历程。书中披露了大量关于一战后德国海军重建和二战中德国入侵挪威、英国、苏联以及大西洋海战等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情况,对后人全面客观地开展分析研究非常有帮助。
研究海军史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为我们拨除历史迷雾,看清“山的那一边”发生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探寻海上战争的基本规律,汲取各国海军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导我们今天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单就德国海军的兴衰成败而言,我认为,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濒海强国在崛起过程中应避免与海洋强国过早摊牌。一般来说,濒海强国既有陆地强邻,又被海洋国家视为潜在对手,安全威胁常常来自陆地和海洋两个方向,因此必须坚持陆海兼顾。在来自陆地威胁较小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向海洋发展,在来自海洋威胁较小的情况下则集中力量消除陆地的隐患。然而,德国由于没有处理好陆海并重中的侧重与节制的关系,常常使自身陷入英、法、俄等陆海强国的双重包围之中。同时,要看到海洋强国的地缘环境相对有利,又能够利用濒海强国与其陆上强邻之间的矛盾渔利,因此处于崛起过程中的濒海强国应避免与海洋强国过早发生直接冲突。
二是必须按照海军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建设海军。国家必须将海军建设放在一个长远的历史时期加以规划,使之循序渐进,逐步增强,而不能操之过急。以德国海军的教训而言,如果当初希特勒能按照雷德尔提出的“Z”计划稳步推进海军建设,不提早发动侵略战争的话,德国肯定会建成一支能与英国相抗衡的海上力量。同时,从海军建设的角度来讲,雷德尔关于建立均衡发展的海军和发展海军航空兵的设想也都是正确的。此外,德国海军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诸如官兵的教育训练、纪律和士气,以及发展装备等很多问题,我们可能感到似曾相识,这说明只要我们对别国海军建设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研究,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三是要以正确的海军战略指导海军作战。实行什么样的海军战略,要综合考虑军事、政治、经济和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关键是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切中要害,量力而行,而不能好高骛远,超越自身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实施力所不及的作战行动。二战爆发后,雷德尔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和英国高度依赖海上贸易的特点,决定集中力量打击英国的海上交通线,而不是以弱小的德国舰队与强大的英国舰队正面交锋,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希特勒对此却缺乏深刻认识,他没有听从雷德尔的忠告,将海军的作战重点放在打击英国的海上交通线上,而是一意孤行,先是企图直接登陆入侵英国,碰壁后又不顾雷德尔的强烈反对进攻苏联。希特勒也没有及时采纳雷德尔占领马耳他等英国在地中海的重要基地的建议,对于雷德尔强烈要求的加快U型潜艇建造的建议,希特勒也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这些都是德国海军走向失败的重要因素。就雷德尔自身而言,在没有有效制空权的情况下,还贸然派“俾斯麦”编队到大西洋出战,导致“俾斯麦”号被击沉,也是他指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雷德尔起初并不赞同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他本人对纳粹党也素无好感,并强烈主张军队同政治应该彻底分离,但不管怎样,雷德尔苦心经营的海军以及他本人实际参与了希特勒发动的侵略战争,沦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工具,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雷德尔关于战时行为的辩护,读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予以鉴别。
相信本书对志于海军史研究的朋友和关心海军发展建设的各界人士会有所帮助。
吕贤臣
2019年4月于青岛
英文版前言
本书是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的回忆录。雷德尔早年出生并生活在德国汉堡附近的一个小城,1894年加入海军,1943年他同希特勒最后决裂,他的海军生涯也因此宣告结束。战后,雷德尔在纽伦堡国际法庭接受审判并被宣告有罪,在施潘道战犯监狱度过了10年监禁生活。雷德尔的回忆录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记录,叙述了德皇扩充海军的岁月,记录了一战期间德军的主要水上作战行动,描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在政治上的崛起和重建海军的历史,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参加的主要作战行动。
