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进口原版 > 医学 > 皮肤活性多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皮肤活性多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皮肤活性多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皮肤活性多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从基础到配方,详细解读皮肤美容多肽的应用

作者:丁文锋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5-01

书籍编号:30617956

ISBN:978712236104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0888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全书内容:

皮肤活性多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书从皮肤的生理结构及功能着手,研究皮肤活性多肽的种类、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功效及应用。全书共有13章,首先概述了皮肤与多肽的基础知识,阐述了多肽透皮给药以发挥效用的技术手段,介绍了为保证多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所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接着进一步介绍了美白祛斑、延衰修复、抗敏舒缓、防脱生发、改善皱纹、丰胸瘦身、祛痘修复、眼部护理、修复妊娠纹等不同功效活性多肽的作用机制和应用案例。书中同时配有不同作用类型的配方案例,使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


本书可作为医药企业、化妆品企业研发与生产等相关技术人员以及市场推广、销售人员的技术培训教材。




书名:皮肤活性多肽


作者:丁文锋主编


CIP号:第021913号


ISBN:978-7-122-36104-2


责任编辑:杨燕玲


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



购书咨询:010-64518888


售后服务:010-64518899


网址:http://www.cip.com.cn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编写人员名单


主  编 丁文锋


编写人员 丁文锋 观富宜 刘 琦 吕庆琴


     陈琳欣 厉 颖 陈言荣 张晨雪


     范积敏


对于绝大多数生物体,蛋白质是基本物质基础之一,构成了机体的结构并行使其功能。在生态体系中,由于多种生物体共同进化、相互适应、相互兼容、相互博弈,甚至是相互对抗,因此,肽类作为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同类物,其结构和功能被赋予丰富的多样性,成为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在机体内部,多肽调节控制着生命的活动和节律;对机体外部,多肽促使机体适应环境变化、免遭侵害。肽的这些功能已被人们逐渐认知并发掘,并转化为肽类产品,广泛用于人类健康产业,在抵御疾病、守护健康中起着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丁文锋博士及其团队所著《皮肤活性多肽》,内容简明扼要,针对肽类物质抗衰老和皮肤修复的功能,比较全面系统地综述和讨论了肽类对促进皮肤健康及美容的作用机制,为美白祛斑、延衰修复、抗敏舒缓、防脱生发、改善皱纹、丰胸瘦身、祛痘修复、眼部护理、妊娠纹修复等多个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和实践观点。美容市场的多肽产品可谓琳琅满目,消费者甚至从业者对其机制亦不甚了解。《皮肤活性多肽》一书恰恰为从业研究人员乃至消费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促进行业发展、引导理性消费,提供了基本的科学依据,值得一读。


皮肤活性多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2019年10月

前言


多肽是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化合物。活性多肽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机体的细胞分化、神经激素调节、抵御氧化损伤等均与活性多肽密切相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等各种生命活动,几乎都由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的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所主导和调控。由此可见,活性多肽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在皮肤修复和抗衰老方面,活性多肽也起着独特的活性作用。自然状态下,活性多肽在皮肤组织细胞增殖、细胞趋化与迁移、胶原蛋白合成与分泌、组织修复与再生、血管形成与重建、色素形成与清除、炎症细胞因子调节、细胞生长环境改善等多种皮肤生长、修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活性多肽在皮肤护理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市场上很多皮肤护理产品都添加了活性多肽,特别是一些小分子活性肽,在皮肤美容护理产品中的应用效果更加明显。由于活性多肽与机体同源,安全、稳定、生物活性高,且易被皮肤吸收,能由表及里地改善皮肤问题,因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活性多肽在皮肤护理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引起了研究人员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市场上并没有专门论述多肽应用于皮肤护理领域的书籍,笔者对此深感遗憾。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多肽、受益于多肽,同时也为了向医药企业、化妆


品企业研发与生产等相关技术人员以及市场推广、销售人员提供一本内容精炼、结构完整的技术培训教材,笔者主持编写了本书。


本书详细介绍了活性多肽及其在皮肤护理领域的应用,为解决常见皮肤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全书共有13章,首先概述了皮肤与多肽的基础知识,阐述了多肽透皮给药以发挥效用的技术手段,介绍了为保证多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所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接着进一步介绍了美白祛斑、延衰修复、抗敏舒缓、防脱生发、改善皱纹、丰胸瘦身、祛痘修复、眼部护理、修复妊娠纹等不同功效皮肤活性多肽的作用机制和应用案例。


