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评论的视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音乐评论的视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阐述音乐评论的概念与理论,叙述音乐评论的路径。
作者:田可文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9-01
书籍编号:30617860
ISBN:978755231272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3343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版权信息
书名:音乐评论的视域
ISBN号:978-7-5523-1272-0
作者:田可文
责任编辑:杨海虹 魏木子(助理编辑)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乐海书情
作者简介
田可文(1955— ),男,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并担任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兼职教授、沈阳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曾担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音乐研究所所长、《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曾兼任中国音协全国西方音乐学会理事。现兼任中国音协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湖北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授课专家、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教育终身特聘专家。研究方向:音乐史学。已出版著作22部;发表有音乐史学理论、音乐史研究、音乐编辑学、宗教音乐研究等论文百余篇,另发表音乐评论与杂文数十篇。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现代艺术鉴赏词典》、《现代音乐欣赏词典》、《音乐百科辞典》、《中国音乐词典》等词典数十余条目的撰写。
序言
田可文教授可谓是一位“学院派”的“乐评人”。作为老田多年的好友,我对他的这一身份不免有“惺惺相惜”之感——因为我本人也属于同一阵营。在中国乐坛,不知从何时起,隐隐约约出现了“学院乐评人”和“社会乐评人”之间的分野和区别,甚至有时听到了对峙和摩擦的声音。所谓“学院乐评人”,往往是音乐院校的音乐学系出身(当然也不乏学作曲和音乐表演出身),原本并不专事音乐评论,但因“舞文弄墨”的惯性,加之有音乐生活的需要乃至音乐同道的约请,不自觉——或者用当下的“行话”说,“一不小心”——就成了“乐评人”。至于“社会乐评人”,很多是来自非音乐院校系统的“乐迷”,常常有媒体背景,文笔活泼,资讯丰富,善于吸引读者,在中国音乐生活近来高速发展的环境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两类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乐评人,在趣味、指向、习惯和文风上或多或少都有差异,这应属正常。关于两方之间的关系,我的态度是“和稀泥”式的“捣浆糊”——大可不必相互“看不惯”,不妨取长补短,以和为贵,共同为中国的音乐评论事业添砖加瓦。
老田的这本乐评文集《音乐评论的视域》或可作为某种代表性的样本,体现“学院乐评人”在保持专业规格的同时,也能做到如“社会乐评人”那样的随性、率意——有时还可以很活泼,很风趣。其实,这其中透露了一点乐评写作的诀窍:要写好乐评,写作者须有“跨界”的意愿和经验,如老田的乐评文字所示。就我所知,老田之所以能写作、写好乐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爱好文史,文学给他以文笔的滋养,而历史则让他有透视的眼光——如本文集首篇《读〈月的悲吟〉》开端的美文抒写所暗示的那样。当然,老田本来从事的就是中外音乐史研究,熟知历史并喜好文学,那是音乐史家的应有素养。但我在此要说明的是,“学院乐评人”在“跨界”这一点上与“社会乐评人”可谓异曲同工,只是方向不同:“学院乐评人”的跨界是迈向文史,而“社会乐评人”往往反过来,他们的跨界是从文史走向音乐。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殊途同归。
话说回来,“学院乐评人”因学院背景,关注的评论对象和课题可能要比“社会乐评人”更为广泛,音乐的描述和交待也更加“专业化”。这也都体现在老田的乐评文字中。翻阅这部文集,看老田不仅评点音乐会和音乐作品,而且还花费很多笔墨触及图书、乐谱、刊物、人物和会议的评价与研究,读者就会明白,“学院乐评人”所面对的音乐生活和音乐事项确乎更为多样。我佩服老田能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学报编辑等学院“正业”之外,还能有精力和时间关照到如此庞杂丰富的音乐的方方面面。可以猜想,老田写作这些评论时是受到了某些约请——针对很多同行、同事、朋友,甚至还有学生的著作、作品和演出,发表耐心、客观而友善的评论。我想,这倒是老田的乐评写作特色之一吧——接地气,有亲和力,从他的评论中,读者甚至可以看到他所在的武汉音乐学院的科研、创作和艺术实践的进展和业绩。
整部文集中,我最喜欢、也最感亲切的是那篇追忆谭冰若先生的《肠断何必更残阳》,这当然是有些私心的——谭先生是我和老田共同的恩师,而这篇深情的缅怀让我不禁重温了很多三十余年之前的往事。时光荏苒,很多似乎就发生在昨天的场景和故事一晃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时间的感觉非常神秘,其中所蕴含的意味和含义无比悠长,道不清、说不明……我在一篇回忆谭先生的文章《受业谭师记》中,也很自然谈到了老田——我们从未事先商量,但却不约而同在缅怀谭先生的时候提及彼此——这即是所谓的“缘”吧,一种无法用理性道明、但却真切存在的神秘关联。我在想,谭先生身为学院教授,但却一直关注社会中的音乐,积极用评论干预和引导社会的音乐生活,他应该被算作是典型的“学院乐评家”——尽管在谭先生写作音乐评论的彼时,这个称谓还根本没有出现。谭先生在九泉之下应感欣慰,因为他的言传身教在他的众多弟子身上得到了传承。包括老田和我在内的“学院乐评人”实际上一直在实践谭先生生前的理想和理念——学院中的知识和见解应该尽可能传播到更广大的社会受众中去,如此,学院的教学科研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而社会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意识因学院的引导而得到提升和完善。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社会音乐生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院乐评人”的作用和功能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欢迎。
是为序。
上海音乐学院
2016年9月22日晚写毕于北京会议中心9号楼A座1307室
(在京参加第六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建设研修班)
自序 音乐评论的对象及其相关问题
一、音乐评论,评论什么?
