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摄影 > 音乐舞蹈 > 胡登跳研究文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胡登跳研究文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胡登跳研究文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胡登跳研究文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建民,张文禄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1-01

书籍编号:30617859

ISBN:978755230947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5293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全书内容:

胡登跳研究文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版权信息


书名:胡登跳研究文集


ISBN号:978-7-5523-0947-8


作者:王建民 张文禄


责任编辑:王天祥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乐海书情

前言


1956年的金秋,在积累了多年民族音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第一个成建制的民族音乐专业学科——民族音乐系在上海音乐学院正式建立了!她翻开了我国高等音乐学府新的一页,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一个历史性飞跃,也是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老一辈民族音乐家、教育家们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民族音乐系成立之初,由民族音乐理论家沈知白先生担任系主任,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先生担任系副主任,设立“民族音乐理论”、“民族器乐演奏”、“民族乐队指导”三个专业,再附设一个民族乐队队员训练班,胡登跳先生就是在这个民族音乐发展的关键时期来到民乐系并主持民族乐队指导专业的。


胡登跳先生1926年出生于浙江宁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56年作为首批参与建系的老师进入民乐系,致力于民族器乐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创作、科研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担任民族音乐系副主任、主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上海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等,为民族音乐系以及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0年代初,胡先生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的同时,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民族管弦乐法》,这本著作初稿完成于1962年,1978年修订,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集中体现了胡先生对于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美学的深层思索与独到见解,该书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建设道路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


胡先生一生创作、改编了大量独奏、重奏、声乐、大合奏、戏曲音乐、电影音乐等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具有广泛影响。特别是他创作、改编了大量民族器乐曲,还新创了民族器乐的新体裁——“丝弦五重奏”。这种由二胡、琵琶、扬琴、柳琴(中阮)、古筝五种乐器构成的重奏形式,一经问世,便引起高度关注,其特点正如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丁善德教授在胡登跳《丝弦五重奏曲选》序言中所介绍的那样:“它继承了我国民族音乐传统合奏曲既拉又弹的形式,又大胆吸收借鉴西欧室内乐重奏的特点,广泛运用和声、复调等作曲技术,使每一件乐器发挥了各自的独立性又互相配合呼应,丰富充实了乐曲的表现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以胡登跳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上音艺术家所开创的民族室内乐学科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个特色学科,它开创了我国室内乐教学与创作系列化、专业化的先河。胡先生为“丝弦五重奏”创作了40多部作品,其中《阳关三叠》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欢乐的夜晚》1984年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大会被文化部特别授予荣誉奖,《跃龙》1984年作为我国唯一的民乐重奏曲选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他创造了令人兴奋的“丝弦五重奏现象”,成就了上音民族室内乐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领头羊”地位,也成为上海市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集中体现了海纳多种艺术优点的文化气质。


上音民族室内乐继承与发展了我国传统音乐中既有的体裁,在近年来着力探索的传统民族室内乐组合的现代化上也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从胡登跳先生的“丝弦五重奏”室内乐组合一路走来,上音民族室内乐学科不仅在民族室内乐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展演上特色突出,而且表现了超强的个体技术优势,还精到地展示了高度统一的团队意识,获得了专家、业界人士及国内外媒体的赞誉。在专业上,民族室内乐发展了民乐系的传统优势,并开拓了形式与风格;在新作的探索、理论的研究上,上音的民族室内乐学科始终以探索者的追求不断领跑于全国同行之中,为构筑上音民乐学派、发展传统民族器乐流派、形成基于传统的现代风格发挥了作用。


正像胡先生自己说的那样:“我一生别无他求,只要能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那就是我的最大宽慰。”胡先生穷其一生对民族音乐事业孜孜以求,挚爱有加,精进探索,不断自我超越,成就斐然,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民族音乐学术思想。2015年是胡登跳先生第一首“丝弦五重奏”作品《田头练武》在1965年定稿距今50周年,也是胡登跳先生1995年驾鹤仙逝距今20周年。我们举办2015全国艺术院校民族室内乐高峰论坛系列活动——胡登跳先生作品音乐会、全国艺术院校民乐作品(丝弦五重奏)创作比赛、上音民族室内乐教学成果展演以及胡登跳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以此推动研究、回顾、总结胡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推动上音民族室内乐学科不断发展,学习、继承胡先生以及老一辈民乐艺术家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和创新精神,鼓舞民族音乐有志之士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figure_0006_0001

