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进口原版 > 医学 > 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吴启富,范永升,叶志中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01

书籍编号:30617731

ISBN:978711728381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91653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全书内容:

cover.jpg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吴启富,范永升,叶志中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ISBN 978-7-117-28381-6

Ⅰ.①风… Ⅱ.①吴…②范…③叶… Ⅲ.①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 Ⅳ.①R593.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63504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主  编:吴启富 范永升 叶志中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20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8381-6

策划编辑:李丽

责任编辑:崔长存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编委会

主 编

吴启富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范永升 浙江中医药大学

叶志中 深圳市福田区风湿病专科医院

副主编

刘 维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肖长虹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刘 英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娄玉钤 河南风湿病医院

彭江云 云南省中医医院

高明利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振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方勇飞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

何东仪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苏 励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杨德才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马武开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涂胜豪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王新昌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呼永河 成都军区总医院

戴 冽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钟世耀 山东省青岛市高科园中韩医院

康信忠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接红宇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编 委

曹 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陈恩生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戴小良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

范伏元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学院

郭 刚 河北以岭医院

吉海旺 陕西省人民医院

吕爱平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林 静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梁池章 广州市正骨医院

李满意 河南风湿病医院

李兆福 云南省中医医院

刘德芳 成都军区总医院

李 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刘荣清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林昌松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 健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庞学丰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钱 先 江苏省中医院

尚如国 广州市正骨医院

陶庆文 中日友好医院

吴宽裕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王 刚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志文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王 英 河北霸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吴 锐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康惠 梅州市中医医院

吴沅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少锋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于清宏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杨 敏 成都军区总医院

姚血明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朱 静 四川省人民医院

张华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照日格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介绍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的临床专著。风湿病属于内科疾病,但是近年来已发展成为独立的风湿病学专业,包括的疾病有上百种。本书主要介绍中医或西医都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疑难病种,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硬皮病、干燥综合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等。

全书介绍了西医、中医对疑难风湿病的认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多年的研究。西药介绍了如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药、免疫调节药、细胞毒药物及生物制剂,内容十分丰富。中医药介绍了其治疗方法、临床组成方案,为复杂风湿病提供了“看得懂、用得上”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期望不仅能为风湿病专业医师所用,也能为其他各科医师提供参考。

风湿病涉及的范围很广,目前国际风湿病学界将之分为10大类100余个病种,包括结缔组织病、退行性代谢性骨关节病以及感染性关节炎等;不少其他系统的疾病也有风湿病的临床表现,患者常根据自己的临床表现分别到内科、儿科、皮肤科、骨科等科室就诊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风湿病成为“跨系统”“跨学科”的一类疾病。由于风湿病包含了许多新知识,因此,不要说一般的医务人员,就是有些专家对其诊治也感到非常棘手。为了临床需要和能给风湿病专业医师提供较恰当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笔者不揣浅漏而编写此书。

近30年来,免疫学的飞速发展,不仅对许多风湿病逐步阐明了发病机制,而且给临床医师提供了大量的诊治手段。随着近40多年来中、西医学者的学术交流,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路,尤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治疗风湿病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中西医优势互补性越来越被临床医师所重视和认同,同时也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所以,本书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进行撰写,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风湿病的有关专著、文献汗牛充栋。本书是在参阅、学习了吴东海等专家主编的《临床风湿病学》、娄玉钤等专家主编的《中国风湿病学》、王承德等专家主编的《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出版的《常见风湿病诊治指南》(草案)等,以及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编写而成。本书共选编了28种常见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期望能为风湿病临床专科医师、其他相关科室的医师、研究生等提供一本实用参考书。风湿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中西医结合领域里的发展更加迅速,笔者深知本书难免存在缺陷和疏漏,希望同道批评指正。

