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BIM建模技术·初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建筑信息模型BIM建模技术·初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紧扣考试大纲,可以完全自学的考试用书!
作者:刘云平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书籍编号:30617957
ISBN:978712236110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31740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建筑类
内容提要
本书以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要求为参考,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图纸识读、BIM建模软件及环境介绍、BIM建模方法(标高、轴网、梁板柱、设备等)、BIM模型应用和成果输出、族与体量、Revit建模流程、BIM项目实施的流程及技术路线的选择等。
本书可作为设计企业、施工企业及地产企业中BIM从业人员及BIM爱好者的自学用书,也可作为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普通高等院校、大中专院校的BIM教材以及1+X试点学校的BIM课程的教学用书。
版权页
书名:建筑信息模型BIM 建模技术.初级
作者:刘云平主编
CIP号:第015284号
ISBN:978-7-122-36110-3
责任编辑:孙梅戈 邹 宁
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
购书咨询:010-64518888
售后服务:010-64518899
网址:http://www.cip.com.cn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编写人员
主 编:刘云平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副 主 编:踪万振 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
范占军 南通大学
相 琳 南通大学
参编人员:
於昌荣 南通大学
赵玉新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王冬梅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徐永战 南通大学
黄 泽 南通大学
陆松岩 南通大学
张 驰 南通大学
许 茜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顾春丽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熊郁震 南通大学
张 蓓 南通职业大学
周 悦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葛建军 南通精工职业培训学校
参编单位:
通大飞扬BIM研究工作室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
前言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一项应用于设施全生命周期的3D数字化技术,它以一个贯串其生命周期都通用的数据格式,创建、收集该设施所有相关的信息并建立起信息协调的信息化模型作为项目决策的基础和共享信息的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建设行业技术的迅速发展,BIM的发展和应用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BIM技术具有操作的可视化、信息的完备性、信息的协调性、信息的互用性特点,国内BIM技术从单纯的理论研究、建模的初级应用,发展到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等各阶段的深入应用,BIM技术已被明确写入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十三五”规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也要求职业技能教育中增加BIM技能培训。因缺少相应教材,通大飞扬BIM团队根据多年BIM教学、培训和项目咨询经验,结合“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要求,组织编写了本书。
本书选用Autodesk Revit软件进行介绍。Autodesk Revit是欧特克公司在建筑设计行业推出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解决方案,不仅是对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创新,更是一次建筑行业信息技术的革命,广泛地应用于项目的设计阶段、造价咨询阶段、施工管理阶段以及项目的协同合作等。对Autodesk Revit,Autodesk公司不仅是把它作为一款建模软件,更是作为一款从设计到建造的全生命周期的BIM平台。
本书结合国内专业教学的特点和思维习惯编写,主要内容包括Revit操作、工程图纸识读、BIM建模软件及环境介绍、BIM建模方法(标高、轴网、梁板柱、设备等)、BIM模型应用和成果输出、族与体量、Revit建模流程、BIM项目实施的流程及技术路线的选择等。
本书主要特色如下。
1. 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这是本教程的重心,内容紧扣考试大纲,并配合大量实例讲解,过程详细。
2. 知识的系统性:全书的内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专业特点和思维习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3. 编写人员的专业性:参编人员从事Revit一线教学、培训、施工现场管理、设计工作,实战经验丰富。
4. 书中具体操作步骤配有大量图片,由浅入深,易于理解。
5. 本书是以Revit 2018中文版为操作平台(大部分功能也适用于Revit 2019、Revit 2020版),介绍该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内容结构严谨,分析讲解透彻,且实例针对性强。
本书的付梓是本书编委和写作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感谢父母、岳父(母)及家人刘效堂、闫秀英、相永平、张永杰的帮助;感谢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施佺院长、包华老师、张莉莉书记、张志刚副书记、蒋泉副院长;杏林学院刘时方副书记,建工学院原副书记孙汉中(现机械学院);基建处秦保军处长和鞠银山副处长、陈可、黄慧彬、陆松岩等同志;现教中心薛虹副主任、刘国民、张晓荣、张小燕、章志国等同志;南通大学陆凯君、成伟、龚响元、董健、何志良、杨彬、戴明旭、陈润波、黄烨、张龙威、覃新瑞、赵睿函、张诺、吴涛等同学。感谢他们在我学习、研究BIM,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本书的出版还获得了“地理学视角下的室内三维场景日照分析模型研究”基金(基金号41501422)的支持。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各位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刘云平
2019.12
1 BIM技术及应用简介
1.1 BIM介绍
在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图形学的诞生,推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的蓬勃发展。在建筑界也开展了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CAAD)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CAAD系统已进入了实用阶段,在设计沙特阿拉伯吉达航空港和其他地方一些高层建筑中获得了成功。