2015年11月

上篇
胡登跳先生论文



“A”的回荡 遐思无穷
——《A的随想》创作谈


二胡独奏曲《A的随想》发表后,一些拉二胡的朋友反映强烈,说是“推陈出新、洋为中用的好作品”,“新技术、新水平、新面貌”,“是当前二胡乐曲中演奏较难的作品之一”,更有人说“你年纪大,思想却开放,一点也不保守”,有的还说是新派作品。一些不喜欢的朋友则说“缺少旋律”、“太洋”、“太难”。


我在这里先作一番老王卖瓜,让需要了解的朋友有个数,然后敬请评头论足。


1987年夏,应云南艺术学院的邀请,去那里讲授民乐作曲,并为他们排练丝弦五重奏参加“聂耳音乐周”演出。同时,浏览了一些名胜古迹,登上寒气袭人的高山,如临天上仙境。一群少女手提彩篮、脚踩云朵飘下山来寻找蘑菇;身着皂色长袍的长者,紫铜的脸膛镇定沉着;上下一身白色打扮的姑娘的笑声、歌声又是那样爽朗……红的、白的、老的、少的在云雾弥漫的山腰、林中忽隐忽现……。我正面对东方,似乎眺望到东海之滨——观世音东渡的地方。从西到东,连绵的神州大地多少神仙受人敬仰膜拜,多少英雄受人爱戴纪念。这不正是一曲《爱的随想》的绝好题材吗!


《爱的随想》试奏后,不少人询问标题的含义,使人颇费口舌,索性换个A字,作为无标题的标题,让大家去自由随想吧!


A,是爱的谐音;A是26个拼音字母的第1个;A是乐队定音的标准音。A音和A调常让人感到和热情、红色、温暖、亲切有某种不可言传的联系。这首二胡独奏曲又是从A音出发,至A音结束,用各种手段对A音加以引申、开展编织而成。写法是比较自由的,随心所欲,近乎幻想,所以取名《A的随想》比较适当。


民族器乐曲的标题,如《三五七》《中花六板》《凡字调》等都是从乐曲外表上某一特点出发命名的,与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很少有关。而《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枫桥夜泊》等直接点明题意,成为最简要的乐曲解说。又如《二泉映月》《夜深沉》《风入松》等标题具有鲜明的意境,但并不是乐曲内容的解释,演奏者容易产生错觉。二胡独奏曲《爱的随想》原意爱祖国、爱人民,有点题的性质,现在改成《A的随想》情况就不一样了。当然,乐谱的音符及各种表情符号术语已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要求,有经验的演奏家从谱中能够捕捉到作者的心灵深处。但是他们的表演,见仁见智,各有所别。这是二度创作,留给演奏家去发挥吧!至于欣赏,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致,有点像三度创作了。


仙山上的感受是下乡,是幻觉,无需多言,标以《A的随想》让人去想吧!


演奏技巧


上海音乐学院二胡副教授吴之珉老师约我写一首有相当难度的二胡独奏曲,以满足技巧日益提高的二胡学生。酝酿时,想只用A音写一首右手练习曲,以锻炼用弓的各种技术。后来感到凭一个A音写一首二胡曲局限性很大,要表现云南的感受实在太难,只能放弃这个想法。但现在的《A的随想》还是突出了在A音上的各种技巧,使乐曲既锻炼右手也锻炼左手,是一双手的练习曲。同时,更是一首富有深情的独奏曲。


序奏部分共30小节,是A音各种形态的初步展示。开始,A音同音重复慢起渐快引出一串六连音。第一音是外弦空弦音a1,第二音是用连弓圆滑地带出浮按弦长1/2处的八度自然泛音a2,凭借左手触弦及右手用弓方法的不同,要求发出音色相异的两个同音a2,下接空弦音及八度音之后左手再拨奏空弦音a1。这6个音组成一排,在尽可能快的速度(每分钟约120)上,要求节奏准确、音色变换清晰,像一串五彩缤纷的明珠落玉盘似地逐个展现,是有相当难度的。


序奏就是为A音做的文章。其出音方式有:内弦弦长1/3处的自然泛音a2、内弦a1、外弦弦长1/2处的自然泛音a2、外弦空弦音a1、连顿弓a1、长弓a2、快弓a2、上下倚音交替的a2、各种和弦琶音装饰的a2、轻揉的A、重压的A、颤音的A、拨奏的A、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的A等等。再结合多变的节奏、音量,真使人眼花缭乱,如临多民族集居的闹市,翠湖公园兄弟民族姑娘和小伙子自发的游艺、歌舞……