吴启富

2018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

前言

风湿病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无论在基础理论、临床技术、药物机制、中西药联合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风湿病学的飞速发展,为临床治疗风湿病提供了大量的诊治方法和手段。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者将中医药理论与西医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风湿病理论研究、中西医结合诊断新思维、风湿病的治疗上均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由于风湿病包含了不少疾病,涉及了多个系统,无论是风湿科专科医师或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风湿病专家对疑难风湿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时,都感到非常棘手。所以作者在本书选择了一些疑难风湿病,对其概念、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西药的临床治疗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了中西医对疑难风湿病的认识,为中西医结合诊疗风湿病提供参考。

限于编者的学术水平和经验,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同道和广大读者在临床工作之中,不吝赐教,惠予匡正。

吴启富 范永升 叶志中

2018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

第一篇 风湿免疫病

第一章 类风湿关节炎

一、概述

(一)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二)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RA属中医“痹证”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论述。历代医家又称为“历节病”“鹤膝风”“痛风”,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属“骨痹”“顽痹”。因本病可侵及多系统,故近年来又统属于“痹病”范畴。已故的焦树德教授把痹病中表现为经久不愈,发生关节肿大、僵直、畸形、骨质改变,筋缩肉卷,肢体不能屈伸等症状者,统称为“尪痹”。本病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腠理不密,或病后、产后机体防御能力低下,腠理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痹阻于肌肉、骨节、经络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痰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骨骱发为尪痹。本虚标实是本病的病机特点,本虚为气血、阴阳、脏腑亏损,标实为外受风寒湿热之困,内有痰浊瘀血之患。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和体征

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下颌关节、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晨僵常长达1小时以上。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关节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孔花样表现。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关节外或内脏损害,如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病变。

(二)实验室检查

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中度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的患者有高滴度类风湿因子(RF),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其他如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等自身抗体对RA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但敏感性仅在30%左右。

(三)X线检查

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进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双足X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RA的X线片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继之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或融合。根据关节破坏程度将X线改变分为4期(表1-1)及关节功能分为4级(表1-2)。

表1-1 类风湿关节炎X线进展的分期

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表1-2 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功能分级

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自理活动包括穿衣、吃饭、洗澡和上厕所;职业活动包括工作、上学和做家务;业余活动包括休闲和(或)娱乐。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诊断标准

RA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典型的病例按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分类标准(表1-3)及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新的诊断分类标准(表1-4)诊断并不困难,但以单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某些不典型、早期RA常被误诊或漏诊。对这些患者,除了血常规、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CCP、RF等检查外,还可做磁共振成像(MRI),以求早期诊断。对可疑RA患者要定期复查、密切随访。[注:美国风湿病协会(ARA)于1988年改名为美国风湿病学会(ACR)]

2.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分类标准

表1-3 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RA分类标准

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以上7条满足4条或4条以上并排除其他关节炎者即可诊断RA。

3.2010年ACR/EULAR分类标准

表1-4 2010年ACR/EULAR关于RA的诊断(分类)标准

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①适用人群:至少有一关节明确表现为滑膜炎(肿胀),滑膜炎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②≥6分可诊断为RA。

4.活动性判断

判断RA活动性的项目包括疲劳的严重性、晨僵持续时间、关节疼痛和肿胀的程度、关节压痛和肿胀的数目、关节功能受限程度,以及急性炎症指标(如ESR、CRP和血小板)等。

5.缓解标准

RA临床缓解标准有:①晨僵时间低于15分钟;②无疲劳感;③无关节痛;④活动时无关节痛或关节无压痛;⑤无关节或腱鞘肿胀;⑥ESR(魏氏法)女性<30mm/1h,男性20<mm/1h。

符合5条或5条以上并至少连续2个月者考虑为临床缓解;有活动性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肌炎和近期无原因的体重下降或发热,则不能认为缓解。

(二)鉴别诊断

在RA的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和其他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所致的关节炎相鉴别。

1.骨关节炎

该病为退行性骨关节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主要累及膝、脊柱等负重关节。活动时关节痛加重,可有关节肿胀、积液。手指骨关节炎常被误诊为RA,尤其在远端指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