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设计基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造型设计基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叶丹,董洁晶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5-01
书籍编号:30618026
ISBN:978712236248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5004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设计
本书以形态创造为出发点,探求三维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构成方式和形态构造。内容分为“造型”和“结构”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三维设计的基础知识和用具体材料构成形态的训练课题,包括形态认知、视觉动力、造型原则等;后一部分是探讨形态构造,包括契合、连接和材料等。有原理,有习题,便于灵活的课堂实践,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建构能力。
书名:造型设计基础
作者:叶丹,董洁晶编著
CIP号:第030149号
ISBN:978-7-122-36248-3
责任编辑:张阳
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
购书咨询:010-64518888
售后服务:010-64518899
网址:http://www.cip.com.cn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本书以形态创造为出发点,探求三维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构成方式和形态构造。内容分为“造型”和“结构”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三维设计的基础知识和用具体材料构成形态的训练课题,包括形态认知、视觉动力、造型原则等;后一部分是探讨形态构造,包括契合、连接和材料等。有原理,有习题,便于灵活的课堂实践,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建构能力。
书名:造型设计基础
作者:叶丹,董洁晶编著
CIP号:第030149号
ISBN:978-7-122-36248-3
责任编辑:张阳
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
购书咨询:010-64518888
售后服务:010-64518899
网址:http://www.cip.com.cn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前言
包豪斯的基础教学有两个阶段:一是前期从伊顿的思路发展而来的视觉感知训练,以视觉心理为依据,注重直觉和感性思维的发展;二是由纳吉的以结构和功能为依据,强调理性和逻辑思维的造型训练。共性是这两方面内容都是针对抽象形态造型,结合材料和工艺的实践。我国设计院校的基础课程多数以直觉和艺术感觉训练为主,这固然重要,但忽视了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近十年来,设计教育界对所谓的“三大构成”进行了改革,将设计思维、结构力学、材料学等内容引入造型设计教学,增强了基础课程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本书是继《视觉设计基础》之后的又一本设计专业基础教材,前者针对的是二维设计教学。本书讲解三维设计,分为“造型”和“结构”两个部分。“造型”部分是三维设计的基础知识和用具体材料构成形态的训练课题,包括形态认知、视觉动力、造型原则等;“结构”部分是探讨形态内部构造,如契合、连接以及肌理,包括形态构造和材料构成等内容。“结构”部分内容可以看作是由设计基础向产品设计的过渡,在形态造型和构造知识之间做个连接。全书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从形态构造的基础研究中发现可能性的能力。
本书第5章第4节由董洁晶撰写,其他章节由叶丹撰写并统稿,潘洋提供了教学资料。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有幸得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同事们的支持,正是他们营造出适宜教学研究和交流的环境,使笔者能够持续十多年专心致志地沉浸于基础教学研究之中,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就不可能完成本书的写作和教学实践。在此,特别感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陈志平教授以及艺术设计系教师陈炼、曹静等对基础教学的参与。特别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提供出版机会!
限于笔者的学识水平,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学者、同仁批评指正。
叶 丹
2020年1月15日于湖南长沙北辰三角洲
第1章 导论
•教学内容:自然法则、造型理论与课程理念。
•教学目的:1.以自然为解读对象,提高认知能力,培养对自然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
2.通过对自然和造型语言的解读,激发设计意识;
3.通过阅读思考,加深对设计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式:1.用多媒体课件作理论讲授;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物观察、构绘,教师作辅导和讲评。
•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造型设计理论,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2.在设计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锻炼;
3.学生要利用大量课外时间去图书馆、网上寻找和选择资料。
•作业评价:1.资料收集和综合表达能力;
2.能体现思考过程,不是对某现成品的模仿;
3.敏锐的感知能力,并有清新的表达。
•阅读书目:1. [美] 约翰·杜威. 我们如何思维[M]. 伍中友,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 [日]朝仓直巳. 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M]. 林征,林华,译. 南京: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2018.
3.诸葛铠. 设计艺术学十讲[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1.1 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人们也许会好奇:世界万物的形态既相似又多变,其缘由何在?是什么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形态?而且比想象中的还要美?为什么看似相似的形,却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什么有些生物在外形上虽然有差异,而从原理上看,功能结构却是一脉相承的?譬如昆虫、鸟和蝙蝠的翅膀,在外形上有较大的差异,但都起着飞行的作用(图1-1)。如何理解世界万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图1-1 尽管昆虫、鸟和蝙蝠都是具有主动飞行能力的动物,它们翅膀的形态却差异很大
自然界是以某种特定的内在动力进行有机构成的。水、空气、温度、光和基因等元素构成了自然进化的动力。这些元素的变化使得自然物的面貌始终处于运动中,并形成统一性与协调感。因此,只有对物体内在模式加以整体把握,才能形成对自然的真正理解,这些认知最终会作为形态构成的依据。
常识告诉我们,在所有立体形态中,球的表面积最小;在一定面积的平面中,圆的周长最短。自然界中,从星球到单细胞微生物都呈球体状态,这些足以证明自然界中的造型都具备“经济原则”。形成球体的自引力也能形成单细胞生物体群集(图1-2、图1-3)。这些事例印证了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的一个判断:自然界不做无用之事,只要少做一点就成了,多做了却是无用,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去夸耀自己。由此可以导出这样的概念:自然界是按最简单、最有效的模式演进的,其效率体现在从简单系统中产生复杂的结构。大自然的原则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做好事情。
图1-2 天体运动
图1-3 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
形态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媒介,是形成概念的条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都要通过形态来描述。对设计而言,形态既是功能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设计的内涵和价值要通过形态来体现。形态又是一个复杂系统,不论是自然物,还是人造物,都需要被解读才能达成意义。而人类的认知能力、文化差异又为这种解读提供了探索空间。
那么,什么是“形态”?