(1)CAAD系统的问题
在CAAD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位在CAAD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先驱人物——查克·伊斯曼发现了CAAD的不足。1974年9月,他与其合作者在其研究报告《建筑描述系统概要》中指出了CAAD系统的问题。
①建筑图纸是高度冗余的,一栋建筑至少由两张图纸来描述,一个尺寸至少被描绘两次。设计变更需要花费大量的努力使不同图纸保持一致。
②在任何时刻,至少会有一些图中所表示的信息不是当前的或者是不一致的。
③大多数分析需要的信息必须由人工从施工图纸上摘录下来。数据准备这最初的一步在任何建筑分析中都是主要的成本。
(2)CAAD系统问题的解决方案
他在随后的研究——“数据库技术建立建筑描述系统”(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BDS)中提出了解决方法,于1975年3月发表《在建筑设计中应用计算机而不是图纸》提出解决方案:
①应用计算机进行建筑设计是在空间中安排3D元素的集合,元素包括梁、柱、板、墙或一个房间;
②设计必须包含相互作用且具有明确定义的元素,可以从相同描述的元素中获得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轴测图或透视图等;对任何设计上的改变,在图形上的更新必须一致,因为所有的图形都取之于相同的元素,因此可以一致性地作资料更新;
③计算机提供一个单一的集成数据库用作视觉分析及量化分析,测试空间冲突与制图等功用;
④大型项目承包商可能会发现这种表达方法便于调度(管理)和材料的订购。
1977年伊斯曼启动项目GLID(Graphical Language for Interactive Design,互动设计的图形语言),展现了现代BIM平台的特点。
1999年,在专著《建筑产品模型:支撑设计和施工的计算机环境》提出了STEP标准和IFC标准,IFC标准已成为BIM软件的通用标准。
虽然查克·伊斯曼没有提出BIM一词,但他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已具有BIM平台的特点,因此被尊称为BIM之父。
直到2002年,时任美国Autodesk公司副总裁菲利普·伯恩斯坦才首次在世界上提出了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一词,BIM技术也很快在全球受到广泛关注。其应用由建筑设计迅速发展到造价、施工和运营维护阶段,范围也由建筑延伸到设备。
2004年,Autodesk公司实施“长城计划”,在我国首次系统介绍BIM技术,引起国内学术界广泛关注。2009年,清华大学成立课题组开展中国BIM标准应用研究,2011年结题,出版专著《设计企业BIM实施标准指南》和《中国建筑信息模型标准框架研究》。2011年至今,国家和地方颁布系列政策,推动和支持BIM的应用,并且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发展规划”。
1.1.1 BIM技术的特点
BIM核心价值是信息,BIM技术就像糖葫芦的那根竹签,把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贯穿起来。
BIM技术是一项应用于设施全生命周期的3D数字化技术,它以一个贯串其生命周期都通用的数据格式,创建、收集该设施所有相关的信息并建立起信息协调的信息化模型作为项目决策的基础和共享信息的资源。BIM技术具有四大特点。
(1)操作的可视化
可视化是BIM技术最显而易见的特点。BIM技术的一切操作都是在可视化的环境下完成的,在可视化环境下进行建筑设计、碰撞检测、施工模拟、避灾路线分析……一系列的操作。传统CAD技术只能提交2D图纸,虽然配以效果图可实现三维可视化的视觉效果,这种可视化手段仅仅是限于展示设计的效果,却不能进行节能模拟、不能进行碰撞检测、不能进行施工仿真,总之一句话,不能帮助项目团队进行工作分析以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那么这种只能用于展示的可视化手段对整个工程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呢?究其原因,是这些传统方法缺乏信息的支持。
(2)信息的完备性
BIM是设施的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BIM模型包含了设施的全面信息,除了对设施进行3D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还包括完整的工程信息的描述。如:对象名称、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工程性能等设计信息;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人力、机械、材料资源等施工信息;工程安全性能、材料耐久性能等维护信息;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信息的完备性还体现在创建信息模型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施的前期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个阶段都连接了起来,把各阶段产生的信息都存储进BIM模型中,使得BIM模型的信息来自单一的工程数据源,包含设施的所有信息。BIM模型内的所有信息均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以便更新和共享。
信息的完备性使得BIM模型能够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支持可视化操作、优化分析、模拟仿真等功能,为在可视化条件下进行各种优化分析(体量分析、空间分析、采光分析、能耗分析、成本分析等)和模拟仿真(碰撞检测、虚拟施工、紧急疏散模拟等)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3)信息的协调性
协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数据之间创建实时的、一致性的关联,对数据库中数据的任何更改,都马上可以在其他关联的地方反映出来;二是在各构件实体之间实现关联显示、智能互动。
这个技术特点很重要。对设计师来说,设计建立起的信息化建筑模型就是设计的成果,至于各种平、立、剖2D图纸以及门窗表等图表都可以根据模型随时生成。而且在任何视图(平、立、剖面图)上对模型的任何修改,都视同为对数据库的修改,会马上在其他视图或图表上关联的地方反映出来,而且这种关联变化是实时的,从而提高了项目的工作效率,消除了不同视图之间的不一致现象,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这种关联变化还表现在各构件实体之间可以实现关联显示、智能互动。如模型中的屋顶是和墙相连的,如果把屋顶升高,墙的高度就会随即跟着变高。
这种关联显示、智能互动表明了BIM技术能够支持对模型的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并生成相应的图形及文档。这种协调性为建设工程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在设计阶段,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应用BIM技术发现彼此不协调甚至引起冲突的地方,及早修正设计,避免造成返工与浪费。在施工阶段,可以通过应用BIM技术合理地安排施工计划,保证整个施工阶段衔接紧密、合理,使施工能够高效地进行。
(4)信息的互用性
互用性就是BIM模型中所有数据只需要一次性采集或输入,就可以在整个设施的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换与流动,使BIM模型能够自动演化,避免了信息不一致的错误。在建设项目不同阶段免除对数据的重复输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