当主题音调呈示并不断地展开之后出现的大篇幅(70个小节)A音的技巧发挥段落是全曲最热烈的高潮——A音的华彩。


开始,借民间戏曲激动时伴奏与唱腔常以紧打慢唱的处理手法,二胡平奏加回滑音的同音快速重复间以左手拨弦,节奏型由二拍一组、三拍一组、四拍一组渐趋紧凑,扬琴演奏主题音调呈在高音区。接着,二胡在扬琴模仿木鱼、碰铃平稳的伴奏下,做苏南吹打《蝴蝶双飞》式的复杂而快速的变化节奏,忽高忽低,又拉又拨,真似花团锦簇,使人紧张、兴奋。然后用无名指、中指、食指轮番演奏半音上行的三连音,引出强烈的锣鼓——用颤指加大上滑音的奏法装饰特强音a2……


在这段A音的华彩里运用的完全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手法,但效果是出新了。我以为这样的推陈出新适合表现中华民族的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有人说这里缺乏旋律、缺乏传统,是现代派,只好由他便了。


新的写法,必然会给演奏上带来新的课程。在主题音调的呈示、发展方面也运用了以往二胡独奏曲中少见的节奏展开、大小调对置、人工泛音、大小二度平行的双音等多种旋律表现手法。这些都是有一定难度的。


云南有许多奇异的宝山、名川。单说那昆明东南“天下第一奇观”——“石林”的千姿百态,就激发了人们多少遐想!奔腾、跳跃、昂首、沉思,仙女、凡夫、勇士、圣贤,是可歌可泣的中华儿女,是雄伟秀丽的祖国山河!一个个生动的画面目不暇接,一个个优美的传说来不及沉思。这不是《A的随想》中调式色彩多变的生活依据吗?


一块普通的石头,是背篓少女的化身,也可看成牧童捡柴的塑像。面对那涟漪起伏的石海,各人自有其回味无穷的联想,无需统一。对《A的随想》不少处的调式性质,也可随君解释。


开始二胡奏散拍长音A,扬琴奏琶音音ADEA,可看成A商调,也可认为是A羽调、A徵调,或其他什么调。第5小节出现新音F,似乎转到A角调,或D羽调,接着又似进入A宫调、A羽调、A徵调……以A为轴心,频频转出A为主音的宫、商、角、徵、羽等调。尾声处调式调性变换异常,二胡的人工泛音与扬琴的对话似自言自语、答非所问,各自的遐想在空间回荡。最后回归A音,衬以扬琴四度双音mi la。这古琴式的终止和弦该是A角、A羽?该是A变宫和弦的第二转位?遐想永远没有终止。


调式的转换常是暧昧、模棱两可的。如当二胡演奏长篇A音,给人以A羽调感觉的同时,扬琴却多次出现#F、#G,似乎进入A宫调。调的转换有渐进的、突然的、并置的、重叠的……新异的调性色彩幻变使人走眼,发生跳格的遐想。


传统民族器乐曲的创作,集中在旋法、演奏技法上做文章是非常多的。如果有人想用转调来“丰富”乐曲的表现的话,很可能弄巧成拙。少数同志认为《A的随想》虽有感人的旋律,但调式调性的变化如此频繁,就感到陌生,觉得过于洋化了。其实我国早在两千年之前就出现了十二半音齐全可以任意转调的乐曲——编钟。我本人1957年去安徽亳县采风时在一农民家里亲自校对过一个含十二个半音的笙。历史上各家各派关于调的理论占据了中国音乐史的很大篇幅。含有调式调性变化的乐曲更是不计其数。说明中国音乐传统是重视调这一主要表现手段的。如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的引子,就涉及了+C角、A羽、E角、D宫等许多调。“埋伏”一段更是有意识地把一个主题音调依次在A宫、D宫、E宫、A宫、E宫、D宫、A宫等不同的高度反复出现,使人联想到敌军从四面八方逐步逼近,非常形象。《A的随想》以A为中心,虚虚实实反复变化调式色彩,正是学习传统之一笔。


学习传统


当演奏者拿到一首新作时,常要求作者说明什么风格。如“《A的随想》是根据什么素材写成的?”更希望能明确地回答基于某民歌、某曲牌创作,从而可以作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