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三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探秘三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由中国药学会组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所长马双成主编的关于三七的专业科普书。
作者:马双成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01
书籍编号:30617735
ISBN:978711728917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5995
版次:1
所属分类:生活休闲-健康养生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探秘三七/马双成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ISBN 978-7-117-28917-7
Ⅰ.①探… Ⅱ.①马… Ⅲ.①三七-基本知识 Ⅳ.①R282.7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04005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探秘三七
主 编:马双成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20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8917-7
策划编辑:齐立洁
责任编辑:孔雪
封面设计:
纸书版式设计:
电子书责任排版:刘爱菊 闫然
电子书责任设计:古丽先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主编简介
马双成,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药合作中心主任。先后主持“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主编著作12部,参编著作10部。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杰出青年学者奖(中药);2012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突出成就奖;2013年获第十四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4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前言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的发展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明确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中医药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系统部署,明确了新形势下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正式发布,提出15项重大行动,其中第一项“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旨在帮助每个人学习、了解、掌握有关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增强自我主动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健康管理能力。
健康是民生之本。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药物却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地使用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不当用药,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增加医疗成本,严重者还可能导致其他疾病。教育公众了解一些用药的基本常识,增强安全用药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用药习惯,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为此,我们编写了这本《探秘三七》科普图书。本书定位于供基层医务人员阅读的专业科普图书,由权威专家编写,全方位地介绍三七这一传统中药的历史渊源、质量保障、合理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本书适宜基层医务人员在患者教育和科普宣传中的实际需求:一是在临床用药服务中可以作为基础的技术支持,二是在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时可以作为基础的科普蓝本。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药学会领导的关怀和指导,得到了有关药学专家的热诚帮助,谨致以衷心的感谢!并向为本书的撰稿、编校、出版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致以深深的谢意!希望这部书成为促进广大公众健康生活、快乐生活的好帮手!
编者
2019年8月
第一章 三七之源
三七是我国传统医学常用的药材,不仅被包括汉族以及彝族、瑶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的我国传统医学在临床广泛应用,更被开发成中成药制剂、保健药品、化妆品、食品等众多产品,从而发展出多元化、多维度的三七产业链,形成庞大的“三七产业体系”。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三七不仅融入了广大国民的日常生活,更紧随世界贸易的步伐而走出了国门。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发现,三七、人参、西洋参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属同一个古老类群。三七起源于25万年前的古热带区域,目前主要留存于滇桂交界处的自然避难所。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等功效,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被誉为“南国神草”“金不换”。
第一节 三七的传说
广西西南部与云南东南部历来是三七的主要产地与集散地,彝族、瑶族、苗族、壮族、汉族等众多民族在该区域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和谐生活、共同发展。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民族群体,各民族不仅依托居住环境的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而孕育发展着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学理论,亦为苗乡彝岭的各族人民留下了众多关于三七的美丽传说,寄托着广大民众对三七的珍视与情怀。
一、南七北参,姊妹化蝶
对中国传统药物来说,五加科人参属是个非常重要的植物类群,该属多种植物被各民族在临床作为“七类”或“参类”药材应用,形成“南七北参”的说法而广为流传。
