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之味天然欢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四时之味天然欢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不再被时间拉着奔跑,而是牵着时光漫步。
作者:陈峰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5-01
书籍编号:30618001
ISBN:978712235703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6250
版次:
所属分类:文学-散文随笔
版权页
书名:四时之味天然欢喜
作者:陈峰著
CIP号:第241831号
ISBN:978-7-122-35703-8
责任编辑:龙 婧 张 曼
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
购书咨询:010-64518888
售后服务:010-64518899
网址:http://www.cip.com.cn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米糕
红烧肉
汤圆
夏至的菜
春之娇嫩
遍地草籽
惊蛰还没到,雷电迫不及待吼开了嗓子。小诸葛问我们:“昨晚听到响雷了吗?”我们都摇摇头。小诸葛摘下墨镜,叹口气:“哎,今年又是一个烂春。”我们忙问:“什么是烂春?”
“雷响惊蛰前,七七四十九日不见天。”
当真,这天气生了病一般。风呼呼啦啦,吹得天昏地暗,雨滴滴答答,下起来没完没了,雷时不时地爆响几声。
路上到处积水成潭,我们只好跳着脚走路。就是在此时,阿海说:“我们去田里抓河鲫鱼吧!”
趁着雨小了,穿上高筒的雨鞋,带上鱼叉。这田是草籽田,草籽还没开花,可已经遍地绿色了。河水涨了,水漾进田里。这田里难道会有河鲫鱼?
问号直直竖在肚子里,跟着阿海蹚进了草籽田。
果然。“快快快,快用鱼叉,那里有一条河鲫鱼!”阿海除了自己捕鱼,还要替我们指挥,生怕我们漏下。阿红说是来抓鱼,其实她是为了让我们看看她的新雨鞋,天蓝色的雨鞋蓝得像天空,听她说是她阿姨从遥远的大城市捎来的。河鲫鱼穿梭在草籽田里,草籽还没长高,河鲫鱼银亮的尾巴一晃,便无所遁形,逮住了。我帮阿海拎鱼篓,鱼很不甘心,在篓里蹦跶。
我趁机采些草籽,回家当菜。采草籽,准确的动作是这样:捏住草籽的梗子,大拇指的指尖用力在食指的指腹上把幼嫩的草籽掐断。这么嫩的草籽怎么吃呢?只需用清水焯一下,撒几粒细盐就可以了。在家乡,家家都腌咸齑,咸齑是百搭,连卤也是百搭,所以用咸齑卤焯草籽,一来提味,二来连盐也省了。这一天的小菜极好,还有一碗葱烤河鲫鱼,我家的狗黄黄老在我眼前晃,希望我发发善心,扔些鱼骨头给它打打牙祭。
草籽配咸齑卤,清口无比。草籽还能用来炒年糕,绿的绿,白的白,清鲜糯软,这是一道美味的点心。刚长成的草籽对我们来说,可以是一种蔬菜,对家畜来说,是一种饲料。放学回家,带上割草篮和沙剪去田畈割草籽,临走前,猪啊鸡啊看到我的装扮,像是知道我去干吗似的,紧跟几步叫几声,欢送我。
牛,每天吃多少草籽是有定量的,阿海为了偷懒,把牛赶到草籽田里,自己在一边抓虫摸鱼,让牛在草籽田里撒欢吃,要不是旁边有大人看到,这牛恐怕要吃得胀死了。阿海让他爹结结实实骂了一顿,骂归骂,过一夜,就忘了。过些天,趁着草籽没开花,家里所有人都出动,去田畈割草籽,割来的草籽被贮存在一个由石板砌成的池里。池比人还高出一截,人站在池里,望不到外面的世界。池的长度也有一人多,两户人家合用一个池。割来的草籽放一层踩一层。谁踩呢?由四五个孩子在池里蹦跶。只蹦一会儿,便出汗,要脱衣服,大人就急,忙喊:“别脱别脱,冬冷不算冷,春冷冻死(小牛犊)。”只能作罢,偷偷掀起衣角,让风悄悄灌进身体里。
没过多久,草籽开花了,紫色的花开满了田畈,一畈连着一畈,花海一片。喊来小伙伴,去草籽田玩耍。怎么玩?男的跳高、竖蜻蜓、摔跤;女的呢,过家家、唱戏、做花环。跳高是什么?从高高的草跺上跳下来,比谁跳得远。游戏时,有人没掌握要领,崴了脚。回家的路上,一拐一拐,感叹运气真差。到家了,忍着,装作无事——要是不忍,父母骂起来,还得受一茬罪。
如果有谁带了风筝,就放飞它,天上的风筝在飞,地上的人跟着风筝跑。蓝蓝的天,绿绿的地,跑累了躺在草籽地里睡觉。软软的草地,头枕着手臂。云,像一艘船一样在天空中游来游去,我们盼望着长大,盼望着像哥哥姐姐那样,头发搽着生发油,嘴上涂着唇膏,该多美啊!
