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医者初心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讲述医者初心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书籍编号:30617778
ISBN:978711728801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7401
版次:1
所属分类:生活休闲-健康养生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讲述医者初心的故事/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ISBN 978-7-117-28801-9
Ⅰ.①讲… Ⅱ.①中… Ⅲ.①医药卫生人员-先进事迹-中国-现代 Ⅳ.①K82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64807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讲述医者初心的故事
编 写: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20年4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8801-9
策划编辑:王 缔
责任编辑:王 缔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编者的话
2016年,中国卫生计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现为“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开展征集医院党建故事活动,一年时间,就有1 000多篇来稿。在此基础上,我们编辑出版了《医院党建故事100》,展示了公立医院党建在新时代的形象和风采,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2017年以来,我们在“共享e站”的微信群里又开辟了“共享笔记”栏目,继续征集卫生健康系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故事,两年来已经发布了1 400多篇,其中来自医院的故事就有600多篇。我们精选出了其中的100个故事,编辑成书,出版发行。
《讲述医者初心的故事》集中反映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境界和生动事迹,旨在帮助大家结合实际深入学习,牢记“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推进公立医院党的建设,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天,本书终于交付出版印刷了。合上书稿,仍然难掩我们的感动之情。100篇《共享笔记》的采撷,100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论是写在餐巾纸上“勿动!插管去了”留言的90后青年医生,还是趴在门诊桌上只有十几分钟午休时间的老医生;那一张张生动的图片,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不禁令我们怦然心动,萌生敬意;不论是刚刚做完颈椎手术就戴着颈托给病人做手术的医生,还是路边口对口给肺癌患者吸出血痰做人工呼吸的护士;那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一段段激情深刻的讲述,常常让我们心潮澎湃,泪湿双眼。一遍又一遍的通读审改过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洗礼过程。医者的初心,就在这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照片中,触动着我们心底那一根神经;我们的初心,也在这一过程中被唤醒,被激荡、被坚定、被牢记。
相信这是一本好书,它将会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党务工作者和广大社会读者的欢迎。如果您阅读之后,能够与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那就不枉我们编辑出版本书的初衷了。
本书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党委、宣传司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特致谢意!
主编 张 建
2019年8月8日
001 终其一生都在追随着的
讲述人:万 智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急诊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2017年2月25日,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2017年秘书长会暨《书记论坛》现场交流会在苏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大医院的16位党支部书记进行了《听书记说》的演讲,我作为华西医院急诊科党支部书记、华西医院103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代表,在现场作了题为《追随》的演讲。我从自己参加工作15年来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入手,通过自己以及年轻急诊医生们的工作成长经历,与大家分享了华西急诊的拼搏精神,以及华西人执着追随医学信仰的心路历程。下面摘取我演讲的一个片段与大家分享:
不知不觉,我参加工作已经15年了。
科技在变,医学科学在变,医疗模式在变,人们对医学人文的价值判断仿佛也在变,然而在无常的变化中,总有些东西会一点一滴沉淀于心,凝成永恒。
正如15年来我换了好几部手机,却有几条信息始终舍不得删除。
因为它们记录着一位年轻急诊医生的成长,折射出华西急诊近十几年来的拼搏,更映衬着华西人执着追随医学信仰的心路历程。
2007年春节,我接到一位年轻医生的短信,他说:“万老师,新年好!我想跟您说两句心里话,我的工作与理想差距太大,若不是为了生存,为了每月2 000元的房贷,我真不想干下去了。”
这位医生入科一年多,当时主要承担非危重急诊患者的诊治工作。
春节期间,急诊工作量剧增,他值班的那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坐下就几乎没有站起来过,午饭也没顾上吃。
10个小时的忙碌工作后,一位发热患者想插队被拒绝而险些对他动手。他在职业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纠结迷茫,为了生存,他挣扎在急诊一线。
看到短信,回想起自己初入职场时也同他一样,每天掩埋在大量非危重急诊患者中,完全没有影视剧中的惊心动魄与青春梦想的职业成就。而年少轻狂和眼高手低的落差也使当年懵懂而带有书卷气的职业信仰一度被骨感的现实伤得体无完肤。所幸,当年急诊前辈们平凡中使命必达的坚韧,艰难中从未停止的攀登,激励着我百折不挠、继续前行。
于是,我回复他:“挺一下,再挺一下就好。”
生存的压力、职业的眷念和师长的鼓励使这位青年医生坚持了下来,一晃4年。
2011年秋天,他又给我发了条短信:“书记,我今天收到一面不同寻常的锦旗,它是对我们全科新老医护人员‘十年如一日’竭尽全力的急诊精神的肯定。”
这是9月的一个深夜,一位古稀老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出现呼吸衰竭和晕厥,经我科一系列抢救和治疗后痊愈出院。
送锦旗时老人女儿的话让我们意想不到,她说:“10年前的一个夜晚,父亲也是同样发作重症哮喘,送到华西当时简陋的急诊抢救室,他全身都紫了,是你们全力以赴的抢救让我们又有机会挽着父亲的手散步。10年来父亲6次重症哮喘发作都在华西急诊抢救,每一次我们都深深体会到医护人员拼尽全力的付出和真诚温柔的呵护。”
“每一次父亲都说:‘去华西急诊就踏实了,就有希望了’……”
再回到那条短信,结尾时这位医生还说:“我守住了急诊精神,相信我以后的学生也会如此。”
这个故事像一股暖流撞击着我的心灵。10年间,华西急诊的变化从未停歇,技术进步、条件改善、人员更替,但华西急诊人坚守的精神和信念却始终如一,这就是: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
2016年年初。这位医生发来的第3条信息,是一段激动不已的微信语音:“书记,前些天我们全科讨论的那例特发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患者,今天终于停机拔管了。真是奇迹!我爱奇迹,更爱创造奇迹的过程!”