汉语“形态” 即含“形状”和“神态”之意。所谓“形状”,是指物体或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成而呈现的外表;而“神态”在汉语中的含义更为丰富,“有心意之动必形状于外”,其中“心意”就外化为神态。就像训练有素的京剧演员表现出的精气神,和普通人的神态确实不一样,其原因是长期练功所形成的气质作用于外貌而形成的。
总之,形态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外在表现及其内在结构。形态可以分为自然形态、人为形态和概念形态。
自然形态是大自然的作品,不需要人为技术而自发生成。对于自然形态中的有机形态而言,内在结构更多地体现在内在的生命力。生命力是生命体基因的增殖和衰减变化的过程,如同量子运动那样,都是寻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内力。生物形态就是由内力的运动变化所致。
人为形态也称为人工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生活用品、建筑、雕塑等人为事物,是从自然形态的生成中提炼而成的。虽然宗教、审美等观念会影响其创作动机,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总是把自然物的功能、构造和形态等作为模仿对象,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图1-4所示是德国设计师科拉尼的交通工具设计作品,其形态和空气动力学等的设计源于对鸟类和海洋生物的研究。
图1-4 左图是为科技电影设计的鲨鱼式大型超级客机,右图是模仿天鹅起飞形态的重型运输机(设计:科拉尼。资料来源:霍郁华,戴军杰,董朝晖.我的世界是圆的[M].北京:航空出版社,2006.)
概念形态是非现实形态,也是现实形态的构成要素和初步表现。作为基本要素或者素材须予以直观化,被直观化后亦称为纯粹形态。纯粹形态是现实除去种种属性之后所剩下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通过扩大、缩小、变形等手段可以创造出更多形态,比如几何学中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和椭圆等概念形。概念形态一是不具备象形性。对纯几何形的认识虽然源于具象形,即从具象形中抽取共性的形,但它又不是任何一种具象形态。如从果瓜中抽象出来的球形以及它们的圆形投影,再也不是这些具体之物,而是几何形的概念。二是蕴含更多的想象空间。由于纯几何形不具备象形性,反而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就像抽象艺术一样,受众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而不必拘泥于某个特定的主题。
人类创造的现实形态并不限于在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中所发现的纯粹形态的基本形式,还常常利用这些基本形式去进行新的整合。而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集合”,从而产生有生命力的新形态。无论是有用性体现功能性的生命力,还是形式上体现审美的生命力,形态都会在整合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关系”,也就是进入一个各要素间相互发生影响的“场所”。所以,对概念形态的研究侧重于形态创造的知觉法则和关系法则。
1.2 形态、造型与构成
《现代设计辞典》中 “造型”的定义:“广义的造型是指一切可感形象的塑造,它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甚至是以视听觉为媒介的想象的形象。一般广义的造型常用其同义词——塑造。狭义的造型是指一切可为视觉感知的形象的塑造,无造型的东西只存在于抽象思维中。所以造型就是将不同的点、线、面、体以及色彩与材质等造型要素组合成整体形象。”[注]
“造型”和“造形”同义,因为“型”和“形”在汉语中是通用的。“形”的意思是形象;“型”在中国古代是指铸造器物的模子:用木做的叫模,用竹做的叫笵(即范),用土做的叫型。随着时代的变迁,造型活动已演化为塑造人物形象、自然形象、人为事物的再现空间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摄影、书法、工艺美术、设计等。而家具、灯具、交通工具设计是综合功能、材质、工艺、环境、市场等因素的人工产品,排除纯艺术形象因素,由此形成了独立的造型系统和独特的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语言所表述和产生的形象称为“形态”。
“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在近代设计史上有过“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主义是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具备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运用工业材料、机械结构和部件构成来展现新的视觉语言(图1-5)。同时代的德国包豪斯建筑学院的教师则运用构成主义原理发展出一套造型设计基础训练的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后来,日本等国的设计教育发展出更为系统化的构成教育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设计院校全面引进构成教学体系,即所谓的“三大构成”。这个体系在为国内设计提供了新的造型方法论的同时,拓展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视野。
图1-5 构成主义雕塑——第三国际纪念碑(设计:塔特林)
“构成”二字似乎成了外来语,其实从汉语中可以追踪其意。“构”字有“架屋”的含义。汉语中有“构造”“构筑”之类的词汇。我国虽然没有系统的构成设计理论,但在传统造型理论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概念,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构成”泛指形成和造成,即造型过程与配置方法,也就是将设计要素构造成有形有用的物体。这个过程就像造房子,要用建材构造一个完整的房子;同样的材料,也可以构筑另一个(图1-6)。二者的区别在于方式不同。这就是构成的基本原理,强调在过程中发现可能性的方法。
图1-6 宋《营造法式》殿堂大木作制度示意图(资料来源:刘郭桢.中国古代家具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辛华泉在《形态构成学》一书中将形态创造概括为三种方式:一是模仿,二是变形,三是构成。模仿的心理依据是人们对空间的信赖;变形的心理依据是人们对空间的不满足;构成的心理依据则是人们对空间的创造。创造的动力是消除内心困惑,并从中获得安宁和成功的喜悦。
造型艺术是空间艺术,按时空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维艺术”,只有一种时间艺术,即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