人参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部、朝鲜北部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区,三七、屏边三七、姜状三七等主产于我国西南地区及其周边国家。北美洲的人参属植物因第四纪(距今约260万年)冰川覆盖而与该属其他植物具有洲际间断分布特点,仅有西洋参和三叶参以北美东海岸山区作为避难所而残存。我国东北和朝鲜对西洋参引种驯化成功而打破间断分布格局。关于“南七北参”的说法,三七原产地广西与云南各族人民以民间传说的形式赋予它神话般的色彩。
相传在很久以前,洪灾肆虐,席卷人间,冲垮无数百姓的田地与房屋,淹没百姓饲养的鸡、鸭、牛、羊,庄稼颗粒无收,人间一片汪洋,民不聊生。男女老幼被迫放弃家园,聚集在高山头上,望着被洪水摧毁的家园,哭声震天,故而惊动了上天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不仅长得貌美如花,而且心地善良。姊妹俩非常同情百姓的遭遇,向玉皇大帝请命,来人间拯救人类的苦难。她们发现在人世间作恶的是一头尾在南、头在北的千年孽龙,孽龙实力强大,仅凭一人之力难以镇压。姊妹商量后决定,姐姐奔赴东北长白山,妹妹赶往西南边陲开化府,同时对孽龙头尾进行镇压。仙女与孽龙的战斗相当惨烈,洪水终于退去,百姓得救了,而仙女姊妹却与孽龙同归于尽,孽龙的妖鳞与仙女的碧血从空中纷纷洒落,碧血化为漫天美丽的花瓣,而妖鳞化成黑蛾丑陋的翅膀。仙女姐姐长眠在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化作人参,精心呵护着北方的人民,仙女妹妹留在西南地区,化作三七,护卫壮乡苗岭的各族人民。当地百姓为感谢仙女妹妹为救护百姓而做出的牺牲,将她安葬在开化府地区并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来祭拜她。冬去春来,神仙妹妹的坟头长出一种百姓从未见过的小草,这种小草有三个枝杈和七片叶子,顶端生长一簇晶莹剔透、似红宝石的红籽,相互叠缀成一个圆盘形,艳丽无比、楚楚可人。当地姑娘将红籽采摘后栽种在仙女妹妹的坟冢周围,很快便萌生出很多这种三枝七叶的小草,并迅速地蔓延整个山冈。但大家都不知道这神奇的小草有什么妙用。一天夜晚,有个姑娘在睡梦中见到仙女妹妹,仙女妹妹告诉她,这种小草叫三七,全身都是宝,它的根可以煮着吃,有强身健体的功效,生吃可以医治心口疼痛等病,捶磨成粉后抹糊在伤口上能快速止血消肿。醒来后,姑娘向村民们讲述仙女妹妹在梦中所说的话,百姓根据仙女妹妹的嘱咐使用三七,果然效验如神。一传十,十传百,三七草的神奇功效很快就传遍壮乡彝岭的各村寨。各村寨的村民们不论上山打猎,还是砍柴、种地,但凡外伤出血,就用三七根捶磨成粉涂抹伤口,血很快就会止住,伤口也不发炎红肿;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将三七的根、茎叶、花等作为滋补的食品食用,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人参在我国传统医药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神农本草经》就有关于人参的记载,认为人参具“味甘,微寒,主补五藏、安定精神魂魄、除邪、止惊、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的功效。东汉医家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收载方剂113首,方剂组成中包含人参者达20余首,充分肯定人参所具有的“温补、滋润、强壮、强精”等临床功效,可见人们对人参的重视程度。三七虽然被人们认识的时间较晚,仅400余年,但其地位却毫不逊于被誉为“百草之王”的人参。如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功亦等,故人并称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由此可见三七在中医临床的价值与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人参在东北三省已实现广泛栽培,河北、山西、陕西、广西、云南、四川、湖北等省也有引种栽培,而三七因对生长环境有苛刻要求,目前除广西西南、云南文山、红河、曲靖、玉溪、思茅、临沧及四川、贵州等部分地区外,其他省区尚无引种成功者。
二、互通互融,扩大应用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是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多民族聚居区。在古代,中原地区常将西南与南方诸省视为蛮夷化外之地。但西南与南方的壮、苗、瑶、彝等众多少数民族群众也各自产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医药学,且随着民族迁徙、民族间文化交流,以及军旅、商贾等向内地传播而逐渐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医药文化产生交融,一些民族药物亦因此而成为著名的中药,这从有关李时珍与三七的传说可得到印证。
1587年,明代广南府两位军官千里迢迢捎几坨三七药材到湖北,请当时的药物学家李时珍鉴别。这种药在当地彝族、苗族、壮族及军营中作为金疮药隐秘流传,据说能“度生防死,功效如神”,却搞不清为何如此。李时珍对这种药仔细研究,特意在手臂上制造伤口,然后涂敷三七粉末,结果伤口很快便愈合了;又在官府刚受过刑的犯人身上试验,效果也好得很。李时珍发现,犯人受刑时被打得鲜血淋漓,只要把三七嚼烂敷于伤口,很快即可止血;如果犯人在受刑前预先服用一二钱三七粉,能够促进阳气振作和阴血畅通,所以能够治疗一切血病。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凡杖扑伤损,淤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覆盖)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
三七从西南地区传入中原,其临床认识日益丰富、日臻完善,临床应用亦更加广泛。
三七最初被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作为常用药物。彝族是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彝医药与中医药属同源异流关系。《明代彝医书》是楚雄彝族自治州食品药品检验所于20世纪80年代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发掘的古彝文医药书,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早12年。该书在配方中记载231种动物药、植物药与矿物药,其中就包括三七,说明在《本草纲目》成书以前,西南地区的彝医就已经在使用三七这味药材了。《滇南本草》由明代云南嵩明名医兰茂著,成书于1436年,比《本草纲目》早142年。该书载药458种,均为滇中各少数民族常用药,对此,兰茂在《滇南本草》自序中说:“余幼酷好本草,考其性味,辨地理之情形,察脉络之往来,留心数年,合滇中菜蔬草木种种性情,并著《医门揽要》二卷,以传后世。”该书作为地方性本草专著,收载“土三七”,亦称为“水三七”,至今仍被滇中周边广大民族医所习用。《滇南本草》未收载三七,因三七主要生长在滇东南与桂西南等地区,滇中地区不产,不属《滇南本草》收录范围。但从土三七和水三七等药材名称,可以推测兰茂是知道三七这味药材的,甚至可能在临床上应用过。正如先有人参的称谓,才有“土人参”的叫法;对各种三七来说,必然是民间先有“三七”之叫法,才会产生“土三七”与“水三七”等药材称谓。三七亦在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医中广为流传,并有该民族固定的“称谓”,如壮族称三七为“清秀”,而苗家则把它叫作“猜”。
综上所述,三七在传入中原地区、被中医群体应用以前,已在广西、云南等地区广为流传和使用。首先是以彝药、苗药、壮药等少数民族药物的身份出现,后来随着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特别是《本草纲目》的问世及著名彝药“云南白药”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开发成功,使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