这时候,村里来了两个外地人,他们借住在阿红家,这夫妻俩是养蜂的。蜜蜂“嗡嗡嘤嘤”地在草籽田里嘬蜜吃,我们便不敢去田里了,怕被蜇,远远就躲开了。阿红在家进进出出,时刻提防,还是被蜇到了,额头肿了,母亲用嚼烂的鱼腥草涂上才消肿。等蜜蜂吃够了草籽花,夫妻俩拾掇好回家,给阿红一家留下了两瓶草籽蜜,浅浅的琥珀色,透亮黏稠。阿红给我尝味道,甜而不腻,青草的气息在口腔里荡漾起来,太好吃了,为什么养蜂人不住我家呢?
我们小孩管草籽叫草籽,彩英阿婆和村里的大人们都叫它红花草。秋时播种在晚稻田里,割晚稻的时候,草籽就探出绿绿的小身子,任你踩在它身上,过几天照样能活泼起来,挺直身子。等到花开透,连同泥土一起被犁锨翻,沤烂成肥料,
“草籽种三年,坏田变好田。”彩英阿婆念叨,草籽好,抵得上半年稻呢。
后来在周作人的散文里看到紫云英,这名字真美。那时候没有电脑不能百度,请教了老师,老师说,那就是草籽花。这紫色的花可不就是一片云海吗?
原来,紫云英自古就有了,在《尔雅》中有记载,称它“柱夫”“摇车”,在《齐民要术》中,称它“翘摇”。钱镠给她夫人的诗中写道:“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我想,陌上开的一定是紫云英。
马兰花开
两个孩子保持着一人左右的距离站着。一根根橡皮筋首尾相连,结成一个大圆圈。皮筋套在脚踝处,另一个孩子用脚勾起皮筋跳。
“小皮球争上游,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一节节跳上去,一直唱到五十一,跳得败下阵来,脚与皮筋不再粘连,够不到。若再跳,就得飞起来,小孩子哪有这本事,于是轮到下一个再跳。
这马兰是什么?它会开花吗?它的花又是什么样子呢?边跳皮筋边唱的时候,这问题老是钻出来,长到后来,渐渐明白了。在家乡,人们把马兰叫成马兰头,是一种阔叶小草,它的茎细而圆,有红梗和青梗之分,这就给小时候的我们制造了一定的辨认难度。如果经过几次辨认后,还把野草带回家,那么,连家里的狗都会瞧不起你。
溪坑、田埂、石桥缝、坟墓地等角角落落,生长着一丛丛马兰,“马兰头,马兰头,春天到了就探头”。
它们蓬蓬勃勃,挤挤挨挨,今天被挑完,下过一阵春雨后,隔几天又长了出来。马兰头也不记恨,贪玩的孩子不小心把它踩了个稀巴烂,过几天又亭亭玉立了。马兰头用剪刀剪,但谁也不会说“剪马兰”,都说“挑马兰”,蹲在地上,用手找到马兰头的中心部位,剪下来,一朵接一朵,需十分的耐心。
挑马兰头,是女孩子的事,几个女孩子吃了早饭约好时间,带着篮子与剪刀,兴头十足。野外,天高云淡,春天的风吹入怀里不再是瑟瑟的冷,春天的田野绿油油的,点缀着明黄黄的油菜花,简直就是一幅画。眼尖的人颇为自得,瞬间就做了头领,以她为中心,大家围在一起。众人又担心被挑剩了,便有些争先恐后的意思,于是各自心浮气躁起来。速度一快,挑出来的马兰头长的长短的短,枝枝叶叶囫囵一把抓进篮子里。我不甘心几个人聚在一起挑,挑到的分量少,但单独走远了,怕遇见蛇和野狗,遇见流浪汉和乞丐,所以尽管不甘心,还是约定了一起出来一起回去。