本书的出版有赖于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作者、出版社的编辑老师,还有为本书的修改完善提出宝贵意见的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刘克良研究员、北京大学王超教授,在此特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皮肤活性多肽的研究涉及皮肤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药、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诸多学科,而本书编写时间有限,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各位读者和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丁文锋


2019年9月

第一章 皮肤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皮肤生理结构和功能


一、皮肤生理结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被覆于体表,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皮肤生理结构如图1-1所示。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的厚度共约1~4mm,具有个体差异性,同一个体身体各部位皮肤厚度亦有所不同。表皮层一般较薄,特别是眼睑部位,厚度仅约0.1mm;而手掌和脚底部位的表皮层较厚,约1mm。真皮层的厚度是表皮层的20倍,尤其是背部皮肤的真皮层,厚度约3~4mm。皮下组织的厚度也随身体部位而异,在大腿、腹部的较厚,脸部、胸骨部的较薄。

皮肤活性多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 皮肤生理结构[1]

1.表皮层


皮肤的最外层是表皮层,其内部没有血管,但含有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外界事物的神经末梢。表皮层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等构成,其中角质形成细胞是其主要构成细胞。根据不同分化阶段,表皮层的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至内又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有棘层、基底层。在基底层,细胞不断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新细胞从基底层逐渐上移,最终到达角质层,而最外层的角质层细胞随之脱落,由此形成新的角质层。


(1)角质层


角质层是表皮的最外层,由大约15~20层紧密堆叠排列的角质层细胞构成。由于角质层中角质层细胞已经脱水死亡,胞内充满了软角蛋白,变得比较坚韧,从而在皮肤表面形成一道坚实的皮肤屏障,能耐受一定的物理化学伤害、机械性伤害,也可以折射和吸收一定量的紫外线,使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角质层中还含有一定量的天然保湿因子,其含水量一般在15%~20%,使皮肤不会感觉干燥。


(2)透明层


透明层位于角质层以下、颗粒层上方,但仅存在于表皮较厚的手掌及脚掌处,由2~3层扁平、无核的老化细胞构成,具有皮肤屏障的作用,可以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


(3)颗粒层


颗粒层位于有棘层上方,由2~4层排列紧密的梭形细胞构成,细胞内部有大量形态不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故名颗粒层。颗粒层具有吸收、反射、折射紫外线的功能,可以抵御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如果颗粒层受损,则会导致皮肤发黄暗沉、色斑堆积。


(4)有棘层


有棘层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8层多角形、有棘突的细胞构成,故名有棘层。有棘层可以为表皮层提供营养,细胞间隙中有营养液和淋巴液。有棘层如果受损,导致营养供给不足,那么真皮层的毛细血管通过代偿机制向上输送营养,就会导致皮肤出现红血丝。有棘层上部细胞中分布有角质小体;有棘层下部,靠近基底层的细胞具有分裂功能。


(5)基底层


基底层是表皮层的最里层,由单层的圆柱形细胞构成。基底层细胞具有分裂、增殖功能,可以产生新的角质形成细胞。新的细胞在不断上移至角质层的过程中,其形状变得越来越扁平,逐渐退化,失去活力,在到达最外层角质层的时候成了死细胞。除了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中还有少部分的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


① 黑素细胞是一种具有树突状突起的细胞,通过树突状突起与角质形成细胞相接触。黑素细胞中含有黑素小体,这些黑素小体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合成黑色素,通过黑素细胞的树突状突起向角质形成细胞转运,并随着细胞的上移逐渐传递到角质层,使皮肤变黑。黑素细胞产生黑色素的量及其在皮肤当中的分布决定了个体和种族之间皮肤颜色的差异。实际上,肤色的不同及颜色深浅并不取决于黑素细胞的数量和密度,而是取决于它们的活性程度,即取决于黑素细胞中黑素小体的数量和大小。黑素小体的数量越多,黑素小体越大,则肤色越深。皮肤暴露于阳光下会刺激黑素细胞产生黑色素,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这是皮肤的一种保护机制。


