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临床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实用中医临床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医临床医师必备速查手册
作者:刘俊,刘爱平等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01
书籍编号:30617936
ISBN:978712235903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8523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中医临床的实用性,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概要,详细论述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眼科、男科及骨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辨证要点、临证处方及药物剂量等。部分章节还介绍了针灸、外治及其他简单易行的办法,方便读者参考学习。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版权页
书名:实用中医临床手册
作者:刘俊,刘爱平主编
CIP号:第297831号
ISBN:978-7-122-35903-2
责任编辑:邱飞婵
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
购书咨询:010-64518888
售后服务:010-64518899
网址:http://www.cip.com.cn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编写人员名单
主 编 刘 俊 刘爱平
副主编 余洪敏 符 佳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邓叔华 刘 俊 刘爱平
杜中华 余洪敏 符 佳
前言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类医学领域乃至思想体系的宝库。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体系,并流传至今。其特色鲜明,疗效独特,在当代医药学领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临床取决于疗效,而疗效取决于辨证论治这个核心。因此,如何准确地辨证对于每一位学习中医者都是必修课,这也是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在编写过程中,对于病名有所修改调整,内科部分基本沿用了中医学的病名,但在外科、男科、五官科等相关章节,因为有些是中医学“冷门”病名,且概念模糊,因此使用了部分现代医学病名,这样就会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本书立足于中医临床的实用性,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概要,详细论述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眼科、男科及骨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辨证要点、临证处方及药物剂量等。部分章节还介绍了针灸、外治及其他简单易行的办法,方便读者参考学习。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对于年轻中医,犹如一把钥匙,开启辨证论治大门;对于学有所成之士,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中医药爱好者,可按图索骥,照方自疗。
刘俊
2019年6月
第一章 中医辨证论治概要
一、八纲辨证
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对于各种疾病情况,都可以用八纲来归纳和区分。所以,八纲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和基础,同时,也指明了总的治疗方向。在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即通过判断病证的在表在里来分析病变部位和病势深浅的辨证方法。
(1)表证 病变部位表浅的一类病证。一般指因六淫(即异常气候因素)等邪气侵犯人体皮毛、肌肤等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症,可兼见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等。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主要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由于病邪及体质强弱的不同,表证又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和表实证。
①表寒证:多是由于外感风寒、病邪侵袭肌表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以恶寒重而发热轻、苔薄白、脉浮紧为特点。治宜辛温解表。
②表热证:多为由于外感风温、病邪侵犯肌表而出现的证候。临床特点为发热重而恶寒轻、舌边尖红、脉浮数。宜用辛凉解表。
③表虚证:是卫外阳气不固,腠理不密,易被外邪侵袭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除有表证症状外,以自汗或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征。治宜调和营卫。
④表实证:是外邪侵入机体,阳气集于肌表,邪正相争,腠理密闭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除表证症状外,以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征。治宜发汗解表。
(2)里证 与表证相对而言,指病变部位深、累及脏腑气血的一类病证。其范围较广。一般来讲,里证的形成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不解,病邪内传入里;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三是因情志内伤,劳累过度,饮食不当引起脏腑气血的功能失调所致。里证临床表现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有差异。又可分为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和里实证。
①里寒证:多因阳气不足,或外寒入里所致。症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腹痛喜温、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清稀、舌质淡苔白、脉迟。治宜温化。
②里热证:多因外邪入里化热,或热邪直中脏腑致使里热炽盛所致。症见面红身热、烦躁、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泻下臭秽、大便脓血、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宜清泄里热。
③里虚证:由于脏腑气血虚衰引起。症见倦怠无力、气短懒言、眩晕眼花、心悸、舌体胖嫩、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等。治宜补益。
④里实证:由外邪入里,结于胃肠,或体内气血郁结、痰饮内阻、食滞、虫积等引起。外邪入里者,症见腹胀痛拒按、便秘痞满、壮热、谵狂、声高气粗、舌苔老黄而厚、脉沉实,宜用通里攻下法;气血郁滞,痰食虫积的临床表现据病邪有一定差异,但治疗总以祛逐病邪为法。
(3)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①发病及病程:新病、病程短者多属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多属里证。
②病候特点:发热兼有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多为里证。
③舌脉象:表证的舌象变化不大;里证的舌质及舌苔变化较大。脉浮者为病在表;脉沉者为病在里。
(4)表里同病 临床上,除了单纯的表证和里证外,在同一患者身上,表证和里证可同时并见。这种情况往往见于:①病邪同时侵犯表里。②表证未解,病邪已入里。③原有里证,复感表邪。表里同病常常与寒热虚实互见,出现表里俱热、俱寒、俱虚、俱实,或表热里寒、表寒里热、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证;治疗时或表里兼顾,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外感病邪,在表未得到及时解散,继而入里时,传变过程中可以出现邪既不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的半表半里证。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为特征;治宜和解表里。
