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培临床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李兴培临床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宁建武,李永强,秦毅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01
书籍编号:30617790
ISBN:978711723085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6353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李兴培临床经验集/宁建武,李永强,秦毅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ISBN 978-7-117-23085-8
Ⅰ.①李… Ⅱ.①宁…②李…③秦… Ⅲ.①中医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92355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李兴培临床经验集
主 编:宁建武 李永强 秦 毅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9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3085-8
策划编辑:陈东枢
责任编辑:骆彩云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李兴培简介
李兴培,男,1939年8月生,四川彭州人,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首批500名指导老师之一。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1975年4月~1976年8月组织保送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深造。1992年国务院审定为“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学术上潜心中医经典,推崇仲景学说,融会诸家,力倡辨证,躬身实践,切重中西医有机结合,防治结合。在六十载学习研究中医学生涯中,于中医临床各科疑难病症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晚岁仍壮心未泯,尤致力于养生保健、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不孕不育、癌症与中医发展战略研究,多有创获。
八旬女花极爱王玖赠画
郭序
李兴培教授,当代名中医,西蜀彭州人,吾同窗挚友也。其幼时屡见家人及亲邻疾苦为中医治愈,举家对中医情有独钟,幼小心灵已萌生学医之志,而于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又赴北京师从国手王文鼎、岳美中、赵锡武、钱伯煊和赵心波,进一步研习中医经典与临床,成为新中国培养之首届岐黄传人。
兴培教授天资聪敏,悟性过人,虚怀谦恭,蕴涵厚重。其精研《内经》及仲景典籍,酌参经史子集义理,以穷究天地阴阳气化生命之奥秘,多所发微。同时,远取名医名著,近涉西说及多种期刊杂志,潜心体察,掇其精华而去其偏,所猎之广,可谓博矣!其治学严谨,医风朴质,态度客观,思维清晰。历来著书立说务必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通常数易其稿而后定。尤其临床报道、总结,更是多次验证之后,务求疗效可靠。真是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可谓精矣!其洞察敏锐,又善综合,智圆行方,坚持“病证结合”,突出中医特色,每起沉疴。而以擅治疑难杂症著称,以方药巧妙配伍闻名,强调综合治疗取效,遨游于生命科学之海洋,成果累累,盛名远扬,径达上工境界,可谓成矣!博→精→成,实乃所有学术成功人士之路。他心地善良,重情好义,热爱祖国。当年毕业时,志愿请求去最艰苦、最需要的地区工作,于是,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西北边陲的建设事业。他待病人如亲人,不分妍媸亲疏,尽皆关怀备至,一视同仁,真的是医德医术成正比,堪称楷模。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和人类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战胜当前许多难治之症的犀利武器,理应努力继承、发展。兴培教授乐乎斯道,不为诋毁中医之歪理邪说所动摇,勤勤不懈,潺潺不息,埋头临床,笔耕不已,数十年如一日,不知老之将至!今虽已逾古稀过半之年,未尝告倦,执着追求,仿佛青春常驻,在过膝的著作之上又添巨著《李兴培临床经验集》。此书,可谓集一生之理论发挥与临证经验之大成,是其智慧与毅力之结晶,字字珠玑,承继前贤,嘉惠后学,功德无量,乃欣然命笔作序,以为祝贺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郭子光
2014年6月
前言
吾师李兴培先生,1939年8月生,四川彭州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医学系六年制本科。1975年4月~1976年8月组织保送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随王文鼎、岳美中、赵锡武等中医泰斗深造。1992年经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定为全国首批500名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曾任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学教研室主任,新疆中医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新疆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新疆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务理事,新疆中医药学会顾问。
李先生1993和1998年两次赴美学术交流获国际金奖两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四等奖各1项,省级成果1项。主编《蒲辅周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优秀奖,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主编和参编出版专著25部,生平、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30余部专著收载,多次被评选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先进医学工作者。1992年国务院审定为“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参与培养高级医学人才1500余名,承担新疆医科大学本科、本院两期“西学中”班和石河子医学院两届“西学中”班,新疆中医药学会经典著作高级讲习班、急症提高班和写作讲习班主讲及带教任务。为《新疆中医药》杂志组织国内中医名家学术稿源;增辟“港台中医”专栏写稿组稿;甘为人梯,常通宵达旦精心审改大量稿件,为繁荣学术和发现培养人才尽心尽力,屡获学会与同行肯定。有鉴于上述贡献,及开创新疆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6月,在新疆中医药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获学会“特殊贡献奖”。
李老是我国沉潜岐黄伟业的著名中医学家之一。1999年9月退休,不久返聘回院,上专家门诊竭诚为患者服务,指导下级医师临床科研,会诊住院患者。54年来悉心治疗各族患者30万人次以上,对各科危重疑难病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2004年后数次受多位台胞邀请治病,由于疗效卓著,为表达诚挚谢意,他们悄然在台北精制“仁心仁术 妙手回春”等两帧台式金匾热情相赠,增进了两岸同胞之骨肉亲情。
从1986年11月撰文《中医之历史及现状暨振兴中医事业之宏观战略构想》参加卫生部在成都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发展战略研讨会”起,孜孜于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后历时逾两载,于2006年仲夏完成软科学课题论文《发展中医事业当前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四万余言,分上、中、下在2006年《新疆中医药》杂志第5、6期及2007年第1期连载,并先后呈中央和新疆领导建言提供发展中医事业决策参考,大部分建议得到落实。经五年来主笔或审订,李兴培、刘敏如编著《中医之路》;刘敏如、李兴培、马有度主编《医道传承录》两部巨著均于2011年10月在香港出版。应邀回顾60载人生历程的《漫漫岐黄路 探赜不回首》一文,2012年1月收入张奇文主编《名老中医之路》续篇(第三辑);《让中医在广袤环宇大地上传扬》一文,2014年6月,收入新疆科协《我在新疆的科学事业》第三辑。
鉴于李老严于律己,晚年仍热情为各族患者服务,2012年以来四次被评为院级模范共产党员,获二附院党委表彰;一次被评为校级模范共产党员,获新疆医科大学党委表彰。
李老谨以此书,作为向母校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工作的新疆医科大学60华诞的献礼!
