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真菌病中西医结合诊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浅部真菌病中西医结合诊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范瑞强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书籍编号:30617786
ISBN:978711721681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99013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浅部真菌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范瑞强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ISBN 978-7-117-21681-4
Ⅰ.①浅… Ⅱ.①范… Ⅲ.①皮肤真菌病-中西医结合-诊疗 Ⅳ.①R75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59213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浅部真菌病中西医结合诊治
主 编:范瑞强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20年4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1681-4
策划编辑:周玲
责任编辑:孔雪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前 言
临床上真菌感染性疾病按病原真菌侵犯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不同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两大类。由浅部致病真菌寄生或腐生于表皮角质层、黏膜、毛发和甲板等皮肤黏膜浅表部位引起的疾病属于浅部真菌病。深部真菌病是指病原真菌侵入真皮、皮下组织、内脏组织或器官引起的疾病。
浅部真菌病是临床常见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浅部真菌病有悠久的历史和非常丰富的经验。本书的编写目的是为了系统全面总结整理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浅部真菌病的前人经验、文献资料,以及我们多年来承担广东省和国家有关浅部真菌病防治科研课题的成果,为今后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浅部真菌病的临床和科研提供一本有价值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由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药防治皮肤真菌病创新团队的教授专家等编写。主要供中、高级临床医生,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科的临床医生阅读使用。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和有关疾病患者、医学爱好者亦可参考使用。
本书的病名采用现代西医的皮肤病病名,同时配以中医皮肤病病名。中医病名原则上采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发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第5版、第6版以及以往出版皮肤科专著中的中医皮肤病病名。
全书分为上篇、下篇两大部分。上篇总论主要介绍医学真菌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真菌的分类与命名;真菌的形态学;医学真菌常用的检查方法;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等。下篇各论主要介绍临床常见浅部真菌病的中西医诊治。并附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浅部真菌病研究历年发表的主要论文和少量临床彩色照片。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编写者所在单位领导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同时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大量参考并部分收进了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资料,对上述专家、领导、单位和有关作者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虽然我们为本书的编写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编写人员的水平所限,所以书中难免会出现缺点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5年1月18日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 概 述
真菌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是皮肤性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真菌感染性疾病按病原真菌侵犯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不同,传统上将真菌病(真菌感染)分为四大类,即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浅表真菌病和皮肤真菌病又合称为浅部真菌病,也叫浅部真菌感染,是由病原真菌寄生或腐生于表皮角质层、黏膜、毛发和甲板等皮肤黏膜部位引起;而深部真菌病是指病原真菌侵入真皮、皮下组织、内脏组织或器官引起的疾病,包括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目前临床上一般将真菌感染性疾病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两大类。有些真菌如念珠菌,既能侵犯浅表部位又能累及深部组织。在皮肤科临床中,诊治的大多数真菌感染为浅部真菌感染。
本书主要针对浅部真菌感染介绍真菌的分类与命名,真菌的形态学,真菌的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以及常见浅部真菌病的中西医诊断、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
(谢婷 范瑞强 )
第二章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真菌是真核生物中一个多样化的类群,种属繁多,形态各异。真菌的分类和命名是一项浩大的生物工程,估计在世界上真菌有100万~150万个种,在目前通用的2008年第10版《真菌词典》(Dictionary of the Fungi)中,收录并描述了大约10万种真菌;而且有文字记录的真菌名称多达40万,其中包括大量的同物异名,此外,还有上百万种真菌有待于鉴定和分类。真菌分类以真菌关联性为基础,真菌命名以鉴定、分类和交流为目的,二者密切相关,无法分开。