有一回,在沟渠边的背阴地带发现一处长得极茂盛的马兰头,粗看还以为是草,已经长得齐腰了,和身旁的茅草互相比高低,拿出篮中的马兰头比对了以后,才确定这就是青梗的马兰头,原来青梗是因为照不到阳光的缘故。
春天过去后,马兰头老了,碧绿的叶子不再青翠,叶子有了皱纹,绿得黑沉沉,枝头却开出花来,淡紫色的花,碎米一般,阳光下星星点点,微风中泛起淡淡的清香。那年夏天,村里放电影《马兰花》,那马兰花跟马兰头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电影里面的姐妹俩,姐姐大兰懒惰,妹妹小兰勤劳,“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电影还没结束,孩子们已经学会了这首歌,睡前唱,睡醒唱,饭前唱,饭后唱,仿佛唱会这首歌就能想什么便拥有什么,并且人人都想做小兰,人人都唾弃大兰。
挑回家的马兰头怎么吃呢?洗干净后把水沥干,再把锅里的水烧沸。把马兰头用手抱进锅里,用滚水焯一下,水灵灵的马兰头一下子变得昏头昏脑,像是睡熟了一般。用冷水一浇、二浇,像是又苏醒过来。捞起马兰头,双手握紧它,把水控出来。然后左扭扭右扭扭,把水捏干了,变成柔柔软软的一团,绿中透着湿,湿中浸着青,灶间早就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团马兰头切得又细又碎,备用,香干切成细丁,春笋焯水后也切成细丁。把锅烧热,热锅冷油,把马兰头、香干丁和春笋丁混合一起翻炒几下,加盐调味,置于盆中,淋上香油,一碗香干马兰头就摇曳着上了餐桌,风头盖过大鱼大肉。这种吃法最普遍,碧绿的马兰头,零星嵌着碎米似的香干丁和春笋丁,集色香味于一身。如果嫌清淡,可以加点咸齑末提提味,口味更佳。
当然,马兰头还能拌豆腐,还能炒猪肝、煮粥,甚至还能做饺子馅。要是挑得太多,还能焯水后晒干,与肉一起烤着吃,碧绿的菜干透着油光,单是想想都觉得是人间至味。
宋代陆游在《戏咏园中百草》中吟咏:“离离幽草自成丛,过眼儿童采撷空,不知马兰入晨俎,何似燕麦摇春风。”明代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了唐僧师徒曾在一个樵夫家里吃了野菜,其中有“烂煮马蓝(兰)头,白熝狗脚迹”。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马兰头菜,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这么好吃的马兰头想来自古就有了,除了能吃外,马兰头还能治病,治气管炎、咳嗽,所以有“三月马兰胜似药”的美誉。
村里念佛的彩英阿婆用新鲜的马兰头煎成汤治过小孩子的咳嗽,也不知是不是她祖上传下来的秘方,好像蛮灵光的,她脸上的皱纹像老树皮似的,每一条褶皱里都藏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她说马兰头老了以后,开花结的种子很小很小,一些野狗、野猫啊,田鼠、黄鼠狼啊流窜经过,把种子黏附在毛上,然后带到其他地方,于是马兰头安家落户,春风吹又生。