② 基底层中存在的少量朗格汉斯细胞也是一种树突状细胞,具有抗原呈递功能,可以把抗原呈递给T细胞,跟身体的免疫功能息息相关,在皮肤的迟发性超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6)基底膜


基底膜是附着于基底层下方的网膜,连接着表皮与真皮,呈波浪状,其中表皮伸入真皮中的部分称为表皮突,真皮伸入表皮中的部分称为真皮乳头,两者相互镶嵌。基底膜的结构成分中包含Ⅶ型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整合素、内联蛋白、硫酸肝素糖蛋白等,各成分有机结合,发挥支持连接作用,使真皮与表皮紧密连接,防止两者分离。此外,基底膜具有半透膜的性质,可发挥渗透的屏障作用,真皮的营养物质可通过基底膜进入表皮,而表皮的代谢产物可通过基底膜进入真皮。


2.真皮层


真皮层位于表皮层下方,含有真皮细胞、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基质、毛发、皮脂腺、汗腺、血管等。真皮层上部为乳头层,乳头层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真皮层下部为网状层,真皮层内各成分大多都分布在网状层。


(1)真皮细胞


真皮中最主要的细胞是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可以合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分泌细胞间基质。胶原纤维中主要成分为Ⅰ型胶原,其抗拉力强,赋予皮肤韧性。弹性纤维由弹性蛋白和丝状蛋白聚合而成,赋予皮肤弹性。基质是一种无定形的物质,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充填于纤维和细胞之间。这些成分对皮肤起支撑作用。此外,真皮中还存在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突状细胞等,另还有少量的白细胞。在正常情况下,真皮中白细胞的量可以忽略不计,而在皮肤出现感染或发生炎症的时候,白细胞的数量便会增加。


(2)毛发


毛发广泛分布于体表,其主要成分是角蛋白。不同于角质层的软角蛋白,毛发的角蛋白是一种含半胱氨酸较多的硬角蛋白,对外部刺激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毛发由含硬角蛋白的细胞相互连接而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生长的结构。


通过毛发横切面的观察可见(图1-2),毛发从内到外可分为三层:最中心的是毛髓质,由2~3层立方体形细胞构成,通常不存在于毛发末端;中间部分是毛皮质,由梭形上皮细胞构成,细胞内有黑素小体,黑素小体的分布决定了毛发的颜色;最外面的一层是毛鳞片,由角化细胞相互堆叠构成。

皮肤活性多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2 毛发横切面结构图[1]

毛发根部周围有包绕的鞘状结构,为毛囊。在毛囊下端膨大处有毛母质细胞,该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增殖能力,对毛发的生长具有决定作用。只有毛母质细胞持续分裂增殖,分化形成毛髓质、毛皮质、毛鳞片等结构,毛发才能不断生长。毛发生成的过程类似于皮肤角质层的形成过程,即毛囊底部的细胞增殖分化,毛发根部形成的新细胞垂直排列并逐渐向上移动,在此过程中逐渐退化、死亡,细胞中积累了大量的硬角蛋白,形成了毛发各部位,毛发由此长成。毛发上还附着有立毛肌,当立毛肌收缩时,毛发竖立,出现“鸡皮疙瘩”。


每一根毛发均有其独立的生长周期,是非同时性的。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天有多达100根头发脱落,在其脱落处又会有约100根新的头发出现,以维持人的头发数量在正常范围之内。毛发的生长周期分为三个阶段: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正常情况下,大约80%~90%的头发处于生长期,10%~15%的头发处于休止期,只有不到1%的头发处于退行期。


身体不同部位的毛发的生长周期不同,生长速率各异。头发在其3~5年的生长期内,每天生长0.4mm。头发可以长至100cm,其平均长度是70cm。相对于头发的生长速率,体毛则生长缓慢,每天只生长0.2mm,其生长期为2~6个月。体毛最终的长度为1~3cm。毛发的生长期长短及其生长速率大小因人而异,随性别、年龄而变化,其中遗传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此外,营养因素、激素分泌等也会影响毛发生长。


(3)皮脂腺


皮脂腺附着于毛囊,在头面部和胸背上部分布较多,其分泌物皮脂通过一个开口于毛囊上部的小导管分泌到毛囊中,通过毛囊在体表的开口排出体外。小导管位于毛囊上部和立毛肌的夹角之间。立毛肌收缩能够促进皮脂排泄。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角质层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