本书题名为《音乐评论的视域》。说实话,我也不太明白“音乐评论是什么?”,尽管我在音乐院校教授了多年的“音乐学导论”课程,其中有一章就是“音乐评论”,在课堂上向音乐学系学生们介绍“音乐评论”的知识——学科、对象、方法与写法等。而到了要真正深入地探讨“音乐评论”概念、对象与范畴的内涵与外延时,对其中的很多“东西”,自己还真真切切地感到令人绝望的无知。
“音乐评论”也有人称为“音乐批评”。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杨燕迪教授在其文章《音乐批评相关学理问题之我见》中谈到:“就术语称呼而论,在中文世界中,‘音乐批评’和‘音乐评论’似乎是基本对等的两个术语。近来,大概受到海外汉语用法的影响,在报刊媒体上又出现了更加简明的‘乐评’和‘乐评人’的说法。”[1]
在上述文章中,杨燕迪教授在谈到“音乐批评的对象与定义”时,分述我国学者“音乐评论”的不同定义:
接着,杨燕迪教授又提及国外对“音乐评论”的见解,他认为:与国内学者倾向于扩大音乐批评定义范围的观念不同,国外的学者在定义音乐批评时,所采取的视角一般比较狭小和明确:
从以上杨燕迪教授的引论中,我们可以察觉,对于“音乐评论”或是“音乐批评”,国内外各学者都有不同的认识,其内涵与外延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其中,有人称为“评论”,有人称为“批评”,可“评论”与“批评”的差别又在何处呢?
《辞海》在“评论”条目,对其有以下定义:
而我所持有的20世纪80年代的《辞海》与《词源》里都没有“批评”的条目。见于“百度百科”里是这样表述的:
继而,该条又说:
就这条目而言,我们应取其第一、第二方面的含义。
在《辞海》里“评论”是“报刊言论的总称”,“百度百科”里无论是“评判”还是“对书籍、文章加以批注点评”,也都是“言论”。“音乐评论”与“音乐批评”是“评论”与“批评”加上定语“音乐”而组成的偏正词组,所以,从“评论”与“批评”的内在决定性上看,“音乐评论”称为“音乐批评”是可以的。
目前的问题是,“音乐评论”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其内涵与外延到底如何?按照较为狭义的观念,“音乐评论”大概就是对“音乐会”抑或“音乐作品”的评论,这就是这些年来报纸上较为热火的“乐评”,但是,音乐生活仅仅包括“音乐作品”与“音乐表演”?这样是否显得我们评论的对象少了很多?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评论”辞条:
而我们的“音乐评论”是否达到居其宏先生在其《论音乐批评的自觉意识》中所说的那样“不仅音乐生活,而且音乐学各领域(美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形态学、民族学等等)也都有他们自己的现状及其评论,这些评论当然也属于音乐批评的范畴”[13],可以说其是在更大范围地容纳了“音乐评论”的内涵与外延了。
也许,我们的“音乐评论”可以由从最原始核心的对“音乐会”、“音乐作品”与“音乐表演”的评论,延伸至更广阔的范围内容忍我们对一切“音乐事项”的不同的“言论”吧?!只是这又引来我们对“音乐批评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等等学科分界的结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