我记得,这例患者是凌晨突发胸闷、气急,来急诊时四肢冰凉、血压极低。
抢救战役从那一刻打响,监护、补液、各种插管,送入急诊监护室。这位医生带着其他医护人员轮番值守,10多个小时后,患者的休克仍未纠正。
病情就是命令,我们立即全科讨论。但这种疾病很少见,我们没有成熟的治疗经验。于是,在激烈的交锋中我们重新审视了休克的病因,在冷静的思考和讨论后制定实施了新的治疗方案。接下来的几小时里,患者开始有了起色。之后,这样的大讨论又进行了两次。最后,在如履薄冰的摸索中,在持续优化的治疗下,患者痊愈出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全家福
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把微小的希望变成患者生的延续,这就是急诊精神更核心的内涵。
这样的奇迹,在无数的急诊科里被创造、被续写。它让中国急诊人深入骨髓地体悟到“为生命守护、为理想奋斗”的职业自豪和愉悦,让患者对医生、对医疗卫生行业、对健康中国充满信心。
从生存到职业再到事业,从迷茫到认同再到超越。大医精诚让我们为执着事业而百折不挠、为坚守信念而全力以赴、为追随信仰而勇于突破,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为着诗和远方,向上生长,万木争荣,生机勃勃。
华西医院广大的基层党支部书记,他们既是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又是基层党务干部。作为专业人士,他们经常参加国际国内高端专业学术会议,但参加今天这样高规格的党建工作会议,这在华西医院基层党务干部还是首次。
站在全国医疗党务同行的面前,讲述临床工作的困惑与辛酸,讲述小小支部书记的心得和思考,讲述华西广大基层党员的信念与情怀。讲的人满怀期待又有些许不安,听的人共鸣连连而又动情不已。
那个时刻,突然发现,有那么多医疗党建工作的同行者,感受到同行者们共同的勤奋和专注;突然发现,自己利用半夜数易其稿的辛苦、反复打磨的汗水是那样值得,更加深切体味到党支部书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让大家对自己、对医学事业、对医学界党建工作充满信心。
党员身份意识的转变,是从观望到被动再到自律,基层党建工作的转变,是从迷茫到认同再到热爱,破茧成蝶,也许过程并没有潇洒姿态,更多是蜕皮时的狼狈不堪,但咬紧牙关时,嘴角也带着笑意,如此才可能在春天的百花园,为着诗和远方,生机勃勃地自由飞翔。
这个世界的改变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大多数人每人做了一点点。正如演讲后我谈到的那样:“当轮到我演讲时,我已不再忐忑,因为我知道,只要我用心讲,就会有人听、有共鸣,只要我抬头看,就会有目标、有方向。”
恒星追随着银河,大雁追随着流云,长路追随着远方,而平凡如你我,终其一生都在追随着的,是那不曾被遗忘的初心。
002 我的那份初心
讲述人:贾立群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党支部书记、主任、教授
今年恰是我入党30周年。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大学时因家庭贫困,在国家一等助学金资助下读完了医学本科,此后又拿着国家的工资读完了三年研究生,后来在工作中又两次得到国家公派资助留学,是党和国家培养我成为一名医生。当年站在党旗下宣誓的誓言,时时激励着我,不忘初心,做一名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战士。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老龄化的到来,我国肿瘤等慢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在未来的10~20年,将增加2~3倍,每分钟就有7名新发肿瘤患者,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33年前,我选择了肿瘤中西医治疗研究,为的就是能攻克一道道难关,挽救更多病患的生命,为他们解除病痛。
从2012年开始,我作为一名国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肿瘤科医生,来到位于大别山脚下的磁县地区开展食管癌防治研究。这里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也是国家长期以来开展肿瘤筛查与防治的重点地区。对于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肿瘤等慢病的发生对家庭来说真是雪上加霜,因癌致贫成为阻碍当地小康建设的主要问题。
当我和同事们走进磁县肿瘤医院档案室时,看到一张张泛黄的肿瘤登记卡,留下了20世纪70年代医学前辈们在这里开展筛查防治工作的笔记和“上医”精神,这些传承之宝无时不激励着我们为病患思虑,为百姓解忧。
在筛查现场,一位农民非常恳切地对我说:“你们是京城来的大医生,在筛查后是不是能给我们一个预防保健的方子?”这个问题的提出,触发了我们的灵感。
早期发现食管癌或食管癌前病变对于防治肿瘤极为重要,其中,中医舌象与食管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传承前辈中医肿瘤专家的防治经验,将现代舌诊仪和大数据应用于食管癌的筛查当中,建立了以舌象为特征的食管癌高发区筛查模型,并将这一具有中医特色的筛查方法推广到四川省盐亭县、山西省阳城县等肿瘤高发地区,相关研究成果在2016年发表于欧洲肿瘤年会,并开展了中西医协作预防食管癌的研究工作。
带着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我们在磁县地区开展农村肿瘤筛查与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食管癌高发区筛查与防治提出了新的方法与手段,建立了基层医院肿瘤专科示范基地。
我们将中医“治未病”的智慧与现代人工智能AI相结合,研发了中医智能健康“望知”系统,从而能更加精准和广泛地为高发区筛查群众的健康服务,为此我感到非常的欣慰,这也是我从医的初心。
贾立群医生在查房
2016年,中日友好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医联体,旨在促进恶性肿瘤的分级诊疗、提升专科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医师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科发展。
我们将20项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技术推广到300余家医院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