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体探测器CT临床应用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宽体探测器CT临床应用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高剑波,吕培杰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书籍编号:30617752
ISBN:978711728478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0886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宽体探测器CT临床应用/高剑波,吕培杰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ISBN 978-7-117-28478-3
Ⅰ.①宽… Ⅱ.①高…②吕… Ⅲ.①探测器-应用-计算机X线扫描体层摄影 Ⅳ.①R814.4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92209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宽体探测器CT临床应用
主 编:高剑波 吕培杰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20年4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8478-3
策划编辑:郑帅
责任编辑:郑帅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主编简介
高剑波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兼任影像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普通放射装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短期访问学习。《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国内外10余种学术期刊的常务编委、编委或审稿人。从事放射影像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33年,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主编及参编医学影像学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6项。在消化系统肿瘤和肺部疾病的临床影像学及其新技术研究方面颇有造诣。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获得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伦琴学者”奖章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吕培杰 博士,主治医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本科双学位及国家中级口译资格证。目前担任《中国医疗设备》期刊审稿专家。担任郑州大学5年制影像班,临床医学班及留学生班授课老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卫生计生科技英才海外研修项目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青年基金多项科研工作。主编及参编《新编胸腹部能谱CT临床影像学——病案分析图解》《CT影像解剖基础》和Airway Stenting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等多部国内外专著,发表国内外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篇,多篇发表在JCR1区和2区杂志Radiology和European Radiology上。多次获得欧洲放射学会Invest in the youth项目、北美放射学会Travel Award项目和日本放射学会JRS Fellowship项目资助参会。
序一
目前,CT技术呈纵向和横向两个发展方向,其中纵向发展表现为能量成像,即计算两组投影数据产生的独立参数识别一种物质,用于准确识别和定性;横向发展针对扫描速度和临床应用开发,体现在时间分辨率的提升和覆盖范围的增宽,而覆盖范围增宽本质是探测器z轴增宽,与螺旋扫描技术结合,进一步提升扫描速度,有助于进行各向同性的空间分辨率成像,获得更高的CT影像质量。
宽体探测器通过一次旋转覆盖更大的扫描范围,获得更多同一时刻的图像,是最直接提高z轴方向检测效率的方式。目前探测器致力于实现“更宽”的发展方向,结合解决宽体伪影难题的新技术,在多个方面解决了传统宽体CT遇到的问题。例如,采用高清容积重建技术解决足跟效应,以及由于X线穿过物体产生的不均匀衰减和探测器X线频谱不均匀响应导致的伪影;采用等焦点设计使探测器单元与入射的X线垂直,最大程度解决锥形束现象。以上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使得宽体探测器成为CT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单次旋转完成单器官(心脏、大脑、腹部等)成像的同时,还可实现快速的胸痛三联、心脑血管联合扫描等多部位多器官的联合成像,便于在轴位扫描条件下完成多数容积成像,在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使用量条件下获得更高清的图像。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能谱CT成像亦可实现宽体探测器CT扫描,真正实现灌注与能谱的联合扫描,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宽体探测器CT在临床应用中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尚有许多业界人士不甚了解其技术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在临床工作中更是缺乏此类相关的参考资料和书籍。高剑波教授主编的《宽体探测器CT临床应用》一书,不仅介绍了CT技术应用简史和宽体探测器CT的特点,还详细介绍了心血管检查、联合检查、一站式扫描、低剂量检查、能谱检查和急诊及儿科检查,内容覆盖面广,病例翔实可靠,临床和科研方面价值突出,有利于启发更多的学者挖掘、研究和论证宽体探测器CT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是我国影像医学专业人员、临床医生及广大医学院校师生难得的参考书。
最后,我希望该书能够进一步启发和指导宽体探测器CT的临床和科研应用,加速我国医学影像事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
2019年3月
序二
相较于磁共振、超声等影像检查手段,CT具有成像速度快及全身各部位禁忌证少、适应证广的优势。三项革命性的技术使CT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得到了突破性进展。第一项技术是螺旋扫描模式的引入,大幅提升了单排探测器CT的扫描速度。第二项技术是多排CT的发展,实际上是探测器z轴宽度的增宽。螺旋扫描技术和多排探测器的结合,进一步提升了扫描速度,使得各向同性的空间分辨率成像成为可能,CT影像质量也得以提升。第三项技术是双能量CT,使CT从单参数图像进入多参数图像的全新时代。纵观CT发展历程,CT设备的发展遵循着探测器排数不断扩宽的路线,即不断地扩大单位时间内的覆盖范围,以获得更快的CT扫描速度。近年来,CT的探测器宽度可达到8cm和16cm,宽体探测器CT不仅可以进行更快速的扫描,还可通过轴扫描完成大范围的容积成像,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性能大幅提高。
