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摄影 > 音乐舞蹈 > 民族声乐教学新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民族声乐教学新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民族声乐教学新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民族声乐教学新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士魁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1

书籍编号:30617857

ISBN:978755230441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1660

版次: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全书内容:

民族声乐教学新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版权信息


书名:民族声乐教学新论


ISBN号:978-7-5523-0441-1


作者:王士魁


责任编辑:杨海虹 陈昱沁(助理编辑)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乐海书情

作者简介

figure_0004_0001

王士魁,声乐教育家,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中国国际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族声乐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艺术中心、齐齐哈尔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和特约专家。曾多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华奖”“金钟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声乐大赛评委,并多次在国内成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与专家课。


1985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国家教学名师金铁霖教授。1990年本科毕业后,保送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作为金铁霖教学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参与《构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专题研究,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创新团队一等奖、中国音乐学院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并多次被评为“北京市高等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及中国音乐学院“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多年来兢兢业业地耕耘在教学一线,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声乐表演人才,近百名优秀学生分别在“文华奖”、“金钟奖”、“CCTV青歌赛”、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金唱片声乐大奖赛等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奖,并活跃于国内外各种大型文艺演出及晚会活动中。其中有部分学生受益于王士魁教授尽职尽责、勤勉奉献的师德影响,选择了从事声乐艺术教育工作,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士魁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始终坚持继承与借鉴相结合,立足共性、强调个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既符合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又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声乐教学模式。提出的“中低声部民族化”“声乐教学个性化”“运用哲学原理教学”等一系列具有开拓性和指导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中国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展和构建中国特色的声乐学派具有重要意义。


他提出并采用直线教学与辩证思维互补的教学方式,将理性思维与联想思维结合,运用灵活多变、形象直观的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显著。他所提倡的“图示解析”“灵性启发”“捕捉闪光点”“听觉引导”等操作性强、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在快速有效地解决声乐教学中诸多难题的同时,也拓宽了声乐教学的思路,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声乐领域教学专家以及学者的一致肯定,为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专著及论著有:《继承与借鉴》《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实用教材》《浅谈民族声乐训练中的若干方法问题》《全球化与中国音乐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用哲学原理指导声乐教学》《论个性化的声乐教学》《论声乐表演人才的技能及素质培养》《用心传情,以情润声》《灵活多变的启发式声乐教学》等。


我从事声乐教学40余年,所带各类学生粗略计算也有千余人。这些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事舞台声乐表演工作,一种是从事声乐教学工作。王士魁1985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本科毕业后保送至硕士研究生,一直跟随我学习声乐,1992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已有20余年。他工作积极、勤奋刻苦、爱动脑筋、善于思考,在声乐教学和科研等方面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他曾编写出版了诸如《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实用教材》等多部教材,声乐界反响很好。如今,又推出了这本《民族声乐教学新论》。看着自己的学生在声乐研究方面又出了新的成果,作为老师,我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


看过书稿,我感觉《民族声乐教学新论》一书结构严谨内容饱满、条理清晰、形式新颖。王士魁将声乐的一些基础理论巧妙地融入教学中去,讲解生动鲜活,有血有肉,通俗易懂,启发性很强。相对他的《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实用教材》一书,我看是有了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中亦可以看出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


在声乐教学上,我历来主张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法,我教的学生,包括彭丽媛、宋祖英、张也、刘玉婉、王士魁等,都是采用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法培养出来的。所谓感觉教学,就是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动作和容易体会到的感觉,用于歌唱的训练之中,启发学生体会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科学演唱的目的。比如打哈欠、微笑、哼鸣、叹气、吸气、闻花、喉下贴字、小舌头抬起等等,用这些感觉引导学生捕捉科学的发声状态和演唱技巧。我运用的比喻常常是一种假设,比如说:让学生演唱时想象“声带长在中山装第二个纽扣的位置”,这虽然只是一种假设,但对学生的启发是有效的。我认为王士魁的《民族声乐教学新论》“新”就新在“启发式感觉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上。他以“启发式感觉教学”为主要手段,拓宽了教学视野、延伸了教学内涵、丰富了教学手段,因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不同,演唱程度各异,采用的启发方式就要灵活应用,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用适当的感觉提示和假设手段,启发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的唱法。我认为,凡是能够推进中国民族声乐事业发展并有助于走向世界的理论、概念、技巧和方法,我们都应当积极地给予鼓励。在《民族声乐教学新论》中,王士魁提出的闪光点、调味品、十字纵横论、秤与砣、艺术字、放风筝、内循环等新概念,举例新颖,行之有效,应当予以推广。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我国声乐领域已经占有重要的位置,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喜爱,并且受到国外观众的关注和欢迎。近些年来,全国各大音乐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可谓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但从世界声乐艺术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中国民族声乐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在理论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系统性还不够,需要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民族声乐在坚持体现鲜明的民族性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提高声乐演唱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因为这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能否站立于世界声乐舞台的关键。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声乐艺术发展的时代性。因为,艺术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也在变化,因此民族声乐还应体现时代脉搏,要唱出这一时代人们的心声。只有这样,民族声乐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综上所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我们应当始终把握住“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这个方向,并将它贯穿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在世界文化多元并存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声乐要想从世界声乐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让更多的外国人喜欢我们中国的声乐艺术,学习我们的艺术形式,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一切从事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教师,要树立文化自强的信念,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为构建中国声乐学派而努力,为发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而奋斗不息!