某日,在餐馆,点了香干马兰头,看上去青翠可人,送进嘴里却没有什么香气,一问,知是大棚马兰头。难怪,马兰头的好吃在于野,野才会沾上天地灵气,才有药用价值。
如果用大棚马兰头治咳嗽,怕是会延误病情吧。
溪头荠菜花
我与阿娟的关系就像荠菜与马兰的关系,我们住在同一排小平房,一起长大,一起读书。母亲说:“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什么意思呢?说的是,哪里有荠菜哪里就有马兰头。
剪荠菜与挑马兰头的工具一样,都是一把小剪刀,但说法不一样,对马兰头叫挑,荠菜该用什么动作呢?用剪刀对准荠菜的根部,斜戳进地里,把荠菜撬出来,所以叫挖荠菜。
在家乡,荠菜有两个名字,地菜和火缸馋。地菜比较容易解释,贴着土地生长的菜,火缸馋就不得而知了,而且这三个字的正确与否也是值得商榷的。
荠菜长在田埂河边,墙角檐下,比起马兰头的红梗青梗之分,荠菜更难区分。荠菜有三种:一种阔叶,像小型的菠菜;一种叶子像一面锯子;一种叶子非青色的,是紫红色。每次迷惑的时候,就问阿娟,问得多了,自然也就掌握了。
春二三月,阿娟挎个小篮子来叫我去挖荠菜,我问她:“这么冷的天,荠菜还在睡大觉呢吧?”“荠菜在冬天已经发芽了,现在是春天了,已经可以挖来吃了。”哪里荠菜多,哪里的菜嫩,阿娟心里清清楚楚。正在玩的时候,看到哪个旮旯有荠菜,她就暗暗记在心里,像守着一个秘密,谁也不说,回家拿着剪子,直接过去挖。
村西边有大茅坑,玩得投入的时候突然想去厕所,出来的时候,竟发现屋后面青青的一片。蹲下细看,竟是荠菜,一朵一朵,莲花宝座一般,又大又嫩,但是它长在茅坑边啊,臭烘烘的,却又舍不得。我忙跑回家去问母亲,母亲说:“什么菜都是屙喂大的,怕什么啊?”我提了篮子带着剪子急急来挖,等我蹲下,发现阿娟也来了,别的小伙伴也来了,原来大家都发现了,于是我们开始放心大胆地挖,也不管臭不臭了。
荠菜的吃法有好几种,都是特别馋人的,根须的营养价值比叶子还高,所以都不兴扔掉。先说炒年糕,择净荠菜后,用滚水焯一下,捞起来控水,原来紫红的叶子焯水后,变青了,根须像白玉一样,又白又润。荠菜切细,春笋切丝,热锅倒油,翻炒年糕,荠菜与春笋最后入锅,猛火急攻下,不可恋战,否则要粘锅,装盘后,真好看。雪白的年糕片上散落着切碎的碧绿荠菜,碧绿的荠菜就像是年糕的另一件衣服,吃起来,虽然有点糙,但荠菜的香和年糕的糯盖过了糙。每次吃荠菜炒年糕,都是你一筷我一筷,从来没有一人吃一碗,所以从来没人吃过瘾。
荠菜春卷是炸着吃的,荠菜切成碎末,香干和春笋也切成碎末,春卷皮卷起来,入锅,油炸至金黄。金黄酥脆的皮裹着青翠嫩绿的馅,要多诱人就有多诱人,这道菜是招待客人的,多吃一两个,就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
荠菜还可以包饺子,把荠菜切成末,五花肉剁成末,两者再一起剁,然后裹进饺子里。一个个饺子躺在锅里,孩子们的心里已经小鹿乱撞,等不及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