新疆医科大学 宁建武 李永强 秦 毅
2016年7月9日于乌鲁木齐
医论精选
一、《伤寒杂病论》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和成就
先辈们几千年来创造了若干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祖国医药学就是其中最为光彩耀眼的明珠之一。在那卷帙浩繁的医籍中,除《黄帝内经》《难经》和《神农本草经》外,就是与之齐名被誉为经典著作的《伤寒杂病论》,后世无不奉为临床医学之圭臬。
(一)鸿篇巨制 名传遐迩
《伤寒杂病论》(下称“本论”)是伟大医学家张仲景(约150-219年)(1)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内经》《难经》《药录》,集汉以前医学成就之大成,结合自己和民间经验撰就的不朽传世之著。后林亿等校正时分作治外感病为主的《伤寒论》和治杂病为主的《金匮要略》。
《伤寒论》自金聊摄人成无己穷50年精力(2),博引《内经》诸说,以解释论中辨证施治道理,著《注解伤寒论》10卷卓然成为注解伤寒的大家,《伤寒论》道乃大行,注家蜂起,迄今不下500家。对《伤寒论》的赞誉,代不乏人。皇甫谧:“仲景垂妙于定方”;孙思邈谓昔遇伤寒“汤药虽行,百无一效”,自他披伤寒“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张蒇:华佗指《伤寒论》为“活人书”;王安道:“仲景之法,天下后世之权衡也,故欲借焉以为他病用,凡杂病之治,莫不可借也”;吕复:“一证一药万选万中,千载之下,若合符节”;赵嗣真:“仲景之书,一字不同,则治法天壤”;喻昌:“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徐彬:“古来伤寒之圣,惟张仲景”;周扬俊:“仲景之书,投之无使不中,深切于致病之由,故能起死不难,回生应手”;徐大椿:“无不可以治杂病”;吴仪洛:“仲景一语可当千百言,每令人阐发不尽”;吴鞠通:“金科玉律,为后世医方之祖”。唐宋以降,中医学东渐,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等东南北亚诸国。日·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中言其“长女以疫痢殇,恨医之无术……始发愤学中医,经十有八年,其间流传四方,穷困备至,未尝稍易其志,用力既久,胜于今日之新法矣……信医圣张仲景遗训为古方学派”,他声称“余深信古方派”;《类聚方广义》:“张仲景为千古用方之鼻祖……其文简明严正,条理井然,宽猛之治,和攻之法,无不周悉赅备。若能精究其意,推广其义,则万病之治,易如反掌矣”;日·医学博士和田正系为其师《伤寒论阶梯》序:“我们身为医师者,经常遇到疑难病证踌躇莫决,或虽诊断明确而无良好疗法,或治疗而越时重发。但此种情况下,往往易为汉方医学处方所奏效。此种事例,颇不鲜见”,“《伤寒论》不论古今中外均指为唯一之医道遵循……能作为治疗万病的原理”,他备赞其师“毕生致力于《伤寒论》之笃学者……别无旁求。其对伤寒论之解释,为现代医学之最高成就”;《伤寒论阶梯》译者叶心铭深有感触地说:“我是一个西医学习中医者,二十年前开始学习时,即喜读《伤寒论》。由于在临床治疗应用西药‘黔驴技穷’时采用《伤寒论》方剂,往往获效,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任应秋(3)直截了当地说:“《伤寒论》就是疾病论”;刘渡舟(4)认为是“辨证论治的书”;金寿山(5)直谓他“不是经方派医生”,但他“常用《伤寒论》九十个方子,大都用之有效”,并举大量实例(6)以论证之。
对《金匮要略》推崇备至者,如《金匮要略方论·原序》:“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朱震亨:“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应用”;李东垣引张易水语:“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如神。后世医者宗《内经》法,多仲景方,可以为师矣”;王好古:“余读医书几十载矣,所景仰者,仲景一书为尤,然读之未易通达其趣,欲得一师指之,遍国中无能知者”,复云:“仲景书”尾语明言“《金匮玉函要略》、《伤寒论》皆仲景祖神农,法伊尹,体箕子而作也”;徐大椿:“诸方以神妙渊微,不可思议,方载于各证之下,学者当精思熟识,认为准的”,“一切杂病之祖方,其诸人证,已无不备,能通其理,天下无难治之病矣”,“为医方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其方约而多验”;陈修园:“仲景治杂病之书也,与《伤寒论》相表里”;陆渊雷:“是我国独创辨证论治体系的早期作品”,处方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积累而来的,所以疗效很高”;全国中医学院教材《金匮要略讲义》定评为:“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
本论总结性评价,如徐大椿:“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可与《灵》《素》并垂者”;刘鹤一(7):“贵在朴实可学,经千年临证实践,依然确凿可验,值得认真钻研”;许半农:“仲景之书,若《伤寒论》,若《金匮要略》,言简意长,皆含定律之意味,故小叩小鸣,大叩大鸣,施之无不当”,皆综集前贤见解,砥砺后学之语,颇启人心扉。
古今中外,众多医家证诸临床实践,对本书有着如此高度的评价,不能不使我们对张仲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