真菌(fungus,fungi)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sfungus,即蘑菇,同词源的希腊文为sphongis,意思是海绵状物,中文早期称为蕈,后称菌,又称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没有质体(plaslids),营养方式为吸收,无吞噬作用。细胞壁含有甲壳质(chitin)和(1,3)-β-D-葡聚糖。线粒体具有扁平的突起,常有过氧化物体(peroxiomes)、高尔基体。有单细胞或菌丝体和多核细胞单倍体的菌丝体。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双倍体存在的时间很短。营腐生、寄生、共生和超寄生(superparasitic,即真菌寄生于其他真菌上)生活。
现代使用的真菌一词的概念不仅仅包括蘑菇,而是代表着一个既有单细胞个体,又有多细胞的大小型丝状体及大型个体的一个相当庞大的生物类群。由于真菌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较原核生物复杂、多样,但与高等植物相比形态结构则又简单,因此其分类既不同于原核生物也不能与高等植物相似。回顾对真菌系统研究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古真菌学时期(—1860),近代真菌学时期(1860—1950)、现代真菌学时期(1950—)三个主要时期。在古真菌学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利用真菌,人类最初对真菌的分类是依据易于识别的宏观形态特征来鉴别的,使用的是简单的描述性语言。十七世纪中期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真菌的研究由大型真菌转入小型真菌并推动了真菌分类工作在形态结构方面的研究。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的问世、巴斯德发酵实验的研究,为真菌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的一百多年中,真菌的分类从形态结构方面深入到了系统演化方面,建立了以系统发育为基础的分类系统,它反映了系统发育的进程,使真菌分类从外表形态上相似和内在本质上的相关联相统一。这一近代真菌学研究的时期,以形态特征为依据进行了反映自然系谱的分类工作,同时以进化的观点研究了真菌的遗传性状和生理性状。大多数真菌对人类有益,只有少数对人类有害。真菌可引起人类、动物的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is),还可引起植物的疾病、人类过敏性疾病和真菌毒素中毒症。
第一节 真菌的分类
一、传统的真菌分类
真菌分类的研究,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以“形态结构特征为主,生理生化、细胞化学和生态等特征为辅”的分类原则。以形态结构为依据是传统(或经典)分类法的基础。以生理生化特征为依据能从多方面研究真菌,但采用的指标较多。另外,不同真菌在形态、营养、繁殖等诸方面对生态因素都有特定的要求和耐受的界限,因此观察真菌时也须考虑到生态性状并将它作为真菌鉴定的辅助性状。在真菌分类领域中,具有进化概念的,有代表性的真菌分类系统主要有De Bary(1884)系统,Gaumann(1926—1964)系统,Martin 等(1950)系统,Whitaker(1969)系统,以Martin为代表提出的4纲分类系统等。
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王端礼主编《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一书,较好的对真菌的分类进行了总结。早期的分类将真菌界分为粘菌门和真菌门,真菌门分为接合菌亚门,鞭毛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目前通过对16s类rRNA碱基序列的比较分析,将生物划分为三大超界(Domain),即真核超界(Eukaryotes),细菌超界(Bacteria)和古菌超界(Archaea)。真核超界下面有五个界。即动物界(Animalia)、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藻物界(Chromista)、原生生物界(Protozoa)。其营养特性分别为摄食,光合,吸收,光合,吸收,吞噬、光合等作用。藻物界加入了一些菌类,又称管毛生物界。研究真菌,常常涉及藻物界和原生生物界一些菌类,统称为菌物。现代分类只承认真菌界的四个门,即接合菌门(Zyg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对半知菌未予承认,但仍保留,字首不用大写而用小写,即deuteromycetes,又称为丝裂孢子真菌(mitosporic fungi)。现在正在寻找半知菌的分类地位。并认为半知菌的有性期多为子囊菌和担子菌。目前,医学真菌界有的把壶菌门排除在外,只承认三个门。真菌的分类仍遵循以往的分类名称,但有所改进。
Domain 域,超界
Kingdom 界
Subkingdom 亚界
Phylum,Division 门
Subphylum,Subdivision 亚门
Class 纲
Subclass 亚纲
Order 目
Suborder 亚目
Family 科
Subfamily 亚科
Tribe 族
Subtribe 亚族
Genus 属
Subgenu 亚属
Section 组
Subsection 亚组
Series 系
Subseries 亚系
Species 种
Subspecies 亚种
Variety 变种
Subvariety 亚变种
Form 型
Subform 亚型
Special form 特殊型
Physiologic Race 生理学宗
Individual 个体
二、真菌种的概念
根据形态学特征可将真菌鉴定到种。其中包括以下一些概念:
多形性概念(polythetic concept):需要合并真菌的各种特征。
生态学概念:根据真菌的特殊习性。
生物学概念:如交配试验,用于有性期;绘图方法,用于无性期。
种系发生概念: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核苷酸DNA的序列分析来分类种间、种内、种上、种下的各种分类群。
综合上述概念,种系统发生概念又有了发展,目前根据形态学、真菌细胞壁成分、细胞学试验、超微结构、细胞代谢、化石记录、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来分类。研究证实真菌发生在10亿年前,子囊菌、担子菌和接合菌是在550百万年与壶菌分开的。子囊菌与担子菌是在400百万年之前分开的。
三、常见致病真菌的分类位置
与临床相关的真菌有三类,第一是皮肤癣菌,第二是双相真菌,第三是条件致病菌。致病菌以子囊菌最为多见,其次为丝裂孢子真菌。
(一)子囊菌门(Ascomycota)
包括50%已知真菌种,80%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有子囊、菌丝壁双层、外壁电子致密、内壁电子相对透明。有6个纲。致病菌有以下几种。
1.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
双相真菌中的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伊蒙菌,皮肤癣菌有性期,青霉、曲霉(烟曲、黄曲、土曲)有性期,还有裂殖酵母、肺孢子虫、部分暗色真菌等。青霉,其中马内菲青霉为致病性,其他偶可致病。甲团囊菌目中有四个科,其中裸囊菌科(Gymnoascaceae)有许多致病菌,如丝囊菌(Aphenoascus),无性期有金孢子菌、组织胞浆菌。阿耶罗菌(Ajellomyces)的无性期有组织胞浆菌、小伊蒙菌、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等。节皮菌(Arthroderma)中有毛癣菌、小孢子菌、表皮癣菌等。
2.单囊壁核菌纲(Untunicate Pyrenomycetes)
如小囊菌无性期为帚霉(Scopulariopsis),假性阿利什霉(Pseudallescheria),无性期为赛多孢子菌(Scedosporium),束孢(Graphium)。肉座菌目(Hypoceales),有镰刀菌、枝顶孢和木霉等。
3.囊壁核菌纲(Bitunicate Pyrenomycetes)
其 中 常 见 的 酵 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