表证和里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称表里出入。如病邪过盛,机体抵抗力较差,或误治、失治等,致使表证不解,表邪内传入里,出现里证,是表证转化为里证,表示病情加重;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病邪从里透达于外,为里邪出表,反映病势减轻。
2.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即通过判断病证属寒属热,以鉴别疾病性质,弄清机体阴阳盛衰的辨证方法。
(1)寒证 因感受寒邪,或内伤久病、阳气亏虚,或过服生冷、阴寒内盛而引起的,并以寒冷为临床特点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为身寒肢冷、喜暖,舌质淡苔白,脉迟缓或沉细无力等。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类型。阳气偏虚,阴寒相对偏盛,即“阳虚生寒”者为虚寒证,以畏寒肢冷、倦怠懒言、自汗、脉微等为主症,治宜温补阳气;寒邪偏盛,即“阴盛则寒”者为实寒证,以恶寒、呕吐清水、脘腹冷痛、大便溏泻、舌质淡苔白、脉沉实有力为主症,治宜温散寒邪。
(2)热证 因热邪偏盛,或阴液亏耗而引起的,以火热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类病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类型。阴液亏耗,即“阴虚生内热”者为虚热证,表现为消瘦无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阳热炽盛,即“阳盛则热”者为实热证,表现为壮热口渴、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心烦燥热、舌质红苔黄、脉洪大而数,治宜清热泻火。
(3)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 鉴别寒证和热证,须综合分析全部症状和体征。主要区别点在于寒热、口渴与否、大小便情况及舌脉象等。面色白、恶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迟者为寒证;相反,面色赤、恶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者为热证。
(4)寒热错杂证 有时在同一患者身上寒、热象同时并见,如表热里寒、表寒里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治疗时须视症状出现的早晚及部位的不同,按照轻重缓急,采用相应的治则。
在一定条件下,寒证和热证可以相互转化。由寒化热,如外感寒邪,最初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等,继而转为高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由表寒证转为里热证,这表明机体正气未衰,邪正相争。若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会出现寒极似热的真寒假热证或热极似寒的真热假寒证。真寒假热证: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出现内有真寒、外有假热的表现。若见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且饮不多、脉大无力及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等寒象,即为此证。
(5)真热假寒证 由于阳热内盛,格阴于外,出现内有真热、外有假寒的表现。若见恶寒、手足厥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恶寒而不欲盖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脉沉但重按弦滑有力,即为此证。
3.虚实辨证
虚实辨证即通过判断病证属虚属实,以鉴别机体正气与邪气盛衰状况的辨证方法。
(1)虚证 指因人体正气不足而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病证。具体可分为气虚、阳虚、血虚与阴虚四种类型。
①气虚与阳虚:两证都源于阳气不足,临床表现也较为相似,都有面色淡白或白、神疲自汗、饮食减少等症。区别在于气虚无寒象,以乏力懒言、动辄气短、脉弱等为主症,治宜补气;而阳虚则表现为形寒怕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等,治宜温补阳气。
②血虚与阴虚:两者同属阴血不足,都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少苔、脉细等症。区别在于血虚无热象,仅表现为面色淡白无华,爪甲不荣,手足麻木,舌质淡,脉虚或芤,治宜养血;而阴虚则伴有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盗汗、遗精、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热象,治宜滋阴清热。
(2)实证 指邪气过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激烈的一类病证。由于病因和所及脏腑的不同,实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感受外邪,往往发病急骤,以发热、吐泻、疼痛、脉实有力为主症,治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为主;如因内脏功能失常,致使痰饮、水湿、瘀血、食积、虫积等病邪结聚,其表现则各有特点,治疗以攻邪为主,或化痰利水,或行气破血,或消食导滞、除虫积等。
(3)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鉴别点在于体质的强弱、病程的长短、精神状态、脉象等。一般病程长、体质弱、精神萎靡、声息低微、痛处喜按、脉无力者为虚;病程短、体质强壮、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痛处拒按、脉有力者为实。
(4)虚实夹杂证 即正气不足与邪气过盛同时并见。既可为以虚为主的虚中夹实证,又可见以实为主的实中夹虚证,具体可分为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治疗时须明辨虚实主次、先后缓急,或以攻为主,或以补为主,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虚证和实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为实证,因失治或误治等致使病程迁延,病邪虽已减弱,但体内正气也渐耗伤,此为实证转虚;本为虚证,又感受外邪,或痰饮、瘀血等停滞堆积,出现因虚致实。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真实假虚,或真虚假实等情况。真实假虚指疾病本质为实,却表现出类似于虚的现象,即所谓“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指疾病本质为虚,反表现出类似于实的症状,即所谓“至虚有盛候”。鉴别两者要全面分析症状、体征、病程、病史及患者体质状况等。一般脉有力者为真实,脉无力者为真虚;舌苍老坚敛、苔黄厚者为真实,舌胖嫩者为真虚;新病、体质较强壮者为真实,久病、年高体弱者为真虚。
4.阴阳辨证
阴阳辨证是通过判别病证属阴、属阳,大致区分病证位置、性质及邪正盛衰状况的辨证方法。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是对表里、寒热、虚实的总概括。临床凡以抑制、沉静、寒冷、晦暗等为证候特征者,属于阴证;相反,凡以兴奋、躁动、火热、光亮为证候特征者,属于阳证。与其他六纲一样,阴证和阳证可随机体抗病能力的变化而相互转化,阳证转为阴证常常表示病情恶化,阴证转为阳证表示病情趋于好转。此外,阴阳辨证还有分析人体阴精阳气虚损不足的功能,阳气亏虚可形成阴寒相对偏盛的阴证;阴液不足,阳气相对有余,又可表现为虚热状态的阳证。
二、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指用脏腑学说中的相关理论,来分析气、血、津液发生的病变,从而确定其证候的一种辨证。由于气血津液的病变往往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运用气血津液辨证时,应当结合脏腑辨证来进行。
1.气病辨证
(1)气虚证 是指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久病不愈、过度劳累、年老体弱等原因,导致元气不足或脏腑组织功能减退,而表现出的虚弱证候。心、肝、脾、胃、肾等都会单独或同时发生气虚证。本证一般会出现少气懒言、头晕眼花、自汗、全身乏力、精神疲惫、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无力等症状;阳虚证还会出现手足发冷、全身畏寒,舌质淡而胖、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症状。
(2)气陷证 又称脾虚气陷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