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治军事 > 中国政治 > 当代中国生态发展的逻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当代中国生态发展的逻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当代中国生态发展的逻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当代中国生态发展的逻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系统总结和提炼中国当代生态发展的基本逻辑

作者:包存宽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书籍编号:30618053

ISBN:978720816219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6917

版次:1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全书内容:

当代中国生态发展的逻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当代中国生态发展的逻辑/包存宽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


ISBN 978-7-208-16219-8


Ⅰ.①当… Ⅱ.①包… Ⅲ.①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中国 Ⅳ.①X32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87188号


责任编辑 熊 捷


封面设计 谢定莹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


当代中国生态发展的逻辑


包存宽 著


出  版 上海当代中国生态发展的逻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200001 上海福建中路193号)


发  行 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中心


印  刷 上海商务联西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787×1092 1/16


印  张 16.25


插  页 4


字  数 179,000


版  次 2019年12月第1版


印  次 2019年12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208-16219-8/D·3527


定  价 68.00元

作者简介

当代中国生态发展的逻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包存宽


1971年4月生,山东嘉祥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兼上海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以及《中国环境管理》《生态环境与保护》《城乡规划》等编委。硏究领域有战略环境评价、环境与生态规划、环境政策与制度分析等。

丛书编委会


主 任:徐 炯


副主任:权 衡 解 超


成 员:李安方 金 红 俞厚未 王 龙

总序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从1954年开始,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多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轰动了国际学术界,影响深远。在这一皇皇巨著中,李约瑟博士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在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的长达1700年的时段里,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长期领先同期的西方社会,可为何从公元十七世纪起,却开始落后于现代西方国家?“李约瑟之问”一出,迅即成为一大学术热点。人们纷纷从农耕社会、皇权政治、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阶层划分、价值评判、经验科学、科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解读,莫衷一是。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过七十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断探索,尤其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而且开辟了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正在形成和开创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和持久魅力的“中国之治”理想图景。


“中国之治”理想图景内蕴的当代中国发展奥秘,归结为相互联系又一体化贯通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时代之问”:一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二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国内外学术界就如何系统总结和科学回答创造“中国之治”理想图景的“时代之问”,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比如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民主集中制、干部制度、决策-执行高效互动关系、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央地关系等,提出了许多有见解、有深度、有价值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式,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之治”的奥秘,形成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深入推进“在回答‘时代之问’中探寻‘中国之治’的奥秘”这一时代课题的研究,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支持下,在2018年底系统策划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研究计划,邀请上海社科理论界相关研究领域有丰富前期研究成果,并具有宏观历史视野和深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专家学者,进行专门研究。


出版这套“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其目的在于全面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建立新中国后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发展领域所创造的制度性原理、所形成的运作机制、所体现的价值追求、所型构的内在逻辑、所贡献的人类文明成果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对建构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知识解释体系、制度解释体系、话语解释体系做出阶段性的努力,并成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国家和上海70年的伟大实践和光辉历程,凝结着一系列重要经验、价值指向、制度建构、文明成果,这些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取之不竭的创造源泉和思想养料。


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引我们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庄严地写入党章,载入宪法,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产生,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新中国7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理论,开创新境界,指导新实践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全新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历史。


上海社科理论界要在系统总结新中国70年历史的基础上,整体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纵观新中国走过的70年不平凡道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始终能够在关键时期面对事关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给出科学的解答,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开辟出新局面、新境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思想的壮丽重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要有大历史观,要在系统总结新中国70年历史乃至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基础上,在古今中西的宏大历史格局中着力开展整体性、贯通性研究,充分展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独特思想魅力和巨大实践伟力。


上海社科理论界要着力加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研究阐释,把制度理论研究作为理论界一项长期战略课题,推出更多的成果;要围绕全会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制度安排、重大工作部署,开展多学科深入研究,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实践取得的重大成果,结合落实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谋划和推动上海长远发展,加强研究选题策划,提高研究阐释质量;要紧密结合新中国70年的历史研究,着力讲清楚70年历史性变革中蕴含的制度逻辑,讲明白70年历史性成就背后的制度优势,推出更多有思想深度,有理论水准的研究成果,切实体现上海社科理论界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上应有的担当。


值此“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付梓之际,谨向为此套系列丛书的顺利出版提供各种支持和贡献的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的主要作者唐亚林、孟捷、荣跃明、马西恒、包存宽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处,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人民出版社王为松、周峥、鲍静及诸位审稿人。正是他们辛苦的组织、研究、撰稿,以及跟踪、审校、编辑,才有了本丛书的成功面世!


70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只能是弹指一挥间。然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70年伟大历程,值得上海广大社科工作者持之以恒,不懈探究其深刻的运行逻辑和发展规律。我们期待此套“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既成为上海社科理论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具有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和传播价值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又成为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启发性的献礼之作。


是为序。


徐 炯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导论
以“生态文明”给“发展”立规矩


2019年3月,习近平会见文艺与社会学科界两会代表时指出,“要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1)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虽然“生态文明”于2007年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党代表大会报告中,却是从党和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和资源节约的“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70年代初开启的中国环保事业、改革开放初期确立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90年代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21世纪以后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一步步走来的。


可以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深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当年的“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陈学群,2008;戴星翼,董骁,2014),这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更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建设生态文明,意味着党和国家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与保护关系的问题上,最终提升到了文明的高度。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建构中国生态发展的制度体系、价值取向、运行机制、实施路径,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优美环境的需要,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一、理解生态文明的两个角度


文明是与“野蛮”相对的,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具体过程,是人们改造和保护世界所获得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价值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生态成果的总和(邱耕田,1997;虞崇胜,2003A,2003B)。对生态文明的概念性界定有以下两个角度(郇庆治,2018)。


一个角度是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强调生态文明的“新文明”特质。比如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工业文明时代面临生态危机后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而提出、形成与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一种文明形态(郭强,刘伟坤,2005),不只是对工业化现代文明的修补或添加(卢风,2013)。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反映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在不同人类文明发展阶段,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言的。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没有力量对抗大自然的威力,也没有手段突破各种自然要素对人类生产生活形成的瓶颈,“敬畏和顺从自然”因而成为思想的主流,引导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哲学是“听天由命”;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能够开发和驾驭大量非生物能源,以技术突破大量自然条件形成的制约,“征服自然”就成为工业文明时期的主流思想;生态文明,指的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以征服自然为基本思路,而是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因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是对“听天由命”的自然中心主义和“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另一个角度认为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崭新追求,它意味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结构的重要转变(吴凤章,2006)。中国当今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制约”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变化”的重大研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