是为序。

figure_0007_0002

前言


近些年,中国声乐舞台异彩纷呈、新秀辈出,硕果累累离不开诸位声乐教育家、声乐艺术家以及各艺术高校的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可以说,中国民族声乐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百花争艳的新时期。创作领域新作品层出不穷,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声乐演唱方面,演唱技术明显提高,舞台表演与感染力都有了显著提升,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强大魅力。


声乐艺术是人类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未来。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且意义重大而深远,声乐教育的研究为我国声乐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声乐艺术的教学与研究,期望让声乐艺术在我的生命历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于旁人而言,或许是一种休闲、愉悦心情的放歌,一种精神领域的提升;对于我而言,声乐即生命,声乐即文明。我愿意同时也钟情于分享我在声乐艺术教育研究过程中的点滴心得。本书的写作,是让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反思,将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和技巧与大家分享。同时,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也会有机会听到争鸣,那更是一种难得的学术争论,是促进提高的最好手段。


我国目前的声乐教育,是在艺术作品多元化的基础上,融合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各种演唱方法的教育,力求通过声乐演唱,表达出相同的情感,引发思想上的共鸣。借助声乐,我们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和美感,同时也能生动地反映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在自身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声乐演唱与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在感受其优美动人的同时,亦不能违背声乐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要具有科学性。因此,对待学术问题必须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但是,严谨不等同于死板。在严谨的同时,还要突破呆板、乏味的说教模式,让声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同时,能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满足与喜悦。声乐教学需要调整的不仅仅是知识理论的传授,更需要教学形式的创新,我们需要的是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我们在独立研究的同时,也应当充分与国际声乐艺术研究接轨,以外养内,方能厚积薄发。


编撰本书时遵循“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教学理念,阐述了我多年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一些感悟。共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的十篇文章,阐述的是从宏观角度对民族声乐的一些思考;中篇的七篇文章是本书的核心章节,是我多年来教学理念的体现,意在以全新的视角将抽象的演唱技巧予以形象化、生动化地阐述,以便声乐学习者理解和应用;下篇为我近几年到全国各地高校讲学的部分讲稿。希望这本《民族声乐教学新论》能够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理念,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并通过不懈努力和追求,真正步入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殿堂。


本书稿仅为本人一家之言,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同仁们不吝赐教,本人将不胜感激。同时,我祝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健康发展,也祝愿声乐学习者能够学有所成。

figure_0009_0003

上篇 声乐教学研究篇



声乐教学的哲学思考


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声乐教学,并不是要每一位声乐教师都成为哲学家。作为当今的学科类别,哲学和音乐各有自身的研究对象和规律性。从事声乐教学的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提高声乐教学的水平。因此,声乐教师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践,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灵活地将其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去。从这点出发,我认为声乐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哲学基本原理有以下四个:


一、对立统一的法则


这个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的本质涵义是:世界是充满矛盾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变革的动力。声乐教学的实践与大千世界的其他领域一样,也充满着若干矛盾。例如:主观与客观、紧张与放松、真声与假声、呼与吸、上与下、内与外、快与慢、强与弱、高与低、连与断等等。这些对立统一的现象和势态,实质是矛盾的普遍性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只要我们运用对立统一法则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最后总会达到统一平衡、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声乐教学的一大法宝。


二、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正确地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弄清其中的辩证关系,这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许多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如歌曲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歌词中,字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乐曲中,音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等等。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出的歌唱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和声乐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在教学中,首先要根据歌唱的共性和声乐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及共鸣的运用等基本方法;其次,要在中、高年级根据不同学生的嗓音个性、表现特点等开始逐步培养每位学生,使其在歌唱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每个人在歌唱发声时使用的都是人体这件天然的“乐器”,这其中本身就具有诸多的共性因素需要探寻。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条件、生活阅历、成长地域的不同以及文化素养与所受音乐熏陶的不同,他们每个人的嗓音以及演唱风格都是各具个性的,没有哪两个学生的声音是完全一样的,而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毫无个性的歌唱者。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认为,有多少歌唱者就有多少种歌唱方法。歌唱艺术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