雷德尔在德皇和希特勒两人身边都曾工作过,书中披露了这两人非常有趣的性格。雷德尔把德国的政治灾难和纳粹兴起的原因归结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约束和影响。
然而,雷德尔的回忆录不仅是一本有价值的历史记录,还叙述了一个有着坚定政治信仰、对海军职业无比热爱、对祖国无私奉献的海军军官的一生。作为一本个人传记,本书自然极力为国际法庭所指控的“战争罪行”进行辩护,但他也愿意为自己的一切决定承担责任,并且承认自己并非总是对的,而别人总是错的。海军的读者,尤其是年长的海军读者,会发现作者的海军经历,尤其是在海军官兵教育、舰队日常训练等方面,有很多地方与自己的经历非常相似。
在书中,雷德尔的幽默感通过对一件生活趣事的回忆得到了体现。作为海军将领,雷德尔经常到部队视察,但每次吃到的午餐却是一模一样。原来,那些热心的指挥官为了迎合长官的口味,总是给他做最爱吃的那道菜。
雷德尔在本书中阐述了自己关于海军建设和作战的一些思想。如,强调海权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和协调不同军种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指挥体系,以及强调领导者的责任,等等。他强烈反对某一军种凌驾于其他军种之上,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出现过的那种情况。雷德尔对德国领导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出来的陆军至上的思想深恶痛绝,同时坚持认为必须建立一支独立的海军航空兵,并为这一目标而奋斗;遭到拒绝后,他又转而寻求空军对海上作战行动实施更有力的支援。他的努力都失败了(这对我们来说是值得庆幸的),原因是戈林对希特勒施加了巨大影响,这位霸道的空军元帅认为,他所拥有的那些兵力更加适合用于空战。我们希望,在这方面,那些对我们国防和军队建设负有直接责任的人,都应记取德国的历史教训。
军队应该彻底同政治分离,这是雷德尔坚持的一贯原则。根据他本人的回忆,他自己回避一切政治活动,并努力使整个海军脱离政治的干扰。在这一点上,雷德尔看上去做得比其他军种更为成功,这主要是因为海军长期在海上,能够远离国内的政治纠纷。1931年,他预见到了国防部长兼任政府内政部长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雷德尔在战略和战术问题上有着过人的判断力。他强烈反对卷入同英国的战争,在占领法国后,他建议不要尝试进攻英国,并且反对进攻苏联。他经常激烈地反对希特勒的意见。然而直到1943年2月,在因希特勒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而被迫辞职以前,他都忠实地拥护希特勒作为德国的合法领袖。在此之前,他有好几次都企图辞职,但是出于保护海军的目的又都放弃了。
建立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的初衷,在于杜绝再出现类似于纳粹德国进攻波兰、入侵低地国家以及挪威和丹麦那样的侵略行为。惩处对这些行为负责的政治领导人是完全合乎正义的。然而,就军事领导人而言,他们仅仅听命于上级权威,因而对于他们的惩处当然是有争议的。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国防体制,如果每个指挥官在接到上级的命令之后,先去判断一下是否符合国际法然后再去执行,这必然会导致效率低下,产生混乱。国际军事法庭对于雷德尔这样一位军事领导人的判决,似乎会确立一个大家都不愿看到的先例,这一先例将有可能被所有的胜利者利用,利用它来对战败的一方进行压制。
我想,读过这段历史的读者会和我一样,对于雷德尔这样一位颇有才干的军人在施潘道监狱度过的孤独岁月深感惋惜,同时也会对他的终身监禁已经得到赦免而感到高兴,祝愿他能够平静、舒适地安度晚年。
H.肯特·海威特
美国海军上将(退休)
1960年于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
自序
在《山的那一边》一书的导言里,英国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记录了陆军元帅威灵顿公爵生活中的一段趣事:在一次旅行中,威灵顿公爵和一位熟人为了打发时间,两个人一起猜每座山的另一边会是什么样的地形,当这位熟人对威灵顿准确的预言表示万分惊奇时,威灵顿回答:“我一生都在努力地去尝试发现山那边隐藏着的东西。”
由于视线受到山的阻挡,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准确地描述山的那一边隐藏着什么东西是非常困难的。然而,要透过把现在和未来分隔开的那座不可逾越的山峰,看清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更是难上加难。我们的存在和行动都是为了未来而进行的,并为此努力地去勾画出一幅关于未来的图像。然而我们对未来的预见却总是模糊不清,尽管我们知道某些事物确实存在,却无法仅仅凭借希望和愿望来勾勒出它的轮廓,描述出它的颜色。任何人都不会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因而,我们基于对未来的认识而采取的任何决心和行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当我们到达了“山的那一边”以后,再回过头来看待发生的一切,情形就必然会大不相同。一度被迷雾笼罩的事物变得清晰了,一度棘手的问题找到了解决的方案,一度确定无疑的事物变得虚无缥缈,一度无关紧要的东西现在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审视过去,现实情况与原先对未来的认识截然不同。
现在我们终于站到了“山的那一边”。我们终于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历史事件按照正确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