宽体探测器CT扫描速度快,一个心跳周期扫描就能获得高清晰图像和丰富的信息,可覆盖心脏、颅脑、肝脏等单器官,同时可进行四维成像、动态灌注和能谱成像等功能分析。随着今后CT硬件性能的不断提高、重建算法和扫描技术的不断进步,定将进一步实现宽体探测器CT检查的优越性。
如何更好地设计宽体探测器CT扫描模式,使其特性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拥有不同厂家的宽体探测器CT检查设备,高剑波教授及其团队总结了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结果,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及相关资料编著了此书。该书以技术与诊断融合为主线,具有新颖性、综合性及很强的实用性。
在此,我要衷心祝贺高剑波教授所主编的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为广大放射学同行了解和使用宽体探测器CT提供参考。该书是一部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及大量图像资料的影像学专著,相信该书的出版会对宽体探测器CT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起到非常有益的促进作用。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
2019年3月
前言
从1972年CT正式宣告诞生以来,CT成像技术已经不断演化发展成为全球广泛使用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随着科技不断发展,CT设备飞速更新换代,目前的CT设备都在向着更宽探测器以及双能量成像方面发展,宽体探测器CT解决了许多传统CT遇到的问题。
宽体探测器CT具有静音超高速扫描系统、一体化机架、无碳刷滑环等创新技术,相对于传统CT,在覆盖范围、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低剂量成像、能量成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宽体探测器CT通过一次旋转即可完成对单器官(心脏、大脑、腹部等)的成像,例如可以完成单心动周期内的一站式心脏成像、全心灌注、全脑灌注、腹部单器官灌注、更快速的胸痛三联成像、更低剂量的儿科成像等;还可以用轴位扫描完成临床上大多数容积成像,不仅去除了螺旋伪影,而且用更低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得到更高清的图像。宽体探测器CT综合了“能谱-宽体-速度”的优势,为临床提供出色的图像质量和诊断能力,在心血管、急诊、儿科方面拥有着更加突出的优势。
我们总结了使用宽体探测器CT检查设备后的心得和体会,收集了身体各部位典型病例的图像资料,参阅国内外最新的医学文献和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宽体探测器CT在全身各部位相关疾病的检查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编写成此书。本书主要阐述了宽体探测器CT各种检查技术在全身各个部位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尤其是联合检查、一站式扫描、低剂量检查、急诊及儿科检查方面的应用。第一章、第二章介绍了宽体探测器CT的发展及技术和应用原理;第三章至第八章分别介绍了宽体探测器CT主要检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在介绍宽体探测器CT主要技术和应用原理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临床病例及图片,特别增加了相关疾病的影像表现、临床诊断等,有利于读者更直观、深入地了解宽体探测器CT检查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价值。
虽然参与编撰此书的全体人员都投入了极大的热忱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但是疾病的种类繁多,检查技术的应用千变万化,我们只是收集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希望通过此书的出版,能为拓展宽体探测器CT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帮助。限于编写者的认识和经验,书中某些观点和想法不一定全面和恰当,或许还会有一些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同行专家及读者不吝批评和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
高剑波 吕培杰
2019年2月
第一章 CT技术应用简史
一、CT的发明
1895年11月8日,德国科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oentgen)(图1-1)在维尔茨堡大学物理研究所大楼进行实验时偶然发现一种具有能够穿透某些固体物质特性的射线,并命名为X射线。他用这种射线为自己妻子拍摄了一张手指骨照片(图1-2),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人体X射线骨骼照片。伦琴也因X射线的发现而获得1901年的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1-1 德国科学家伦琴
图1-2 伦琴夫人的手指骨照片
1967年,应用工程师Godfrey Newbold Hounsfield(图1-3)研发了第一台CT试验机,这台试验机需要9天时间完成数据采集,需要一台计算机计算2.5h产生一幅图像(图1-4)。
1971年9月,第一台基于断层成像的临床CT扫描机安装在Atkinson-Morley医院,同年10月4日,在Ambrose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临床试验,检查第一个患者,借助微处理器使一幅图像的处理时间减少到4.5min。
1972年4月,Hounsfield博士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这一结果,正式宣告CT的诞生。
1973年,哈佛大学物理学家Allan Macleod Cormack在CT的重建算法方面取得突破,发表了相关研究结果。1979年,Hounsfield和Cormack两人因对CT贡献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图1-3 Hounsfield博士和第一台CT
图1-4 第一台CT的颅脑横断位成像
二、CT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CT设备的发展应用历程,大致如下:
(一)非螺旋CT
在螺旋CT诞生之前,根据层面采集CT发展和结构特点,可以大致分为四代,其主要特点如下:
1.第一代(平移/旋转方式)(图1-5)
X射线采用线性束,单一探测器,扫描时X射线和探测器围绕患者做旋转和同步直线平移运动,X射线每次旋转1°,同时沿旋转反方向作直线运动扫描。下一次扫描,再旋转1°并重复前述扫描动作,直至完成180°以内的180个平行投影值。
图1-5 第一代层面CT扫描示意图
2.第二代(平移/旋转方式)(图1-6)
X射线束为5°~20°的窄扇形束,探测器增加(16~30个),平移扫描后的旋转角度由1°提高到了扇形射线束夹角的度数,采集一个层面信息要耗时数分钟,是可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